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注射用缩宫素联合水囊引产对足月妊娠产妇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水囊引产联合注射用缩宫素在足月妊娠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名足月妊娠产妇,根据引产方法不Roxadustat molecular weight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名。对照组应用注射用缩宫素,试验组应用水囊引产联合注射用缩宫素。比较两组Bishop宫颈成熟度评Middle ear pathologies分、引产成功率、产褥感染率、切口感染率、第一、二、三产程及引产至临产时间。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引产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的80.00%,产褥感染率5.00%、切口感染率寻找更多2.50%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Bishop宫颈成熟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第一、二、三产程及引产至临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囊引产联合注射用缩宫素可促进足月妊娠产妇宫颈成熟,促进产妇顺利分娩,缩短产程及引产至临产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冰岛硫化叶菌细胞分裂及细胞周期调控研究

细胞分裂是任何生物体的细胞周期中一个关键的生物学过程,需要一套专门的蛋白质和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来确保母细胞忠实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真核生物在细胞分裂的最后阶段利用内膜分选转运复合体ESCRT(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来行使膜切割的过程,从而实现两个子细胞的分离。在几乎所有的细菌中,细胞分裂的过程是由微管样蛋白FtsZ驱动的,FtsZ引导细胞壁合成机器构建细胞壁和使细胞膜向内凹陷,直到细胞一分为二。古菌虽然属于原核生物,却同时拥有ESCRT和FtsZ的细胞分裂机制,这展现了古菌的特殊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真核生物很可能起源于古菌,尤其是阿斯加德古菌,这表明研究古菌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真核生物细胞祖先的理解。然而,许多古菌生物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硫化叶菌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便是具有和真核细胞类似的细胞周期,即G1、S、G2和M期。在真核细胞中,细胞周期调控主要是由cyclin/cdk复合物来介导,然而在古菌中仅仅存在真核样类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似的蛋白激酶,而且这些激酶是否真的参与细胞周期调控,依然是未知的。蛋白酶体在蛋白水平上调控某些关键的周期性蛋白,从而影响细胞周期进程,这种在真核细胞中发现的现象已经在古菌中得到证实,这也为真核细胞起源于古菌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细胞分裂的过程做了更深入的探究,研究了细胞分裂过程中ESCRT-Ⅲ及其同源物的功能。通过基于内源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PD-0332991化学结构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对冰岛硫化叶菌中ESCRT-Ⅲ以及同源物ESCRT-Ⅲ-1、2、3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ESCRT-Ⅲ-1,ESCRT-Ⅲ-3是非必需的,并且能够同时敲除。基于细胞周期同步化技术,我们发现ESCRT-Ⅲ以及同源物ESCRT-Ⅲ-1、ESCRT-Ⅲ-2在蛋白水平上都呈现周期性表达,而且ESCRT-Ⅲ-1和ESCRT-Ⅲ-2的表达量最高点时间要晚于ESCRT-Ⅲ。通过对野生型冰岛硫化叶菌REY15A和Vps4显性突变体过表达菌株Sis/pSeSD-Vps4-T148A的免疫荧光定位,确定了 ESCRT-Ⅲ可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直径大小不同的环,这意味着ESCRT-Ⅲ可以牵引着细胞膜进行收缩,而且在ESCRT-Ⅲ-1缺失,ESCRT-Ⅲ-2敲低的菌株中,细胞的收缩依然正常进行,只是在最后的阶段,膜无法正常剪切,从而形成串珠状细胞。这表明在冰岛硫化叶菌细胞分裂过程中,ESCRT-Ⅲ形成的是可以收缩的分裂环,而ESCRT-Ⅲ-1和ESCRT-Ⅲ-2在细胞分裂最后的膜剪切阶段起作用。在对硫化叶菌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和鉴定了一个保守的、重要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转录因子及其病毒同源物,命名为aCcr1(archaeal Cell cycle regulator 1),参与硫化叶菌的细胞分裂的调控。我们发现,在细胞分裂活跃期(M期),accr1的转录水平在CdvA(一种古细菌特异性细胞分CB-839核磁裂蛋白)的表达之后达到峰值。过表达该58-aa长、RHH(ribbon-helix-helix)家族细胞来源的转录因子aCcr1以及大型纺锤形病毒Acidianus two-tailedvirus(ATV)和Sulfolobus monocaudavirus 3(SMV3)编码的同源蛋白的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生长迟缓和细胞分裂缺陷,表现为具有多条染色体的大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aCcr1过表达导致17个基因的下调(>4倍),包括cdvA。在17个高度抑制的基因中,有13个基因的TATA结合盒和翻译起始位点之间有一个保守的基序AGTAATAC,命名为aCcr1-box,对aCcr1的结合至关重要。aCcr1-box存在于整个硫化叶菌目的cdvA基因的启动子和5’UTR(5′-untranslated region)中,这表明aCcr1介导的cdvA抑制是一种进化上的保守机制,硫化叶菌通过这种机制决定细胞分裂的进程,而它们的病毒则利用这种机制来操纵宿主的细胞周期。病毒和宿主互作研究一直是古菌研究方面的热点,大多数古菌病毒都没有自己的复制机器,只能通过借助宿主的复制机器来增殖,所以操控宿主的细胞周期对病毒来说尤为关键。通过研究大型纺锤状病毒STSV2和冰岛硫化叶菌的互作,我们发现STSV2的侵染会导致硫化叶菌细胞明显变大,形成直径达到正常细胞20倍大小的大细胞。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分裂受阻,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严重下调,并且细胞分裂呈现出不对称的形式。总而言之,病毒侵染宿主之后,将宿主变成一个巨大的病毒制造工厂,来进行自身的增殖。我们的研究对真核起源学说和古菌病毒宿主互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氟离子赋存下黄河上游典型支流无机氮迁移转化机制研究

近年来,氟化物中毒问题在全球地区蔓延,尤其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当环境氟化物浓度超过微生物耐受区间时,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本研究将对氟离子(F~-)赋存背景下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关键微生物的表达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F~-赋存下氮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去除的作用关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高氟化物背景条件下河流中氮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清水河流域F~-浓度时间上,总体呈现2021年12月(1.22 mg/L)>2021年4月(0.59 mg/L),反映了不同时期对氟化物浓度明显的影响作用。空间上,F~-浓度年平均的空间分布情况为清水河中上游段大于下游段。清水河径流量、地下水中的F~-浓度和清水河流域中F~-浓度有较强的相关性。清水河流域无机氮指标浓度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夏季大于冬季的趋势。清水河流域的TN、NH_4~+-N、NO_3~–N和NO_2~–N年平均值,空间上变化特征表现均为下游>上游。(2)研究表明,温度是NH_4~+-N释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温度的升高使水体中NH_4~+-N浓度增大,消耗了溶解氧,阻止了硝化反应的进行。低氟离子浓度组,清水河水体平均温度较高,DO浓度较低,增强了河流沉积物向水体中释放NH_4~+-N,使得水体中NH_4~+-N浓度也相应增高。清水河流域p H值整体偏碱性且较稳定,p H值对氮素释放的影响较小,影响效果不如温度明显。(3)清水河流域六Ceralasertib抑制剂次地表水selleckchem MK-4827采样数据优势微生物菌属结果表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是整个流域中后四次采样数据共有优势的菌属。特别的,2021年12月清水河冬季温度较低,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空间上变化较小,差异不显著。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尤尼亚属(Yoonia)、湖沼生物属(Limnohabitans)、氮转化功能菌属(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菌属可适应较广的F~-浓度区间。(4)固氮酶(EC 1.18.6.1)和反硝化相关的三种功能酶(EC 1.7.2.1、EC1.7.2.5和EC 1.7.2.4)丰度均在高F~-浓度最高(10.69、50.28、102和70.64),表明高F~-浓度环境中氮转化过程对于NH_4~+-N、NO_3~–N转化更加有效。催化异化还原的酶(EC 1epigenetic therapy.7.1.15)对F~-浓度较敏感,但仍保持较高的丰度。(5)清水河流域中尤尼亚属(Yoonia)在高氮、高F~-和高盐浓度耐受力较强,能够适应杂质较多、离子浓度高的水体。而黄杆菌(Flavobacterium)、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则难以适应较高的氮浓度,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则不能适应离子浓度较高的环境。Stylonychia、Algoriphagus能适应高F~-浓度,湖沼生物属(Limnohabitan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和极单胞菌属(Polaromonas)更适宜中性p H。

南水北调东线6个湖泊铜锈环棱螺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为评价调水工程对输水沿线湖泊水环境生态的影响,以高原湖泊滇池群体作对照,以南水北调东线各水域:东平湖、南四湖(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长江(扬州江都区)水域野生铜锈环棱螺为材料,基于COI和16S rRNA基因分析了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滇repeat biopsy池群体单倍型多样性(0.92SBE-β-CD4,0.958)、核苷酸多样性(0.04466,0.030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27.333,14.117)均远高于南水北调东线6个群体。Tajima’s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著偏离selleck产品中性(P>0.10),核苷酸配对差异分布图并不呈现明显的单峰。滇池与东线6个群体遗传距离远远大于6个群体间遗传距离。聚类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东线6个群体大部分个体相互混杂在一起,而滇池群体的大部分个体集中在一起,与其他群体偶有混杂。研究表明,调水工程对沿线水域铜锈环棱螺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均产生了影响。

基于CRISPR/Cas13和纳米孔测序技术的RNA病毒检测方法建立

研究背景:过去二十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非典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RNA病毒引发的疫情,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CP-690550威胁,而RNA病毒基因组的高度变异性,更是给病毒检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病原体快速准确鉴定是战胜疫情的关键。核酸测序技术,尤其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纳米孔测序技术,在重大疫情的病原体发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病毒滴度低、样本背景复杂以及大量宿主核酸的干扰等问题造成的漏检,是病毒检测技术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CRISPR/Cas系统的特点是序列依赖性识别,这使其检测到的靶序列具CL 318952研究购买有特异性,且可实现多重病原体检测。CRISPR/Cas家族的RNA酶Cas13d可以通过单链引导RNA(Cr RNA)与靶RNA特异性结合。本文旨在利用Cas13d的特性实现RNA病毒的靶向富集,建立一novel antibiotics种快速准确的RNA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目的:针对复杂背景条件下RNA病毒检测的需求,本研究将CRISPR/Cas13d和纳米孔测序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可靶向富集RNA病毒基因组的病毒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建立旨在大幅度降低背景序列的影响,提高RNA病毒检测的灵敏度,从而实现对RNA病毒的精准鉴定。方法与结果:我们建立了基于CRISPR/Cas13d的靶向技术和纳米孔测序技术构建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并应用包含新型冠状病毒序列的病毒模拟物对其进行初步验证。该方法通过突变型Cas13d和Cr RNA特异结合混合RNA样品中病毒RNA,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实现d Cas13d-靶序列复合物的富集,富集到的病毒RNA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获得核酸序列,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比对实现病毒的鉴定。为建立该方法,我们首先设计了4种剪切活性结构域(HEPN)突变的Cas13d蛋白突变体,通过剪切活性分析和亲和力常数测定,我们发现突变体H863A的剪切活性被完全破坏,其与设计的靶序列亲和力是野生型Cas13d的3倍。我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分别设计合成了特异性Cr RNA,同时构建了包含对应病毒序列的病毒模拟物用于方法评价。初步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RNA病毒的有效富集。此外,我的另一部分工作是建立了基于多重PCR和纳米孔测序技术的12种消化道病原体现场检测方法。我们针对腺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副肠孤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12种消化道病毒设计了特异性引物,验证了引物特异性,优化了多重PCR扩增条件,构建了快速建库测序体系,最后对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12种消化道病原体多重PCR检测体系可以对所有靶序列进行有效扩增。我们分别用12种病原体混合DNA模拟物和三种轮状病毒A、B、C的混合RNA样品对该方法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10~3拷贝/m L,与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的灵敏度相当。研究结论:本文建立了两种靶向富集病毒基因组的病毒检测方法,通过降低背景序列对测序结果的影响,提高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可获得病原体序列信息,减少了假阳性问题,为病原体溯源提供依据。综上,本文建立的方法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病原体检测提供有力支撑。

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白芷病毒病病原

[目的]白芷(Angelica dahurica)是一种药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明确引起山西太谷白芷花叶、褪绿症状的病原,为白芷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采集的白芷病样进行小RNA深度测序,通过RT-PCR和序列相似性分析明确白芷病毒病的分SB203580采购类地位。[结果]白芷样品经小RNA深度测序共获得22 158 005个原始序列,将拼接cGenetic dissectionontigs与NCBI中的病毒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结果显示比对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3条正义链RNA 3、RNA 2、RNA 1的比对率分别为2.14%、1.28%和1.10%。利用特异引物克隆了CMV-BZ RNA3的外壳蛋白和移动蛋白基因全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CMV-BZ CP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分别与CMV亚组ⅠB中CMV分离物(CMV-SD-YT和CMV-SXCH)和(CMV-SD-QD)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1%和99.5%;MP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分别与CMV亚组Ⅰ分离物Ah的相似性最高,为99.3%和99.0%。MP和CP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MV-BZ与中国大多数CMV分离物聚为一类,属于CMV亚组Ⅰ中的成员。[结论]首次在山西白芷上检测到CMV,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CMV的分子进化,为白芷产业的健获悉更多康发展提供一定启示,也为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基于拉帕替尼靶向突变型EGFR的PROTACs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靶向食品开发及癌症化学预防领域研究中的热门靶点。为了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度表达,天然功能食品因子、小分子EGFR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作为有效的策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较高的有效浓度、生物利用度不佳和靶向位点突变造成脱靶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靶向蛋白降解技术(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TPD)的出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劫持泛素-蛋白酶系统诱导靶蛋白的减少或消耗,其中较为成熟的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技术(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是通过合成一种双功能分子,这种分子一方面连接靶标蛋白,另一方面劫持泛素化降解系统,从而实现有效地靶向蛋白降解。本研究采用自主设计的拉帕替尼衍生物作为靶标蛋白结合配体,使用6种不同的长链分子结合3种E3连接酶配体,最终得到18个PROTACs分子。PROTACs分子能够在NCI-H1975细胞和HCC-827细胞内有效地降解突变确认细节型EGFR蛋白(EGFR~(L858R/T790M)和EGFR~(e19d))。其中,对EGFR~(L858R/T790M)蛋白降解效果最佳的化合物32和33的DC_(50)值分别为63.02 n M和986.5 n M,两个化合物都成功降解了EGFR蛋白并抑制其下游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并且抑制效果远超拉帕替尼。后续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2和33对HCC-827细胞系均显示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IC_(50)值分别为695.4 n M和972.2 n M。化合物32和33对NCI-H1975细胞系均显示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IC_(50)值分别为358.7 n M和735.9 n M。通过竞争实验结果表明,作为竞争性抑制剂的奥西替尼和来那度胺分别与NCI-H1975细胞进行预孵育后,降低了化合物32和33处理NCI-H1975细胞产生的EGFR~(L858R/T790M)蛋白降解效果,这种效应可能是由于奥希替尼和来那度胺分别与PROTACs分子竞争CRBN EFer-1供应商3连接酶和EGFR~(L858R/T790M)的蛋白活性位点而产生的。此外,在加入26S蛋白酶抑制剂(MG-132)与NCI-H1975细胞进行预孵育后,化合物32和33对EGFR~(L858R/T790M)蛋白的降解效果也出现下降趋势,这表明PROTACs处理NCI-H1975细胞后产生的EGFR~(L858R/T790M)蛋白降解与26S蛋白酶有关。进一步分子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连接基团、靶蛋白配体Median speed以及E3连接酶配体组合而成的PROTACs分子会促进CRBN E3连接酶-PROTACs-EGFR~(L858R/T790M)三元复合物的形成,这种稳定的三元复合物才是靶向蛋白降解的分子基础。总之,本文成功获得了能够靶向降解突变型EGFR蛋白的PROTACs,其在体外发挥了较高的抑制肿瘤活性,改善了拉帕替尼对于突变型EGFR抑制效果不佳的缺陷。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靶向突变型EGFR的PROTACs的开发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而且为基于食品功能因子的PROTACs分子设计提供了研究思路。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RNA-蛋白质结合位点预测方法研究

RNA结合蛋白参与许多生命活动过程,例如:转录后基因调控,m RNA定位等。一些RNA结合蛋白的突变可能会导致某些人类疾病,例如,RNA结合蛋白hn RNPA2B1和hn RNPA1的突变会导致多系统蛋白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的研究人员构建了许多大规模数据集来记录实验验证的RNA-蛋白质结合位点。但高通量测序技术存在实验过程复杂、花费高、耗时长的缺点,且实验过程中的噪声干扰可能会得到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样本。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RNA-蛋白质结合位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高通量技术得到的实验数据集被用来为机器学习模型学习RNA序列和特定蛋白质的结合偏好。生物信息学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基于深度学习的RN此网站A-蛋白质结合位点预测方法。如何从RNA序列信息中提取到更多特征来提高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捕获RNA序列的长序列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卷积残差网络模型。该模型结合了卷积神经网络、残差神经网络和多头自注意力机Belumosudil小鼠制来识别RNA序列上的RNA-蛋白质结合位点。该模型使用预处理好的RNA序列作为输入,然后输入数据被卷积层和残差层处理,该方法把传统残差块中的卷积操作替换成了多头自注意力模块。实验证明在该模型中使用301长度的预处理窗口代替传统的使用101、501预处理窗口取平均值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拟合蛋白质的序列结合特征。在RBP-24数据集的24个实验中,卷积残差注意力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946,超过了Graph Prot方法的0.887、deepnet-rbp的0.902、i Deep E的0.931、Deep CLIP的0.935和i Deep C的0.941。结果表明本章的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RBPs的性能。(2)为了从RNA的基础序列中提取更多的结合信息,本文提出了多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阶段:确定预处理窗口间隔、处理RNA序列和训练模型。首先,根Protein Characterization据训练集中样本的序列长度,该方法规定预处理窗口的最大长度为501个核苷酸,确定窗口间隔即可确定预处理窗口的数量和长度。其次,使用每个长度的预处理窗口处理RNA序列得到多个单热编码矩阵,其数量等于预处理窗口的数量。最后,使用每个单热编码矩阵训练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最终的预测结果取多个模型的平均值。该方法通过整合从不同长度的预处理窗口中提取的RNA序列信息构建的多个卷积神经网络来预测RNA-蛋白质结合位点。在公开的数据RBP-24上使用AUC指标进行性能测试,多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950,超过了卷积残差注意力模型的0.946。(3)为了充分结合不同子模型提取到的RNA序列的结合特征,并使其能够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权重投票深度学习模型,它集成了卷积神经网络、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和残差神经网络三个子分类器模型。权重投票深度学习方法在训练集上对三个子分类器模型分别进行训练,保存训练好的模型。然后使用训练好的三个子分类器模型在测试集上找到最优的权重组合。不同的深度学习子模型在训练的过程中提取的特征不同,对于同一个样本序列的检测效果也不相同。权重投票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势在于充分使用了多个子分类器学习到的RNA序列中和特定蛋白质的结合特征,并找到它们的最优权重组合。在公开数据集RBP-24上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权重投票深度学习模型的平均AUC为0.952,超过了卷积残差多头自注意力模型的0.946和多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0.950,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识别RNA序列上的蛋白质结合位点的性能。

基于铱和钌配合物的pH探针及光动力诊疗应用研究

过渡贵金属配合物因其优异的光物理性质、较大的Stokes位移及较长的寿命,在识别检测、医学成像及光动力诊疗等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细胞内p H值作为细胞健康的重要指标,其微小变化可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引起囊性纤维化、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疾病。因此,开发监测和检测细胞内微环境的新型探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光动力诊疗对细胞具有较低的损伤、低耐药性及较强的组织穿透能力等优势,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断增加,然而Ⅱ型光敏剂对氧气的依赖性,导致其在乏氧条件下的应用受限。因此,开发乏氧环境下的光动力诊疗新材料对癌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基于铱(Ⅲ)/钌(Ⅱ)配合物设计合Erdafitinib体外成了一类探针和光敏剂,并探索了此类分子材料对细胞内p H的监测及乏氧条件下的光动力诊疗。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四章,分别是:第一章:主要从贵金属磷光配合物的发光特性、发光机理及研究现状进行简述,重点综述了铱(Ⅲ)/钌(Ⅱ)配合物作为磷光分子探针在分析检测领域的应用和作为光敏剂在光动力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二章:以金属钌(Ⅱ)为发光中心,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钌(Ⅱ)配合物的p H磷光探针(Ru-pba H)。该配合物Ru-pba H对酸性环境表现出发光增强的效果,而对于碱性环境则相反,其响应位点在于羟基及咪唑NH上。Ru-pba HBarasertib核磁在细胞内对于p H值具有很好的监测效果,并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及细胞成像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第三章:考虑不同金属对探针性能的影响,选择金属铱作为发光中心,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铱(III)配合物的p H磷光探针(Ir-pba H)。该探针具有较高稳定性、长发光寿命和发光可逆性的优势,这使其在细胞内也具有监测p H值变化的功能。第四章:通过对第二章响应配体NH的甲基化,制备得到了具有优异检测和光动力性能的钌(Ⅱ)配合物(Ru-bam)。该配合物分子表现出对H_2O_2的特异性响应,并在H_2O_2的氧化作用下可以释放出含钌(Ⅱ)配合物产物(Ru-hy)及副产物甲基醌(QM)。Ru-hy在光照条件下可以产生活性氧,同时QM进一步降低肿瘤细胞内GSH含量,促使ROS的累积。通过对He La的光毒性实验及活性氧产生能力的评估结果表明,二者的协同作用是提高光动力CRISPR Knockout Kits诊疗的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Ru-bam有望应用于肿瘤细胞的诊断与治疗一体化。

米诺环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接Noninfectious uveitis受米诺环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IPL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红斑、毛细NVP-TNKS656血管扩张、丘疹、瘙痒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经皮水分流失(TEWL)、红斑数量及油脂含量低于对照组,表皮含水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细胞介素-37(IL-37)、白细胞介素-1(IL-1)、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 119875 molecular weight结论 米诺环素联合IPL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