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或A1298C位点多态性是否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存在争议。文章以此评估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或A1298C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Sino 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由2名人员筛选,提取信息和评价文献质量。建立5种遗传模型:等位基因模型(T vs. C和C vs. A)、显性模型[(CT+TT) vs. CC和(AC+CC) vs. AA]、隐性模型[TT vs.(CC+CT)和CC vs.(AA+AC)]、共显性杂合子模型(CT vs. CC和AC vs. AA)及共显性纯合子模型(TT vs. CC和CC vs. AA)。利用Rev Man5.4和Stata14软件,Cochrane’Q检验和I2值评估selleck NMR异质性,合并OR值和95%CI做为效应及指标,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评估结论稳定性,漏斗图、Begg及Egger检验和剪补法评估发表偏倚。结果:纳入24篇高质量观察性研究文献,其中病例对照研究23篇,横断面研究1篇。(1)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5种遗传模型均有显著性意义[T vs. C:OR=1.39,95%CI:1.18-1.64;(CT+TT) vs. CC:OR=1.46,95%CI:1.18-1.80;TTvs.(CC+CT):OR=1.54,95%CI:1.20-1.96;CTvs.CC:OR=1.31,95%CI:1.08-1.58;TTvs.CC:OR=1.78,95%CIE7080使用方法:1.31-2.43]。亚组分析提示在亚洲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与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而欧洲和非洲则无,随着年龄的增大,其OR值越大,在控制病例组和对照组混杂因素(年龄和性别)的研究中,合并效应量提示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综合各项假阳性结果报告率,推测假阳性可能性较小。(2)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A1288C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无显著性意义[C vs. A:OR=1.16,95%CI:0.98-1.37;(CC+AC)vs.AA:OR=1.19,95%CI:0.96-1.48;CCvs.(AC+AA):OR=1.27,95%CI:0.86-1.88;ACvs.AA:OR=1.04,95%CI:0.71-1.51;CC vs. AA:OR=1.37,95%CI:0.90-2.06];上述位点的亚组分析所得阳性结果,经假阳性结果Reproductive Biology报告率检验后,结论并不可靠。结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携带突变T等位基因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且年龄越大,风险越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A1298C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联。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眼底图像多疾病分类方法研究
眼底图像可以反映一些病灶特征,这些病灶特征成为了眼科医生判断患者所患眼底疾病的重要依据。在眼底图像的采集过程中,患者眼球的不自主转动、光照的不均匀以及眼底相机的自主性抖动都有可能导致采集的眼底图像质量较差,难以分辨出病灶特征。本文致力于帮助医生准确地筛查与诊断眼底疾病,以及对患者的眼底图像进行精确的处理和实现眼部多疾病的自动诊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提出了基于HSL色彩空间的Retinex-Net图像增强算法,用以解决眼底图像存在的光照不均匀、对比度低Baricitinib体外、模糊等问题,称为HSLex-Net。将RGB图像转换为HSL颜色空间,针对亮度分量,采用Retinex-Net算法消除光照变化的影响,提高图像亮度、对比度和细节。根据Retinex理论对低光照眼底图像的L通道光照分量与正常光眼底图像的L通道光照分量重建损失函数,同时利用交叉熵损失函数优化重建后的图像。在Diarebiopolymer aerogelstdb和LOL数据集上进行的验证表明灰度均值、全局均值、平均梯度分别达到了91.625、82.528、25.426。(2)采用基于独特性和紧凑性的联合显著特征提取方法提取病灶特征,提高深度残差网络对眼底图像的分类性能。由于异常病灶特征和周围正常组织存在较大的区别,因ABT-199此利用病灶特征的独特性和紧凑性特点,对病灶特征的轮廓进行了精确提取。随后将提取的病灶轮廓作为分类网络的约束条件与眼底图像一同作为分类网络模型训练时的输入,进而提高分类性能。(3)提出了基于改进Res Net模型的眼底图像多疾病分类方法。在增强图像基础上,融合病灶轮廓图作为Res Net的输入,采用了多分支结构对疾病种类进行分类。在Res Net的残差块内部、全局池化层之后、不同残差块之间使用注意力机制。采用平均融合方式,提高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Pool_Attention模型的准确率为0.751,AUC为0.905,F1-score为0.904,Jaccard指数为0.685。M_Res Net50模型和Pool_Attention模型的融合提高了分类精度,模型融合的准确率为0.779,AUC为0.913,F1-score为0.905,Jaccard指数为0.702。本文提出的基于HSL色彩空间的Retinex-Net增强算法在清晰度和亮度的提升、噪声的抑制方面均优于其他比较方法。联合显著性特征提取方法提取的病灶特征辅助了分类网络识别病灶特征。改进Res Net的眼底图像多疾病分类方法在分类准确率、鲁棒性方面均占据了较大的优势,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382例E-616452小鼠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根据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价值。结果 382例高血压患者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1~0.75,中位数为0.34,高表达组(血清NLRP3 mRNATechnology assessment Biomedical相对表达量≥0.34)194例,低表达组(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0.34)188例。高表达组血尿酸、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24 h动态脉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于低表达组(P<0.05)。382例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108例,未发生左心室肥厚274例。发生左心室肥厚患者HDL-C、血尿酸、24 h SBP、DPP、NPP、24 h动态脉压、LVEDD、LVESD、IVST、LVPW、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未发生左心室肥厚患者(P<0.05)。多因购买R428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24 h SBP、DPP、NPP、24 h动态脉压和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AUC为0.706[95%CI(0.651,0.761)],最佳截断值为0.42,灵敏度为57.41%,特异度为78.47%。结论 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0.34)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较高,血尿酸、24 h SBP、DPP、NPP、24 h动态脉压和血清NLRP3mRNA相对表达量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且血清NLRP3 mRNA相对表达量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有一定预测价值。
抑郁症患者脑小血管病共患率及相关因素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脑小血管病的患病情况,探讨抑郁症与脑小血管病的关联性,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病情稳定且符合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DS-3201溶解度者80例,正常对照97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明精神状况测查(MMSE)、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测评两组被试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并收集相关病史资料。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数据评估脑小血管病阳性检出率和MRI诊断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与脑小血管病的关联关系。结果:抑郁症wilderness medicine组与正常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9±9)岁和(58±8)岁(P>0.05)。抑郁症组有高血压病史者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MoCA总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抑郁症组符合脑小血管病诊断者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83.8%vs.64.9%,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死(OR=4.4,95%CI:1.07~18.23)、额叶脱髓鞘(OR=2.4,95%CI:1.05~5.42)及MoCA<26分(OR=2.selleck Roxadustat3,95%CI:1.16~4.47)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共患脑小血管病在中老年抑郁症患者中较常见,腔隙性脑梗死和额叶脱髓鞘可能是中老年抑郁的危险因素。
抗冻复温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冻伤敷料中的应用
我国西部、北部地区多处于高寒区,野外作训、施工及作业人员由于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容易受到冻伤困扰,严重的冻伤还会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冻伤野外防治的关键是创面尽快复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冻伤进一步加重。近年来,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拓展的功能性成为理想的医用敷料。针对水凝胶低温下易冻结,影响敷料的使用性能,光热转换温度不温和,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采用物理和化学交联的方法,构建了具有抗冻、光热复温等性能的新型凝胶网络,可开发成抗冻医用凝胶敷料,有望用于高寒区野外冻伤紧急防domestic family clusters infections治。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PAM/CS/MXene/Betaine/Ag NPs抗冻复温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在丙烯酰胺(AM)和壳聚糖(CS)的凝胶网络中,引入光热转换材料MXene和银纳米颗粒(Ag NPs),抗冻材料甜菜碱(Betaine),通过一锅法和原位还原法制备PAM/CS/MXene/Betaine/Ag NPs凝胶。SEM,XRD和TEM证明了MXene纳米片的成功制备。抗冻实验表明,当Betaine为5g时,PAM/CS/MXene/Betaine5凝胶在Ceralasertib小鼠-24℃下仍然可以保持柔软的凝胶特性。光热实验表明,MXene和Ag NPs可以协同光热,PAM/CS/Betaine/MXene30/Ag NPs200凝胶达到复温温度40.5℃所需的时间是9min,在30min后温度达到46.5℃,温差ΔT为23.5℃。(2)PAM/CS/P-Py-DA/Gly抗冻复温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由于MXene价格高昂,制备方法较复杂,限制工业化应用。在丙烯酰胺(AM)和壳聚糖(CS)的凝胶网络中,引入Fe~(3+)诱导吡咯和多巴胺聚合得到的聚-吡咯-多巴胺(P-Py-DA)作为光热转换材料,引入甘油(Gly)作为抗冻材料和分散剂,通过一锅法制备PAM/CS/P-Py-DA/Gly凝胶。FT-IR和SEM证明了P-Py-DA的合成。抗冻实验表明,P-Py-DA高分子链也可以作为一层GSK1120212分子量凝胶网络,提高其力学性能,PAM/CS/P-Py-DA/Gly12凝胶在低温(-24℃)和常温(25℃)下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拉伸至原来长度的4.2倍、5.1倍。光热实验表明,PAM/CS/Gly/P-Py-DA30凝胶达到复温温度40.7℃所需的时间是16min,在30min后温度达到42.6℃,温差ΔT为18.4℃。(3)PAM/PVP/MXene/Ch Cl抗冻复温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通过前两章的实验发现,碳基光热转换材料MXene比有机光热转换材料聚-吡咯-多巴胺(P-Py-DA)的光热复温性能更好。在丙烯酰胺(AM)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互穿网络中,引入光热转换材料(MXene)和抗冻材料氯化胆碱(Ch Cl)。PVP作为一层凝胶网络和MXene的分散剂,能够有效抑制MXene的团聚,可以获得良好分散性的预凝胶溶液,通过一锅法制备PAM/PVP/MXene/Ch Cl凝胶。抗冻实验表明,当Ch Cl为4.0g时,凝胶达到75%的形变在-24℃和25℃下需要的应力分别是0.553MPa和0.462MPa,PAM/PVP/MXene/Ch Cl4凝胶在-24℃下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光热实验表明,PAM/PVP/Ch Cl/MXene20凝胶达到复温温度40.4℃所需的时间是10min,在30min后温度达到49.4℃,温差ΔT为26.9℃。此研究可为抗冻和光热复温凝胶在冻伤敷料的应用提供借鉴。
水果及环境水样中苯醚甲环唑的高灵敏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氧化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为信号输出系统,结合间接竞争反应模式建立了水果及环境水样中苯醚甲环唑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ic ELISA)。基于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逐步优化策略,确定最佳免疫分析条件为:包被原与抗体质量浓度组合为62.5 ng/mL和0.318μg/mL,一抗竞争反应缓冲溶液为含0.05%Tween-20的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T,pH 7.4),一抗竞争反应时间为20 min,酶标二抗稀释液为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酶标二抗反应时间为30 min。在该条件下,苯醚甲环唑的线性检测范围(IC_(20)~IC_(80))为0.49~3.90 ng/mL,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38 ng/mL,检出限(LOD)为0.33 ng/mL。在柑橘、葡萄、香蕉、草莓田水、湖水和河水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Medium Recycling2.3%~132%,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13%,对10种结构和功能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CR)均小于0.2%。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水果及环境GSI-IX IC50水样中苯醚甲环唑的快速筛查和BI 10773体内残留检测。
柴胡疏肝散异病同治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异病同治2型糖尿病(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抑郁症(D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柴胡疏肝散中主要的活Pricing of medicines性成分及其潜在靶蛋白。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出与T2DM、NAFLD和DD相关的疾病靶点,并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基因-疾病”网络图;在DA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ZD2281(Olaparib).htmlVID数据库中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CP-690550分子量所筛选到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结果 检索到柴胡疏肝散123种药物活性成分,251个有效靶点,T2DM有效靶点1 622个,NAFLD有效靶点1 513个,DD有效靶点1 600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70个。GO与KEGG分析表明柴胡疏肝散治疗T2DM、NAFLD和DD主要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大多可稳定结合。结论 柴胡疏肝散异病同治T2DM、NAFLD与D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L6、TNF、IL1B靶点及HIF-1、MAPK与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
胃黏膜保护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胃黏膜保护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Root biomass月-2022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60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比Naporafenib作用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临床症状评分(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反酸、嗳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16.67%)(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伴出血采用胃黏膜保护剂与质子泵Barasertib说明书抑制剂联合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少中医证候,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可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定痫丸对海人藻酸诱导的小鼠癫痫行为干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定痫丸颗粒剂对海人藻酸(KA)诱导的小鼠癫痫行为的干预作用,通过群体神经元多通道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探讨定痫丸颗粒剂对小鼠癫痫发作时海马脑区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影响。方法 取雄性野生型小鼠2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KA诱导癫痫模型组、定痫丸干预组及丙戊酸钠干预组,每组7只。定痫丸干预组给予定痫丸颗粒剂灌胃;生理盐水对照组及KA诱导癫痫模型组给予与定痫丸干预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丙戊酸钠干预组给予丙戊酸钠腹腔注射。每天1次,持续10 d。最后1次给药干预后,除生理盐水点击此处对照组,其余每组均给E7080价格予海人藻酸腹腔注射以诱发小鼠癫痫发作并观察各组的行为变化。同步采集海马脑区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结果 定痫丸干预组与KA诱导癫痫模型组比较,小鼠癫痫发作的潜伏期明显延长,癫痫持续状态总时程缩短,癫痫发作行为频率降低,并且癫痫发作时海马脑区medical writing神经元放电峰值下降。结论 给予动物定痫丸颗粒剂提前干预,能有效改善小鼠癫痫症状,具有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Verrucomicrobia来源的Argonaute核酸酶的催化性质研究
Argonaute(Ago)蛋白质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可编程核酸酶。真核Agos(eukaryotic Agos,e Agos)利用向导RNA(guide RNA,g RNA)靶向切割RNA,并在RNA干扰(RNAi)途径中起关键作用。大多数已报道的原核Agos(prokaryotic Agos,p Agos)利用向导DNA(guide DNA,g DNA)靶向切割DNA,在抵御外来遗传物质Roxadustat生产商入侵和细胞复制等途径发挥作用。最近,几种靶向RNA的p Agos被报道,尽管才开始对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展开研究,但它们在RNA靶向等领域已展示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扩展靶向RNA的p Agos的种类,本研究以Kurthia massiliensis来源的能够靶向RNA的Km Ago的PIWI结构域作为种子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并对候选p Agos进行表达纯化和生化性质分析。初步实验表明,Verrucomicrobia来源的VbAgo在5′端磷酸化的DNA(5′P-g DNA)和5′端羟基化的DNA(5′OH-g DNA)引导下切割互补的RNA靶(t RNA)。本文系统研究了VbAgo的酶学性质和催化性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VbAgo在25-65℃利用5′Pselleckchem LEE011-g DNA和5′OH-g DNA切割RNA靶,在37℃专一性切割RNA靶而非DNA靶,在≥45℃表现出微弱的DNA靶(tsandwich bioassay DNA)切割活性;2.VbAgo对盐浓度较为敏感,Na Cl浓度≥100 m M会抑制切割活性;3.VbAgo利用12-44 nt的5′P-g DNA和13-44 nt的5′OH-g DNA切割RNA靶,且在15 nt和16 nt g DNA引导下切割活性最高;4.VbAgo依赖Mn~(2+)和Mg~(2+)切割RNA靶,并且Mg~(2+)优于Mn~(2+);5.VbAgo对g DNA和RNA靶之间的错配具有低耐受性,在g DNA的6、9、11和12位引入单核苷酸错配和3-15位引入双核苷酸错配会显著降低VbAgo的切割效率;6.VbAgo对具有不同5′端核苷酸的g DNA没有明显偏好性,同时表现为多转化数酶;7.VbAgo在37℃和50℃能利用5′P-g DNA切割含有高级结构的RNA靶;综上所述,VbAgo具有在37℃专一性切割RNA靶的活性,对不同首位核苷酸的向导链没有明显偏好性,并且还能切割具有高级结构的RNA靶,这些特性拓宽了对Ago蛋白质的理解。VbAgo可能应用于RNA编辑,扩展了基于p Ago的RNA操纵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