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研粉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研粉干预的脊髓半横断损伤(h 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探讨美洲大蠊研粉对h 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损伤区域自噬流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实验分组:(1)第一部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生理盐水(SCI+NS)组、美洲大蠊研粉210mg/kg(SCI+210mg/kg)组、美洲大蠊研粉420mg/kg(SCI+420mg/kg)组、美洲大蠊研粉630mg/kg(SCI+630mg/kg)组;Sham组仅打开椎板,不做任何处理,其他组别均行左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术前30min和术后每天均行灌胃处理,每只大鼠每次灌胃量均为5ml。Sham组和SCI+NS组为NS,其他组为5ml不同剂量的美洲大蠊研粉溶液,术后14d处死取材。(2)第二部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数表法分为生理盐水(SCI+NS)组和美洲大蠊研粉630mgVX-661 IC50/kg(SCI+630mg/kg)组,均行脊髓左侧半横断损伤,各30只。每组分为5个时间点,分别是术后6h、第1d、3d、7d、14d,每个时间点各6只。术前30min SCI+NS组予以5ml/只的NS灌胃、SCI+630mg/kg组以630mg/kg美洲大蠊研粉溶液5ml/只灌胃,根据时间点处死取材。2、观察指标:(1)观察第一部分大鼠各组术前、术后6h、第1d、3d、7d、14d的BBB评分和术后第14d的足迹印迹情况。(2)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第一部分大鼠各组术后第14d h SCI区域的病理学变化。(3)尼氏染色:观察第一部分大鼠各组术后第14d h SCI区域的神经元数目。(4)ELISA实验:检测第一部分大鼠术后第14d h SCI区域MDA、8-OHdG的含量;检测第二部分大鼠术后6h、第1d、3d、7d、14d h SCI区域MDA、8-OHd G的含量。(5)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第一部分大鼠术后第14d h SCI区域的Beclin-1、LC3B-Ⅱ/LC3B-Ⅰ、p62表达情况;检测第二部分大鼠术后6h、第1d、3d、7d、14d h SCI区域Beclin-1、LC3B-Ⅱ/LC3B-Ⅰ、p62表达情况。【结果】:1、美洲大蠊研粉治疗14d后,与Sham组比较,其他组从术后6h起,BBB评分均低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NS组比较,SCI+210mg/kg组、SCI+420mg/kg组、SCI+630mg/kg组BBB评分在术后第7d、第14d均高于SC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210mg/kg组、SCI+420mg/kg组、SCI+630mg/kg组两两相互比较术后第14d BBB评分均有差异(P<0.05),其中SCI+630mg/kg组最高。足迹结果显示经过美洲大蠊研粉治疗后第14d,大鼠h SCI后的足迹无拖拽痕迹,足迹清晰,美洲大蠊研粉各剂量组足迹分辨情况均优于SCI+NS组。2、HE染色:SCI+NS组组织结构疏松,灰质部分明显损伤,神经元出现明显的水肿、核碎裂、核溶解等病理变化,整个视野未见正常形态的神经元,美洲大蠊研粉各剂量组神经元仍然出现水肿、核碎裂等病理变化,但神经元形态相对完整,其水肿程度、核碎裂、核溶解等病理变化较SCI+NS组轻。美洲大蠊研粉各剂量治疗均能减轻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其中以剂量为630mg/kg的组别大鼠的神经元损伤最轻。3、尼氏染色:Sham组神经元数目最多,其次是SCI+630mg/kg组、SCI+420mg/kg组、SCI+210mg/kg组,SCI+NS组的神经元数目最少。4、MDA、8-OHdG的含量:第一部分各组大鼠与SCI+NS组比较,术后第14d Sham组、SCI+210mg/kg组、SCI+420mg/kg组、SCI+630mg/kg组MDA、8-OHd G含量均低于SC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SCI+NS组与SCI+630mg/kg组大鼠各时间点相互比较,术后第7d、第14d SCI+630mg/kg组MDA、8-OHd G含量低于SCI+NS组Fulvestra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进行组内各时间点比较,SCI+NS组MDA、8-OHd G术后6h时开始升高,术后第7d达高峰,然后开Integrative Aspects of Cell Biology始下降;SCI+630mg/kg组MDA、8-OHd G术后6h时开始升高,术后第3d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5、Beclin-1、LC3B-Ⅱ/LC3B-Ⅰ、p62表达:第一部分各组大鼠与SCI+NS组比较,术后第14d Sham组、SCI+210mg/kg组、SCI+420mg/kg组、SCI+630mg/kg组Beclin-1、LC3B-Ⅱ/LC3B-Ⅰ表达均高于SC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210mg/kg组、SCI+420mg/kg组、SCI+630mg/kg组p62表达均低于SCI+NS组,Sham组p62高于SC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大鼠SCI+NS组与SCI+630mg/kg组各时间点比较,SCI+630mg/kg组Beclin-1、LC3B-Ⅱ/LC3B-Ⅰ表达在术后第7d、第14d均高于SCI+NS组,p62在术后6h、第1d、3d、7d、14d均低于SC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SCI+NS组Beclin-1表达从术后6h开始升高,第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LC3B-Ⅱ/LC3B-Ⅰ表达从术后6h开始升高,第3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p62的表达从术后6h开始下降,第3d时达到低峰,随后开始升高。SCI+630mg/kg组Beclin-1和LC3B-Ⅱ/LC3B-Ⅰ表达趋势一致,表达都从术后6h开始升高,第3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p62表达都从术后6h开始下降,第3d达到低峰,随后开始上升。【结论】:1、美洲大蠊研粉能促进h 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呈剂量依赖,以630mg/kg效果最佳。2、美洲大蠊研粉减少了大鼠h SCI区域MDA、8-OHd G的含量,抑制了氧化应激反应。3、美洲大蠊研粉上调了大鼠h SCI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LC3B-Ⅱ/LC3B-Ⅰ,下调p62的表达,促进自噬流,增强自噬。

运动发酵单胞菌hfq过表达增强乙醇耐受性分子机制及Argonaute核酸酶应用研究

微生物底盘细胞是构建性能优良细胞工厂、实现生物制造产业化的核心。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是非模式天然乙醇生产菌株,因其独特的生理与遗传特性而成为纤维素乙醇及其他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生产的优良底盘细胞。然而,在纤维素乙醇及其他平台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使用方法化合物生产中,在原材料预处理和酶解时会产生抑制物,从而影响发酵过程中Z.mobilis的生长速率和发酵性能,因此其抗逆性与鲁棒性的优化对高效细胞工厂的开发意义重大。前期研究表明过表达全局性调控因子hfq有助于Z.mobilis耐受多种水解抑制物及产物乙醇,但过表达hfq增强乙醇耐受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此外,尽管Z.mobilis已经建立了基于内源和外源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工具,但基因组编辑工具少及编辑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底盘细胞重编程优化及应用。本研究以Z.mobilis ZM4为模式,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hfq过表达增强乙醇耐受的分子机制进oil biodegradation行了探究。首先构建了hfq过表达(ZM4-hfq)以及hfq敲除(ZM4-(35)hfq)重组菌株。在8%乙醇胁迫下,hfq过表达有效改善了ZM4的细胞生长,加速了葡萄糖消耗和乙醇生产;而ZM4-(35)hfq的乙醇耐受性则被明显抑制。ZM4和hfq重组菌株的转录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乙醇胁迫导致了许多基因的差异表达,主要与细胞壁/膜生成、代谢、转录和一般应激反应有关。乙醇胁迫条件下hfq过表达鞭毛相关基因的下调可能为细胞生长保存能量。生化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hfq过表达参与了硫酸盐同化和半胱氨酸生物合成路径的正向调控,有助于消除乙醇抑制诱导产生的ROS(reactivselleck激酶抑制剂e oxygen species,ROS)。本研究也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互作分析方法——酵母内质网分离筛选(Yeast Endoplasmic Reticulum Sequestration Screening,YESS)系统,并将其应用于Hfq蛋白互作研究。YESS结果表明Hfq可能通过与Dna K/J的相互作用间接影响Rpo H活性,进而对Rpo H介导的细胞质应激反应进行调节。进一步将YESS系统与免疫共沉淀-质谱联用(Co-Immunoprecipitation-mass spectrometry,Co-IP-MS)方法结合,发现ZMO1690、ZMO0989等蛋白可能通过与Hfq结合增强Z.mobilis的乙醇耐受性。为解决Z.mobilis基因组编辑工具少的问题,本研究尝试了将Argonaute可编程核酸酶应用于Z.mobilis基因组编辑。首先,对来源于硫代热球菌(Thermococcus thioreducen)的Argonaute核酸酶(Ttd Ago)进行了体外表征。结果表明,Ttd Ago具备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对DNA靶标有着强烈偏好,可利用guide DNA在高温下切割ss DNA和ds DNA质粒,且其切割的效率和精确性受温度、二价金属离子、guide的磷酸化和长度及其与DNA靶标间互补性的影响。Ttd Ago发挥活性需要二价金属离子如Mn~(2+)、Mg~(2+)。Ttd Ago在30~95 ~oC的宽温度范围内可切割ss DNA,且在70~80 ~oC时活性较好。Ttd Ago至少需要16 nt guide DNA才可发进行切割,优先使用5’末端磷酸化的guide DNA,且对guide的5’末端核苷酸没有明显偏好;Ttd Ago对guide与靶标之间的碱基错配有相对较高的容忍度。Ttd Ago可利用单个或一对guide DNA来产生ds DNA断裂。此外,在Ttd Ago的体内表征中,本研究发现了Ttd Ago对Z.mobilis细胞具有毒性,导致生长速率和最终生物量降低,而hfq的过表达可以帮助缓解Ttd Ago的细胞毒性。初步研究也表明Ttd Ago在Z.mobilis中可能有编辑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研究了hfq过表达增强Z.mobilis乙醇耐受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与乙醇胁迫耐受相关的基因,为Z.mobilis乙醇耐受提供了遗传改造靶点。本研究也对可编程Ago核酸酶Ttd Ago进行了催化机理探究,拓宽了对原核Ago蛋白的认识;并初步鉴定了Ttd Ago在Z.mobilis的体内编辑活性,为开发基于Ago核酸酶的工业微生物基因组编辑工具奠定了基础。同时,本研究在Z.mobilis中建立的新型蛋白互作研究技术YESS系统也为研究原核微生物蛋白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经皮颅-耳电刺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脑机制的静息态fMRI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颅-耳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cranial-auricular acupoint stimulation,TECAS)治疗轻-中度抑郁症(mild-to-moderat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静息态f MRI脑效应机制,并与常用抑郁症药物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临床疗效及脑机制进行比较。方法:2019年11月-2022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集轻-中度MDD患者及一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s,HCs)。按照实验要求,总共有50名患者(其中TECAS组及escitalopram组分别为29例和21例)及49例HCs纳入本研究。MD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接受一次静息态f MRI扫描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评估,抑郁副作用评定量表(Side effects rating scale,SERS)记录不良反应情况;HCs不做任何干预,仅接受一次静息态f MRI扫描及临床量表评估。第一部分研究:TECAS与escitalopram的抗抑郁疗效比较。(1)对比基线MDD患者和HCs基本信息及临床量表评估(包括MADRS、HAMD及HAMA);(2)分析TECAS组与escitalopram组患者基本信息、临床量表基线水平及治疗前后MADRS、HAMD及HAMA量表评分变化;(3)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种方式SERS量表的差异。第二部分研究:基于独立成分分析探究TECAS抗抑郁脑效应机制。(1)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分析静息态f MRI数据;(2)分析MDD患者基线水平与HCs间脑功能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的差异;(3)分别比较TECAS组及escitalopram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Tofacitinib配制接的差异,进而寻找两者脑效应机制的异同;(4)分析TECAS组或escitalopram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网络改变与相应临床量表评分间的相关关系。f MRI预处理、功能网络筛选及统计分析均由MATLAB平台的SPM12.0、restplus及GIFT软件完成。结果:第一部分研究:(1)受试者入组情况:共49例HCs及50例MDDselleck NMR完成符合要求的f MRI扫描及临床量表评估;其中TECAS组29例,脱落2例,完成2次评估27例;escitalopram组21例,脱落3例,完成2次评估18例。(2)基本信息与基线情况:MDD与HCsmediolateral episiotomy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教育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补充瑞文智力测试问卷表明组间智力评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无统计学差异(P>0.05);TECAS组和escitalopram组在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疗效评估:TECAS和escitalopram均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两者治疗前后MADRS、HAMD和HAMA的减分率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基于这些量表得出的反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SERS量表评估:TECAS组和escitalopram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组间SERS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TECAS偶见的副作用包括刺激区皮肤轻度异常等。第二部分研究:(1)ICA分析发现:TECAS和escitalopram均影响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右额顶网络(Right frontoparietal network,RFPN)、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和初级视觉网络(Primary visual network,PVN)的功能连接。增高的PVN-RFPN功能连接经两者治疗后均有降低。DMN-RFPN和DMN-DAN功能连接在TECAS治疗后增加,而在escitalopram治疗后则降低。此外,腹侧注意力网络和左额顶网络的功能连接改变仅在出现在escitalopram组。(2)相关性分析表明:TECAS组和escitalopram组患者上述脑功能网络改变与相应临床量表评分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1)TECAS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症状,并与escitalopram的抗抑郁效应相似,TECAS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偶见的副作用包括刺激区皮肤轻度异常等。(2)TECAS和escitalopram诱导的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存在差异,如DMN-RFPN和DMN-DAN功能连接在TECAS治疗后增加,而在escitalopram治疗后则降低;但两者治疗后增高的PVN-RFPN间功能连接均有减低,这可能提示存在共有的脑效应机制。(3)通过回顾脑功能网络发现:DMN在TECAS抗抑郁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ECAS有助于调节大脑控制系统功能紊乱和改善记忆及情感性症状。(4)未来应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充分评估其临床疗效和相关脑效应机制。

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disease,VTE)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为精神疾病住院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并筛选出所有确诊VTE的病例。计算精神疾病患者的VTE发病率,并分析基线资料。其次,分析精神疾病合并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最后,将患者分为近端DVT组与远端DVT组,对比各组精神疾病的临床特征。结果:1.本研究收集2018年8月-2022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2939例精神障碍患者,其中发生VTE的患Imidazole ketone erastin纯度者共计156人,总体发病率为1.21%。2.所收集的病例中非VTE组共计12783人,中位年龄36(21-56)岁,包括5328名男性(41.68%)和7455(58.32%)名女性;VTE组共计156人,中位年龄65(55-70)岁,包括51名男性(32.70%)和105名女性(67.30%),分析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5)。3.各类精神疾病人群的VTE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VTE发生率最高(5.20%),其次是情绪障碍PF-02341066半抑制浓度(1.10%)(P<0.001)。4.所有DVT患者中,远端和近端DVT分别占79.17%和20.84%。远端DVT中,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5.近端DVT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高于远端DVT患者(P<0.001)。6.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后显示,HAMD评分是远端DVT进展为近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173,CI 1.100-1.251,P<0.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是远端DVT进展的保护因素(OR 0.862,CI 0.796-0.934,P<0.001)。7.在156例VTE患者中,94例予以抗凝治疗,52例动态监测凝血指标,10例行介入手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VTE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并不罕见,在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与精神疾病相关的DVT中,远端DVT的发生率最高。重度抑郁同时合并远端DVT的患者chemogenetic silencing需早期干预,防止DVT进展。

腹侧被盖区在甲基苯丙胺增强小鼠攻击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本课题基于居住者-入侵者模型观察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对小鼠病理性攻击行为的影响,重点关注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CRM1抑制剂巴胺神经元,探究METH增强小鼠病理性攻击行为的中枢靶点和细胞学机制,同时结合年龄、性别、社会等级等现实社会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为METH滥用相关恶性伤害事件的法医学鉴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居住者-入侵者模型构建小鼠攻击行为范式,给予急性腹腔注射METH(1、3、10 mg/kg)染毒,观察METH对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2.使用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的小鼠构建居住者-入侵者攻击模型,给予急性腹腔注射1 mg/kg METH染毒,观察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因素在METH增强小鼠攻击行为中的作用。3.采用居住者-入侵者模型构建小鼠攻击行为范式,腹腔注射METH染毒(10 mg/kg,4次/天,3天),戒断7天后,观察METH对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4.通过c-Fos结合多巴胺转运体(DAT)标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1mg/kg METH染毒小鼠VTA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并通过VTA微量注射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RTG)抑制VTA神经元兴奋性,阐明VTA神经元在METH增强小鼠攻击行为中的作用。结果:1.居住者-入侵者小鼠攻击行为模型中,1 mg/kg METH染毒小鼠的攻击行为发生率、攻击次数和潜伏期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而攻击时长显著增加;3 mg/kg METH染毒组较1 mg/kg METH染毒组,潜伏期显著升高,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间显著降低;10 mg/kg METH染毒小鼠出现明显的刻板行为,攻击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1 mg/kg METH染毒组。2.采用不同周龄(8、12、16、20W)小鼠进行1 mg/kg METH染毒,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鼠周龄及METH染毒对小鼠潜伏期、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长均存在显著影响,但两者之间对攻击潜伏期和攻击次数无交互作用,而对攻击时长存在明显交互作用。组间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中,与8W小鼠相比,12W小鼠的攻击潜伏期显著降低,攻击次数显著升高;16W小鼠攻击潜伏期显著降低,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长均显著升高;但20W小鼠与8W小鼠在攻击潜伏期、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长上均无显著差异。与同周龄的对照组小鼠相比,METH染毒可使12W小鼠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长均显著升高,使16W小鼠攻击时长显著升高;但8W和20W小鼠的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长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3.采用雌性小鼠进行1 mg/kg METH染毒,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显示,雌性对照组小鼠未发生攻击行为,1 mg/kg METH染毒亦未增加雌性小鼠的攻击行为发生率。4.采用钻管实验将小鼠划分为高、低社会等级两组后分别进行1 mg/kg METH染毒,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显示,高、低社会等级对照组小鼠在攻击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1 mg/kg METH染毒组,高社会等级组小鼠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长均显著Medical epistemology高于低社会等级组。5.居住者-入侵者小鼠攻击行为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 METH亚急性染毒后停药7天,可显著降低小鼠的攻击潜伏期,并显著升高小鼠攻击次数和攻击时长。6.1 mg/kg METH急性染毒显著激活小鼠VTA神经元;VTA微量注射钾离子通道开放剂RTG显著降低小鼠的攻击时长和平均攻击时长。结论:1.1 mg/kg METH急性染毒增强小鼠攻击行为,10 mg/kg METH急性染毒降低小鼠攻击行为发生率;10 mg/kg METH亚急性染毒并停药增强小鼠的攻击行为。2.1 mg/kg METH急性染毒显著增加12、16周龄小鼠的攻击行为;1mg/kg METH染毒后高社会等级小鼠攻击行为显著高于低社会等级组。3.抑制VTA神NSC 125973核磁经元兴奋性可降低1 mg/kg METH急性染毒小鼠增强的攻击行为。

基于二氰基异氟尔酮衍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有机荧光探针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广泛用于阴离子、金属离子、生物分子检测等领域。二氰基异氟尔酮及其衍生物的共轭结构较大,其荧光发射波长常常处于近红外区域,因而具有较好的生物穿透性,同时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在生物、环境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罗丹明和荧光素类化合物的光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较好,是荧光染料探针领域经常使用的基础化合物。近年来,人们分别以二氰基异氟尔酮衍生物、罗丹明和荧光素为荧光团,研究了多种荧光染料探针的合成方法,同时含有二氰基异氟尔酮衍生物和罗丹明(或荧光素)两种荧光团的染料探针研究较少。本论文以二氰基异氟尔酮衍生物为主要荧光团,设计合成了分别检测Cu~(2+),Zn~(2+),Hg~(2+)的荧光探针,对其光谱性能,检测机理以及潜在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在铜离子和硫离子连续检测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研究中,以二氰基异氟尔酮与对羟基苯甲醛反应的产物DCI-OH为母体,引入醛基后得到化合物DCI-CHO,再与8-氨基喹啉反应合成了近红外荧光探针DL(荧光发射波长656 nm)。在探针DL溶液中加入Cu~(2+)后,能形成配位比为1:1的配合物[DL+Cu~(2+)],随着Cu~(2+)浓度的逐渐增加,由于Cu~(2+)具有的顺磁性效应,探针DL在656 nm处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直至淬灭,其对Cu~(2+)的检出限为1.26×10~(-9)M。为了进一步扩INCB018424展探针的应用范围,利用S~(2-)与Cu~(2+)的结合能力更强(K_(sp)=1.27×10~(-36))的特点,向完成Cu~(2+)检测的探针溶液中继续加入S~(2-),配合物[DL+Cu~(2+)]发生解离反应,释放Cu~(2+),形成Cu S沉淀,探针DL恢复到原来状态,在656 nm处产生红色的荧光信号,实现了对S~(2-)的连续检测,检出限为3.50×10~(-8)M。生物实验表明,探针DL具有良好的生物穿透性和相容性,能够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荧光成像,有望在环境监测、微生物检测等领域得到应用。在锌离子与焦磷酸根(PPi)连续检测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研究中,将前一章合成的化合物DCI-CHO与罗丹明6G酰肼发生席夫碱反应,合成了近红外荧光探针YX。在探针YX溶液(5μM)中加入Zn~(2+)后,在646 nm处出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荧光强度随Zn~(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Zn~(2+)的浓度为85μM时达到饱和,检出限为2.0Cobimetinib细胞培养2×10~(-8)M。同时,利用焦磷酸根(PPi)与Zn~(2+)的络合能力更强的特点,在完成Zn~(2+)检测的YX溶液中继续加入PPi,PPi能将[YX+Zn~(2+)]中的Zn~(2+)脱除,形成沉淀,释放探针,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实现了探针YX对Zn~(2+)和PPi的连续检测,检出限为2.06×10~(-8)M。生物实验结果表明,探针YX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能够完成HUVEC细胞以及小鼠中的Zn~(2+)和PPi荧光成像,有望在生物、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在汞离子和铜离子区分检测荧光探针的研究中,将第一章合成的化合物DCI-CHO与硫代荧光素酰肼反应,合成能区分检测Hg~(2+)和Cu~(2+)的荧光探针DFS。结果发现,在探针DFS溶液(5μM)加入Hg~(2+)后,在530 nm处会出现明显的荧光发射峰,当Hg~(2+)的浓度达到25μM时达到饱和,检出限为7.29×10~(-9)M。当探针DFS溶液(5μM)加入Cu~(2+)时,探针在636 nm处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当Cu~(2+)的浓度达到19μM时达到饱和,检出限为2.13×10~(-9)M。生物实验结果表明,探针DFS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能够完成体外细胞中Hg~(2+)和Cu~(2+)的荧光成像,在环境检测、食品安全以及neuromedical devices生物成像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转录共激活因子Ada2和Ada3在球孢白僵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典型的昆虫病原真菌,它具有寄主范围广、无毒害残留等特点,因此常被用作生物防治菌剂。在田间应用时,菌剂较弱的杀虫能力一直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生防真菌杀虫效率是生防领域重点攻关的技术难题。特异性的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乙酰化作为染色质重塑导致转录改变的机制之一,能够使微生物适应感染宿主的应激条件。这种乙酰化常由多亚基的乙酰转移酶复合体催化,但在生防真菌中相关亚基功能尚不明确。本文中以转录激活因子Ada2和Ada3为切入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ΔAda2和ΔAda3敲除菌株,利用异位回补构建Ada2~C和Ada3~C回补菌株。通过比较WT与敲除菌株在实验中的表型差异,揭示Ada2和Ada3基因在球孢白僵菌菌丝生neonatal infection长、无性发育LEE011浓度、抗逆性及毒性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解析Ada蛋白对Gcn5乙酰转移酶活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Ada2和Ada3基因介导球孢白僵菌的菌丝生长和耐受性。在营养丰富的SDAY培养基上培养10 d时,Ada2或Ada3基因的缺失导致真菌生长明显减慢,相比于WT菌株,其菌落面积减少了59.99%和58.35%。在营养贫瘠的1/4 SDAY和CZA培养基上,ΔAda2突变体的菌落面积减少了37.32%和83.37%,ΔAda3突变体的菌落面积减少了44.32%和46.34%。而在13种CZA衍生培养基中,ΔAda2突变体的生长速度减少了78.21%-94.82%,ΔAda3菌株生长速度减少了31.36%-83.22%。ΔAda敲除菌株在添加化学胁迫的CZA培养基上也出现了生长缺陷。其中,在渗透胁迫(氯化钠和山梨醇)下,ΔAda2的耐受性下降了6.67%和9.22%,ΔAda3菌株的耐受性下降了11.10%和21.55%。在氧化应激(双氧水和甲萘醌)胁迫下,ΔAda2敲除菌株的敏感性提高了42.83%和32.13%,ΔAda3菌株的敏感性提高了25.34%和14.91%。在细胞壁破坏剂(刚果红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胁迫下,ΔAda2和ΔAda3菌株的耐受性下降了27.39%-45.21%。2、Ada2和Ada3基因影响球孢白僵菌的孢子产量和质量。显微镜观察不同菌株中孢子的形成发现WT菌株在培养5 d时生成一些孢子球和大量的孢子,而ΔAda敲除菌株只生成少量孢子。产孢实验测定不同菌株培养4~9 d的产孢情况,结果表明Ada2基因的缺失导致球孢白僵菌丧失了约98%的产孢能力,ΔAda3的产孢能力下降了57.07%-73.99%。ΔAda2和ΔAda3突变菌株在NLB培养基中培养3 d时,其生成芽生孢子的能力下降96.79%和54.59%。继续培养至4 d,ΔAda菌株生成芽生孢子的能力仍然下降95.85%和46.58%。此外,Ada基因的缺失使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质量和活力明显下降。在萌发实验中,ΔAda敲除菌株分生孢子萌发一半所需时间GT_(50)(h)是WT的1.15倍和1.38倍。在45℃的热激实验中,ΔAda2和ΔAda3敲除菌株的LT_(50)(min)下降57.06%和26.13%。3、Ada2和Ada3基因介导球孢白僵菌的毒力。在体壁侵染实验中,WT菌株处理的幼虫在7 d时已经完全死亡,而ΔAda2和ΔAda3处理过的幼虫全部存活,继续培养至10 d时存活率可达95.66%和85.56%。在血腔侵染实验中,对照菌株处理的幼虫在培养8 d时全部死亡,而ΔAda2和ΔAda3菌株处理的幼虫死亡率为3.27%和38.70%。在蝉翅穿透实验中,ΔAda敲除菌株在去除蝉翅的SDAY培养基中继续培养3 d均无法生成菌落进一步证明了ΔAda2和ΔAda3敲除菌株穿透能力严重减弱。Ada2和Ada3基因的缺失还使球孢白僵菌等量菌丝产生的胞外酶活下降了75.18%和82.01%,Pr1蛋白酶活下降了89.29%和37.02%。相似地,ΔAda敲除菌株中几丁质酶活性分别下降了58.22%和10.02%。4、Ada3-Ada2-Gcn5三聚体模型建立及Gcn5活性调节。酵母双杂实验表明Ada2蛋白与Ada3及Gcn5蛋白相互作用,且Ada3和Gcn5无相互作用,这表明球孢白僵菌体内存在Ada3-Ada2-Gcn5三聚体复合物。真菌/酵母Gcn5-HAT检测试剂Bafilomycin A1生产商盒的检测结果显示ΔAda2和ΔAda3中Gcn5酶活分别下降84.56%和40.35%,这表明Gcn5酶活依赖于Ada蛋白的调节作用。同时,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显示ΔAda2中乙酰化的组蛋白H3水平显著下降。在白僵菌中Ada3-Ada2-Gcn5三聚体共同作用影响组蛋白H3的乙酰化。综上所述,Ada蛋白通过影响Gcn5酶活性和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来调节真菌的菌丝生长、无性发育、抗逆性和毒力。这些发现为了解昆虫病原真菌的生命周期以及Gcn5乙酰转移酶复合物在病原体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生防真菌的菌株改良提供潜在的靶点。

艾司氯胺酮鼻腔喷雾剂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性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全面了Empagliflozin解艾司氯胺酮鼻腔喷雾剂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安全性。方法 搜索艾司氯胺酮鼻腔喷雾剂+口服抗抑郁药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multi-gene phylogeneticmeta分析。结果 最终5个随机对照试验,1 019例患者纳入研究。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出现了更多的解离症状(RR=6.35,95%CI,2.84~14.23,P<0.000 01)、镇静(RR=5.47,95%CI,2.05~14.57,P=0.000 7)、嗜睡(RR=2.66,95%CI,1.30~5.44,P=0.007)、头痛(RR=1.38,95%CI,1.05~1.83,P=0.02)、眩晕(RR=5.87,95%CI,3.30~69.79,P<0.000 01)、头晕(RR=2.98,95%CI,1.33~6.68,P=0.008)、感觉迟钝(RR=10.25,95%CI,3.65~28.83,P<0.000 1)、焦虑(RR=2.01,95%CI,1.20~3.37,P=0.008)、感觉异常(RR=6.62,95%CI,2.75~15.98,P<0.000 1)、恶心(RR=4.05,95%CI,2.71~6.05,P<0.000 01)、味觉异常(RR=1.81,95%CI,1.35~2.42,P<0.000 1)。亚组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HIR-99021化学结构艾司氯胺酮鼻腔喷雾剂28 mg组不良反应没有统计学意义;除了嗜睡、头痛、味觉异常以外,56,84 mg 2个亚组的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司氯胺酮鼻腔喷雾剂辅助治疗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但是不良反应轻微。

中药内外联合治疗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及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观察蜈蚣败毒饮加减方内服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外敷的中药ZD1839试剂内外联合治疗方案对掌跖脓疱病(湿毒蕴阻证)的临床疗效;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杨素清教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方法:本文分为临床观察研究和数据挖掘研究两部分。临床观察部分:按就诊顺序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44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予汤药蜈蚣败毒饮加减方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外敷治疗,分别于治疗第0±2天、14±2天、28±2天、42±2天、56±2天进行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掌跖脓疱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PPPASI评分)和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数据挖掘部分:收集导师杨素清教授诊治掌跖脓疱病患者病历的中药处方,共计234首,建立掌跖脓疱病处方数据库,利用Excel、SPSS Modeler 18.0、SPSS26.0、Cytoscape3.9.1等软件总结分析导师用药的频率分布、类别分布、属性频次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1.经治疗,患者的皮损PPPASI评分总体呈现降低趋势,治疗第14±2天评分降至(11.40±3.1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此后,患者治疗第28±2天和56±2天的PPPASI评分与前一时期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治疗前后患者的红斑、脓疱、鳞屑皮损评分均表现出显著降低(P<0.05)。自觉症状方面,治疗后患者灼热和刺痛两项的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联合治疗方式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9.55%(13/44)和88.64%(39/44)。4.用药频率分布统计中位列前10的药物依次为槐花、甘草、土茯苓、防风、茵陈、蜈蚣、菝葜、白英、蒲公英、陈皮;导师治疗掌跖脓疱病主要使用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5.用药属性频次分析中寒性药物的使用频次最多,温、平次之;性味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苦、甘、辛;药物多归于肝经、胃经、脾经、肺经、肾经、心经。6.Apriori算法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土茯苓—槐花,此外,牡蛎—龙骨、防风—荆芥、蒲公英—败酱、白英—菝葜等组合均显现出高置信度。7.聚类分析发现菝葜、白英、茵陈、蒲公英、败酱,槐花、土茯苓、蜈蚣、丹参,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陈皮、砂仁、水蛭、白茅根、甘草,牡蛎、龙骨、当归、柴胡,5个治疗掌跖脓疱病的药物组合。8.复杂网络分析提炼出治疗掌跖脓疱病的核心处方:土茯苓、槐花、茵陈、蜈蚣、白英、菝葜、甘草。结论:1.蜈蚣败毒饮加减方联合黄柏液涂剂外敷治疗掌跖脓疱病(湿毒蕴阻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损和自觉症状积分。2.蜈蚣败毒饮加减方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外敷是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治疗掌跖脓疱病(湿毒蕴阻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3.经数据挖掘分析在治法方面,杨素清教授治疗掌跖脓疱病以“湿”为切入点,重视体内气、血、毒、瘀的病生理状态变化,善用清热、利水、解表、补虚、活血之品。4.经数据挖掘分析在用药方面,杨素清教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药物四气以寒居多;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多入于肝;根据其用药规律所提炼出的核心处方为:土茯苓、槐花、茵陈、蜈蚣、白英、菝葜、甘selleck D-Lin-MC3-DMA草。

现代信息化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中的应用

目的 将信息化建设融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的各个方面,提高成品输液质量与输液调配效率,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core needle biopsy。方法 该院2020年开始筹备建设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并于2023年2月23日正式运行。统计2023年3-8月细胞毒性药物与全肠外营养液的配送时间、2021-2023年洁净区空气平均含菌量等。评价信息化管理在药物集中调配中的应用成效。结果 细胞毒性药物配送时间由3月份的每袋35.06 min降至8月份的每袋27.1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肠外营养液调配的输液量半年内约增长18.7倍,且处方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全肠外营养液配送时间由3月份的每袋45.81 mPKA抑制剂in降至8月份的每袋41.9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明显低于同级医院。洁净区空气平均含菌量大大降低,基本趋于0 cfu/cm~2,悬浮颗粒数远小于2021、2022年。结论 现代信息化管理能真正地应用与监督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际工作的每MAPK抑制剂一步,为临床输液质量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