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胺聚糖是一类带负电荷的线性多糖,普遍存在于人体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中。糖胺聚糖通过与蛋白酶、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粘附LY2835219抑制剂分子等多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而介导很多生理过程,例如蛋白质功能、细胞粘附和信号传导等。糖胺聚糖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参与或干预多种人类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等。由于糖胺聚糖结构的复杂性和分析工具的局限性,针对糖胺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仍然落后于蛋白质-蛋白质和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肝素类糖胺聚糖与疾病关键蛋白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和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迄今为止,许多糖胺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案例尚未被发现,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参与相互作用的糖胺聚糖的结构信息。我们以典型的糖胺聚糖(肝素)为例,发明了一种混合糖链的序列检测方法和系统,设计了一款测序试剂盒,并开发了一款肝素糖链序列测定的Seq-GAG软件。该方法、试剂盒及软件基于质谱技术获得肝素糖链的基本组成单元信息,通过计算获得全部理论序列及含量,该系统可用于解析复杂肝素寡糖混合物的序列,辅助科研人员对肝素类药物实现快速序列解析。(2)由于糖胺聚糖固有的结构异质性,当糖链含有某些共同的结构域时,可以与特定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我们建立了一种“族群”测序策略,可以推断出所有与靶蛋白具有亲和活性的寡糖序列,从而确定这些寡糖的共有序列,该共有序列则为相应靶蛋白的结合序列。为了证明该测序策略的可靠性,我们测定了抗凝血酶Ⅲ结合的肝素寡糖序列,获得了一个共有的七糖序列,该序列包含了公认的抗凝血酶Ⅲ结合五糖序列,并在五糖序列的两端进行了序列延伸。我们将该策略进一步应用到干扰素-γ的肝素结合序列的测定,发现了一段对称的高硫酸化五糖序列,肝素与干扰素-γ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也被进一步阐明。我们的策略对于发现糖胺聚糖Y-27632半抑制浓度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序列,并开发新的基于糖胺聚糖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3)除了生物活性外,糖胺聚糖与蛋白质的结合也可能产生副作用,其中典型的案例是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Plateletfactor4,PF4)的相互作用。PF4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形成的超大复合物是诱导免疫反应及进一步引发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参与者。目前仍然缺乏关于PF4与肝素长链相互作用的全面研究和可靠的分析方法。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表征了 PF4与依诺肝素钠形成复合物的特征,建立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和 LC-MS/MS 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方法,对复合物中的肝素糖链和PF4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本论文首次提出PF4与依诺肝素钠的结合模型,即一条肝素糖链(~dp18)与两个PF4四聚体以不同形态结合形成超大复合物,而在较小复合物中PF4四聚体被多个肝素糖链包围。本研究对PF4与低分子肝素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低分子肝素引起免疫原性的机制和开发更安全的肝素类药物。(4)硫酸乙酰肝素位于宿主细胞表面,在病毒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以近年来引发全球疫情的猴痘病毒和新冠病毒为例,研究了糖胺聚糖在病毒入侵中的重要作用。第一个案例是猴痘病毒与糖胺聚糖的相互作用。我们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证明了猴痘病毒A29蛋白,可与包括肝素、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在内的糖胺聚糖结合,且糖胺聚糖上的负电荷对于结合至关重要。我们还发现,糖胺聚糖的类似物,即戊聚糖多硫酸盐和粘多糖多硫酸盐,可以强烈抑制猴痘病毒A29蛋白与肝素的结合。另一个研究案例是新冠病毒与糖胺聚糖的相互作用。我们介绍了奥密克戎毒株的系统发育树,以及BA.2.12.1、BA.4和BA.5的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域的氨基酸突变,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发现不同奥密克戎亚谱系倾向于结合不同链长和不同硫酸化模式的肝素糖链。此外,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了受体结合域中的碱性氨基酸残基和肝素上的硫酸基团和羧基对相互作用的贡献。同样地,我们发现戊聚糖多硫酸盐和粘多糖多硫酸盐对奥密克戎BA.2.12.1、BA.4和BA.Median sternotomy5的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域与肝素结合的抑制作用,表明戊聚糖多硫酸盐和粘多糖多硫酸盐具有良好的抗新冠病毒的能力。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典型的案例入手,解决了肝素类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丰富了对糖胺聚糖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对于糖胺聚糖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肺朗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高分辨率CT特征分析
目的 寻找更多探讨儿童肺朗格罕氏细Elexacaftor细胞培养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不同阶段的高分辨率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1月25例经手术病理活检或免疫组化证实的PLCH的HRCT影像资料,对其HRCT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双肺中下野肺实质周围广泛弥漫性间质改变、网状和星状结节。结节病灶逐渐形成空洞,呈多发气囊影,其大小和壁(多小于1mm)厚薄均不一,上肺野多见。囊腔与结节同时存在,其中部分相邻囊疱且常融合形态多样。病变晚期患者,双肺呈网状改变、瘢痕状纤维化及蜂窝。结论 儿童肺部朗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各个时期在HR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双肺小叶中央或细支气管周围有双侧对称的弥漫性分布的网状星芒状结节影,多发囊泡影),Anti-MUC1 immunotherapyHR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PLCH的认识和诊断,降低该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东北地区野生草莓种类鉴定及果实品质分析
野生草莓果实芳香浓郁、营养丰富、植株抗性强、利用价值高。我国东北地区野生草莓资源丰富,是中国野生草莓的三个分布中心之一。本试验以从中国东北地区收集到的52份野生草莓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对其物候期、植物学性状、倍性及果实品质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并基于果实品质差异,对不同居群的东北地区野生草莓进行评价,以期为东北地区野生草莓的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52份不同居群东北地区野生草莓的物候期和植物学性状调查,发现52份野生资源中包括东北草莓(F.mandschurica)、森林草莓(F.vesca)、东方草莓(F.orientalis)和疑似新种吉林类草莓(Jilin genotype)、五倍体草莓(Wild pentaploid),并根据植物学性状列出了东北地区草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对52份东北地区野生草莓进行了染色体计数确定其中29份二倍体、22份四倍体、1份五倍体,其中四倍体存在雌雄异株。对32份不同居群东北地区野生草莓的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野生草莓果实味道整体呈酸甜,糖酸比在0.86~4.70之间,总糖含量范围在47.45~241.13 mg/g,经过系plot-level aboveground biomass统比较总糖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草莓、东方草莓、森林草莓、吉林类草莓。总酸含量范围在36.27~83.47mg/g,经过系统比较总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草莓、吉林类草莓、东方草莓和森林草莓近乎相等。对野生草莓果实中的维生素CCP-690550采购、类黄酮、总酚、DPPH、ABTS、可溶性固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DPPH与维生素C含量不显著,但与总酚、类黄酮含量极显著。因此可以得出野生草莓果实中含有的总酚与类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对野生草莓果实品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分为3类。东北地区野生草莓整体Bafilomycin A1纯度香气浓郁,对香气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东方草莓的香气物质含量最高,含量为144183μg/kg,吉林类草莓测出的香气种类最多共测出9类。为东北地区野生草莓育种亲本选择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超声弹性成像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价值分析
immune complex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弹性成像(UE)检测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 2017年3月~2022年3月我院诊治的AIH患者58例,均接受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METAVIR标准评估肝纤维化分期。使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肝脏硬度检查,获得病灶处剪切波速度(SWV)。常规检测血清和血液学指标,计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PRI)。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在AIH患者中发现F0期肝纤维化7例(12.1%)、F1期15例(25.9%),即无显著性肝纤维化22例(37.9%),F2期17例(29.3%)、F3期13例(22.4%)和F4期6例(10.3%),即显著性纤维化36例(62.1%);显著性肝纤维化组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为(119.7±26.4)×10~9/L,显著低于无肝纤维化组【(18selleckchem0.9±31.2)×10~9/L,P<0.05】,APRI为(3Blebbistatin临床试验.6±1.1),显著高于无肝纤维化组【(2.7±0.8),P<0.05】,SWV为(1.7±0.3)m/s,显著高于无肝纤维化组【(1.2±0.2)m/s,P<0.05】;分别以PLT计数<120.0×10~9/L、APRI≥3.0和SWV≥1.6 m/s为截断点,诊断AIH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的AUC分别为0.74、0.75和0.95,敏感度分别为66.7%、75.0%和91.7%,特异度分别为77.3%、68.2%和86.4%,其中以SWV的诊断效能最高(P<0.05)。结论 采用UE检测SWV评估AIH患者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无创性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阿托伐他汀调控ITGB1在脑出血中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破坏性脑部疾病。全球范围内,脑出血患者人数接近两千万人,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15%,波及范围巨大,年死亡率超过50%。近年来,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会引起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加重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有必要对脑出血及其继发性脑损伤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为临床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脑出血发生后,血细胞进入脑实质,被分解成为铁离子、血红素和凝血酶等可诱发自由基产生的物质,导致神经损伤;这些分解产物还能诱发炎症,募集免疫细胞清除血块或加剧炎症反应,进一步造成脑损伤。氧化应激在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主要由于氧化应激在脑出血病理过程及其病理生理反应阶段皆发挥一定的作用。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其中,巨噬细胞是在脑出血发生后,首先被募集的细胞之一。巨噬细胞通过不同的极化倾向,发挥促炎或者抑炎的作用。ITGB1(integrinbeta 1)是整合素家族的一员,在脑组织中具有广泛的表达。脑出血后,ITGB1会在脑组织中被高度表达,并在神经元凋亡、血管损伤、神经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ITGBI还与血脑屏障的破坏有关。另外,ITGB1对于调节血管的形成和稳定性、细胞粘附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ITGB1对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通过与其他蛋白结合来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在内皮细胞中,ITGB1作为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信号转导中的重要组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和生长等生物学功能发挥调控作用。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他汀类药物,许多研究证明它能够抑制氧化应激、保护心血管功能、抑制炎症等。然而,在脑出血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是否确切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阿托伐他汀在脑出血中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治疗机制:通过调控ITGB1抑制脑出血后内皮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屏障功能损伤。本研究内容验证了阿托伐他汀在脑出血中的治疗价值,完善了脑出血后脑损伤及他汀干预有效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可能的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和线索。第一部分:脑出血后动物ITGB1的表达特征、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水平的研究1)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大鼠脑出血后24h和72h的脑组织中炎性反应、氧化应激、血脑屏障功能及ITGB1表达水平的特征。2)研究方法:采用胶原酶VII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并在24 h和72 h时,收集脑组织和血清样本,采用H&E染色对脑组织病理情况进行观察,采用TUNEL染色对脑组织凋亡情况进行观察;采用伊文思蓝渗透法,并结合qRT-PCR方法检测MMP2、MMP9及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水平,评估动物血脑屏障功能;ELISA方法检测动物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组织中ITGB1表达水平;根据试剂盒方法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 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 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3)研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脑出血模型组中,神经元损伤逐渐加剧,72h时达到最高水平,同时凋亡水平也随之增加。72h时,伊文思蓝渗透水平达到最高值,并伴随着Occludin、Claudin-5的表达水平下调和MMP2、MMP9的表达水平上调。在模型组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尤以72h时表现最为明显。SOD水平在模型组中呈现下调趋势,同时伴随ITGB1表达的上调,MDA和8-OHdG水平也呈现出上调趋势。4)小结:胶原酶VII成功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该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时间推移,表现出氧化应激加剧、炎性因子增加、血脑屏障功能受损,并伴随着逐渐升高的ITGB1表达。因此,ITGB1的上调可能与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阿托伐他汀通过ITGB1干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下的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1)研究目的:本部分实验旨在研究阿托伐他汀是否通过调节ITGB1的表达来进一步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凋亡程度、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2)研究方法:a.通过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采用血红素(hemin)处理细胞,诱导脑出血体外模型。在使用阿托伐他汀处理后,检测内皮细胞中ITGB1的表达水平。随后,将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并对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凋亡水平、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进adop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行检测。b.设计并合成针对ITGB1的siRNA,并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siRNA的干扰效率进行检测。c.在基于Hemin诱导的脑出血体外模型中,使用siRNA对ITGB1进行表达干扰。之后将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对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凋亡水平、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进行检测。d.在脑出血体外模型中,经过阿托伐他汀处理后,进行ITGB1过表达处理。然后将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进一步分析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凋亡水平、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3)研究结果:a.在经过血红素处理的内皮细胞中,ITGB1的表达显著升高;与此同时,在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之后,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明显受损,伴随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加剧以Puromycin配制及凋亡水平的提高。然而,在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处理之后,内皮细胞Cell Cycle抑制剂的屏障功能改善,且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以及凋亡水平都得到了缓解,并且ITGB1的表达水平受到了抑制。b.在实验中,siRNA#2表现出最高的敲除效率。c.在血红素诱导的脑出血体外模型中,ITGB1 siRNA可以显著地抑制ITGB1的表达水平,同时能够逆转模型组细胞中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损伤、过度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以及凋亡水平的上升。d.在血红素诱导的模型组细胞中,ITGB1的过表达能够显著逆转阿托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并再次上调了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凋亡水平。4)小结:a.经血红素处理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在巨噬细胞参与下的细胞屏障功能受损,并伴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凋亡水平加剧;b.对内皮细胞中ITGB1进行敲降后,可对巨噬细胞参与下的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过激、凋亡水平上调发挥抑制作用;c.阿托伐他汀主要通过调控ITGB1表达发挥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第三部分:阿托伐他汀通过调控ITGB1对脑出血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机制1)研究目的:体内实验证实,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ITGB1可以抑制脑组织内血脑屏障功能的损伤,并降低组织内氧化应激、凋亡水平和炎症反应。2)研究方法:采用胶原酶VII诱导大鼠动物模型,使用阿托伐他汀作为治疗药物,并利用腺相关病毒对动物脑组织ITGB1进行过表达;检测各组动物脑组织血脑屏障功能(伊文思蓝渗透情况、MMP2、MMP9、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水平)、炎症反应水平(IL-1β、IL-6和TNF-α)、氧化应激水平(SOD、MDA和8-OHdG)、凋亡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动物脑组织中巨噬细胞(IBA1)、M1型巨噬细胞(CD86)、M2型巨噬细胞(CD163)的分布情况。3)研究结果:a.在模型组中,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ITGB1表达,下调脑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脑屏障损伤及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对M1型、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别表现出抑制、促进作用;b.ITGB1过表达逆转了阿托伐他汀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脑屏障损伤及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对M1型、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别表现出促进、抑制作用。4)小结:在脑出血动物模型中,阿托伐他汀具有通过调控ITGB1表达,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脑屏障损伤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对M1型、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别表现出抑制、促进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在脑出血模型中可通过调控ITGB1表达,抑制脑出血后组织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引发的继发性脑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
NT-proBNP、Lp(a)和PDW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脂蛋白a[Lp(a)]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国药同煤总医院收治的16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国药同煤总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NT-proBNP、Lp(a)和PDW水平。对研究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患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并根据随访结果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并发心力衰竭组(n=42)及未发心力衰竭组(n=118),收集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NT-proBNP、Lp(a)和PDW水平进行分析,探究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NT-proBNP、Lp(a)、PDW水平分别为(1721.13±221.25) pg/mL、(25.44±10.21) mg/dL、(17.98±2.54)%,均高于对照组[(220.13±56.23) pg/mL、(16.55±9.87)mg/dL、(13.55±2.33)%],差Stirred tank bioreactor异MG132说明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年龄、有糖尿病史患者比率、急性前壁性患者比率、NT-proBNP、Lp(a)和PDW水平分别为(59.29±9.98)岁、78.57%、38.10%、(2 216.26±316.59) pg/mL、(43.05±1.26) mg/dL、(20.46±1.38)%,均高于未发心力衰竭组[(55.45±8.14)岁、28.81%、16.95%、(1 933.29±251.36) pg/mL、(29.44±1.64) mg/dL、(16.54±Immunology & Inflammation抑制剂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史、NT-proBNP、Lp(a)和PDW水平为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NT-proBNP、Lp(a)和PDW水平对术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66、0.884、0.984。结论 NT-proBNP、Lp(a)和PDW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表达上调,对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上海吴泾地区50岁及以上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上海闵行吴泾地区50岁及以上男性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症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吴泾地区年龄≥50岁男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不同年龄段人群BPH的发病率,比较饮酒、吸烟、长期憋尿、高血压、高血糖、高点击此处血脂、高尿酸、既往前列腺炎病史、长期失眠等相关危险因素与BPH的相关性。结果:参与调查的560例中,BPH患者总患病率为66.25%,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年龄组的BPH患病率分别为53.75C59采购%、61.54%、78.98%、80.33%;线性趋势检验结果显示:BPH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χ_(trend)~2=29.7752,P <0.001)。各年龄组之间的IPSS评分、QOL评分及IIEF-5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BPH与IPSS评分、QOL评分及IIEF-5评分有线性关系(均P <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憋尿、高血压、高尿酸、既往有前列腺炎病史等4个因素与BPH有关(均P <0.05)。结论:吴泾地区50岁及microbiome establishment以上男性BPH总患病率较高。长期憋尿、高血压、高尿酸、既往有前列腺炎病史是BPH发病的危险因素。
葛花-枳椇子药对提取物改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葛花和枳椇子药对提取物(PHE)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将中药材葛花和枳椇子分别进行煎煮及干燥后,按一定比例混合获得葛枳提取物(PHE),使用UPLC-LTQ-Orbitrap-MS/MS分析PHE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将雄性C57BL/6小鼠(7周龄,18-20g)随机分为四组(n=8):正常对照组(NC)、3%DSS干pediatric hematology oncology fellowship预组(DSS)、低剂量PHE治疗组(PHE-L,185mg/kg/d)和高剂量PHE处理组(PHE-h,740mg/kg/d)。从第8天到第14天,除NC组外的小鼠自由饮用3%的DSS溶液。从第1天到第14天,PHE治疗组的小鼠通过胃内给药分别给予低、高剂量的PHE。每天记录体重和药物反应。最后一天饮用DSS之后,处死小鼠,收集结肠组织待测。通过对小鼠体重的减轻、疾病活动指数(DAI)变化、结肠长度缩短程度和肠GSK2118436供应商道病理变化(HE染色法及免疫组化)评价PHE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和RT-qPCR水平来检测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通过生化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水平(ROS,CAT,SOD,MDA和T-AOC)。小鼠结肠中的INOS和COX-2的表达量以及MAPK信号通路中JNK、p-JNK、ERK、p-ERK、P38、p-P38的蛋白表达量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析确定。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分析和探究肠道菌群改善情况。结果PHE的化学成分组成在PHE中初步鉴定出27种化合物,黄酮、皂苷、挥发油、生物碱、甾醇和氨基酸,黄酮类、异黄酮类及其糖苷衍生物构成PHE中的大部分生物活性化合物。PHE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疗效评价NC组小鼠体重平稳,状态良好,模型组小鼠体重显著下降,状态较差,并且疾病活动指数也表现出最高值,Nirmatrelvir化学结构出现血便和直肠出血,结肠长度与NC组相比减少了近一半。而PHE治疗组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体重的下降(P<0.01),有效地降低了疾病活动指数(P<0.01),显著恢复了结肠长度(P<0.01),小鼠结肠炎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恢复(P<0.05)。用ELISA和生化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发现,与NC组相比,DSS治疗显著增加了NO和PGE2的产生,而PHE给药降低了炎症反应(P<0.01),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的促炎因子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HE给药后,上述炎症因子的趋势均出现了逆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模型组结肠中这些促炎因子的mRNA表达也显著增加(P<0.01),PHE治疗降低了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P<0.05),提示葛枳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小鼠结肠炎。PHE治疗对结肠炎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模型组的ROS和MDA含量提高到NC组的两倍以上(P<0.01),表明DSS诱导的结肠组织中存在严重的氧化应激。PHE治疗后低剂量和高剂量下的ROS和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同时模型组显著降低了SOD和CAT的活性,而PHE给药恢复了酶活性(P<0.05)。模型组中T-AOC的降低也通过PHE治疗得到改善(p<0.01)。这些数据表明PHE显著改善了结肠组织中的氧化应激。PHE治疗对结肠炎小鼠INOS、COX-2和MAPK通路活化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NC组小鼠相比,DSS组小鼠的结肠样品中的INOS和COX-2的表达显著提高,但PHE组小鼠的表达降低(P<0.05),DSS组中p-ERK、p-P38和p-JNK显著升高,而PHE治疗能够显著抑制MAPK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表达。PHE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小鼠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HE可以通过增强疣微菌门等有益菌和减少变形杆菌等有害细菌,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的丰度和组成,由此进一步调节肠道免疫功能以减轻炎症,达到治疗结肠炎的作用。结论葛枳提取物通过改善炎症因子释放、调节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衡来发挥治疗结肠炎的作用,PHE治疗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i NOS、COX-2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产生来实现的。
miR-579-3p靶向角鲨烯单加氧酶调节铁死亡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恶性行为研究
目的 探讨miR-579-3p靶向角鲨烯单加氧酶(SQLE)对宫颈癌HeLa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胞分为H8组(正常培养H8细胞)、HeLa组(正常培养HeLa细胞)、HeLa+SQLE组(HeLa细胞过表达SQLE)和HeLa-SQLE+mimic-miR-579-3p组(过表达SQLE HeLa细胞转染mimic-miR-579-3p)。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实验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用试剂盒法检测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 H8组、HeLa组、HeLa+SQLE组和HeLa-SQLE+mimic-miR-579-3p组的第1天增殖率分别为35.71±1.87、54.63±3.49、95.86±2.92和46.98±3.51,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4.14±2.54)、(101.00±6.63)、(146.71±12.02)和(selleckchem SAHA42.71±10.40)个,迁移细胞数分别为(32.43±3.74)、(111.71±5.68)、(145GDC-0973化学结构.86±6.01)和(43.14±2.61)个,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7、11.22±1.74、25.59±2.06和2.43±0.45,谷胱甘肽过氧genetic privacy化物酶4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1、8.83±0.33、16.03±3.17和1.97±0.09,ROS水平分别为(84.82±0.34)、(32.66±0.53)、(23.30±0.14)和(64.48±0.33)U·mL~(-1),MDA水平分别为(6.62±0.05)、(2.54±0.02)、(1.63±0.04)和(4.97±0.04)nmol·mL~(-1)。HeLa+SQLE组的上述指标与HeLa组和HeLa-SQLE+mimic-miR-579-3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iR-579-3p靶向SQLE可以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的铁死亡,从而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8份苹果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及抗旱性评价
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因其营养丰富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我国栽培的苹果以富士系为主,结构单一且成MK-4827核磁熟期较晚。为改变这种现状,选育品质优良、不同成熟期的优质抗逆新品种对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苹果种质资源中蕴藏了许多宝贵的基因,如红肉苹果、抗旱、矮化及抗氧化等,对于选育优质抗逆新品种具有重要价值。本课题组前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市洛川苹果试验站种质资源圃经过多年观察,发现了8份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编号分别为P5、L51、L37、LC36、L7、LC54、ZN18和C31。本研究以这8份苹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观察了物候期及生物学性状,对其果实风味及营养物质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其抗旱性。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果实成熟期可知,P5、C31和L37为早熟苹果资源,LC36和L51为中熟苹果资源,LC54、ZN18和L7为晚熟苹果资源。研究发现各苹果种质资源的花、叶、果等生物学性状差异显著,各苹果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1.63-124.87%范围内不等,表明8份苹果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差异。2.在测试的苹果种质资源中,果实固酸比在8.99-44.97范围内不等,L37的固酸比最低,果实酸含量最高,品质较差;L7和C31的固酸比最高,果实酸甜适度,品质较好;其selleckchem S63845他资源的固酸比也较低,果实偏酸,品质中等。各苹果种质资源果实可溶性糖以果糖和蔗糖为主,P5、L51、L37、LC54的果糖含量与其蔗糖含量接近,LC36的果糖含量稍高于其蔗糖含量,L7、ZN18和C31的果糖含量高于其蔗糖含量近2倍,是改善果实甜味品质的重要资源。3.在8份苹果种质资源中绿原酸的含量占酚类物质的76.6-96.46%,是各苹果种质资源含量最丰富的酚类物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总类黄酮含量和总酚含量与苹果果实的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但不同酚类物质与苹果果实的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有差异,儿茶素、根皮苷、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金丝桃苷、绿原酸和抗坏血酸与各苹果种质资源的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芦丁和苯甲酸与各苹果种质资源的抗氧化能力呈负相关。LC54、L51、LC36的抗氧化能力显著强于其他种质资源,是改善果实营养价值的重要资源。4.对8份苹果种质资源的香气物质研究后发现,P5、L51、LC54、LC36、C31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少且香气物质总含量较低,故将这几个资源归为第Ⅰ类;L7和ZN18的香气物质种类多且香气物质总含量高,故将L7和ZN18归为第Ⅱ类;L37的香气物质与其他资源相比差异较大,有10种特有香气物质,故将L37单独归为第Ⅲ类。L7、ZN18和L37香气物质种类多且含量高,是改善果实风味的重要资源。5.以富平楸子和新疆野苹果为对照,对8份种苹果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了评价。根据隶属函数值得出10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抗旱性依次为:LC36(29)L7(29)富平楸子(29)新疆野苹果(29)L51(29)C31(29)P5(29)ZN18(29)L37(29)LC54。表明LSaxitoxin biosynthesis genesC36、L7两份资源的抗旱性大于普遍认为抗旱性强的富平楸子和新疆野苹果,而其他资源的抗旱性则低于富平楸子和新疆野苹果,因此,LC36和L7是改善苹果抗旱性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