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与CRS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与慢性鼻窦炎(CRS)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2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初次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CRS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至2023年2月,研究终点定义为患者术后复发或随访时间截止。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获得术前NLR和PLR最佳临界值,分别将其分为高、低水平亚组,并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率;根据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未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s复发CRS和复发CR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NSC 125973 IC50探讨NLR和PLR与CRS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30例CRS患者,其中高NLR组382例,高PLR组140例。高NLR组和高PLR组CRS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分别显著高于低NLR组和低P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CRS的NLR、PLR水平和高NLR、高PLR比例均高于未复发C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复发CRS的病程和变应性鼻炎(AR)伴发率均显著高于未复发C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NLR组和高PLR组CRS较低NLR组和低PLR组术后复发率显著www.selleck.cn/products/sbe-b-cd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LR组、高PLR组的病程和合并AR与CRS术后复发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高NLR和高PLR均是CRS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有望成为CRS患者术后预后评估和风险分层的新指标。此外,病程和合并AR与CRS术后复发风险显著相关。

老年青光眼患者疼痛、睡眠质量与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青光眼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与焦虑程neuroimaging biomarkers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113例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老年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100例眼科病区除外青光眼的其他老年眼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与焦虑程度,比较2组各量表得分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方法分析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BPI各维度(疼痛程度、疼痛影响程度)、 PSQI各维度(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持续性、白天功能紊乱、主观睡眠质量、睡眠药物使用)、 SAS各维度(植物神经VX-661功能紊乱、运动性紧张、焦虑心情、混合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点击此处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青光眼患者BPI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r=0.572,P<0.05), BPI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429,P<0.05), PSQI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 老年青光眼患者易出现疼痛、睡眠障碍、焦虑问题,且其疼痛水平、睡眠质量、焦虑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治参考价值。

葛根素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葛根素在鼻咽癌CNE1细胞中NSC 119875说明书的抗肿瘤作用,并就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讨论。方法:(1)CCK-8实验检测葛根素(0μmol/L、200μmol/L、400μmol/L、800μmol/L、1000μmol/L和1600μmol/L)对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计算IC50。(2)以不同浓度葛根素(0μmol/L、1000μTau and Aβ pathologiesmol/L)处理CNE1Fer-1核磁细胞48 h,采用RT-q PCR实验,通过细胞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逆转录c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目的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的表达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定量检测GPX4酶的含量;采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结果:(1)葛根素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1000μmol/L。(2)与对照组(0μmol/L葛根素组)比较,经实验组(1000μmol/L葛根素组)处理的鼻咽癌CNE1细胞GPX4的m RNA表达下调,GPX4酶的含量下降,ROS的含量增加。结论:葛根素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下调GPX4表达、升高ROS水平,可能与肿瘤细胞铁死亡相关。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配成两组,其中一组41例给予环孢素A口服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41例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命名为观察组。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骨髓象增生程度及非造血细胞比例、血清血红蛋白(Hb)、铁蛋白(SF)、转铁蛋白(TF)、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CHIR-99021浓度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骨髓象增生活跃的占比、血清Hb、SF、TF、WBC、PLT水平呈现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更高,两组非造血细胞比例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功能,且相关研究表明造血微循环的改变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之一,本文使用健脾补肾方有助于改善患者造血微环境,增强机体造血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并改善骨髓增生程度。因此,使用Puromycin化学结构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比单用西药治疗效Iranian Traditional Medicine果更好。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与常规填塞止血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鼻腔再出血风险的影响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与常规填塞止血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鼻腔再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98例顽固性鼻出血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Imaging antibiotics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治疗,对Compound C研究购买照组采用常规填塞止血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围术期指标,同时分析治疗后3 d鼻通气阻力、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及再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85.71%(42/49)(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鼻腔Torin 1 IC50通气恢复时间、鼻腔黏膜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单侧吸气阻力及呼气阻力、双侧吸气总阻力及呼气总阻力均低于对照组,PLT、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能提高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恢复,提高鼻通气功能,降低再出血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硝基还原酶响应型荧光探针和纳米递送系统的构建

乏氧是大多数实体肿瘤的共同特征,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快速、过度生长导致的耗氧增加。乏氧在肿瘤侵袭、转移和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肿瘤的进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肿瘤乏氧区的检测以及针对乏氧区的治疗具有MG132细胞培养重要的意义。硝基还原酶(NTR)在乏氧实体瘤的细胞中过表达,是一种重要的肿瘤乏氧靶标。因此,构建靶向NTR的探针和递送系统用于肿瘤乏氧检测和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NTR响应荧光探针是基于单发射荧光强度变化的,而荧光强度的变化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使其检测灵敏度受到影响。另外,许多化疗药物的水溶性比较差,且难以有效递送到肿瘤乏氧区。因此,开发基于NTR的高灵敏度检测探针以及递送系统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我们首次运用一种光动力介导的策略,成功制备了NTR响应型分子-介孔硅(Eos-NO_2@MSN)比率荧光探针。我们将单线态氧指示剂9,10-蒽二基-双(亚甲基)二丙二酸(ABDA)负载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的空腔中,并将NTR特异性响应的荧光分子Eos-NO_2修饰在MSN的表面,构建了Eos-NO_2@MSN比率荧光探针。MSN载体的骨架稳定、生物相容性好,改善了响应荧光分子的水溶性,避免了使用助溶剂产生的毒副作用。Eos-NO_2@MSN探针与NTR发生选择性响应,544 nm处的荧光发射信号恢复,同时激活探针的光动力性能。在532 nm的激光照射下,探针产生单genetic variability线态氧,探针在410 nm处的荧光发射被猝灭。根据荧光强度比值(λ_(544nm)/λ_(410nm))的变化,该探针已成功应用于在水溶液中比率检测NTR,线性检测范围为0.2~1.0μg/m L。最后,该探针还实现了在4T1肿瘤细胞中的乏氧荧光成像。这种光动力介导的策略简单、易操作,可推广应用于构建其他响应类型的比率荧光探针,为构建新型比率荧光探针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基于肿瘤微环境NTR的过表达,我们构建了一个负载铜姜黄素配合物(Cu-CUR)的乏氧响应纳米递送系统(HS-HA@Cu-CUR NPs)。将NTR响应识别基团2-硝基咪唑枝接到透明质酸上,合成了一个两亲性大分子聚合物,并将Cu-CUR包裹在聚合物形成的疏水空腔中,最终制备了水溶性良好的乏氧响应纳米递送系统。该www.selleck.cn/products/vx-661系统的NTR响应型聚合物外壳不仅能改善Cu-CUR的水溶性,还能增强配合物在肿瘤乏氧区的富集。在NTR和还原型辅酶Ⅰ的存在下,于体外成功模拟了纳米粒子乏氧响应释放铜姜黄素配合物。另外,经乏氧响应后,还进一步测试了纳米粒子硫化物的光热升温性能。纳米粒子在硫化后表现出优异的光热性能和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光热转换效率可达17.28%,有应用于肿瘤内源性硫化氢响应光热治疗的潜能。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3-溴丙酮酸作为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抑制剂,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肿瘤作用。但3-溴丙酮酸肿瘤内分布无特异性,具有严重毒副作用。课题拟通过酯化反应合Liraglutide体内structured medication review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p H响应性前药,通过考察其体内外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研究,探讨其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期开发低毒高效的3-溴丙酮酸衍生药物。方法:1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的合成与表征通过酯化反应将胆固醇与3-溴丙酮酸相连接,制备化合物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其结构进行确证。通过测定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在酸性条件下的释放情况,考察其在肿瘤微环境中是否具有p H响应性。2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2.1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Calcein-AM/PI染色法、集落克隆实验和划痕实验等方法检测药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抑制作用。2.2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作用研究MTT法检测铁死亡抑制剂能否阻断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等技术检测药物诱导肝癌细胞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产生情况;铁离子探针法检测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肝癌细胞内Fe~(2+)水平的影响。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试剂盒测定3-溴丙酮酸对GSH的消耗能力。Western Blot检测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肝癌细胞内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 4,GPX4)和HK-II表达的影响。2.3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研究采用凋亡检测试剂盒、流式细胞仪、JC-1染色试剂盒和Western Blot考察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进一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3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肝癌裸鼠移植模型的抑制作用及毒性作用研究建立人肝癌裸鼠移植模型,观察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肝癌移植模型生长的抑制作用及体内毒性作用,评价其体内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安全性。结果:1课题通过酯化法成功合成了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FT-IR图谱、DSC图谱、~1H-NMR图谱均表明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的成功制备。它能够响应肿瘤弱酸性的微环境,通过酯键的断裂,释放出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和脂质代谢产物胆固醇。2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转移作用,机制涉及铁死亡诱导作用与凋亡诱导作用。2.1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值与转移作用MTT、Calcein-AM/PI染色、集落克隆和划痕等检测结果均表明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对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2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具有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作用LPO实验显示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能够增加肝癌细胞内LPO水平,使细胞内LPO积累。铁离子探针实验显示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能使肝癌细胞内二价铁离子增加。GSH消耗结果显示,随着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浓度增加,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对GSH的消耗量逐渐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浓度增加蛋白HK-Ⅱ与GPX4表达均明显降低。Fer-1作用后,HK-Ⅱ和GPX4表达有上调趋势。2.3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具有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JC-1染色实验表明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作用后可引起更多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作用于肝癌细胞后,随着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浓度增加,Bcl-2表达有下调趋势,Bax表达有上调趋势。3 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具有抑制肝癌裸鼠移PLX4032配制植模型的生长的作用,且毒性小。体内实验表明,所制备的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减缓肿瘤生长的效果更优,其能够诱导ROS产生,从而通过铁死亡和凋亡途径增强抑瘤效果。结论:3-溴丙酮酸-胆固醇酯可通过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与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发挥抗肝癌的作用,且由于其肿瘤组织酸性环境的特异性释药特性,具有毒性低、安全性高的特征。

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价值

目的 观察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参数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将天津市职工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 4例纳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患者中包含非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60例以及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3 4例,前者定义为对照组,后者定义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检验,观察分析其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FBG、2hPBG及HbA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PL T、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PV、P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5)。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参数RDW为(0.9 6±0.0 4)%、IR为(3.3 2±2.0 7)%,高于对照组的(0.71±0.0 2)%、(1 1.9 5±3.1 Elex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参数的监测,是研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基础,血小板及红细胞参数能够帮助临床对糖尿病患者SAHA作用的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反馈,为患者诊断与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1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临床特征,探讨BRAF-V600E突变在LCH中的表达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液科2017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1例儿童LCH临床病例资料。参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LCH-2011修订版化疗方案(SCMC-LCH-2011方案),同时BRAF-V600E突变阳性者加用靶向药达拉非尼(Dabrafenib)治疗。总结单系统受累组LCH(single system LCH,SSLCH)和多系统受累组LCH(multisystem LCH,MS-LCH)2组间的临床表现特征、BRAF-V600E突变情况及治疗反应,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31例患儿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10个月(1个月~84个月),9例为SS-LCH,22例为MS-LCH,其中5例患儿发生垂体受累/尿崩症。27例进行BRAF-V600E突变检测,其中20例为阳性(SS-LCH组3例,阳性率37.5%;MS-LCH组17例,阳性率89.5%),2组NSC 119875抑制剂间BRAF-V600E突变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3个月~62个月),6周诱导化疗后SS-LCH组有效率为88.9%(8/9),MSLCH组有效率81.8%(18/22),观察期截止进展复发率达29.0%(9/31),3例死亡均为MS-LCH合并危险器官受累,SS-LCH与MS-LCH组间及BRAF-V600E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6、0.437,P=0.282、0.508)。结论 LEE011小鼠儿童LCH多见于婴幼儿阶段,患Blue biotechnology儿BRAF-V600E基因突变率高,且常见于MS-LCH。达拉非尼可能有助于改善BRAF-V600E突变阳性的患儿的预后。

血清肝素结合蛋白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和淀粉样蛋白A(SAA)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杞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组,并根据儿童肺炎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轻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杞县人民Intermediate aspiration catheter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清HBP和SAA水平。比较不同组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清HBP和SAA水平,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二者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HBP和SAA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中度感染组与重PF-07321332溶解度度感染组selleck HPLC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清HBP和SA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HBP和SAA对重症肺炎患儿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和0.864,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2.92%、85.42%、79.17%和75.00%、90.63%、82.81%。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HBP和SA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肺炎的感染程度有关,并有望成为早期诊断重症肺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