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抑郁症患者照护家属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其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63例抑郁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弹性总分为(63.3Smoothened Agonist3±15.49)分;Pearson相关分Immunoinformatics approach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内外向之间均成正相关(P<0.05),心理弹性与GW-572016细胞培养神经质、婚姻状况之间成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客观支持、神经质、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形式、婚姻状况5个因子依次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客观支持、神经质、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形式、婚姻状况是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具有毒性自由基和改善乏氧微环境的纳米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癌症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尽管全球各专家们都在努力研究,但癌症病人的数量仍日益增长。虽然目前有多种传统治疗手段,如放射线疗法(放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肿瘤手术切除等方式,但都不能完全根除肿瘤。此外,传统的抗癌治疗方法不仅不能彻底治愈肿瘤,而且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化疗次数增加会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一定的毒性,外科手术切除不彻底也可能会导致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因此,设计良好的治愈方案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尺寸小、独特的光学、磁性和电学等性质的优势。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方面优势显著,其中无机纳米材料具有更低的毒性及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其在靶向肿瘤治疗、光疗法、化学动力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CDT)、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酶疗法及免疫疗法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治疗已经越来越备受关注,多功能的无机纳米材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同时,多模态协同抗肿瘤的治疗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设计开发新型多功能无机纳米材料成为一种治疗肿瘤的可行性途径。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设计缓解肿瘤乏氧微环境和促使细胞氧化应激受损然后协同葡萄糖消耗疗法、气体疗法以及免疫疗法等多模式协同抗肿瘤的多功能纳米剂。以声敏剂(TiO_2)和光催化剂(BiO_(2-x))为载体构建了两种智能纳米平台应用于肿瘤治疗。首先,基于超声波是一种无创的外源刺激且能穿透肿瘤组织深处,选择生物安全性良好的无机声敏剂TiO_2作为纳米载体,通过水热法合成中腔介孔TiO_2纳米球,然后在其表面进行原位生长Pt纳米颗粒构成铂钛肖特基纳米粒子,不仅催化肿瘤内源性H_2O_2的分解释放氧气用于缓解乏氧,而且Pt的参与使得肖特基的电子空穴得以高效快速的利用从而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如:~1O_2和·OH),造成癌细胞内氧化应激受损而死亡。根据癌细胞增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利用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消耗葡萄糖来阻断细胞的能量供应从而遏制细胞生长。因此genetic divergence在铂钛肖特基结上通过聚乙烯亚胺的静电吸附作用使得GOx成功连接构成TiO_2@Pt/GOx(TGP)多功能纳米剂。一方面,TGP利用肿瘤中高H_2O_2表达的特点,在超声的作用下,释放大量的氧气以及ROS,不仅消耗细胞内的葡萄糖而且也破坏了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在细胞和体内都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另一方面,TGPKD025价格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同时也诱发了强烈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在远端瘤和肺转移上表现突出的治疗效果。此外,基于缺陷型BiO_(2-x)自身独特的酶活性优势,在弱酸环境下能催化H_2O_2产生大量的氧气以及ROS(如:~1O_2和·O_2~-)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同时结合BiO_(2-x)在近红外宽的吸收范围且在近红外光刺激下催化CO_2还原CO的独特性能。因此设计构建了以水热法合成的BiO_(2-x)为载体,然后通过矿化原理在其纳米片上包覆一层CaCO_3衣壳,在其表面修饰PEG,最后成功构建BiO_(2-x)@CaCO_3/PEG(BCP)多功能纳米剂。BCP在肿瘤微酸性条件下响应分解释放CO_2和Ca~(2+),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将CO_2还原,实现了PCI-32765作用CO气体治疗,同时Ca~(2+)在细胞内过载,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因此,多功能纳米剂BCP实现了以CO气体疗法、氧气调节乏氧环境、ROS促使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以及细胞内Ca~(2+)过载的多种损伤途径协同治疗肿瘤的疗法。最后,BCP自身的生物安全性及体内抗瘤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地黄叶总苷通过抑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所致肾损害的治疗作用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地黄叶总苷干预阿德福韦酯所致肾损害的乙肝小鼠模型,及地黄叶总苷主要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干预阿德福韦酯损害的HK-2细胞模型。观察地黄叶总苷对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所致肾损害的治疗效果,并研究其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将转基因乙肝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5只,分为对照组9只和阿德福韦酯组16只,使用阿德福韦酯40mg/Kg(肾损伤模型剂量)每天一次灌胃建立HBV小鼠肾损伤模型,造模1周及2周检测各组肾功能(血肌酐、KIM-1、NGAL)。2周时每组处死4只小鼠。通过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指标LC3、OPTN、PINK1、Parkin表达,并行透射电镜检测肾脏线粒体自噬现象。以小鼠血清KIM-1、NGAL明显升高为阿德福韦酯肾损伤造模成功标准。小鼠肾损伤模型成功后,将阿德福韦酯组HBV小鼠分为阿德福韦酯加地黄叶总苷胶囊治疗组(予阿德福韦酯1.75mg/kg(正常治疗剂量)每日一次及地黄叶总苷胶囊52mg/kg每日两次灌胃治疗)及阿德福韦酯加生理盐水组(予阿德福韦酯1.75mg/kg(正常治疗剂量)每日一次及生理盐水每日两次灌胃)PCI-32765,每组6只,同对照组(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每日两次灌胃治疗)剩余的5只HBV小鼠继续治疗8周。检测肾功能,观察各组肾脏组织形态并通过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指标LC3、OPTN、PINK1、Parkin变化。2.细胞实验:将不同浓度的ADV(0,11.25,22.5,45,90,180μmol/L)和HK-2细胞培养48小时后,观察ADV对HK-2细胞的作用。使用CCK-8试剂盒算出ADV对于HK-2细胞的IC50。再将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0,9.375,18.75,37.5,75,150μmol/L)与加入了ADV半数抑制浓度的HK-2细胞共同培养48 h。观察毛蕊花糖苷对ADV干预后的HK-2细胞的作用,使用CCK-8试剂nanoparticle biosynthesis盒算出毛蕊花糖苷对ADV损害的HK-2细胞EC50。然后将HK-2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HK-2细胞不加入任何药物),阿德福韦酯组(HK-2细胞与半数抑制浓度的ADV)和阿德福韦酯加毛蕊花糖苷组(HK-2细胞与半数抑制浓度的ADV及半数有效浓度的毛蕊花糖苷)每组培养48小时。各组细胞干预培养后通过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HK-2细胞线粒体自噬指标LC3、OPTN、PINK1、Parkin变化。结果:1.动物实验:与对照组相比,阿德福韦酯组造模2周引起HBV小鼠肾功能异常及肾组织病理形态的损伤,且阿德福韦酯组肾组织线粒体自噬指标LC3、OPTN、PINK1、Parkin表达水平升高。透射电镜观察到阿德福韦酯组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现象。与阿德福韦酯加生理盐水组相比,地黄叶总苷胶囊CP-690550试剂治疗8周,HBV小鼠肾功能较前好转,损伤的肾组织病理形态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线粒体自噬指标LC3、OPTN、PINK1、Parkin表达减低。2.细胞实验:毛蕊花糖苷对于ADV损害的HK-2细胞有保护作用。阿德福韦酯组粒体自噬指标LC3、OPTN、PINK1、Parkin表达水平升高,且阿德福韦酯加毛蕊花糖苷组线粒体自噬指标LC3、OPTN、PINK1、Parkin表达减低。结论:地黄叶总苷对于阿德福韦酯治疗CHB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地黄叶总苷对阿德福韦酯所致的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与抑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有关。
化学-酶催化定向改造高附加值五环杂二萜chevalone E的前期开发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是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真菌代谢产物杂二萜类具有复杂的环系结构,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增殖、抗肿瘤、抗菌、抗真菌、抗过敏、抗氧化、抗高血脂、细胞毒等活性。杂二萜类天然产物药用价值高,但它们天然表达产量少,获取它们的经济成本较高,而米曲霉异源表达获得此类天然产物的经济成本则相对较低。化学-酶selleck合成催化定向改造天然产物可选择性对化合物进行官能团化,并进一步变为此类天然产物的衍生物,该方法是化合物结构衍生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借助米曲霉异源表达手段,在滇重楼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031submicroscopic P falciparum infections2中发现了一条可以产五环杂二萜chevalone E(1)及其衍生物的基因簇,并获得高产化合物1的米曲霉菌株,再通过用滇重楼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elis 0260第72条基因簇的化学酶(短链脱氢酶,olcC59溶解度F’)对化合物1的A环进行改造,生成了化合物chevalone F(9)。将高产chevalone E的菌株与P450氧化酶cle2和cle4、短链脱氢酶olcF’组合表达于米曲霉宿主中,产生了7个新的chevalones类似物(化合物10-16),其中新化合物10含有特征结构的半缩醛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将化合物10合成为螺内酯化合物17。通过对新产生的chevalones类似物做药理活性评估,发现化合物9-12具有一定的协同阿霉素(DOX)抗肿瘤的活性。本文通过体内米曲霉异源表达、底物饲喂、体外酶反应实验,推导了chevalone E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路径。本文首次运用化学-酶催化的方式定向改造了杂二萜化合物,揭示了目标化学酶(OlcF’蛋白)是NAD~+依赖的短链脱氢酶。通过化学-酶催化的方法,对滇重楼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0312 cle基因簇的重要天然产物五环杂二萜chevalone E进行定向改造,获得与chevalone E一样的具有高附加值的chevalones衍生物,为发现和构建新的且具有协同活性的天然产物提供了一个思路,为进一步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聚乙烯醇(PVA)还原制备纳米银铜的机理研究及应用
新型材料类抗菌剂的研发有助于缓解目前因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增加的问题。由目前的科学研究可知,纳米银及纳米银铜具有非常优异的抗菌性能,但是其在合成制备方面存在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缺陷,同时在实际使用中还需关注它们的稳定性和分散性。通过筛选原料,调整实验参数,克服生产过程中的缺陷,获得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纳米抗菌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趋势。其中,聚乙烯醇(PVA)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较高温度下表现出一定的还原能力,同时是一种生物相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html容性较好的多元醇。本研究以聚乙烯醇为还原剂和表面活性AZD1152-HQPA价格剂,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金属颗粒,重点研究制备参数对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的影响,其结果如下:首先采用上述方Anti-biotic prophylaxis法制备纳米银,通过设置不同温度(80℃、100℃、120℃)探究PVA对还原生成纳米银粒径以及分散程度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测试100 ppm浓度Ag NPs的等离子吸收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试溶液中银离子的还原程度,结合高分辨透射电镜(TEM)分析确定合成纳米银颗粒的最佳条件为80℃,此刻,在紫外光谱433 nm处出现明显的银的特征吸收峰,溶液中未被还原的银离子浓度最低,所合成的纳米银颗粒为球形且分散性最好。抗菌测试表明,80℃合成的纳米银颗粒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最好,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6.25 mg/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6.25 mg/L和12.5 mg/L,对比说明杀菌来源主要是纳米银颗粒而非未还原的银离子。与L929为原型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测试表明,80℃样品与细胞体外共培养24h后其相对存活率为111.9%,细胞毒性为0级,表现出较好的细胞相容性,进一步说明以聚乙烯醇为原料的反应体系对细胞活性无影响。采用相同方法进一步制备纳米银铜,将反应温度由80℃提升至160℃的过程中,发现Cu离子的存在反而抑制了PVA水溶液对Ag离子的还原,只有当银铜离子摩尔比控制在2:1及以上时,纳米颗粒的紫外光谱上才会出现银的特征吸收峰但峰强不明显。进一步用透射电镜表征得知,合成颗粒因还原出的纳米银铜颗粒团聚而尺寸增大至微米级,且内部存在较多缺陷,组成其的纳米银铜彼此独立呈双金属结构。在银铜摩尔比1:1到4:1的范围内,MIC和MBC呈先减后增趋势,其中摩尔比2:1的银铜双金属颗粒抗菌效果最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4.6862 mg/L,对大肠杆菌的MBC值为9.3725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值为4.6862 mg/L。相比上述同样方法合成的纳米银,其抗菌性能略有增强,但由于其银铜还原程度低且颗粒尺寸过大,难以提供有效的抗菌应用。进一步通过调控银铜摩尔比至6:1时,纳米颗粒的紫外光谱上出现明显的银特征吸收峰,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尺寸缩减至75-100 nm且银铜双金属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证实PVA水溶液利用-OH基团进行还原,Cu的存在使得羟基优先作用于Cu本身而无法大量还原银。当铜离子浓度大幅度降低至银铜摩尔比为14:1以上时,Cu对Ag的抑制作用减弱,PVA水溶液共同作用于两者将其还原为纳米银铜,形成的是纳米银与纳米银铜共存悬浮液。与纳米银悬浮液相比,共存悬浮液的MIC、MBC明显下降,其抗菌性能比相同浓度的纳米银最多能够提高25%,表明银铜金属间存在协同抗菌增强作用。以MIC浓度测试的L929细胞活性为95.9%和99.1%,毒性表现为0级,纳米银、纳米银铜共存悬浮液同时能够实现杀菌及对细胞无负面刺激,有望在生物医疗方面实现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海拔格局及季节动态
青藏高原是中国海拔最高、面Biomaterials based scaffolds积最大的高原,其中高寒草地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0%以上。反硝化是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对土壤肥力损失和温室气体N_2O排放有重要影响,而反硝化过程主要由一系列微生物驱动。近年来,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在高寒气候条件下,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海拔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在植物生长季的4个月份(2021年6月-9月),分别在海拔3200-4200m的范围内间隔200 m采集6个样点的高寒草地土壤样品,采用基于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K和nirS的扩增子测序和定量PCR技术,系统研究了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生长季时间动态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微生物共发生网络(Co-occurrence network),主要结果如下:(1)随海拔升高,土壤反硝化速率和nirS基因丰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3600 m处达到最大值。土壤反硝化速率与土壤总氮、总碳和含水率显著正相关,与p H显著负相关。nirK基因丰度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且nirK基因丰度约是nirS基因丰度的22倍。不同海拔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nirK型反硝化细菌PF-07321332配制的α-多样性整体上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铵态氮显著负相关,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铵态氮显著正相关。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海拔之间差异显著,海拔3200 m与3600 m处的群落结构差异最大,土壤温度是影响不同海拔反硝化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主要因素。(2)在生长季不同月份,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在各海拔有所不同,除海拔3200 m处和3800 m处的α-多样性在不同月份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海拔的α-多样性在不同月份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整体上表现为6月的α-多样性最低。植物地上生物量是驱动nirK型反硝化细菌物种丰富度在生长季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仅在部分海拔的不同月份间差异MS-275 MW显著。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月份差异显著,6月与其他月份的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重要因素。(3)海拔梯度和生长季时间变化对反硝化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的影响不同,随着海拔逐渐降低和生长季时间的推移,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的节点数、连接数、平均度和自然连通性逐渐增加,在低海拔和9月份的共发生网络最复杂、最稳定,而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共发生网络在低海拔和7月份最复杂、最稳定。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反硝化细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和生长季时间动态具有异质性。土壤温度和植物地上生物量是驱动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理解高寒草地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评估反硝化过程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夜间缺氧对老年抑郁症客观睡眠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客观睡眠,探讨夜间缺氧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客观睡眠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35例伴OSAHS的老年抑郁症患者Tofacitinib体内为观察组,40例无OSAHS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多导睡眠监测(PSMedial approachG)。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两组的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非快眼动睡眠1期比例(N1%)长于对照组,非快眼动睡眠2期时间(N2)、快眼动睡眠期时间(REM)、快眼动睡眠期比例(REM%)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HAMD总分与TST、SE、N2时间及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间缺氧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客观睡眠及临床症状均有影响,表现在TST、SE缩短,N1比例增加,N2时间、REM时间和比例均变短,有夜间缺氧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且与总睡眠时间、N2时间、睡眠效率、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
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抑郁症行为学指征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F级SEUS-guided hepaticogastrostomy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酞普兰组、醒脾解郁方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予刺激,其余3组应用慢性不可预见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的方法制备抑郁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西酞普兰组和醒脾解郁方组分别以西酞普兰和醒脾解郁方灌胃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脾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脾脏Foxp3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外周血中CD_3~+T细胞、CD_4~+T细胞以及CD_8~+T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旷场实验MDV3100 MW直立次数和穿越次数均降低(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升高(P<0.05);脾组织结构中度异常,红髓、白髓界限不清;脾脏Foxp3阳性率升高(P<0.05),脾脏以及外周血CD_3~+T细胞、CD_4~+T细胞及脾脏CD_8~+T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醒脾解郁方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旷场Naporafenib生产商实验直立次数和穿越次数均升高(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降低(P<0.05);脾组织结构异常程度减轻,红髓、白髓分布均匀,界限较清楚;脾脏Foxp3阳性率降低(P<0.05),脾脏及外周血CD_3~+T细胞、CD_4~+T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 醒脾解郁方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改变T细胞亚群的比例,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五种槭属植物基因组微卫星序列特征分析与比较
基于梣叶槭(Acer negundo)、糖槭(A. saccharum)、漾濞槭(A. yangbiense)、元宝槭(A. truncatum)、梓叶槭(A. amplum subsp. catalpifolium)五种槭属植物基因组数据,利用MISA软件对槭属植物的微卫星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五种槭属植物获得了五种微卫星类型共1059645个SSR位点,平均每种槭属含有211 929个SSR位点。其中元宝槭基因组含有SSR位点最多(230 946个),梣叶槭含有SSRapamycin生产商R位点AMG510细胞培养最少(167 123个)。在不同重复类型中,二核苷酸重复个chemical disinfection数最多,且在五种槭属基因组中占比都在66%以上。五种槭属植物微卫星序列长度主要分布在12~20 bp之间,且在此区间内,梓叶槭含有SSR位点最多(170 611个)。在不同重复类型中,二核苷酸长度变异最高,在五种槭属植物中存在51~68种长度类型。本研究结果展示了五种槭属植物基因组中SSR的分布规律,为槭属植物后续SSR引物筛选、辅助育种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等提供基础。
基于滇黄精转录组序列的SSR标记开发及其在黄精属资源分析中的应用
本研究基于滇黄精转录组序列开发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并将其应用于黄精属资源分析。设计合成了45对SSPatient Centred medical homeR引物,经PCR扩增验证,选择其中20对SSR引物对75份黄精属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在46 416个Unigene中检出含有二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位点60 238个,序列SSR发生频率为22.78%,平均分布距离约7.07 kb; SSR位点中的主导类型是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50.06%和34.89%。测试的45对SSR引物中有34对(75.56%)可扩增SSR条带。筛选的20对引物共扩增出153个条带,多态率为98.69%,每对引物扩增条带4.00~14.00个,平均7.65个,不同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26~0.973,平均为0.870。75份材料的等位基因数和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7.00~52.00个和0.531~0.941,平均值分别为24.65个和0.689,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selleckchem C59于SSR标记分析的聚类图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666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较好地反映了供试材料的分类归属。此外,还发现5份多花黄精材料具有特异性的SSR条带扩增或缺失,可作为不同多花黄精材料鉴定的重要分子依据。本研究开发的SSR标记多态性较高,能够有效揭示黄精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于丰富黄精分selleckchem CL 318952子标记种类、构建遗传图谱、促进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应用、开展特定性状的辅助选择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