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器是种子生成的基础,水稻花器发育直接影响稻谷产量与品质。源美丝苗与P704杂交后代中发现一株开颖突变体(oh,open-hu寻找更多ll),其穗部发育有缺陷,主要表现为:开颖,结实率显著下降,种子变小。遗传分析发现开颖表型由一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通过BSA分析,开颖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检索发现候选区间与Os MADS1(LOC_Os03g11614)基因重合,selleckchem CP-456773与蜀恢498参考基因序列进行比对,oh中Os MADS1的第一外显子第118位发生碱基颠换,导致编码的天冬氨酸变成酪氨酸,将该等位基因命名为Os MADS1~(oh)。从oh中克隆Os MADS1~(oh)并构建过表达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易转化材料(中花11)中,转基因后代出现开颖表型,证实Os MADS1~(oh)导致开颖。另外,RNA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ADS8和YABB5的表达受Os MADS1调控。本研究从育种材料中筛选到开颖突变体,并从中鉴定了新的Os MADS1等位基因,为阐明花器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特异种质和基因资源。
富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覆盖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plateletrichgel,APG)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Dermal chronic ulcer,DCU)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3例DCU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58)和对照组(n=55),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APG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RP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情况、血清炎症GSK1120212溶解度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血清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感染控制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RP、TNF-α和IL-1β水平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EGF、EPO和HA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均明显高于selleckchem Emricasan对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7%,对照组为1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局部注射联合APG治疗DCU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创面炎症,Education medical提高血清生长因子水平,促进创面愈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中成药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探讨不同中成药辅助治疗NSC 119875细胞培养社区获得性Metal-mediated base pair肺炎(C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公开发表的中成药治疗CA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RoB 2.0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并绘制漏斗图评估文献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31篇RCTs,共包含3 111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为:十味龙胆花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西药;退热时间的SUCRA排序为:十味龙胆花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西药;咳嗽消失时间的SUCRA排序为:十味龙胆花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西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的SUCRA排序为:十味龙胆花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西药。与单独西药治疗相比,十味龙胆花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的Tezacaftor试剂临床总有效率均较高。与单独西药治疗相比,十味龙胆花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者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更短;与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西药相比,十味龙胆花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者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更短;与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联合西药相比,十味龙胆花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者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更短。研究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漏斗图结果显示,有少部分散点分布在下部,散点存在不对称性,故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十味龙胆花颗粒联合西药治疗CAP均可增强疗效,但十味龙胆花颗粒的治疗效果最好,疏风解毒胶囊次之。
抗凝药物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使用抗凝药物预防PICC-CR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同抗凝药物预防效果的优劣,为预防置管后PICCCRT形成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2010-2022年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Ovid、EBSCO、Elsevier、Wile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抗凝药物预防PICC-CRT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根据Cochrane Handbook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个RCTs,共1493例PICC置管患者。Meta分析显示,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OR=0.22,95%CI (0.13,0.36),R428供应商P<0.01],对血小板、D-二聚体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OR=-3.25,95%CI(-12.04,5.54),P>0.01]、[OR=Cobimetinib半抑制浓度-0.02,95%CI(-0.04,0.00),P>0.01]。抗凝药Ecotoxicological effects物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83,95%CI(0.38,8.68),P>0.01]。网状Meta分析显示:低分子肝素钠对PICC置管患者的血栓发生率的改善效果最佳,其次是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结论 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PICC-CRT,对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推荐优先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性抗凝。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的变化。
龙岩市2022年肉禽屠宰配送环节及市售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龙岩市肉禽屠宰与配PEG300细胞培养送环节中环境与禽肉以及市售调理肉制品、水产品、生禽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污染状况,为预防L.m致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方法,并参照《2022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采集某屠宰场禽肉及其环境样本,以及海鲜市场、集贸市场的调理肉制品、水产品、生禽肉等食品样本,进行L.m分离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与聚类分析。结果 136份样本中L.m检出率为6.6%(9/136)。屠宰与配送环节样本的L.m检出率为4.2%(3/LY2157299抑制剂71),分离自屠宰场分割刀具案板、分割后鸡肉以及工人手等样本。市售食品样本的L.m检出率为9.2%(6/65),其中调理肉制品和水产品及其制品的检出率分别为25.0%(3/12)和9.1%(3/33)。9株L.m经PFGE检测并聚类分析,得到8种条带,菌株F22041和F22043的相似性为100.0%,菌株F22200与这两株菌的相似性为88.0%,其余菌株间相似性<80%。结论 龙岩市禽肉生产流通过程中屠宰与配送环节的环境与禽肉样本,以及市售调理肉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中存在L.m污染,且有不同的污染来源,应加强对污染食品和场所及人员监管,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chronic virus infection生。
生长激素对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的影响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不仅能调节动物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也能调节动物的免疫系统。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GH影响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es, ALV-J)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Chicken fibroblast cells, DF-1)中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将空载和GH的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DF-1,接着均接种ALV-J毒株SCAU-HN06,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有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isoft tissue infection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LBH589生产商122个(49%),下调DEGs 127个(51%)。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细胞过程、细胞部分、催化活性和结合等过程。经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在免疫系统、信号转导、信号分子和相互作用、细胞生长和死亡等通路上富集。进一步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PI),筛选出7个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其中TRAF1、DSTYK、HESX1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 RNA-seq)测序结果相一致。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出可能参与调控ALV-J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以期为禽白血病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关系提供新的见解,为禽白血病的净化提供新的思selleckchem路。
生长激素对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的影响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不仅能调节动物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也能调节动物的免疫系统。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GH影响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es, ALV-J)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Chicken fibroblast cells, DF-1)中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将空载和GH的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DF-1,接着均接种ALV-J毒株SCAU-HN06,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有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isoft tissue infection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LBH589生产商122个(49%),下调DEGs 127个(51%)。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细胞过程、细胞部分、催化活性和结合等过程。经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在免疫系统、信号转导、信号分子和相互作用、细胞生长和死亡等通路上富集。进一步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PI),筛选出7个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其中TRAF1、DSTYK、HESX1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 RNA-seq)测序结果相一致。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出可能参与调控ALV-J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以期为禽白血病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关系提供新的见解,为禽白血病的净化提供新的思selleckchem路。
三重微滴数字PCR定量检测即食米粉中致病菌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三重微滴数字PBiomedical ResearchCR(ddPCR)方法同时定量检测即食食品中的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方法 选择以沙门菌ttrA/ttrC、蜡样芽胞杆菌essC、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侵袭相关内肽酶基因等3个单拷贝基因对应的3对引物探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引物/探针特异性后,建立三重ddPCR方法同时定量检测3种致病菌的拷贝数。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沙门菌25~22 IACS-010759体内687 copies/20μL;蜡样芽胞杆菌19~15 620 copies/20μL;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8~23 373 copies/20μL,线性相关因子r2≥0.999,6个浓度3次重复测定3种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12%,重复性好,对于上述菌株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6、3和7 copies/20μL;采用已建立的ddPCR方法和平板计数方法对模拟染菌米粉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测定值结果 RSD小于9%,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三重ddPCR同时定量检测即食食RAD001试剂品中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方法与平板计数法相比,更快速、灵敏,结果准确。
清热化瘀健脾方抑制小鼠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健脾方(QHJ)对小鼠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medicines reconciliation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QHJ低剂量(QHJ-L, 10g·kg~(-1))组、QHJ高剂量(QHJ-H, 40g·kg~(-1))组,除正常组外,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OM)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化学诱导CAC小鼠模型,造模时间14周。各药物组于第5周开始按剂量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至14周结束,正常及模型组平行给予等体积水。评估各组小鼠的生存率、结肠长度、重量及病理形态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Wnt信号蛋白-3a(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酸化β-连环蛋白(N-P-β-catenin)、胆固醇结合糖蛋白133(CD133)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分化簇80(CD80)、CD11抗原样家族成员B(CD11b)蛋白的定位及表达。(2)分离培养CAC小鼠来源的结肠类器官,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QHJ可明显改善CAC小鼠生存率,抑制结肠瘤状体个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Wnt3a、β-cateniselleck HPLCn、N-P-β-catenin、CD13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QHJ-L组wnt3a、β-catenin水平明显降低(P<0.01),QHJ-H组wnt3a、β-catenin、N-P-β-catenin和C此网站D133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同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中CD11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CD80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QHJ-L、QHJ-H组CD11b均明显降低,CD80均升高(P<0.05,P<0.01)。(2)CAC模型小鼠结肠类器官中N-P-β-catenin、CD13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而QHJ干预后可抑制模型小鼠结肠类器官N-P-β-catenin、CD133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QHJ可抑制CAC模型小鼠结肠炎-癌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微环境并抑制Wnt信号过度激活有关。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频次对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频次对其体内血红蛋白(Hb)及血清铁蛋白(SF)变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469例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血液样本,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年内捐献频次对血红蛋白(Hb)及血清铁蛋白(SF)的影响,从而探讨单采血小板不同频次的捐献者体内储铁情况,以判断是否需要C59分子量补充铁剂制品。结果 1年内单采小板捐献者献血频次与SF成负相关,随着献血频次的增加,SF水平不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水平除不同献血频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初次与多次比较组、多频次女性捐献者组、多频次男性捐献者组Hb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1年内单采血小板次数>16次的男性捐献者selleck Bafilomycin A1和1年内单采血小板次数>10次的女性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捐献者应减少再次招募的频次,如有必要可以增加单采血小板前SF的检测,若发现铁缺乏,则延长献血间隔期,适量增加铁剂制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