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加味升降散辅助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MLN8237HSPN)气滞血瘀型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收治的HSPN气滞血瘀型合并AKI患儿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升降散治疗。2组均治疗14 d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15/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12/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和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的Scr、BUN、UA指标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Scr和U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肾小管功能指标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GSKJ4研究购买载蛋白(NGA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NAG、NAG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免疫Mediator kinase CDK8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A(IgA)、β1C-球蛋白(C_3)、IgA/C_3,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CD3~+)、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的IgG、IgA、IgA/C_3指标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C_3、CD3~+、CD4~+、CD8~+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IgG、C_3、IgA/C_3、CD3~+、CD4~+、CD8~+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升降散辅助治疗HSPN气滞血瘀型合并AKI患儿可明显缓解病情,改善肾功能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调节体液和细胞免疫,保护肾小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SGLT2抑制剂对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作用
研究背景与目的: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指在经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发生的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当前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0%,是住院患者新发急性肾损伤的第三位原因。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可增加患者多种不良后果,包括增加早发或晚发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风险等,因此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防治应受到临床关注。目前临床上使用水化等方法来预防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但现有方法对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防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在高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患者中水化的方法受限。乙酰半胱氨酸和他汀类药物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该结论仍有争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找到预防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新方法。目前普遍认为,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Tofacitinib发病机制与造影剂的毒性作用、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关系密切,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氧化应激处于以上机制的中心环节。造影剂由于其自身具有较高粘滞性及渗透性,会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起肾脏缺血缺氧,同时延长其在肾脏的停留时间,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将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及空泡化。以上过程均产生活性氧物质,过量的活性氧物质可以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可通过抑制舒血管物质的生成及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加重肾损伤。内质网应激与氧化应激在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关系密切,造影剂在肾小管中导致的局部缺血刺激干扰内质网中蛋白的折叠,使错误折叠蛋白堆积并与内质网腔中的三种内质网应激感受器——肌醇需酶1、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和转录活化因子6竞争性结合葡萄糖调节蛋白78进而触发内质网应激通路,内质网应激通路可刺激钙离子释放并进入线粒体产生活性氧物质,过量生成的活性氧物质又可以干扰内质网中蛋白质折叠,诱发未折叠蛋白反应,加重内质网应激。当细胞经历不可逆的内质网应激将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加重肾损伤。因此,抑制内质网应激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减轻肾损伤。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在DAPA-CKD研究和CREDENCE研究等多项评价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已证实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均具有改善慢性肾脏病预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源自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降压、改善动脉硬化、降尿酸、调节肾脏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改善肾脏缺氧等作用。早期的部分病例报道提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能有增加急性肾损伤的风险,但在后来的多项大型III期临床试验中并没有观察到任何一例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治疗组增加了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在EMPA-REG研究及DECLARE研究中,恩格列净治疗组和达格列净治疗组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更低。在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小鼠中,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逆转肾小管结构损伤,抑制败血症急性肾损伤期间肾脏中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肾小管细胞死亡,改善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均可以通过elf2α-ATF4-CHOP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减少近段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减轻肾损伤。前人的研究已证实,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部分急性肾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其在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C57BStudents medicalL/6J小鼠为实验对象,构建符合临床病理特征的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给予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提前干预,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预防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具体作用,以期为临床寻找新的方法预防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取36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组(CI-AKI)、溶剂对照组(Vehicle)、达格列净干预组(DAPA+CI-AKI):低剂量达格列净组(LD+CI-AKI)、中剂量达格列净组(MD+CI-AKI)、及高剂量达格列净组(HD+CI-AKI)。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构建方法为禁水24 h后,依次腹腔注射吲哚美辛、L-NAME,再从小鼠尾静脉注射液碘克沙醇。Vehicle组在造模干预前予以等量溶剂处理;DAPA+CI-AKI在造模前2 h分别予以低、中、高剂量达格列净灌胃。干预后24 h收集血液、尿液及肾脏标本,观察各组小鼠血清肌酐浓度、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浓度、肾损伤分-1浓度、肾脏病理损伤、TUNEL染色、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epase-3、Cleaved Casepase-3)表达水平、肾脏DHE染色、血清及肾脏MDA浓度、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表达水平、血清及肾脏抗氧化酶(SOD、GSH)水平、内质网形态学变化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ATF6、XBP-1)表达Crizotinib体内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组相比,达格列净干预组各组血清肌酐浓度\血尿素氮浓度及kim-1分子浓度均明显下降(P<0.001),肌酐清除率均显著升高(P<0.001);肾脏病理损伤均有所缓解,肾小管损伤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2.与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组相比,达格列净干预组各组肾脏组织凋亡细胞均明显减少,TUNEL细胞阳性率显著降低(P<0.001),肾脏组织Cleaved-Case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与Casepase3蛋白表达水平比值均明显下降(P<0.001),Bcl-2蛋白含量与Bax蛋白含量比值均显著上升(P<0.05)。3.与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组相比,达格列净干预组各组肾脏组织RO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1),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01),Nrf2及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1)。4.与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组相比,达格列净干预组各组血清及肾脏组织GSH浓度及SOD活力均明显升高(P<0.001)。5.与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组相比,达格列净干预组各组肾脏组织电镜下观察到内质网的损伤及扩张均明显减轻,ATF6及XBP-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1.达格列净干预改善造影剂所致的肾功能下降;减轻造影剂所致的肾脏组织病理损害;缓解造影剂所致的肾脏组织细胞凋亡。2.达格列净干预抑制造影剂所致的肾脏组织的内质网应激,改善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预防造影剂所致的急性肾损伤。
紫檀芪调控c-myc和Nrf2拮抗成骨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探讨紫檀芪(pterostilbene)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成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缺氧/缺糖(OGD)方法建立成骨细胞MC3T3-E1氧化应激损伤模型;MTT方法和LDH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AMG510分子式不同浓度紫檀芪对OGD损伤的MC3T3-E1细胞活力和LDH漏出量的影响;Annexin-V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conjugateandpropidiumiodide(Annexin-V FITC/PI)方法和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紫檀芪对OGD损伤的MC3T3-E1细胞凋亡和caspase-3活性的影响;利用ROS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紫檀芪对OGD损伤的MC3T3-E1细胞ROS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mycBioactive peptide和Nrf2蛋白表达量,以证实紫檀芪对c-myc和Nrf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紫檀芪(20、24和30 μmol/L)显著提高氧化应激MC3T3-E1的细胞活力(**P<0.01),并且明显抑制LDH漏出量(**P<0.01),Adavosertib纯度细胞凋亡(**P<0.01),caspase-3活性(**P<0.01)和ROS水平(**P<0.01)。另外,紫檀芪(20μmol/L)显著上调氧化应激MC3T3-E1中c-myc和Nrf2的蛋白表达量(**P<0.01)。干扰c-myc表达可有效抑制紫檀芪对氧化应激MC3T3-E1的Nrf2蛋白表达量(**P<0.01)、细胞活力(**P<0.01)、LDH漏出量(**P<0.01)、caspase-3活性(**P<0.01)和ROS水平(**P<0.01)的作用。结论 紫檀芪可通过c-myc调控Nrf2表达量,进而对成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起保护作用,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基础。
獐牙菜苦苷通过调控miR-351-5p表达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PC12细胞帕金森模型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獐牙菜苦苷对6-羟基多巴(6-OHDA)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100μmol/L 6-OHDAAdezmapimod使用方法处理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6-OHDA组、獐牙菜苦苷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μmol/L)、anti-miR-NC组、anti-miR-351-5p组、獐牙菜苦苷(120μmol/L)+miR-NC组、獐牙菜苦苷(120μmol/L)+miR-351-5p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miR-351-5p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6-OHDA组PC12细胞存活率、SOD活性、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LDH活性、MDA水平、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miR-351-5p表达升高(P<0.05);与6-OHDA组比较,獐牙菜苦苷处理或干扰history of pathologymiR-351-5p表达可升高PC12细胞存活率、SOD活性、Bcl-2蛋白表达(P<0.05),降低LDH活性、MDA水平、凋亡率、Bax蛋白表达(P<0.05);獐牙菜苦苷处理可下调6-OHDA诱导的miR-351-5p表达(P<0.05),且上调miR-351-5p表达逆转了獐牙菜苦苷对6-OHDA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作用(P<0.05)。结论 獐牙菜苦苷可通过www.selleck.cn/products/ag-221-enasidenib下调miR-351-5p表达抑制6-OHDA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
复方铝酸铋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Bucladesine浓度目的Taurine使用方法 观察复方铝酸铋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Hp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治疗组和常规三联治疗组,每组50例。常规三联治疗组患者采用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治疗,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在常规三联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复方铝酸铋颗粒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Hp根除率,治疗前后胃肠激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用药competitive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常规三联治疗组的80.00%(χ~2=4.332,P=0.037)。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Hp根除率为90.00%,高于常规三联治疗组的72.00%(χ~2=5.263,P=0.022)。治疗4周后,2组患者胃泌素(GAS)、胃动素(MLT)、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用药治疗组低于常规三联治疗组(P均<0.01);常规三联治疗组与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6.00%,χ~2=0.543,P=0.461)。结论 复方铝酸铋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抑制患者体内炎性反应,值得积极推广。
LRP8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目的探究LRP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LRP8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检测LRP8在宫颈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30例宫颈癌组织分为LRP8低表达组和LRP8高表达组,分析LRP8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年龄、病理学TNM分期、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间相关性;通过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LRP8表达与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相关性;将LRP8敲减或过表达质粒转染宫颈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细胞LRP8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β-catenin表达。结果LRP8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上调。LRP8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较高的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和临床分期及较低的总生存期相关,与患者年龄、病理学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敲减LMRTX1133纯度RP8降低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反之,过表达LRP8增加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Dorsomorphin小鼠。结论LRP8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较高的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和临床分期及较低的总生存期相Oncologic pulmonary death关,其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伏诺拉生与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Hp感染者1 0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7例和对照组548例。观察组采用伏诺拉生与阿莫西林二联疗法,伏诺拉生片20 mg,2次/d;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3次/d,服药14天。对照组采用标准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疗法,雷贝拉挫钠肠溶胶囊20 mg,2次/d;丽珠维三联4粒,2次/selleckchemd,服药14天。比较两组Hp根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成本-效果比。结果:观察组剔除12例,对照组剔除14例,最终观察组525例、对照组534例按计划完成整个研究。按意向性分析(ITT),观察组Hp根除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81.6%,按符合方案集分析(PP),观察组Hp根除率为94.9%,高composite hepatic events于对照组的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3%,低于对照组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观察组成本-效果比3.33,优于对照组的4.17。结论:伏诺拉生与阿莫西林二联selleck RAD001疗法根除Hp感染较标准四联方案更为有效,安全性更好,治疗成本低。
尿α1-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目Erdafitinib分子式的 :分析尿α1-微球蛋白(α1-MG)、血清胱抑素C (Cys C)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DN患者95例,均予以统一治疗,对比有效、无效患者以及不同分期患者治疗前后尿α1-MG水平、血清Cys C水平变化,分析其和疾病转归关联性。结果:治疗总有效率78.95%(75/95);治疗有效者治疗前后尿α1-MG水平、血清Cys C水平均低于无效者(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随分期增加,尿α1-MG水平、血清Cys C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α1-MG均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疾病转归呈负相关(Industrial culture media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尿α1-MG水平>3.64 mg/mL、血清Cys C水平>3.64mg/mL为DN患者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为:治疗前尿α1-MG水平、血清Cys C获悉更多水平联合检测预测DN患者治疗无效的AUC为0.725,敏感度与特异度均优于各单一指标预测价值(P<0.05)。结论:尿α1-MG水平、血清Cys C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转归存在紧密联系,随水平下降疾病转归效果明显,可作为临床首选评估病情与预后指标。
膜性肾病患者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的表达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最常见的成人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机制复杂尚不明确,大约三分之一的MN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并伴随严重并发症。目前,MN的诊断金标准仍是肾脏穿刺活检术,操作有创不利于重复检测。探索兼具敏感性、特异性、无创性的MN潜在靶抗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磷脂酶A2受体(anti-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 type 1 domain containing 7A,THSD7A)被证明是MN的生物标志物,分别占原发性MN的70-80%和1-5%,然而研究数据多基于欧洲、北美地区人群,我国对其血清学表达及临床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外泌素1/外泌素2(exostosin 1/exostosin 2,EXT1/EXT2)、信号素3B(semaphorin 3B,Sema-3B)、神经表皮生长因子1(neur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1 protein,NERepSox说明书LL-1)等被提出是MN的潜在标志物,这些标志物肾组织阳性率很低,国内鲜有相关报道,血清学抗体表达情况更不明确。本课题通过对MN患者进行血清抗PLA2R、THSD7A抗体检测,并在PLA2R/THSD7A双阴性的MN患者中检测EXT1/EXT2、Sema-3B、NELL-1等表达浓度,为我国相关MN的疾病特征提供临床数据。方法:1.纳入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的372名患者,采集血样本,收集基线信息、合并症、肾穿刺病理结果、用药情况、实验室化验结果、血清PLA2R抗体浓度、THSD7A抗体浓度等信息,采用R语言(4.2.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2.在第一部分基础上,研究纳入30名PLA2R及THSD7A表达均阴性30名膜性肾病患者,用定量试剂盒(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XT1、EXT2、Sema-3B、NELL-1抗体的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学部分同1。结果:1.纳入的372名膜性肾病患者中,男性243人(65.32%)、女性129人(34.68%);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1.68±12.27岁(16岁~77岁);Ⅰ期、Ⅱ期、Ⅲ期膜性肾病人数分别为45(12.1%)、262(70.43%)、39(10.49%);PLA2R病理阳性率为88.62%,血清PLA2R阳性率为68.3%;35.75%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其次为糖尿病(11.56%);膜性肾病患者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k、k/λ偏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24h尿蛋白偏高;相关性分析中,血清PLA2R浓度与24h尿蛋白、补体C4、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胱抑素C、血肌酐、红细胞沉降率正相关;血清PLA2R浓度与MPO、Igk、Igλ、Ig G、肾小球滤过率、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计数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膜性肾病患者血清THSD7A阳性率为0.27%。2.血清PLA2R/THSD7A双阴性的膜性肾病患者中女性占60%,双阴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1.43±11.97岁,双阴膜性肾病患者人数随病理分期逐渐升高而降低,10%的双阴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合并有糖尿病、乙肝病毒感染或风湿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均为6.67%。双阴膜性肾病患者血白蛋白指标较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24h尿蛋白较高,抗MPO,PR3,GB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10%,10%。其余化验指标大致在正常参考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EMA-3B浓度与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正相关;血清NELL-1浓度与甘油三酯、乙肝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selleck合成胞数正相关;血清EXT1浓度与Ig M正相关,与年龄负相关;血清EXT2浓度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甘油三酯正相关,与Ig G水平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P<0.05)。结论:1.MN患者PLA2R肾组织阳性率高于血清学阳性率,病理/血清学PLA2R表达双阳性患者可能有更差的血脂、24h尿蛋白等异常化验指标。2.血清抗PLA2R抗体浓度在MN病理分期上存在明显差异,与肾功能、血脂等临床指标具有重要相关性,可以通过监测PLA2R抗体浓度,来预测MN患者的临床结果,也可以进行早期诊断。3.本研究中372名MN患者进行了血清THSD7A抗体检测,据我们了解,这是国内目前人数最多的血清THSD7A抗体研究,而阳性率只有0.27%,并不符合国外1-5%的发病率,这可能和地区差异有关。4.PLA2R/THSD7A双阴性MN患者血清NELL-1、EXT1、EXT2、Sema-3B表达与MN病理分期、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等与肾脏病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没有显著相关性。但由于样本量少,对于这些指标能否反映MN活动性、预后情况等,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金属纳米团簇在大脑成像及主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硫醇配体保护的水相金属纳米团簇(MNC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MNCs通常由几个,几十个至几百个内部金属原子(金、银、铜、铂等)及表面配体组成。除了具有超小的尺寸(小于3此网站纳米)、超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化学,MNCs还表现出独特的类分子性质,如离散的电子能级、最高已占据分子轨道(HOMO)-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跃迁、可调节的光学吸收、强光致发光等。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得MNCs在生物成像和药物靶向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大脑作为人类行为活动的主要支配者,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若大脑内部出现疾病会严重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命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大脑的突现特性和功能的理解,需要直接可视化大脑结构。了解大脑及其对损伤和疾病的易感性,需要详细了解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这个系统在许多长度和时间尺度上工作。大脑疾病的主要类别之一是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其特征是进行性长期认知衰退、记忆和日常生活功能丧失。最为常见的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别为帕金森疾病(PD)和阿尔兹海默疾病(AD)。缺乏有效的药物和治疗策略预LY294002说明书防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迫切需要尽早和准确地诊断NDDs。目前,诊断NDDs主要存在的障碍是大脑中存在人体监管最严格的界面-血脑屏障(BBB),该屏障通常排斥大多数治疗方法,使得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治疗仍然难以转化为改善的临床结果。MNCs作为一种尺寸小于3纳米的超小纳米材料,可以被设计具有不同的表面电荷,亦可被药物分子修饰,得以增强穿透和靶向能力。因此,MNCs有望成为诊断及治疗大脑疾病的关键药物。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MNCs为基体设计了以下三个课题:1)为实现大脑成像用于可视化大脑的目的,采用配体工程策略,在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Au Ag纳米团簇表面偶联(4-羧基丁基)三苯基溴化铵(TPP),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发光Au Ag纳米团簇@TPP探针,用于靶向线粒体和脑成像。所设计的Au Ag NCs@TPP探针显示出以下优点,如超小尺寸(<3 nm),发光波长为610 nm,发光寿命长(7.193μs),具有两亲性表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可用于靶向线粒体成像和活体小鼠脑成像。此外,Au Ag NCs@TPP探针具有低细胞毒性和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有助于生物医学应用。本章节为制备用于线粒体和脑成像的MNCs探针提供了一种“一石二鸟”的策略,这会激发更多关于超小MNCs设计和生物医学应用的相关研究。2)帕金森疾病的治疗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本章节中设计合成了槲皮素(Qe)修饰的单-(6-巯基-6-脱氧)-β-环糊精(SH-β-CDs)-保护的Cu NCs(CCQ NCs),其可有效消除ROS并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形态治疗PD。CCQ NCs具有多酶活性,可有效消除活性氧,促进小胶质细胞极化为抗炎M2样表型,缓解神经炎症。并且CCQ NCs可显著改善PD小鼠症状,治疗效果显著,酪氨酸羟化酶(TH)和电离钙结合适配蛋白1(IBA-1)恢复正常水平。本课题中MNCs通过酶活性和极化Immunochemicals小胶质细胞的方式治疗帕金森疾病,是一种新型治疗方式,且其治疗过程不会用到超声等外加手段辅助,团簇自身即可突破血脑屏障,为MNCs治疗帕金森疾病提供了新的借鉴。3)治疗阿尔兹海默疾病是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难点。本章节通过研究CCQ NCs在体外和体内对Aβ42蛋白的抑制效果,并且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了其对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保护,证明CCQ NCs可以实现在体外和细胞层面上治疗阿尔兹海默疾病。以上证明CCQ NCs可以实现一种团簇治疗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为MNCs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方面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