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6-2021年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特征

目的 分析湖北省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特征。方法 收集湖北省2016-2021年麻疹监测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分离培养、N基因C末端基因扩增,构建分离株与基因库(GenBank)中麻疹病毒基因型参考株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同源性和基因型别。结果 从湖北省2016-2021年麻疹监测病例中共获得335株麻疹病毒流行株,其中H1基因型327株(2016-2018年)、B3基因型5株(2019年)、疫苗株A基因型3株(2016年和2021年)。H1基因型麻疹病毒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40%-98.90%,与H1基因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30%-97.80%;B3基因型麻疹病毒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30%-100%,与B3基因型pneumonia (infectious disease)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10%-97.60%。结论 2Entinostat体外016-2018年湖北省麻疹VX-445采购病毒优势流行株仍为中国本土H1基因型,2019年首次发现B3基因型,2021年仅检测到疫苗株A基因型。需继续加强麻疹病毒基因型监测,及时发现和阻断输入性麻疹传播。

2011-2020年福建省手足口病相关柯萨奇病毒A9型基因特征及重组分析

目的 了解福建地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相关柯萨奇病毒A9型(coxsackievirus A9,CV-A9)的基因特征及重组情况。方法 对2011-β-lactam antibiotic2020年福建省各地市上送的HFMD阳性标本进行CV-A9筛查、VP1区全长序列测定和基因型别鉴定及分析。对CV-A9阳性标本利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SAHA临床试验 RD)及人喉癌上皮细胞(Human laryngeal carcinoma epithelial cells, HEp-2)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重组分析。结果 2011-2020年福建省各地市上送的HFMD阳性标本中共鉴定出HFMD相关CV-A9阳性7份,获得6条VP1区全长序列。基于VP1序列将CV-A9划分为A~O 15个基因型,其中G基因型Nirmatrelvir化学结构又可分为G1及G2两个基因亚型。福建省CV-A9均属于G2基因亚型,在系统进化树上呈散在分布。分离并测序获得3条CV-A9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毒株2014FJFZ463与福建地区流行的ECHO30毒株存在重组。结论 G2基因亚型是我国现阶段流行的优势型别。2011-2020年福建省HFMD相关CV-A9流行呈散发状态,未发现本土传播链的形成,但存在基因重组株。

臭椿酮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研究

苦木苦味素(Quassiniods)是苦木科(Simaroubaceae)植物次级代谢产物中特有的高度氧化的苦木烷型降三萜,具有抑草、杀虫、抗寄生虫、抗疟疾、抗炎和抗肿瘤等优异的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臭椿酮(Ailanthone,AIL)是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的、具有代表性的C_(20)苦木苦味素,因表现出高效的抑草作用及化感效应被作为生物除草剂先导化合物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苦木科植物特征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苦木苦味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命过程的意义尚未被揭示。本论文以双子叶植物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Heynh)和单子叶植物日本晴水稻(Oryza sativa L.japonica.cv.Nipponbare)为供试植物,研究臭椿酮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取得了以下结果:(1)臭椿酮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在高浓度时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发育,主要表现为种子萌发时间推迟、抑制植物根的伸长、侧根的发生和地上部分生长发育;而在特定范围低浓度处理时则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或激活作用,表现为种子萌发速度加快、种子发芽的整齐medicines policy度提升,并且显著促进植物根的伸长和侧根的发生,此外,对单子叶植物拟南芥节间伸长和莲座丛株型的发育表现出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2)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可以减弱高浓度臭椿酮对拟南芥初生根伸长生长的抑制作用。通Ferrostatin-1纯度NSC 119875说明书分别添加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包括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等,与高浓度AIL共同处理拟南芥,结果发现外源添加10 n M IAA或1000 n M GA进行处理时,可以显著减弱500和1000 n M臭椿酮对拟南芥根系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这表明高浓度臭椿酮可能是通过影响内源激素水平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3)在特定范围低浓度应用时,臭椿酮可激活水稻根系NADH氧化酶(NADH oxidase)、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并且,低浓度AIL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根系NH_3-N和NO_3-N的含量。这表明低浓度臭椿酮可能通过影响氮同化过程促进根系对氮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4)来源于臭椿的16种C_(20)苦木苦味素在特定浓度范围内均可促进或激活根系生长发育。分别采用10μM、1μM和10 n M 3个不同初始浓度处理,测定了来源于臭椿的16种C_(20)苦木苦味素对拟南芥初生根伸长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包括AIL在内的5种苦木苦味素在10μM浓度时对拟南芥初生根伸长表现出非常强的抑制作用,而浓度降低至10 n M则表现为促进或激发作用;当初始浓度低至10 n M时,所有供试的16种苦木苦味素类物质均表现为显著的促进或激活拟南芥初生根伸长生长的作用。本论文率先证实臭椿酮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初步证明低浓度臭椿酮可以激活GOGAT和GDH活性,促进根系对氮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带量采购模式下某院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Barasertib小鼠 分析药品“4+7”带量采购对医院质子泵抑制剂(PPIs)应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THIS系统中“selleck化学4+7”带量采购前(2019年4月24日~2020年4月23日)和带量采购后两年(2020年4月24日~2022年4月23日)质子泵抑制剂药品生产企业、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价格、消耗量、使用频度、销售金额等数据,比较各类质子泵抑制剂的供应目录、销售价格、用药频度(DDDs)、销售金额、限定日费用(DDDc)、排序比(B/A)。结果 带量采购政策执行两年后我院PPIs降价品规数达到12个,降价幅度在7.02%~92.25%之间。总DDDs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口服剂型的DDDs波动增长,同比带量采购前增幅5.21%,注射剂型的DDDs逐年下降,同比带量采购前最大降幅51.26%。总DDDc呈逐年下降趋势,最大降幅45.52%。PPIs原研品种使用占比持续下降,低于仿制品种。结论 带量采购使PPIs使用结构发生变化,减轻患者用药负担。

槐果碱对人肠癌细胞HCT-116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槐果碱对人肠癌细胞HCT-116生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肠癌细胞HCT-116,用不同浓度梯度槐果碱作用48 h后,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增殖能力,根据IC_(50)选择3个浓度进一步实验。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selleck HPLC亡相关蛋白及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毒性试验显示,槐果碱可抑制HCT-116肿瘤细胞增殖,且随着槐果碱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IC_(50)为2.134 mmol/L,并选择1、2和4 mmol/L进行进一步相关实验;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x-5461.html在槐果碱作用后HCT-116细胞克隆能力、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槐果碱作用后,HCT-116细胞内Bcl-xL、paediatric oncologyBcl-2、survivin表达显著下调,而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显著上调。结论 槐果碱可抑制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并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凋亡。

表面分子印迹比率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四溴双酚A的检测研究

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与目标分析物结构互补的印迹空腔,这使得它能够在干扰化合物存在下也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因其特异性识别功能常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结合并用于目标化合物的分析检测。与传统基于色谱的检测方法相比,分子印迹比率荧光传感器具有低成本、检测快速、准确,且检测过程可视化等优点。本论文将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和荧光材料的优点相结合合成系列分子印迹比率荧光传感器并用于水体中的四溴双酚A(TBBPA)的可视化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二氧化硅包覆的蓝色荧光碳量子点(CQDs@SiO2)作为外置荧光参考信号,黄色荧光CdTe量子点(y-CdTe QDs)作为荧光响应信号制备了分子印迹比率荧光传感器CQDs@SiO2/y-CdTe@MIP,并用于TBBPA的可视化分析PCI-32765 IC50。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蓝色荧光CQDs,随后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对其进行二氧化硅包覆得到外置荧光参考信号CQDs@SiO2。同时,以SiO2为印迹载体,y-CdTe QDs作为响应信号,在功能单体microRNA biogenesi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交联剂正硅酸乙酯(TEOS)存在下于SiO2表面共缩合得到印迹聚合物y-CdTe@MIP。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按比例混合蓝色荧光CQDs@SiO2和黄色荧光y-CdTe@MIP的分散液来制备比率荧光传感器CQDs@SiO2/y-CdTe@MIP。在最佳条件下,混合式传感器的荧光强度比与TBBPA浓度在0.2-15 μM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Z-IETD-FMK性关系,检测限为10.4nM。检测过程荧光强度比的变化,使得混合传感器的颜色荧光颜色从黄色变为蓝色,实现了对TBBPA的视觉检测。此外,混合式传感器也被用于实际样品中TBBPA的检测,回收率为97.47-102.1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8%。(2)以CQDs@SiO2为印迹载体,红色荧光的CdTe量子点作为响应信号合成了分子印迹比率荧光传感器C-MIP,并用于TBBPA的可视化检测。首先,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带有氨基和羧基的CQDs,然后在CQDs表面包覆SiO2得到稳定的内置参考信号CQDs@SiO2。紧接着以CQDs@SiO2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将红色荧光CdTe量子点引入印迹层制备比率荧光传感器C-MIP。当TBBPA存在时,作为参考信号的CQDs荧光强度保持稳定,而作为响应信号CdTe量子点的荧光强度被有效猝灭。传感器的荧光强度比的变化使得荧光颜色会发生从红色到蓝色的渐变变化,从而达到可视化检测TBBPA的目的。该传感器C-MIP的荧光强度比与TBBPA的浓度在0.1-10 μM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检测限为3.8 nM。同时,将MIP与滤纸相结合制备出了用于可视化检测TBBPA的荧光试纸条,该试纸条具有操作简单和结果显示直观等优点,非常适合离线可视化检测目标分子。(3)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印迹载体,绿色荧光的有机单体作为荧光响应信号制备了分子印迹比率荧光传感器FMIP,并用于TBBPA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蓝色荧光CQDs,紧接着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对所制备的蓝色荧光碳量子点CQDs进行SiO2包覆,得到CQDs@SiO2。然后,采用油-水两相包覆法在CQDs@Si02表面包覆介孔二氧化硅,去除模板分子后,得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CQDs@mSi02。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双键,得到双键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CQDs@mSiO2-KH570。以 CQDs@mSiO2-KH570 为载体,在有机荧光单体、功能单体、模板分子和交联剂存在下引发聚合反应,得到基于介孔载体的比率荧光传感器FMIP。在最佳条件下,传感器FMIP的荧光强度比与TBBPA浓度在0.05-10 μM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5 nM。此外,传感器还被用于实际样品中TBBPA的测定,回收率为97.70-102.70%,相对偏差为0.94-2.33%。

白三叶类黄酮合成基因TrCHI的克隆及转录分析

为研究白三叶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TrCHI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花色形成中的作用,以白三叶野生型和红花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得efficient symbiosis到TrCHI基因并进行转录分析和CHI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白三叶野生型TrCselleckchem NaporafenibHI基因开放阅读框长660 bp,编码219个氨基酸,其红花突变体TrCHI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69 bp,编码222个氨基酸。7处氨基酸突变包括:第13号位的谷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第75号位的谷氨酸突变成谷氨酰胺,第154号位的丝氨酸突变成苏氨酸,第218号位的赖氨酸突变成精氨酸,并在末尾增加了甘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进化分析发现,CHI基因进化具有物种保守性,Tr CHI属于Ⅱ型CHI。花瓣、根和叶柄中,红花突变体TrCHI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但在茎、叶和花梗中,红花突变体TrCHI基因转录水平低于野生型。突变体花瓣中CHI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野生型(P <0.001)。推测白三叶突变体Regorafenib细胞培养的红花表型与TrCHI基因突变并对白三叶中的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调控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rCHI在白三叶上的潜在功能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青少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MIC-1、Fet A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胎球蛋白A(Fet A)在青少年消化selleckchem Z-VAD-FMK性溃疡(PU)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的青少年PU患者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与青少年PU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一致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IC-1、Fet A表达水平;Spearman分析法分析血清寻找更多MIC-1、Fet A水平分别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青少年PU患者发生H.pylori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U组血清MIC-1、Fet 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H.pylori阳性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MIC-1、Fet A含量均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Spearman法分析显示,血清MIC-1、Fet A水平分别与H.pylori感染呈显著正相关(r=0.536、0.493;P=0.000、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C-1、Fet A、WBC、Neu是青少年PU患者发生H.Stria medullarispylori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PU患者血清MIC-1、Fet A水平显著升高,与H.pylori感染呈显著正相关。

甘蓝型油菜矮秆基因遗传定位及育种应用研究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约占全球植物油产量的13%。株高是调控油菜抗倒伏及收获指数的重要结构性状,适当降低油菜株高对提高其倒伏抗性和机械化收获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油菜中发掘的矮秆基因资源较多,但成功应用的则较少。因此,进一步发掘有应用价值的油菜矮秆基因资源十分重要。本研更多究利用矮秆突变体19YF123与中双11号(ZS11)杂交构建F_2遗传群体,定位一个控制株高的主效基因并将该基因位点的连锁分子标记用于油菜主推品种“华油杂50”的双亲株高改良中,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定位。在甘肃环境条件下,19YF123的株高为93.5±9.8 cm,显著低于ZS11的158.4±6.2 cm,二者杂交F_1的株高为124.7±3.4 cm。(19YF123×ZS11)F_2群体株高呈双峰分布且集中于60 cm到180 cm之间,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矮秆基因由一个主效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F_2群体极端单株DNA混池测序,在A10染色体上23 Mb处鉴定到一个显著的QTL,并在其侧翼开发出13个与矮秆连锁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将其中2个标记用于后续的分子育种。2、“华油杂50”双亲的矮化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回交育种的策略,以19YF1selleckchem VX-66123为供体亲本将矮秆位点导入优良品种“华油杂50”不育系RG430A的临时保持系(编号BC59,具有ZS11背景)和恢复系(编号HF35,具有ZY50背景)。在快速育种温室条件下,BC59衍生的BC_3F_1群体中,矮秆基因型单株株高为32.8±6.6cm,相比轮回亲本BC59显著降低了45.2 cm。矮秆基因型单株的第一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及每角果粒数显著低于轮回亲本,但是其主花序角果密度、千粒重和全株角果数与轮回亲本差异不显著。利用同样的方法评价恢复系HF35衍生的BC_4F_2、BC_5F_1群体材料,在株高和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获得较为接近的结果。此外,利用“华油杂50”的母本RG430A与BC_2F_2(ZY50)矮秆纯合单株配制了F_1杂种。武汉大田环境下,考察了BC59-BC_3F_1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发现其杂合矮秆单株株高(80.0±10.5 cm)显著低于BC59(150.4±11.7 cm);相应地,第一分枝高度和主花序长也显著低于轮回亲本;矮秆单株分枝数与轮回亲本差异不显著,但其主花序角果密度达到了14.6±5.9个/10 cm,显著高于轮回亲本7.0±2.1个/10 cm。此外,矮秆单株的全株角果数和千粒重与轮回亲本差异均不显著。ZS11-BC_2F_2群体中的不同类型单株在株高和主要农艺性状上呈类似的表型特征。在HF35-BC_4F_1群体中,矮秆单株的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和主花序长(99.2±7.3cm、35.1±6.8 cm和37.1±3.9 cm)均显著低于轮回亲本HF35(144.3±16.0 cm、76.0±Benign pathologies of the oral mucosa10.9cm和49.2±6.8 cm),矮秆单株的主花序角果密度和分枝数(13.0±2.2个/10 cm和9.8±1.8个)则显著高于轮回亲本(7.8±2.5个/10 cm和5.7±1.3个)。此外,矮秆单株的角果长和每角果粒数与轮回亲本差异均不显著,但千粒重显著低于轮回亲本。ZY50-BC_3F_2群体中的矮秆单株亦呈现较为类似的表型特征。3、“华油杂50”矮秆改良杂交种的农艺性状评价。对武汉田间种植的RG430A(华油杂50母本)与ZY50-BC_2F_2群体纯合矮秆单株配制的杂种F_1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改良杂种的株高(98.0±10.9 cm)显著低于“华油杂50”(151.3±16.8 cm),其第一分枝高度和主花序长也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改良杂种的主花序角果密度、分枝数和每角果粒数(14.9±3.1个/10 cm、8.5±2.5个和23.6±3.3个)则显著高于“华油杂50”(7.7±1.9个/10 cm、5.7±1.3个和21.5±2.8个)。改良杂交种的千粒重显著低于“华油杂50”。上述结果为评价矮秆材料19YF123的育种利用价值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纳米光动力节氧器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凭借其非侵入性、可控性和选择性,在抗肿瘤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PDT不仅通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还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BMS-354825采购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刺激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的呈递,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清除。然而,肿瘤微环境的乏氧特性约束了PDT疗效的发挥,并且氧依赖性PDT会进一步消耗氧气导致乏氧问题加剧,限制PDT在深层肿瘤组织中的应用。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中枢,是细胞进行呼吸的场所。研究发现,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代谢途径是细胞呼吸耗氧的主要过程。此外,研究表明,线粒体靶向型光疗可以有效地抑制三磷酸腺苷合成,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并且线粒体氧化应激已被证实参与ICD的产生。因此,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抑制可能是增强PDT缓解肿瘤乏氧的一种策略。阿托伐醌(Atovaquone,ATO)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抗疟疾药物,被证实可通过抑制辅酶Q活性与呼吸链复合体I-III之间的相互作用,对OXPHOS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利用ATO对OXPHOS的抑制作用减少内源性氧气消耗,从而缓解肿瘤乏氧,将更多的氧气提供给PDT发挥疗效。本研究以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为载体,连接线粒体靶向配体(3–丙羧基)三苯基溴化膦(TPP),并包裹selleckchem Erastin光疗试剂Cy I(实验室自制)与氧化磷酸化抑制剂ATO,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节氧功能的纳米系统(Cy I&ATO/TPP-PAMAM,TPCA)。Cy I具有高ROS产率、荧光量子产率和光热转换功能,同时兼具PDT和光热(Photothermal therapy,PTMedium FrequencyT)特性,并且可以提供精准的荧光成像功能。ATO可以破坏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限制OXPHOS过程,减少内源性氧气的消耗,缓解肿瘤微环境的乏氧,从而协助Cy I光疗抗肿瘤疗效的发挥。在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照射下,纳米系统TPCA产生过量的ROS,破坏ETC和OXPHOS过程。而OXPHOS的限制减少了氧气消耗,有助于Cy I产生ROS,增强PDT作用,诱导ICD。此外,通过结合Cy I和ATO,可以实现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以杀灭未受照射的肿瘤,有望抑制肿瘤转移。在体外实验中,利用免疫荧光法和皮尔森相关系数对TPCA的线粒体靶向作用进行考察。通过膜电位检测试剂,溶氧仪检测和免疫荧光法考察TPCA缓解乏氧能力。采用近红外热成像仪、热电偶温度计、单线态氧荧光探针考察TPCA的PTT、PDT特性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对TPCA诱导ICD能力进行研究,检测包括钙网蛋白和树突状细胞在内的ICD重要指标。结果显示,TPCA成功累积在线粒体部位后,可有效地破坏肿瘤细胞呼吸作用,并显著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免疫荧光表达。此外,TPCA不仅兼具PTT和PDT性质,具有优异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和促凋亡能力,并可成功诱导钙网蛋白的表达,刺激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在体内实验中,选择结肠癌荷瘤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考察TPCA的抑瘤效果。在单侧肿瘤小鼠模型中,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近红外热成像仪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PCA在体内的PDT和PTT性质,缓解肿瘤乏氧以及诱导ICD和招募免疫细胞的能力。在双侧肿瘤小鼠模型中,采用病理学组织切片和流式细胞术对远端肿瘤的疗效及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TPCA在单侧肿瘤模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光疗抗肿瘤治疗效果,并且可诱导ICD的发生,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招募众多免疫细胞的浸润,成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在双侧肿瘤模型中,无论是光照的肿瘤还是未进行光照的肿瘤,都具有显著的抑瘤效果,并且在远端肿瘤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浸润,充分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PDT节氧型纳米系统。在有效缓解肿瘤乏氧的同时可以促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克服乏氧对PDT的限制和免疫抑制,并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这种新型的节氧纳米系统将将为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为临床的肿瘤光动力学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