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析因设计探讨金雀根及肾消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CD68/iNOS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基于析因设计观察金雀根及肾消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10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大鼠以单侧肾切除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根据析因设计原理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0B0组)、肾消通络方组(A1B1组)、金雀根组(A1B0组)、肾消通络方减金雀根组(A0B1组),另设阳性对照恩格列净组(Em组)。S组和A0B0组给予等容积的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其余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隔4周检测空腹血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lb)。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PASM-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D68、iNOS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骨调素(O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p38MAPK、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A0B0组大鼠空腹血糖、Scr、BUN和U-mAlb水平较S组显著升高(P<0.01),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系膜外基质增多、出现K-W结节,CD68、iNOS、OPN、TGF-β1、p-p38MAP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经治疗VX-445供应商后,Em组、A1B1组、A0B1组血清Scr、BUN、U-mAlb水平和肾组织CD68、iNOS、OPN、TGF-β1、p-p38MAPK/p38MAPK表达均有所下调,与A0B0组Library Prep比较差Dinaciclib供应商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m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下调(P<0.01),A1B1组、A0B1组和A1B0组空腹血糖与A0B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雀根和肾消通络方均可改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减轻糖尿病肾病肾脏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和p38MAPK信号通路激活,减少TGF-β1等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

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效果

Intein mediated purification目的:观察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该院收治的120例Hp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PF-07321332临床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Hp根除率、Hp复发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胀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胃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提高Hp根除率,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降低Hp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selleck抑制剂,其效果优于标准四联疗法。

基于多靶点药物PROTAC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癌症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靶向抗肿瘤药物作为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成为当前国内外创新药物研发热点。但由于靶向药物专注于优化药物结合亲和力,且作用机制为“占位驱动”,导致可成药靶点较少,并存在半衰期短、易产生耐药性、易脱靶等小分子药物固有问题。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PROTACs)是一类由目的蛋白配体、连接链和E3www.selleck.cn/products/ferrostatin-1泛素化酶配体三部分组成的双功能分子。PTOTACs分子通过诱导形成“目的蛋白-PROTAC-E3泛素化酶”三元复合物,使目的蛋白打上泛素化标记,从而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识别并降解。与传统小分子药物通过“占位驱动”作用不同,PROTACs通过“事件驱动”的方式起到抗肿瘤作用。因此PROTACs具有高催化活性、延缓耐药、靶点亲和力需求低、可靶向“难成药”靶点等优点。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以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及其衍生物为目的蛋白配体,以CRBN配体为E3泛素化酶配体,通过改变连接链的空间位阻、极性基团位置及连接CRBN配体的位点等,设计并合成了28个新型PROTACs。通过结构表征得到了关键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1H NMR、~(13)C NMR以及HRMS等数据。(2)通过CCK8法对合成的28个PROTACs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ROTAC 1(基于伊马替尼与CRBN配体)和PROTAC 27(基于舒尼替尼与CRBN配体)等化合物在K562、A498、HL60等肿瘤细胞系中展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IC_(50)=0.1~5μM),且未在NCM460细胞中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毒性。(3)通过分析目的蛋白配体固有靶标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实验结果,推测BCR-ABL等蛋白可能是新型PROTACoffspring’s immune systemss的靶标蛋白。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ROTAC 1在K562细胞中通过UPS途径诱导了BCR-ABL的降解,并下调了c-ABL的表达水平;PROTAC 27在K562细胞中通过UPS途径诱导了GSPT1的降解,并在A498细胞中下调了c-KIT、FLT3和SRC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本论文以多靶点药物为目的蛋白配体,设计、合成了28个新型PROTACs,并获得了结构表征数据。通过CCK8和Western blot等方Dolutegravir分子式法研究了其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筛选出了2个具有抗肿瘤潜力的PROTACs候选化合物,研究了基于多靶药物设计的PROTACs中连接链的变化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工作为基于多靶点药物设计的PROTACs开发提供了借鉴,进一步证明了连接链的选择在PROTACs设计中的重要性,为PROTAC技术在克服靶向药物耐药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逍遥散对抑郁大鼠大脑皮层PERK、Caspase-12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抑郁大鼠大脑皮层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aspase-12)mRNA表达水平,探讨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氟西汀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IS)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造模前30min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持续Phage Therapy and Biotechnology21d。通过观察大鼠体质量、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观察逍遥散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常规HE染色法观察大鼠大脑皮层病理形态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内质网应激(ERS)信号分子PERK和Caspase-12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GSK J4 molecular weight检测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核因子κB(NF-κB)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可有效减轻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使抑郁大鼠糖水消耗量与旷场实验中大鼠的直立次数、水平穿格数、修饰次数增加(P<0.01);改善抑郁大鼠大脑皮层病理结构;使大脑皮层PERK、Caspase-1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和NF-κB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逍遥散能改善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抑郁状态selleck GDC-0068,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抑郁大鼠大脑皮层PERK、Caspase-12 mRNA表达水平,抑制ERS,进而保护大脑皮层组织细胞,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在LPS诱导的天然免疫反应中前列腺素D_2与TLR2和TLR4的相互调控作用

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ELISAselleckchem LGX81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模式识别受体TLR2和TLR4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巨噬细胞前列腺素D合成酶表达和PGD_2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在TLR2或TLR4缺失的情况下,LPS诱导巨噬细胞中H-PGDS和COX-2基因或蛋白的表达(P<0.05),以及PGD_2的分泌(P<0.01)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分析了内外源性PGD_2对LPS诱导巨噬细胞TLR2和TLR4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前列腺素D合成酶抑制剂HQL-79和H-PGDS inhibitorⅠ预处理可显著下调LPS诱导TLR2的表达(P<0.001)。但是,当使用外源性PGPS-341供应商D_2immediate range of motion后,LPS诱导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下调,而不是TLR2(P<0.05)。结果表明,TLR2和TLR4参与LPS诱导巨噬细胞中PGD_2合成分泌,且内外源性PGD_2对LPS刺激巨噬细胞诱导TLR2和TLR4的表达具有不同调控作用。

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腹膜癌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背景:腹膜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包括腹膜原发癌和腹膜转移癌,PC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治疗PC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HIPEC作为一种化疗方法对PC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的影响目前未曾有研究报道。研究HIPEC对PC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阐释HIPEC的作用机制,可为患者更好的选择HIPEC治疗提供依据,并可能为HIPEC联合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对比HIPEC前后患者肿瘤组织标本TIME的变化和血液标本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索HIPEC对PC患者TIME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行HIPEC治疗且愿意长期随访的PC患者,每位患者接受4次HIPEC治疗。HIPEC治疗前后采集血液样本,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与免疫状态相关的12项细胞因子的变化: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IFN-α、IFN-γ、TNF-α。共收集18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其中6例患者HIPEC前后收集到肿瘤组织标本,通过Nano String数字化基因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另收集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 RNA-seq)分析,对Nano String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腹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 Survival,OS)并使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8例患者行HIPEC后血清中有4项细胞因子显著升高:IL-2Tezacaftor价格(P=0.022)、IL-6(P=0.002)、IL-8(P=0.005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IFN-γ(P=0.028),其余8项细胞因子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CD3~+T淋巴细胞数量HIPEC后显著增加(420.67±137.41 vs 589.67±178.29,385.22±139.07vs 477.17±141.11,842.44±219.86 vs 1055.78±248.48,P<0.01),CD4~+/CD8~+比值无显著变化。(2)其中6例患者HIPEC前后的组织样本行Nano String RNA测序显示,共有13个基因上调,包括CXCL5(P<0.001)、S100A8(P=0.001)、S100A9(P=0.001)、CXCL8(P=0.004)、CCL18(P=0.014)、CCL4(P=0.014)、CCL2(P=0.021)、IFIT1(P=0.021)、IL1B(P=0.021)、CXCL2(P=0.027)、CCL20(P=0.049)、CXCL1(P=0.049)和S100A12(P=0.049)。KEGG及GSEA富集分析显示,HIPEC后显著富集的基因集为白介素-17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HIPEC前后TIME细胞浸润类型差异分析中,14种细胞类型均无显著差异,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治疗后有下降趋势(P=0.094)。HIPEC前后TIME相关基因标记变化中,仅T cell-inflamed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e,GEP)得分在治疗后有上升趋势(P=0.063)。(3)2例患者共4个样本进行Sc RNA-seq分析,4个样本的细胞图谱共33858个细胞,12种细胞类型,对这12种细胞类型进行T cell-inflamed GEP得分分析,发现内皮细胞(ECs)、B细胞、T和NK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MPs)较其他类型细胞的得分更高,分别对这4种细胞类型进行HIPEC治疗前后的得分分析,发现2例患者的T和NK细胞及MPs T cell-inflamed GEP得分在HIPEC后均显著升高(P<0.001)。进一步选择T和NK细胞进行二级亚型细分聚类和注释,细分注释得到10个不同亚型。计算其亚群数据集中T cell-inflamed GEP得分,结果显示,在NK细胞中,NKselleck化学_XCL1亚群在HIPEC后得分明显升高(P<0.05);在T细胞中,CD8Teff_GZMH、CD8Teff_GZMK、CD4Naive T_CCR7和CD4Treg_FOXP3亚群得分在HIPEC后均明显升高(P<0.05)。(4)患者HIPEC后行首次疗效评估,12名基线期有腹水的患者中有10名(83.3%)患者达到CR,2名(16.7%)患者达到PR,ORR率为100%。12名有腹水患者腹水中位PFS为10.3个月,所有患者的中位OS为18.4个月。结论:HIPEC可使患者血清中IL-2、IL-6、IL-8和IFN-γ水平及免疫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从而增强PC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功能。HIPEC可使免疫细胞的T cell-inflamed GEP得分显著升高,从而改善PC患者TIME中的免疫抑制状态并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

植物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系统挖掘及过氧化物酶体蛋白HRLP的功能机制探究

过氧化物酶体是植物细胞中负责脂肪酸降解、激素合成、光呼吸、活性氧清除等关键代谢过程的多功能细胞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与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密切相关。因此,过氧化物酶体相关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农业应用价值。过氧化物酶体的代谢网络复杂,且具有组织和物种特异性,而selleckchem解析过氧化物酶体的蛋白组成是全面认识其代谢功能的前提。基于细胞器分离纯化和质谱检测的蛋白组学分析是系统鉴定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主要手段,不过会严重受限于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组成的组织特异性。而通过信号肽直接预测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可有效突破基因表达组织特异性的限制。因此,揭示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定位机制和挖掘更多的过氧化物酶体新蛋白有助于全面解析其蛋白组成和代谢网络。另外,前人在拟南芥、大豆、菠菜等双子叶植物中开展了一系列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系统鉴定,但是在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水稻中,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受限于物种特异性,水稻过氧化物酶体的蛋白组成和生理功能均存在大量未知之处。本文首先基于质谱和生信手段,结合亚细胞定位实验,对潜在的植物过氧化物酶体蛋白进行了系统鉴定。一方面,作者从拟南芥绿叶中成功分离纯化过氧化物酶体,并开展蛋白质谱分析,检测到的过氧化物酶体蛋白数量超过以往同类研究,显示出本研究的技术先进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确认了At HRBio-active comoundsLP(HEAT Repeat Like Protein)、At GGH2(γ-Glutamyl Hydrolase 2)、At ALDH11A3.4(Aldehyde Dehydrogenase 11A3 isoform 4)、At SDRf(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 f)、At SDRg、At SDRi、At SDRj、At AAC1(ADP/ATP Carrier 1)和At OEP16-3(Outer Chloroplast Envelope Protein of 16 k Da-3)9个新的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同时,基于针对水稻蛋白的同源性比对分析,开展实验确认了包括Os HRLP、Os OEP16-3L1(OEP16-3 Like 1)、Os OEP16-3L3、Os OEP16-3L4、Os FIS1A(Fission 1A)、Os FIS1B和Os FIS1C在内的7个水稻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其中,OEP16-3、AAC和FIS1等膜蛋白家族不仅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也同时定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与过氧化物酶体代谢功能密切相关的能量细胞器,暗示这些蛋白功能与能量细胞器之间的运输和互作有关。另一方面,本文还对水稻蛋白质组开展了生信分析,基于过氧化物酶体I型信号肽PTS1(Peroxisomal Targeting Signal Type 1),在水稻中发现和确认了属于AAE(Acyl-Activating Enzyme)、ATFP(Acyl-Transferase Family Protein)、SDR(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108E亚家族、GST(Glutathione S-transferase)、HSP(Heat Shock Proteins)和ND(Type II NAD(P)H Dehydrogenases)家族的25个含有PTS1的新过氧化物酶体蛋白,显著拓展了对水稻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组成和代谢网络的认识。其次,针对本文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系统鉴定中发现的At HRLP和Os HRLP蛋白的特殊定位机制开展了分析。作者发现HRLP是在包括苔藓在内的所有高等有胚植物中保守且特有的过氧化物酶体蛋白。HRLP含有大量成对的螺旋结构,类似负责蛋白间互作的Heat Repeat功能域,因此被命名为HEAT Repeat Like Protein。缺失At HRLP导致拟南芥种子胚胎发育失败,说明其功能重要性。虽然HRLP的C端含有保守且有效的过氧化物酶体信号肽PTS1,但是缺失PTS1并不会影响其过氧化物酶体定位,而且仍然能够回补Athrlp突变体的胚胎发育缺陷。此外,HRLP不含有PTS2(Peroxisomal Targeting Signal type 2),说明HRLP具有已知PTS1和PTS2之外的其他定位信号。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利用酵母系统,创建了酿酒酵母PTS1和PTS2受体蛋白Sc PEX5(Peroxin 5)和Sc PEX7(peroxin 7)的缺失突变体,发现At HRLP在这些酵母突变体中仍然能够定位到过氧化物酶体,充分证明HRLP具有不依赖已知PTS1和PTS2受体的特殊定位机制。最后,本文针对Os HRLP在水稻中的生理作用开展了探究。作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Os HRLP功能缺失的水稻突变体,发现与拟南芥的油性种子不同,水稻的典型淀粉种子没有受到HRLP缺失的显著影响。Oshrlp突变体的种子发育、发芽和幼苗形态建成均正常,说明HRLP在淀粉种子发育和发芽中非必需。而水稻Os HRLP基因仍然能回补Athrlp拟南芥突变体的胚胎致死表型,说明虽然HRLP在油性种子和淀粉种子发育中的生理功能显著不同,但是At HRLP和Os HRLP的生化功能是保守的。作者还进一步揭示了Os HRLP在水稻热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持高温下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所必不可少的。热胁迫下,水稻Oshrlp突变体的叶色黄化,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其胞间CO_2浓度更高,并且其叶绿体中几乎没有淀粉粒的积累,说明其光合作用被显著抑制,以及Os HRLP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在水稻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水稻Oshrlp突变体中抗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显著积累,说明其活性氧代谢存在异常。此外,本文还对热胁迫下水稻Oshrlp突变体开展了转录组RAD001溶解度分析,发现其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活性氧解毒、β氧化、乙醛酸循环和光呼吸等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被显著上调,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存在异常,多种碳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进一步支持了Os HRLP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在热胁迫下水稻生长和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文利用蛋白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解析了植物过氧化物酶体蛋白质组,并且从中挖掘出大量新的过氧化物酶体蛋白,而且对此前类似研究相对缺乏的水稻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组开展了系统分析,为了解过氧化物酶体在作物生产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本文还对在高等植物中特异且保守的过氧化物酶体新蛋白HRLP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存在独特的新型过氧化物酶体定位机制,并且在油性植物种子的发育以及水稻高温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为挖掘更多作物过氧化物酶体蛋白提供了理论基础,还为农业生产上提高油性作物种子质量以及提高作物抗逆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及重要的基因资源。

卡贝缩宫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探讨产房助产士对卡贝缩宫素在经阴道分娩产妇使用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0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试验法medial entorhinal cortex(RCT)将入组产妇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对照组常规使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观察组使用卡贝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h、selleckchem LEE01124h的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血压、心率变化,且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比较。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观察组产妇产后2h、24h出血量及血红蛋白下降值均更低(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产妇产后24h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且观察组产妇分娩后护理满意度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预防性使用卡贝缩BMS-907351价格宫素预防产后出血效果优于普通缩宫素,有助于降低产妇分娩后出血量及血红蛋白下降值,不良反应率更低,同时分娩后护理满意度更高。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稻谷中三种烯虫酯类保幼激素类似物残留

以分散固相萃取(DSPE)作为样品前处理手段,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技术,建立了适用于稻谷中3种烯虫酯类保幼激素类似物残留量同时测定的方法。样品使用1%乙酸-乙腈提取,经1.2 gQ-VD-Oph研究购买无水硫酸镁、0.4 g N-丙基乙二胺(PSA)、0.2 g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分散萃取净化,采用DB-1 701(30 m×0.25 mm,0.25μm)毛细管柱分离,动态多重反应监测模式下(DMRM)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在0.01~0.32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烯虫乙酯定量限为0.005 mg/kg,烯虫炔酯和烯虫酯定量限为0.01 mg/kg,3个添加水平(0.02,0.1,0.2 mg/kg)回收率分别在86.Gefitinib-based PROTAC 3溶解度0%~107.3%之间drugs: infectious diseases,相对标准偏差为1.0%~5.7%(RSDs,n=6)。应用该方法对市售25份稻谷样品进行检测,3种保幼激素类似物均未检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等优点,适用于稻谷中3种烯虫酯类保幼激素类似物残留量的同时测定。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心理健康、精神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自知力是精神心理障碍不同于其它大多数疾病的一种现象。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自知力缺乏,意味着患者会否认自身的精神心理异常状态或症状,这往往预示着患者难以维持相关的治疗,从而不利于患者病症的长期稳定与社会康复。在临床工作中,提升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治疗过程的关键,患者的自知力缺乏会导致难以建立良好的医患治疗联盟,使得一切治疗都难以开展与延续。自知力障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尤其与病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当代人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有了新的态度与看法,对于自知力的现象亦是如此。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精神心理障碍住院病房作为研究场所,将患者视为主体,对临床工作角色与患者进行访谈,探索患者自知力现象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主题一,分析探索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被认为其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反应、对疾病的解释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主题二,分析探索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抗拒治疗的反应、形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主题三,分析探索自知力的形成及作用机制。并对照分析临床工作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在同一议题上的差异。最后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视角下进一步分析总结,并提出新的意见与看法。研究结果:研究一,在患者被他人认为其有精神心理障碍或症状“发作”时,其情绪处于高张力的状态,其行为反应包括向内行为、向外行为两种行为方向,以向外的行为反应为主;对疾病的解释,包括关注病Blebbistatin体内实验剂量症与关注背景两种视角。研究二,患者抗拒治疗的缘由包括症状状态、关系特征、人格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特征四个方面;抗拒治疗的形式包括直接抗拒与转换抗拒两种,以转换抗拒为主要抗拒形式;患者对治疗的感知包括他人意志、疾病无关以及效能损害三个部分。研究三,患者意识不到的缘由包括特质缺陷与状态损害两个部分;患者不承认的缘由包括早已内化病耻、现实不利、负面体验以及整合困难四个方面,其特征人群为有希望、人际困难且相关陌生的患者;患者认识不足的缘由包括信息渠道、个人缺陷以及回避态度三个部分;患者对疾病Immunomodulatory action的感知包括低自我效能感与高负面凝视两个部分。研究结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病耻感由负面凝视感与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心理维度组成。其他角色对病症的过度关注会强化患者的凝视感,并导致高张力的互动状态;而患者参与治疗的消极体确认细节验会损害患者对治疗的效能感。以上这些部分在患者主体的识别功能和整合功能两部分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患者的自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