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COG5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汉族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原发性KOA患者96例为KOA组,选择年龄相当Recurrent otitis media的118例门诊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2个标记多态性(rs3815148和rs3757713)进行了基因分型。比较两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KOA易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 rs3815148和rNirmatrelvir化学结构s37MDV3100体外57713多态性在KOA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0.05)。rs3815148和rs3757713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KOA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T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rs3815148和rs3757713多态性G等位基因可能是KOA的一个风险因子,但是TT基因型可能是KOA的一个保护因素。
老年肿瘤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某院2021年1-12月住院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资料,采用2019年美国老年医学会的Beers标准(以下简称“2019版Beers标准”)和《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中国PIM标准”)对患者的PIM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M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93例患者。参照2019版Beers标准,有211例患者(72.01%)存在PIM,其中204例(69.62%)存在与药物相关的PIM,6例(2.05%)存在与疾病或症状有关的PIM,46例(15.70%)存在应谨慎使用药物的PIM,32例(10.92%)存在应避免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PIM,11例(3.75%)存在基于肾功能的PIM;发生例次居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质子泵抑制剂、甲氧氯普胺、异丙嗪等第1代抗组胺药、布洛芬等止痛药物、甲地孕酮。参照中国PIM标准,有132例患者(45.05%)存在PIM;119例(40.61%)存在与药物相关的PIM,涉及25种药物,其中高风险药物7种、低风险药物18种;24例(8.19%)存在疾病状态下PIM;发生例次居前4位的药物分别为异丙嗪、甲地孕酮、布洛芬和西咪替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住院时间≤10 d比较,住院时间11~30 d的患者发生PIM的风险较高[优势比(OR)=8.8selleck CHIR-9902136 8,95%置信区间(CI)(3.217 8,31.940 9),P=0.000 1];与临床疾病诊断≤5种比较,临床疾病诊断≥11种的患者发生PIM的风险较高[OR=1Fumed silica0.930 1,95%CI(3.000 9,70.922 9),P=0.001 8];与手术治疗比较,接受抗瘤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PIM的风险较高[OR=2.209 5,95%CI(1.180 2,4.176 9),P=0.013 6]。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合并多种疾病,用药复杂,PI购买GSK J4M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11~30 d)、临床疾病诊断数(≥11种)、抗肿瘤药物治疗是其发生PIM的主要影响因素。
右心声学造影联合肺部超声对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及随访价值
目的 探讨右心声学造影联合肺部超声对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及随访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经我院诊断为肝硬化且符合入组标准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维生素B_6与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混合液进行右心声学造影。比较肝肺综合征患者组与非肝肺综合征患者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肝肺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对肝肺综合征组病例患者的肺部CT和肺部超声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一致性。结果 92例患者中右心声学造影阳性者共15例,均在3-4个Berzosertib生产商心动周期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左心见微泡显影。同非肝肺综合征组比较,肝肺综合征组在呼吸困难、蜘蛛痣、Child-Pugh分级AC级、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INCB018424研究购买肝肺综合征患者肺部超声主要表现为胸膜增厚、双下肺B线增多且融合,在胸膜增厚诊断上肺部超声敏感性高于肺部CT,其它征象同肺部CT有较高一致性。结论 右心声学造影联合肺部超声检查对肝肺综合征具有重要诊断及随访价值。
尖孢镰刀菌T-DNA插入突变库的构建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分析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VP-16化学结构formation,ATMT)是一个天然的转化工具,基于其较高的转化效率,正被广泛应用于植物与微生物的遗传转化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CL13900化学结构m oxysporum)是引起三七根腐病的一种重要致病菌,对三七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为了解尖孢镰刀菌生长发育以及致病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三七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作为材料,通过优化ATMT体系提高转化效率,构建尖孢镰刀菌T-DNA插入突变库。从盐胁迫、细胞壁胁迫、细胞膜胁迫、氧化胁迫、产孢能力和孢子萌发率几个方面着手,筛选出与野生型差异较大的突变体。利用热交换不对称PCR扩增出其侧翼片段,确定T-DNA插入位点序列,进而有效挖掘与胁迫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将携带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以及潮霉素抗性基因标记的质粒p Camhyggfp转入农杆菌LBA4404中,用其对野生型尖孢镰刀菌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共培养条件如农杆菌培养时间、尖孢镰刀菌和脓杆菌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温度、尖孢镰刀菌孢子浓度等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转化体系,得到了600个突变体。对得到的突变体进行了潮霉素抗性验证及潮霉素抗性基因PCR鉴定,突变体都能在含潮霉素的平板上生长,PCR能扩增出1000 bp左右的目的条带,表明外源T-DNA已经插入到尖孢镰刀菌基因组中。2.对突变株进行形态学、盐胁迫、细胞壁胁迫、细胞膜胁迫、氧化胁迫、产孢能力和孢子萌发率分析。在盐胁迫下,突变株Δ11与野生型生长状态有较大差别。在细胞壁胁迫下,突变株Δ3、Δ7、Δ11、Δ12生长相较于野生型明显被抑制。在细胞膜胁迫下,突变株Δ11、Δ12、Δ320、Δ336生composite hepatic events长相较于野生型明显被抑制,甚至不生长。在氧化胁迫下突变株Δ3、Δ320、Δ336相较于野生型生长被抑制,当浓度增加到0.1 M H_2O_2时,抑制效果更加明显,突变株甚至不生长。突变株Δ7和Δ336相较于野生型孢子产量明显下降。突变株Δ3、Δ7、Δ320和Δ336相较于野生型孢子萌发率均有所降低。3.提取突变株基因组,利用热交换不对称PCR(TAIL-PCR)对上述6个突变体分别进行了插入位点侧翼片段扩增,共成功获得了6条侧翼序列。测序后经过BLAST比对分析,其中Δ320插入序列定位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染色体上,没有获取到更多信息。Δ12插入序列与编码尖孢镰刀菌4287 GTP结合蛋白Rho2序列有99%相似性。Δ336插入序列与编码尖孢镰刀菌4287靶向雷帕素(TOR)亚基LST8序列有99%相似性。Δ3、Δ7和Δ11插入序列均为编码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基因。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在尖孢镰刀菌分子水平研究上打开了新视角,尖孢镰刀菌突变体库的成功构建有利于发掘未知功能基因,为研究尖孢镰刀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产妇康煎剂对孕期大鼠胎盘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妇康煎剂对妊娠大鼠胎盘滋养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孕鼠随机分为中药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中药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于妊娠第6~19天给予产妇康煎剂和生理盐水灌胃,空白对照组不处理,记录3组大鼠胎盘数量,检测孕鼠外周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hepato-pancreatic biliary surgery水平、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胎盘滋养细胞中Bcl-2和Bax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结果 中药组孕鼠胎盘数量和血HCG值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胎盘组织中Bcl-2 mRNA表达量高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Bax mRNA表达量CB-839价格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胎盘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量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Bax蛋白表达量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寻找更多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妇康煎剂可抑制孕期大鼠胎盘的生长和发育,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表达和下调Bcl-2表达有关。
碳基量子点诱导布氏锥虫凋亡机制的研究
锥虫病是一种能够感染循环系统、淋巴及其他器官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锥虫病已呈世界性流行趋势,我国也不断出现输入性寄生虫病的案例。由于临床上锥虫病PCP Remediation的防治方法以化学药物为主,极易受到虫体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等诸多限制,人类迫切需要采用新型方法控制这种传染病的流行。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寄生虫selleck产品防治方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抗锥虫策略,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碳基量子点作为一类常见的小尺寸无机纳米材料,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已有研究表明碳基量子点显著抑制寄生原虫活力,但具体机理不明,因此探究碳基量子点诱导布氏锥虫的凋亡机理,对于促进纳米科学技术在人畜共患病防治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首先制备并表征了三种代表性碳基量子点:石墨烯量子点(GQDs)、碳量子点(CD)以及金掺杂碳量子点(CD-Baricitinib核磁Au),分别研究了这三类材料对布氏锥虫的毒理作用及其机制,包括内吞及细胞亚器形态缺陷的观察,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从细胞活力、凋亡坏死、ROS、ATP等方面进行体外毒理学评估。结果显示碳基量子点与布氏锥虫孵育后可通过网格蛋白途径内吞到虫体体内,细胞亚器出现内质网囊泡化、鞭毛袋肿胀等形态缺陷;碳基量子点显著抑制布氏锥虫活力并诱导其凋亡,并伴随着活性氧水平的升高及ATP合成障碍的出现。为进一步探究碳基量子点引起布氏锥虫凋亡的机理,本文构建了GQDs、CD以及CD-Au模型及布氏锥虫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等方法进行靶蛋白筛选工作,初步确定锥虫胱甘肽还原酶(Try R)及谷氧还蛋白(2-C-Grx1)为重要蛋白靶点;针对靶蛋白分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了蛋白纯化,并通过BLI进行实验验证。综上所述,本文发现GQDs、CD以及CD-Au可被布氏锥虫迅速内化,并引起显著的细胞毒性,包括形态缺陷、活性降低、ROS增加和细胞凋亡;初步确定了GQDs、CD以及CD-Au三种碳基量子点诱导布氏锥虫凋亡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为锥虫病纳米医学材料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见解。
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存活相关基因的鉴定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近年来,ExPEC在猪群中逐渐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区别于致腹泻大肠杆菌,ExPEC能够引起猪的全身性感染,导致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然而其致病机制有待阐明。ExPEC造成全身感染过程中克服血液中的免疫杀伤和营养限制,从而在血液循环中存活和增殖是其致病的关键环节,潜在机制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RNA-seq分析了猪ExPEC在血清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变化,利用narcissistic pathologyCRISPRi技术鉴定了这一系列差异表达基因对猪ExPEC血清存活的影响。利用转座子随机突变技术鉴定了一系列与猪ExPEC血清存活相关基因。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ExPEC PCN033菌株在血清孵育前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与血清孵育后有大量基因发生差异表达,GO数据富集结果显示,在与血清孵育15min后,大量核苷酸代谢、核糖体亚基形成等过程基因的表达发生差异,随着与血清孵育时间延长,孵育1 h后,大量金属离子结合过程、无机离子稳态等过程NSC125066体内的基因出现差异表达。而KEGG数据富集显示,在与血清孵育前后以及孵育不同时间,核苷酸代谢、氨基酸代谢、DNA复制、铁载体生物合成等通路基因都显著上调,下调基因则富集在氨基酸降解、TCA循环等通路,通过分析15min和1 h血清孵育组中前30个显著上调的基因,发现了大量基因都与核苷酸从头合成和铁摄取系统相关,如:ent C、fes、chu T、pur T、pyr B等。结果表明铁摄取系统以及核苷酸代谢相关基因对于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血清中存活至关重要。2、针对上述在血清中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利用CRISPRi技术对其进行下调表达,并检测了其在血清存活中的影响,结果发现当fep E、fep A、ent C、chu A、chu T、feo A、fes、ent D等铁摄取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后,ExPEC在血清中的存活能力显著下降,表明铁摄取相关基因是ExPEC在血清中存活的一类关键基因。3、大量ExPEC的核苷酸从头合成相关基因在血清条件下也发生了显著差异表达,因此进一步探究了核苷酸从头合成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发现缺失转录调控因子pur R和核苷酸警报分子(p)pp Gpp后,嘌呤合成的相关基因pur H、purK、purE、purN均表达上调,这也就证明了(p)ppGpp和PurR会下调嘌呤生物合成过程。4、利用Mariner随机转座突变技术构建了ExPEC PCN033的随机突变文库,检测了4500个转座突变体在血清中存活selleck产品情况,鉴定得到18株血清存活能力显著下降的突变体。通过转座子插入测序对转座子插入位点进行鉴定,发现与血清存活相关的基因包括purH、purD、pyrC、aroA、wecA、rfaH、narI,它们主要与核苷酸从头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途径相关。5、将上述获得的核苷酸相关基因突变的突变菌株进行一系列的表型验证,pur H、pur D突变会导致ExPEC PCN033基本无法在血清中存活,而外源添加核苷酸则能恢复在血清中的生长,表明ExPEC存在核苷酸摄取系统。同时,观察到突变体在血清中的形态异常,推测可能是由于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缺失会影响ExPEC PCN033包膜完整性以及DNA复制从而影响其在血清中的存活。本研究发现猪ExPEC在血清中发生了显著的基因差异表达,且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铁摄取系统和核苷酸代谢相关通路,并发现Pur R和(p)pp Gpp和Pur R会抑制嘌呤生物合成过程。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了一系列血清存活相关基因,并初步探究了这些基因在血清存活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将为揭示ExPEC的致病机制,挖掘新型抗菌药物靶标奠定了基础。
成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 MA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0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5例成人MAS的临床资料,Diving medicine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1)临床特征:5例患者发病均有持续发热,4例伴有脾大,2例伴淋巴结肿大,无肝肿大;(2)实验室检查结果:5例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3例骨髓可见噬血现象,5例可溶性IL-2受体(soluble CD25,sCD25)和血清铁蛋白升高,5例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均减低,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1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治疗及转归:例1应用甲强龙冲击、人血免疫球蛋白、依托泊苷、环孢素A方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例2应用甲强龙冲击、人血免疫球蛋白、依托泊苷(etoposide, VP-16)、环孢素A、血浆置换等治疗,病情逐渐缓解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但1个月后再次复发,应用芦可替尼联合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强龙(DEP)方案治疗达到CR;例3主要给予应用甲强龙冲击、人血免疫球蛋白、VP-16、环孢素A治疗,达到PR;例4应用地塞米松、人血免疫球蛋白、VP-16治疗未缓解(non-remission, NR),1周内全身衰竭临床死亡;例5应用DSTM2457生产商EP方案达到PR,但并发耶氏肺孢FG-4592说明书子菌肺炎,终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MAS是一种少见且致命性疾病,属于多学科交叉性疾病,临床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MAS的认识,及时诊断并规范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苍术素对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炎性损伤和牙槽骨丢失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苍术素对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炎性损伤和牙槽骨丢失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144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灌胃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苍术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6.665、13.33、26.66 mg/kg苍术素且灌胃生理盐水),甲硝唑组(阳性对照组,灌胃0.05 g/kg甲硝唑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Docetaxel配制),AMD310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通路抑制剂]组(灌胃1 mg/kg AMD3100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hronic otitis media),苍术素高剂量+AMD3100组(腹腔注射26.66 mg/kg苍术素且灌胃1 mg/kg AMD3100),每组1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牙龈内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法构建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开始给药,每天给药(或生理盐水)1次,持续4周。检测大鼠牙龈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亚甲蓝染色、HE染色、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法分别检测牙槽骨吸收、牙周组织病理变化、破骨细胞数;检测大鼠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SDF-1、CXCR4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牙周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牙龈指数、IL-6和TNF-α水平、牙槽骨吸收值、破骨细胞数、RANK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OPG、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苍术素低、中、高剂量组和甲硝唑组大鼠牙周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牙龈指数、IL-6和TNF-α水平、牙槽骨吸收值、破骨细胞数、RANKL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OPG、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MD3100组大鼠对应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给药组相反(P<0.05),并且AMD3100减弱了高剂量苍术素对牙周炎大鼠炎症反应及牙槽骨丢失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苍GNE-140临床试验术素可能通过激活SDF-1/CXCR4信号通路来改善牙周炎大鼠炎症反应及牙槽骨丢失。
Hydrostatin-SN10联合PD-1和CTLA-4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以PD-1单克隆抗体和CTLA-4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临床上发现由于过度激活患者免疫系统活性引起较强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事件(ir AE),如心脏毒性、胃肠道毒性和皮肤毒性等。据报道,TNF-α单克隆抗体可明显缓解小鼠PD-1/CTLA-4双抗联合应用(ICB)引起的ir AE结肠炎,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联合治疗的抗肿瘤疗效。然而,TNF-α单克隆抗体完全阻断了TNF-α的生物学功能,即TNF/TNFR1和TNF/TNFR2信号转导,从而影响了全身的免疫稳态和免疫监测功能,使患者易患结核病、上呼吸道感染和狼疮等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NF/TNFR1主要传递促炎、凋亡信号,而TNF/TNFR2更多的涉及到维持机体免疫稳态的功能。因此选择性的阻断TNF/TNFR1,缓解PD-1/CTLA-4抗体引起的过度免E7080疫反应,并开放TNF/TNFR2信号,调节Th17/Treg,维持免疫平衡。能够更有效地降低PD-1/CTLA-4双抗所引起的ir AE结肠炎。因此,探讨选择性阻断TNF/TNFR1信号通路协同PD-1/CTLA-4双抗在抗肿瘤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获得了一种靶标特异的选择性TNFR1拮抗肽Hydrostatin-SN10(SN10),只与TNFR1结合,不与TNF-α、TNFR2结合。已完成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前研究,即将进入临床Ⅰ期。本研究探讨了选择性TNFR1拮抗肽SN10协同PD-1/CTLA-4双抗的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立PD-1/CTLA-4双抗诱导的ir AE结肠炎小鼠模型,从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脾脏指数、结肠超声、炎症因子表达、组织病理学以及丙二醛的释放等多方面阐明SN10对ir AE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第二部分为:建立MC38结直肠癌模型,从小鼠肿瘤体积、生存率探讨SN10是否影响PD-1/CTLA-4双抗抗肿瘤效应。第三部分为:建立伴随ir AE结肠炎的MC38结直肠癌模型,从小鼠肿瘤体积、肿瘤重量、生存率、组织病理学、PD-1受体表达、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表达量等方面探讨SN10的是协同PD-1/CTLA-4双Cobimetinib试剂抗的抗肿瘤效应。结论如下:1、irAE结肠炎模型小鼠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便血等症状,表明小鼠罹患ir AE结肠炎。800μg/kg SN10显著抑制了ir AE结肠炎小鼠的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表达,降低了血浆中MDA浓度;缓解了结肠组织肠壁增厚、病理结构改变、隐窝紊乱、杯状细胞消失、黏膜损伤、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肠壁增厚等症状。2、建立MC38结直肠癌小鼠模型,800μg/kg SN10与ICB联合应用后不会影响PD-1/CTLA-4双抗的抗肿瘤作用。3、建立伴随irAE结肠炎的MC38结直肠癌小鼠模型,800μg/kg SN10与ICB联合应用后抑制小鼠肿瘤生长、降低小鼠肿瘤重量、增加肿瘤小鼠生存率,显著抑制PD-1受体表达,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表达,改善了肿瘤病变引起的细胞核增大、核质比例高、核分裂现象多等症状,效果均优于单独使用ICB。结果表明,SN10能增强PD-1/CTLA-4双抗抗肿瘤效应及缓解相应的副作用—ir AE结肠炎Recurrent otitis media,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