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及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影响NMIBC复发及进展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吡柔比星等不同膀胱灌注方案,影响NMIBC的疗效及术后肿瘤复发、进展及不良反应情况,指导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万宁市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病理确诊NMIBC中、高危患者315例。(2)按照不同灌注方式分为表柔比星组(中危51例、高危51例)、吉西他滨组(中危51例、高危55例)、吡柔比星组(中危52例、高危55例)。(3)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膀胱灌注后有无发热、血尿、胃肠道反应等一般病历资料。(4)χ~2检验比较病历资料及复发率差异;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比较生存曲线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3组患者一般病历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危NMIBC患者1年及2年肿瘤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mmunity cytokine高危NMIBC中,吉西他滨组1年及2年肿瘤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吡柔比星组(P<0.05),其他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危NMIBC2年无复发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GSK1349572研究购买;高危NMIBC中,吉西他滨组2年无复发生存曲线显著高于表柔比星组及吡柔比星组(P<0.05),其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膀胱灌注过程中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5)年龄、肿瘤分期分别是中危及高危NMIBC复发的危险因素,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1)高危NMIBC中,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吡柔比星及S63845半抑制浓度表柔比星,而且复发率较低,为首选治疗方法。(2)年龄、肿瘤分期是影响NMIBC复发的危险因素,而且呈正相关。

培养条件对丝状微藻克里藻生长和油脂与亚油酸合成的影响

微藻通过光驱固碳合成油脂具有高效高产的优势,是一种潜在新型可持续的油脂新资源。本研究筛选并获得了一株丝状微藻克里藻,考察了培养基氮浓度、磷浓度、培养温度、3-MA纯度pH值和光照等对克里藻生长、氮消耗、油脂含量和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氮浓度对克里藻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高氮不利于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培养基过低磷浓度抑制细胞生长;适当提高光照强度有利于细胞生长,但对细胞油脂含量影响不大,低光培养有利于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温度对克里藻生长与油脂积累影响不大,低温有利于亚油酸的合成。培养基pH对细胞生长CL13900半抑制浓度、油脂积累和亚油酸合成影响明显,pH 6.0~7.5的弱酸-中性下细胞生长最快、油脂含量更高。在适宜的培养基组成、温度和光Maternal Biomarker照下,控制培养过程的pH 7.5左右,克里藻细胞可积累42%左右的油脂,亚油酸占总脂的65%~73%,亚油酸含量与传统的芝麻、红花籽等油料资源相当,是一种有潜力的亚油酸生产新资源。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其对尿动力学和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和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1例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组(Nd∶YAG激光组,n=45)与等离子双极前列腺切除术组(PPKE组,n=76)。Nd∶YAG激光组患者行Nd∶YAG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PPKE组患者行PPK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值、留置导尿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multiscale models for biological tissues术后6个月前列腺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评分]、尿动力学[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勃起功能[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PKEP组相比,Nd∶YCaspase抑制剂AG激光组术后出血量较少,Hb下降值较低,留置导尿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寻找更多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IPSS评分、QOL评分和PVR均下降(P<0.05),Qmax均增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EF-5评分均下降(P<0.05),且Nd:YAG激光组高于PKE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YAG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是治疗BPH的安全有效术式,相比于PKEP,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对勃起功能影响小。

影像组学联合T_1CE对Ⅱ、Ⅲ级胶质瘤IDH-1突变状态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T_1加权对比增强成像(T_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image, T_1CE)的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相关参数预测Ⅱ、Ⅲ级胶质瘤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基因突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9年7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5例患者Ⅱ、Ⅲ级胶质瘤的MRI资料(IDH-1野生型组51例,IDH-1突变型组84例)。利用ITK-SNAP在T_1CE上手动绘制全肿瘤强化部分的感兴趣体积(volume of interest, VOI),使用A.K.软件从VOI中提取1 044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算法和5折交叉验证法Berzosertib小鼠验证影像组学模型以预测Ⅱ、Ⅲ级胶质瘤IDH-1突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发病部位和结节状/环形强化在IDH-1突变型与IDH-1野生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的其他MRI形态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组学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灵敏度为61.4%,特异度为76.7%,准确性为70.9%。在RF分类器特征选择之后,选取前30个最优特征对IDH-1突变进行预测,与采用所有组学特征的效能相当,并且明显降低了冗余信息。结论selleck Trichostatin A 影像组学联合T1CE能有效预测Ⅱ、Ⅲ级胶质瘤的IDH-1突变状态。RF分类器模型在预测IDH-1突变方面具有潜力,将有可能为胶Comparative biology质瘤患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血液病所致ABO血型抗原减弱分析和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血液病所致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的主要原因和血型genetic screen血清学鉴定方法。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临床待检标本进行ABO血型血清学初步鉴定,对ABO血型正定型凝集强度<3+和反定型<2+的患者血标本,再采用经典试管法进行ABO正反定型、唾液实验、吸收放散试验、亲和力实验等血型血清学实验进行鉴定。此外,通过PCR-SSP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Staurosporine抑制剂;通过对ABO基因1-7号外显子进行测序以确认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在67例血液病所致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中,包含白血病30例(44.7%)、血液系统疾病待查26例(38.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13.4%)、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1.5%)、慢性骨髓炎1例(1.5%);其中A抗原减弱者43例(64.2%)、B抗原减弱者23例(34.3%)、AB抗原减弱者1例(1.5%);H抗原增强者2例(2.98%)。PCR-SSP基因分型以及ABO基因1-7号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突变位点,包括7号外显子的607G>A,734C>T,6号外显子的259G>T,261delG,5号外显子的239G>A,以及1号外显子的18insTTGCA。结论 :白血病是导致ABO血型抗原减弱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临床确认细节资料和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可与ABO亚型进行区分,正确鉴定出ABO血型,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基于肾元气血理论探讨补中益气汤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制研究

目的:在肾元与气血理论指导下,以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为基础,建立家兔DVT动物模型以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补中益气汤的术后应用对老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发展的影响,探讨与阐述其中、西医机制,为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干预途径。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已获得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拟于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PFNA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随机纳入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中药组患者手术结束6小时后开始服用补中益气汤,一日一剂,连服七天;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一日一剂,连服七天。两组患者在入院后至术前一天、术后12小时起均给予依诺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术后连续七天。术后第七天,使用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血栓的筛查,比较两组DVT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COR、CRP、ET-1、D-D表达水平: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第二部分(动物研究):选择老龄家兔48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DVT模型组、低分子肝素组、补中益气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五组家兔均通过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及术后屈髋屈膝位石膏固定的方式建立DVT模型。术后,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天给予1.8ml/kg、3.6ml/kg、7.2ml/kg的补中益气汤灌胃,连续7天;DVT模型组、低分子肝素组给予3.6ml/kg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天;除空白对照组、DVT模型组外,其它四组家兔均于术后每天给予360IU/kg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7天。术后第7天,对六组家兔行患肢静脉彩超检查,记录各组DVT发生率;取股静脉组织,进行HE切片染色后观察股静脉内腔及内皮组织等镜下病理变化,并送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细胞器变化;ELISA 法检测血清 COR、ALD、TNF-α、IL-6、ET-1、NO、Fib、D-D水平;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 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初始纳入病例77例,排除17例,剔除3例,最终有57例患者进入数据分析,其中中药组28例,对照组29例,患者年龄62-85岁。(1)影像学检测:术后第7天,中药组有1人发现患肢肌间血栓,DVT发生率为3.6%;对照组有8人发现DVT,DVT发生率为27.6%;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生物学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术前COR、CRP、ET-1、D-D血浆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的COR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COR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genetic architecture组相比,中药组COR水平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CRP水平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ET-1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ET-1水平的降低具寻找更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D-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D-D水平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不良反应:中药组在各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影像学检测:补中益气汤中、高剂量组术后7天DVT发生率分别为0、12.5%,较DVT模型组发生率(7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织学检测:HE染色显示,模型组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脱落,管腔内可见血栓及散在白细胞:中、高剂量组管壁厚薄较均匀,内皮细胞排列较整齐,管腔内未见明显血栓,偶见不溶性纤维蛋白。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内皮细胞向管腔突起,细胞核多处凹陷,线粒体严重肿胀,嵴缺失,粗面内质网中度扩张、潴留;中剂量组内皮细胞、线粒体无明显肿胀,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3)生物学检测:术后7天血清标志物检测:与模型组比,补中益气汤中剂量组COR、ALD、TNF-α、IL-6、ET-1、Fib、D-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COR、ALD、TNF-α、IL-6、ET-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NO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补中益气汤中、高剂量组AL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与模型组比,补中益selleckchem Q-VD-Oph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TLR4mRNA、MyD88mRNA、NF-κB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的TLR4mRNA、MyD88mRNA、NF-κB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与模型组比,补中益气汤中、高剂量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组MyD88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补中益气汤中、高剂量组的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中益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术后应用能够降低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DVT发生率,可能与调控术后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反应水平、缓解内皮损伤以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2.补中益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降低老龄家兔骨折模型的下肢DVT发生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减轻术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从而保护了内皮功能,以及改善了血液高凝状态等有关;这也与中医减少湿热内积热结,减轻脉络损伤,从而使气血畅行理论相契合。

98例不同颈椎病分型的DR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观察98例不同颈椎病分型患者DR影像学表现。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收治的98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LXH254价格患者提供DR影像学诊断medical ethics,观察不同颈椎病分型影像学表现。结果:(1)骨质增生患者27例(27.55%),椎间隙狭窄患者20例(20.41%),曲度异常患者35例(35.71%),颈椎不稳10例(10.20%),合计两种以上患者6例(6.12%)。(2)颈型患者共计11例(11.22%),主要呈现曲度PF-02341066半抑制浓度异常情况,神经根型患者共计17例(17.35%),主要呈现曲度异常、骨质增生情况,交感神经型患者共计50例(51.05%),主要呈现椎间隙狭窄、曲度异常情况,椎动脉型患者共计15例(15.30%),主要呈现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情况,混合型患者共计5例(5.10%),主要呈现曲度异常情况。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采取DR检查,能够明确患者疾病特点,并能够在病型分型中起到辅助作用,基于DR影像,不同病型呈现不同的表现。

基于Gln/GLS1/α-KG代谢轴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探讨木瓜总三萜抗D-半乳糖诱导GES-1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

木瓜总三萜(total triterpenoids from the fruit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 TCS)是防治胃黏膜损伤的活性组分,具有潜在的抗衰老作用。然而,TCS是否改善胃衰老,尤其是对于其抗胃衰老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LX4032TCS对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衰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TCS在临床上用于预防胃衰老提供科学数据。将体外培养的GES-1细胞和转染谷氨酰胺酶1(glutaminase 1, GLS1)过表达(overexpression GLS1, GLS1-OE)质粒的GES-1细胞用D-gal诱导衰老后,给予TCS和谷氨酰胺酶1(glutaminase 1, GLevulinic acid biological productionLS1)抑制剂bis-2-(5-phenylacetamido-1,2,4-thiadiazol-2-yl) ethyl sulfide(BPTES),考察各组细胞存活率、衰老标志物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 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和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法和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和细胞内GLS1活性、谷氨酰胺(glutamine, Gln)、谷氨酸(glutamate, Glu)、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 α-KG)、尿素和氨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LS1、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D-gal模型组和GLS1-OE D-gal模型组相比,TCS可显著降低D-gal诱导衰老GES-1细胞和GLS1-OE衰老GES-1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率和MMP,抑制衰老细胞存活,促进其细胞凋亡(P<0.01),降低上清液和细胞内GLS1活性和Gln、Glu、α-KG、尿素、氨含量(P<0.01),降低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Cyto C)浓度以及细胞中GLS1、增殖细胞核抗原mRNA和蛋白表达(P<0.01),降低细胞中Bcl-2、Bcl-xl mRNA表达和半胱氨酸蛋白酶-9前体(pro-caspase-9)、pro-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Bcl-2/Bax和Bcl-xl/Bad比值(P<0.01),升高胞质中Cyto C浓度和细胞中Bax、Bad、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optosis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 Apaf-1)mRNA表达及剪切型半胱氨酸蛋白酶-9(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剪切型聚ADP核糖聚合酶-1(cleaved-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1, cleaved-PARP-1)蛋白表达(P<0.01)。以上结果表明,TCS可对抗D-gal诱导GES-1细胞衰老,其作用机制与抑制Gln/GLVX-661体外S1/α-KG代谢轴、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进而促进衰老细胞凋亡、清除衰老细胞密切相关。

藜麦花发育相关基因CqAGL1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藜麦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其籽粒是全营养食品,秸秆和全株是优质饲草。当前藜麦花发育调控机制不明,通过对日中性的W19和短日的W25两个光周期的藜麦进行MADS-Box家族鉴定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获得发育相调控雌花发育相关的AGL11(AGAMOUS like 11)基因。为探索出藜麦CqAGL11基因在藜麦发育调控中的功能,克隆了CqAGL11基因,通过qRT-PCR、亚细胞定位、拟南芥过表达及VIGS(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行了初步的功能分析,结果如下:(1)通过RT-PCR克隆CqAGL11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72 bp,编码224个氨基酸。对CqAGL11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不存在跨膜结构域,说明CqAGL11蛋白不属于跨膜蛋白。对CqAGL11基因上游2000 bp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155个顺式作用元件,除核心启动子元件外含有参与光反应的保守DNA模块,光响应元件,说明CqAGL11可能受光信号的调控。CqAGL11蛋白与拟南芥At AGL11蛋白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两个蛋白均有两个保守结构域,MADS_MEF2_like和K-box保守结构域,属于MADS-Box家族基因。(2)采用qRT-PCR的方法分析CqAGL11基因在藜麦品系W19和W25组织特异性的表达模式。发现CqAGL11在这两个不同光周期材料的根、茎、叶片及花序中均有表达,根、茎、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开花期花序的表达量,随着植株的抽穗、开花到灌浆期,CqAGL11基因的表达量不断增加,灌浆期花序中的表达为最高。(3)构建了表达载体PBI121-CqAGL11-e GFP,并将重组载体PBI121-CqAGL11-e GFP注射到本氏烟叶(Nicotiana benthamiana)中,以p BI121-e GFP空质粒为对照。结果表明,p BI121-e GFP的绿色荧光信号在烟草叶片的表皮细胞细胞核和胞质中均有分布,而重组质粒35S::CqAGL11::GFP的绿色荧光信号则分布在细胞核中和细胞膜,说明藜麦CqAGL11Mirdametinib化学结构基因表达的蛋白产物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4)CqAGL11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原核表达分析表明,CqAGL11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01 mmol/L IPTG,诱导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 h和28℃。蛋白可溶性分析结果表明,CqAGL11可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5)对CqAGL11基因序列进行Blat分析,选取了一个保守片Image- guided biopsy段(CqAGL11Conservative Fragment,AC)和一个特异片段(CqAGL11 Specific fragment,AS)分别构建到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载体上。重组载体与TRV1菌液按体积1:1混合,注射到藜麦叶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q-vd-oph.html片背部。培养21 d,检测到该病毒载体转入藜麦植株中,实验组的CqAGL11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在表型上未能观测到明显的表型差异。(6)构建CqAGL11基因的超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野生型和atagl11突变体,对侵染后的T2代过表达阳性植株和回补转基因拟南芥进行组织切片看内部结构,和果荚长度与每粒种子数统计,结果为:突变体和回补后的拟南芥果荚短于野生型和过表达。atagl11突变体和回补的拟南芥花柱短,野生型和过表达拟南芥花柱长。atagl11突变体果荚和回补的果荚长度短于野生型和过表达拟南芥果荚;atagl11突变体种子会呈现干瘪状,野生型、过表达和回补的拟南芥种子饱满。atagl11突变体果荚长度极显著短于野生型,对突变体回补后果荚长度与突变体果荚长度差异不显著。atagl11突变体种子数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回补后种子粒数显著高于突变体,过表达种子粒数显著高于野生型。从以上结果推测,CqAGL11基因可能在植物胚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PPARα激动剂LY518674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肿瘤的放射治疗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放疗中断,降低治疗疗效。目前临床上治疗手段尚有限。LY518674为一种核受体PPARα的激动剂,参与脂质代谢、细胞分化、炎症等生物学过程。本课题旨探讨PPARα激动剂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首先,旨在明确辐照对正常人角质细胞(Ha Ca T细胞)和人表皮成纤维细胞(WS1细胞)PPARα表达的影响,我们使用免疫荧光检测辐照前后皮肤细胞中PPARα表达变化。其次,为验证LY518674是否能激动PPARα,我们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LY518674是否影响皮肤细胞核内PPARα表达。为探究LY518674对辐照后的皮肤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我们采用CCK-8探索LY518674的后续实验适宜使用浓度;通过LDH试验检测LY518674对辐照后的皮肤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LY518674能否调控凋亡和细胞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ROS探针检测LY518674能否降低辐照后皮肤细胞内ROS的产生;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激动PPARα表达对受照射后皮肤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探究PPARα激动剂LY518674对放射性皮肤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我们利用X射线分割照射小鼠腿部局部皮肤创建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通过PPARα敲除小鼠验证PPARα基因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随后对C57BL/6小鼠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皮下注射LY518674或DMSO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小鼠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及愈合情况,并取样进行皮肤HE染色和高通量RNA测序。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参与LY518674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免疫荧光显示辐射后皮肤细胞核内的PPARα表达显著减少MC3生产商。免疫荧光和核质分离实验显示LY5Etoposide18674增加辐照后细胞核内的PPARα表达,验证LY518674对PPARα的激动作用。根据CCK-8实验结果确定LY518674对皮肤细胞的适宜浓度为20μM。LDH实验表明LY518674能降低辐照对皮肤细胞的损伤;流式细胞术提示LY518674有效保护受照后皮肤细胞,减少皮肤细胞凋亡(Ha CAT细胞降低约17.3%和WS1细胞降低约2.23%)。Western blot显示LY518674抑制辐射后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和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ROS探针检测发现LY518674有效的降低照射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克隆实验表明LY518674减轻辐射对皮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我们成功建立小鼠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证实LY518674对辐照后皮肤的保护作用。皮肤损伤评分证实PPARα基因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发现PPARα激动剂LY518674明显减少放射损伤面积;皮肤HE染色结果显示LY518674减轻辐照造成的表皮增厚和皮肤纤维化的程度。皮肤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共成功鉴定出上调基因1643个,下调基因1403个,其中上调表达较显著的基因包括Gjb5、Wnt7b、Wnt3及Padi1等,下调变化较显著的基因包括Gpd1、Hba-a2和Alas2等。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后发现,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皮肤屏障建立、表皮发育及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传导、离子转运及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涉及细胞骨架调节、细胞因子-受体相关作用、内质网蛋白加工、肿瘤途径、嘌呤代谢及轴突导向。结论:本研究发现辐照显著降低皮肤细胞内PPARα的表达。LY518674激动PPARα降低受照射皮肤细胞内ROS水平,减少皮肤细胞凋亡率,抑制细胞凋亡或铁死亡,减轻辐射对皮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在动物模型上LY518674能减轻受照射皮肤的损伤程度。皮肤转录组学分析显示:LY518674上调皮肤屏障建立、表皮发育等参与medical biotechnology皮肤保护的生物学过程,下调参与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传导、离子转运及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涉及细胞骨架调节、细胞因子-受体相关作用、内质网蛋白加工、肿瘤途径、嘌呤代谢及轴突导向。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发现PPARα激动剂LY518674能降低放射性皮肤损伤,为放射性皮肤损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