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方式对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对比评价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口服给药、直肠给药)对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的影响。方法 选择凌源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2021年3月治疗的120例产后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Compound 3分子式表法分组,对照组(n=60)采取米索前列醇口服给药,观察组(n=60)采取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比较2组患者产后2 h、24 h出血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以及D-二聚体(D-D)、血钙、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Compound pollution remediation率为95.00%,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呕吐、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DD、血钙以及FIB水平,DBP、SBP水平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口服给药、直肠给药治疗产后出血效果相当,但在产后CHIR-99021价格出血量、用药不良反应方面直肠给药更为理想。

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对土壤特性及芸豆生长的影响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储备基地,但开垦时间的延长和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质量不断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逐年降低。因此,开发有效的“用养结合”模式成为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本研究以芸豆为研究对象,进行两年田间试验,以试验地区常规化肥施肥量(CF)为对照,在氮磷钾素配比不变的情况下化肥总量减少20%(RF),以及化肥减量同时施用腐植酸生物肥45.0 kg·hm~(-2)(RFH1)、67.5 kg·hm~(-2)(RFH2)、90.0 kg·hm~(-2)(RFH3)、112.5 kg·hm~(-2)(RFH4),共6个处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对土壤理化特性,以及植株养分吸收、碳氮代谢、抗氧化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明Enfermedad de Monge确玉米-豆科作物轮作制度下,腐植酸生物肥对退化黑土区的修复效果及豆科作物生长的影响,为我国黑土区耕地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能降低土壤容重,同时促使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生成,增加直径5~2mm和2~1mm的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改善土壤物理结构。2021年和2022年试验中RFH1、RFH2处理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较CF处理显著增加26.0%和12.3%、17.6%和10.6%,土壤容重达到1.45 g·cm~(-3)和1.38 g·cm~(-3)、1.45 g·cm~(-3)和1.37 g·cm~(-3)。2.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增加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土壤真菌和细菌多样性的提高。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尤其在营养生长期效果显著。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11.8%~34.6%、10.1%~48.4%、10.4%~14.7%和13.7%~35.2%。3.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的养分供应,但随着腐植酸生物肥用量的增加增幅效应降低,其中,2021年RFselleckchem LY2835219H2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较C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0.1%~15.8%和12.7%~25.3%;2022年RFH2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CF处理显著增加15.1%~21.1%。4.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增加了植株中氮、磷、钾的积累,维持植株不低于常规化肥施用量的养分吸收能力。2021年和2022年RFH2处理的植株氮含量较C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0.6%~18.9%和9.3%~11.8%,磷含量增加了16.0%~26.6%和11.5%~16.8%,钾含量增加了13.8%~21.1%和15.5%~19.7%。5.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在加强植株碳、氮代谢的同时,对光合碳代谢的影响更显著,植株碳氮比增加。随着腐植酸生物肥用量的增加,植株代谢活性呈抛物线型,峰值出现在RFH3处理,两年的试验中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C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selleck抑制剂11.5%~49.0%和13.0%~26.7%;植株的碳氮比由1.08~2.61增加到1.31~3.07。6.腐植酸生物肥通过诱导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强,降低了活性氧的积累,增强了过氧化物清除酶系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活性,进而加强了对H_2O_2的清除能力。2021年和2022年RFH2处理的丙二醛含量较CF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13.1%~40.7%和20.2%~37.5%,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较CF处理显著降低了15.7%~32.9%和14.2%~25.3%。7.化肥减量配施腐植酸生物肥促进了芸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形成。RFH2处理子粒产量在2021年和2022年试验中均最高,并且较R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32.8%和52.4%,较C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4.7%和21.5%。腐植酸生物肥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活化土壤养分,促进芸豆生长和养分吸收,增强植株抗逆性和碳氮代谢活性,进而降低了化肥减量施用的不利影响,提高群体保苗数量和单株产量形成能力。综合分析,在常规化肥施用量减少20%配施67.5 kg·hm~(-2)腐植酸生物肥(RFH2)的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62例,以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8周。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以及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购买CCRG 81045);干预后,两组的SES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E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Flavivirus infection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elleckchem AG-2210.05)。结论 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青少年抑郁症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自尊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细胞穿膜肽修饰的SN38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抗转移研究

三阴性乳腺癌(TNBEffective Dose to Immune Cells (EDIC)C)是乳腺癌中最具侵袭性、预后最差的一种亚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高概率的远端转移,有20%的TNBC患者在五年内死于转移性疾病进展。研究表明,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对TNBC细胞有显著的杀伤能力,并且前期研究发现SN38对TNBC的转移也具备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SN38的溶解性极差,在体内有效递送和渗透肿瘤组织存在障碍,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通过细胞穿膜肽修饰的两亲性胶束可以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但需要其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蓄积能力。本研究采用亲水性的聚乙二醇(PEG)与SN38疏水端相连,合成PEG-SN38前药,并选取了细胞穿膜肽TAT修饰PEGSN38,TAT-PEG-SN38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TAT-PEG-SN38胶束极大地改善了SN38的水溶性,TAT的引入也增强了胶束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摄取能力和对肿瘤组织的渗透能力,有效抑制了TNBC的肿瘤活性和远端转移。作为新型、高效且安全的抗TNBC药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TAT-PEG-SN38的合成及表征利用PEG作为linker两端连接TAT和SN38以制备TAT-PEG-SN38。两亲性的TAT-PEG-SN38在水相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胶束,粒径约为142 nm,电位约为+8.44 m V;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束形态为均匀的近球体,胶束溶解性、稳定性良好,粒径、电位适中可以满足体内外药效评价条件。2、TAT-PEG-SN38的体外抗肿瘤效果研究TAT-PEG-SN38对鼠源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4T1细胞和人源三阴性乳腺癌BT-549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对于4T1细胞系,经过TAT的修饰,PEG-SN38的细胞毒性提高了3.61倍;而对于BT-549细胞系,TAT-PEG-SN38组的细胞杀伤效果也明显高于SN38、CPT-11和PEG-SN38。TAT-PEG-SN38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增强是由于细胞穿膜肽修饰改善了PEG-SN3selleck激酶抑制剂8的细胞摄取能力,与PEGSN38相比,4T1和BT-549细胞对TAT-PEG-SN38的细胞摄取强度分别提高了4.2倍和1.7倍。引入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C-11细胞系作为参照分析TAT修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发现TAT-PEG-SN38的摄取与PEG-SN38相比并未有显著增强,可能由于细胞表面电荷差异,TAT-PEG-SN38对肿瘤细胞的内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3D肿瘤球模型模拟TAT-PEG-SN38的肿瘤穿透能力,孵育24 h后TAT-PEG-SN38渗透进入肿瘤球内部,PEG-SN38仅存在于肿瘤球表面,并且TAT-PEG-SN38明显抑制了肿瘤球的生长。上述实验证明,TAT-PEG-SN38能选择性地被肿瘤细胞摄取,并渗透进入肿瘤内部,具有优越的体外抗肿瘤活性。3、TAT-PEG-SN38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建立小鼠乳腺癌原位荷瘤模型,对TAT-PEG-SN38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进行评价:活体成像结果表明静脉注射胶束8 h后,TAT-PEG-SN38在肿瘤部位有效蓄积,进一步证明TAT能够将药物有效递送到肿瘤区域增强摄取。与Control组相比,TAT-PEG-SN38抑制了52.42%的肿瘤增长,抑制效果是PEG-SN38的1.57倍。通过对肺组织转移情况观察,可以发现TAT-PEG-SN38组对TNBC在体内器官的转移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其余给药组。病理性切片分析验证了同样的结果,除TAT-PEG-SN38组外,肿瘤向肝脏和肺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转移。由此可见,TAT-PEG-SN38明显改善了4T1小鼠荷瘤模型中的器官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发现,与其他组相比,TAT-PEG-SN38组的抗原CD31的表达量最低,说明TAT-PEG-SN38组可有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TAT修饰显著提高了PEG-SN38的体内TNBC抗肿瘤效果,抑制了TNBC远端转移。4、TAT-PEG-SN38的抗转移研究首先,在细胞水平考察TAT-PEG-SN38对4T1和BT-549两种细胞系的转移抑制能力:通过细胞划痕愈合和Transwell细胞迁移的研究可以发现,TAT-PEGSN38划痕愈合率分别仅为16.17%、22.19%;,而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中,TAT-PEG-SN38处理组的细胞几乎未发生迁移。和对照组相比,CPT-11并未显著抑制细胞的迁移,TAT-PEG-SN38显著改善了CPT-11的细胞转移抑制能力。通过蛋白质组学对小鼠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发现,相比于对照组,TAT-PEG-SN38给药组中有15种蛋白的表达发生了上调,29种蛋白发生了下调,其中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蛋白中包括DSG2和LDLR、JUP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其表达差异,证明了TAT-PEG-SN38对乳腺癌肿瘤的远端转移在蛋白水平产生了影响。根据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在细胞水平对TAT-PEG-SN3抗TNBC转移进行了验证。选取上调蛋白DSG2和下调蛋白LDLR分别做了基因敲除和过表达质粒,转染上述两种质粒,发现在两种蛋白的表达量逆转后,PEG-SN38和TATPEG-SN38对4T1细胞的迁移抑制能力、肿瘤球杀伤能力显著减弱,这表明DSG2和LDLR两种蛋白可能是SN38对TNBC的转移能力抑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综上所述,Alisertib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细胞穿膜肽TAT修饰的SN38药物递送策略,改善了难溶性药物SN38的水溶性和细胞摄取能力,体外、体内实验均证明其成功的抑制了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和远端转移,并通过对给药组差异蛋白的分析验证了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关键蛋白,使其成为一种易于转化的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递送平台。

GPR87在UVB诱导的皮肤急性损伤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皮肤是人体抵御外部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完整的皮肤结构是维持皮肤稳态的基础。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威胁皮肤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紫外线中由于UVB能量较高,常常会诱导皮肤产生急性损伤。然而,对于UVB对皮肤的损伤,主要治疗策略是以预防为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GPR87是一种视紫红质类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目前,关于GPR87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炎症方面,其在皮肤组织中的生理病理功能尚未见报道。考虑到GPR87在角质细胞中表达量较高,且UVB诱导的皮肤损伤也与炎症反应有关,我们猜测GPR87可能在UVB诱导的皮肤损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GPR87在UVB诱导的皮肤急性损伤中的调节作用,并揭示潜在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无论在小鼠皮肤组织还是Ha Ca T细胞中,UVB照射都能显著抑制GPR87的表达。利用Gpr87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我们还观察到Gpr87基因缺失加重了UVB诱导的小鼠皮肤的急性损伤。这些结果暗示GPR87在UVB诱导的皮肤损伤中发挥了保护性作用。另外,我们利用蛋白免疫印迹、RTq PCR、狭缝印记、免疫荧光、流式细胞等技术,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系统探究了Tofacitinib临床试验GPR87功能缺失对于UVB诱导的皮肤角质细胞炎症反应、DNA损伤应答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1)GPR87缺失不仅上调了UVB诱导的IL6、TNF-α、CXCL1、CXCL8、CCL20等炎症因子和COX-2的表达,还促进了巨噬细胞的招募,从而加重了UVB诱导的皮肤炎症反应;(2)GPR87缺失抑制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相关因子XPA、XPC的表达以及XPC的泛素化修饰,从而削弱了核苷酸切除修复能力。此外,GPR87缺失还抑制了Transfection Kits and ReagentsUVB诱导的ATR/CHK1和ATM/CHK2等细胞周期检查点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了P53的活化,导致细胞摆脱了UVB诱导的S期阻滞。因此,GPR87缺失通过抑制核苷酸切除修复和UVB诱导的细胞周期检查点信号通路的激活共同抑制了UVB诱导的DNA损伤应答反应;(3)GPR87缺失抑制了UVB诱导的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和PARP的切割,促进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了UVB诱导的细胞凋亡。由此可见,GPR87缺失能够促进UVB诱导的炎症反应,抑制UVB诱导的DNA损伤应答反应和细胞凋亡。信号机制方面,我们发现:(1)GPR87缺失促进了UVB诱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Epigenetics抑制剂P110α的表达以及AKT的磷酸化,从而促进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2)GPR87缺失促进了UVB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KK和P65的磷酸化,从而促进了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此外,通过使用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我们进一步确认:GPR87缺失通过异常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了UVB诱导的炎症反应,抑制了DNA损伤应答反应和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我们首次证实了GPR87在UVB诱导的皮肤急性损伤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并揭示了GPR87缺失通过激活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促进UVB诱导的炎症反应、抑制DNA损伤应答反应和细胞凋亡,进而加剧UVB诱导的皮肤急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有望为开发治疗UVB诱导的皮肤损伤的有效药物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不同形态氮素配施磷肥对陕南茶园土壤特性和茶树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高效的养分利用对于茶叶产量和品质保证发挥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jnj-42756493-erdafitinib.html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持续增长、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各国纷纷制定“碳达峰”目标,尊重生态规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大量化学肥料的施用虽然短期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但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不仅导致南方大片茶园酸化、肥料利用率降低,也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储藏氮素是春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来源,对春茶产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茶树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在江北茶园有限养分条件下获得更高产量和更佳品质至关重要。筛选出适于陕南有代表性的茶园土壤和茶树品种的茶园氮肥施用技术,示范“因地因种施肥”,对于解决茶树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陕南秋施基肥中普遍存在的基肥特别是磷肥施用盲然和响应“双碳”目标的氮肥选择盲目,本试验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选用两种酸碱性质不同的磷肥(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及其与不同形态氮肥(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酰胺态氮(尿素))配施对土壤性质和茶青品质的增益与提升效果;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茶树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茶叶品质和抗性指标三个方面,对不同施肥处理方案做出综合评价,获得最佳施肥方案,为后期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数据基础。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氮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多样。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的影响效果因不同土层而不尽相同。0-20cm土层施肥处理Belnacasan供应商Y-NN(一铵-铵态氮:硝态氮=3:1)和E-NN(二铵-铵态氮:硝态氮=3:1)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Y-AN(一铵-铵态氮)和E-UN(二铵-尿素)施肥处理下相比对照显著增加;E-UN施肥处理的两个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均显著降低;0-20cm和20-40cm土层p H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Human Tissue Products著下降,其中Y-UN(一铵-尿素)效果最显著;0-20cm土层E-UN施肥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上升;施肥处理能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p H、能提高浅层土壤的脲酶活性。2.不同形态氮素对茶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有差异。施肥处理相比对照不施肥能明显提高茶树株高、新梢长度、新梢密度、1芽3叶节间长、1芽6叶节间长、百芽重、叶片叶脉对数和全氮含量,能明显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其中施肥处理Y-UN(一铵-尿素)对茶树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施肥处理能促进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但因不同叶位而有差别,其中Y-UN配施处理能明显增加2、3、4叶的叶绿素含量,能增加3、4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施肥处理能显著增加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所有施肥处理中Y-UN能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降低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光合氮利用效率。3.不同形态氮素对茶叶品质和抗性的提高均有功效。施肥处理提高了茶树叶片的氨基酸含量,降低了茶树叶片的咖啡碱含量,对茶多糖含量的影响不易观察,能显著降低茶树叶片茶多酚的含量,提高了茶树叶片的干物质含量。施肥处理能明显增加茶树抗逆性,其中Y-UN(一铵-尿素)处理的叶片除了海绵组织厚度、脉岛和细胞层数没有变化以外,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都显著增加,气孔开度均减小,电导率均降低。结合各项指标综合评价,采用磷酸一铵加尿素的基肥与追肥处理无论是对陕南茶园土壤性质的改善还是对茶树生长发育以及茶树品质和抗性提升均有显著效果,同时达到节约成本目的。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的褐石斑鱼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为评估种质资源状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评定为易危物种的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采用PCR方法测定褐石斑鱼西太平洋海区的中国海南岛(HN)、福建厦门(XM)和韩国济州岛(Hmedical-legal issues in pain managementG)3个地理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谱系结构和群体扩张历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石斑鱼3个地理种群(88个个体)共检测出18个多态位点,共有7种单倍型;各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而且单倍型在群体间分布不均,韩国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中国海南和厦门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地理距离最远的韩国群体和中国海南群体遗传分化最高(F_(ST)=0.177 5),地理距离最近的中国海南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分化最低(F_(ST)=0.013 4)。Mantel检验结果显示,3个褐石斑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距确认细节离隔离(Isolation by Distance, IBD)是褐石斑鱼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褐石斑鱼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F_(ST)=0.097 1)。褐石斑鱼Cytb基因单倍型网络图表现为简单星形结构,符合群体扩张的历史特征。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果也证实西太平洋海区褐获悉更多石斑鱼群体存在扩张的历史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海区的褐石斑鱼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野生种质资源极易受到渔业捕捞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衰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急需加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

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的3D打印氧化锆界面螺钉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背景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最常见的selleckchem Z-IETD-FMK关节损伤之一,采用界面螺钉将移植韧带挤压在骨隧道的ACL重建方PCI-32765临床试验法是临床常用的可靠固定方案。目前,用于制备界面螺钉的材料主要有金属材料、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及生物陶瓷材料等。其中,金属界面螺钉存在切割韧带移植物与金属残留物干扰MRI成像等问题,且术后取出会造成第二次手术创伤;可吸收高分子界面螺钉虽然缓解了金属钉的缺陷,然而植入过程中存在在高扭矩下易断裂,植入后降解速度过快导致与腱-骨愈合速度不相匹配等问题;相较而言,氧化锆为代表的生物陶瓷界面螺钉具有力学性能优、生物相容性与稳定性佳等优势,且术后无需取出规避二次手术创伤问题,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然而,陶瓷特有的脆硬难加工特性制约了复杂螺钉的在研发阶段的设计与制备;氧化锆陶瓷的生物惰性限制了 ACL重建初期腱-骨-钉界面稳定性。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拟以立体光刻SLA-3D打印技术实现个性化复杂形状陶瓷界面螺钉优化设计与制备;以旋入扭矩及轴向拉伸生物力学检验测试完成螺钉参数优化;以螺钉表面层层组装ZrO2/PDA/RGD/Zn2+复合涂层改善氧化锆生物活性。最终,陶瓷3D打印技术与涂层技术相协同,制备生物改性氧化锆界面螺钉,在维持界面螺钉重建ACL初期稳定性的同时,加快界面骨整合,促进腱-骨愈合,保障ACL重建术长期稳定性。目的1.研究不同螺纹牙型、螺纹深度、顶端齿宽及驱动结构形状等参数对3D打印氧化锆界面螺钉的紧固性能及固位能力的影响。2.研究ZrO2/PDA/RGD/Zn2+复合生物涂层螺钉制备的可行性及对成骨细胞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对3D打印氧化锆标准测件的机械力学性能及X、Y、Z各向异性尺寸收缩率进行表征;基于此通过Creo 5.0软件设计螺纹牙型、螺纹深度、顶端齿宽、驱动形状结构参数不同的24种螺钉模frozen mitral bioprosthesis型并进行尺寸补偿;随后通过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螺钉尺寸精度、宏观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通过CCK-8法测定螺钉生物安全性。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0509》标准建立螺钉-聚氨酯泡沫模型对不同结构参数螺钉的最大旋入扭矩、最大轴向拔出力进行检测。建立界面螺钉挤压胫骨端韧带移植物生物力学模型,对不同结构参数的螺钉的最大旋入扭矩、极限载荷及刚度进行测试。通过正交实验及极差分析对结果统计分析,最终优化出紧固性能及固位能力最好的螺钉模型参数。3.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制备ZrO2/PDA/RGD/Zn2+复合生物涂层螺钉,并通过XPS及SEM手段对复合生物涂层属性进行检测;运用CCK-8法测定MC3T3-E1细胞增殖水平;通过荧光染色及SEM方法观测MC3T3-E1细胞在螺钉表面黏附数量和形态;将MC3T3-E1细胞与复合涂层界面螺钉共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测定及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潜能。结果1.测量3D打印氧化锆零件的尺寸收缩率,针对陶瓷3D打印烧结收缩各向异性特征设计界面螺钉尺寸补偿参数,成功3D打印制备Φ 8 mm × 27.5 mm的氧化锆界面螺钉。SEM观察螺钉表面微观结构,晶体均匀,结构完整。Geomagic contral精度分析,尺寸精度可达0.064 mm;CCK-8法验证了螺钉安全无毒。2.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螺钉驱动结构形状是影响螺钉扭矩的最关键因素,螺纹牙型是影响螺钉固定强度的最主要因素(P<0.01)。界面螺钉挤压胫骨端韧带移植物生物力学模型结果显示:锯齿形螺纹牙型,螺纹深度0.8 mm,顶端齿宽0.4 mm的正六边形驱动氧化锆界面螺钉与Φ 8 mm骨隧道配合力学性能最优异,旋入扭矩可达1.064±0.117 N-m,极限负荷可达 446.126± 37.632 N,刚度可达 66.33±27.48 N/mm。3.层层组装制备ZrO2/PDA/RGD/Zn2+复合生物涂层螺钉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ZrO2/PDA/RGD/Zn2+组与ZrO2组相比,促进了细胞增殖与黏附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rO2/PDA/RGD/Zn2+组的 ALP 活力值为 12.790± 1.135 mg/15 min/gprot,明显高于ZrO2组(P<0.01);ZrO2/PDA/RGD/Zn2+组表面的钙化结节明显高于其他组,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及矿化。PDA、RGD、Zn2+具有协同效应,对比单一或二元涂层,ZrO2/PDA/RGD/Zn2+三元复合生物涂层螺钉在粘附、增殖、成骨分化方面始终表现出最佳性能。结论优化出的锯齿形螺纹牙型、螺纹深度0.8 mm、顶端齿宽0.4 mm的正六边驱动3D打印氧化锆界面螺钉具有优秀的力学性能,有利于维持ACL重建初期稳定性。同时,制备的ZrO2/PDA/RGD/Zn2+三元复合生物涂层能够促进螺钉表面细胞骨整合,加快腱-骨愈合,有利于维持ACL重建长期稳定性。

转化萝卜硫苷菌株的筛选及调控萝卜硫素缓解结肠炎研究

萝卜硫苷(Glucoraphanin,GRP)是西兰花中最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之一,可经黑芥子酶或肠道细菌的水解产生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研究表明,SFN通过抑制NF-κB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的功效。在日常饮食中,富含GRP的西兰花等十字花科植物的摄入可使人体代谢产生SFN。然而,研究表明人体自身肠道细菌转化GRP为SFN的能力普遍不高。因此,补充能够转化GRP为SFN的益生菌,提高体内SFN水平以促进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从人源粪便中筛选获得具有较高GRP代谢能力的菌株,并将其与西兰花种子水提物(Broccoli seed extract,BSE)联合应用于缓解结肠炎的症状;通过灌肠不同浓度的SFN,明确其缓解结肠炎的肠内有效剂量;最后通过改变菌株的活菌数,实现调控肠内SFN水平缓解结肠炎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BSE作为主要碳源,从粪便中筛选能够代oropharyngeal infection谢GRP的细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株对GRP的消耗,最终筛选得到6株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CCLP1202、CCLP1203、长双歧杆菌CCFM1206、CCBL1207、副干酪乳杆菌CCLC1211和假小链双歧杆菌CCBP1213。其中,长双歧杆菌CCFM1206具有更高的GRP代谢能力,因此将其作为实验菌株。利用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发现长双歧杆菌CCFM1206代谢GRP产物主要为SFN、萝卜硫素-半胱氨酸以及芥酸。以最大剂量的BSE(370 mg/kg)干预右旋糖酐硫酸酯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BSE明显缓解小鼠体重损失、结肠变短的表观病症,结肠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水平分别降低32.0%、16.2%、16.1%,抗氧化酶SOD酶活力提升11.0%,并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的转录与表达,说明BSE能够缓解结肠炎。长双歧杆菌CCFM1206和BSE的联合干预能够促进小鼠体内SFN的产生,肠内SFN水平约为仅摄入BSE的1.4倍,且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转录与表达的效果更佳,表明促进体内SFN的生成有助于结肠炎的改CL 318952细胞培养善。为明确Dorsomorphin浓度SFN改善结肠炎的肠内有效剂量,采用灌肠不同浓度的SFN(2、10和25mg/kg)的给药方式,探究其对结肠炎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SFN缓解结肠炎存在剂量效应,2、10、25 mg/kg SFN均能有效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且25 mg/kg SFN在降低结肠炎症因子水平及促进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转录水平效果最佳。结肠释放2 mg/kg SFN能改善小鼠结肠炎,其肠内SFN及其衍生物总含量约为21.58μmol/g粪便。通过改变长双歧杆菌CCFM1206的活菌数(10~8、10~9、10~(10) CFU),调控肠内SFN水平以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病症。结果表明,小鼠仅摄入80 mg/kg BSE代谢产生SFN的总水平为16.66μmol/g粪便,小鼠体重损失、结肠长度、结肠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水平及紧密连接蛋白水平均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补充10~8 CFU长双歧杆菌CCFM1206后,小鼠肠内的SFN总水平为16.14μmol/g粪便,同样对结肠炎无明显改善作用;补充10~9和10~(10) CFU的长双歧杆菌CCFM1206可显著提高肠内SFN总含量(27.95和28.98μmol/g粪便),且有效缓解结肠炎的症状。因此,在宿主自身代谢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需补充10~9 CFU以上的长双歧杆菌CCFM1206以促进体内GPR转化为SFN,从而有效调控肠内SFN水平缓解结肠炎。

颗粒稳定气泡制备及其作为疫苗佐剂的应用研究

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保护和治疗传染病最有效、Belumosudil作用最持久和最经济的方法。但是当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疫苗免疫原性较弱,佐剂的出现能够有效地增强免疫反应、减少抗原数量以及提高疫苗效力。目前应用的佐剂类型主要是铝佐剂、油乳佐剂等传统的单一佐剂,其中铝盐佐剂的细胞免疫效果差,油乳佐剂对机体具有刺激性。为了克服单一佐剂的弊端,需要开发新型复合佐剂。本文提出将颗粒与气泡结合,形成颗粒稳定气泡结构,并探究颗粒稳定气泡作为一种新型疫苗佐剂的应用潜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对壳聚糖的类型和浓度进行探索,对PLGA的油水比、超声条件、聚乙烯醇(PVA)浓度、外水相selleckchem CL 318952、种类等条件优化,优化后壳聚糖粒径为303.3±3.90 nm,接触角为45.2±2.6°,五种PLGA纳米颗粒粒径在200~350 nm之间,接触角在64~66°之间。(2)制备颗粒稳定的气泡,并探究颗粒稳定的气泡的影响因素。对外水相、颗粒形貌以及颗粒类型等条件进行优化,成功制备PLGA颗粒稳定的气泡(PPSBs)。在甘油浓度0.1%条件下,PLGA颗粒稳定气泡时长达48 h。(3)探索PPSBs作为疫苗佐剂的应用潜力,考察了PPSBs对树突状细胞(DC细胞)内吞以及活化的影响,对PPSBs作为疫苗佐剂进行免疫效果评价和安全性评价。实验发现,PPSBs能够促进DC细胞的内吞,并且能够促进DC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化簇80(CD80)和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分子的高表达,充分germline genetic variants激活DC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进行动物实验,发现体液免疫效果和细胞免疫效果良好,PPSBs能够有效地促进T淋巴细胞(CD8~+T)细胞表面的卵清蛋白肽段主要组织复合物(SIINFEKL MHCⅠ)和CD127分子的较高表达,表明PPSBs增强了对抗原的交叉递呈和细胞免疫效果。因此,认为PPSBs具备作为疫苗佐剂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