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脂蛋白Lpp的长度对大肠杆菌生理功能的影响

革兰氏阴性细菌在细胞结构上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其细胞壁的肽聚糖之外还具有一层外膜结构。稳定的外膜结构给selleck化学革兰氏阴性细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周质空间,从而保证了周质空间中众多重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大肠杆菌中,布氏脂蛋白Lpp是最主要的执行稳定外膜结构功能的蛋白之一。Lpp蛋白分子量较小,结构上呈单股α螺旋,常以三聚体形式存在。Lpp也是大肠杆菌中唯一一种能够共价连接到肽聚糖层上的外膜蛋白,其N端连接有三个脂肪酸分子并插Lab Equipment入到外膜中,C端共价连接在细胞壁肽聚糖层上。一个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数十万个Lpp分子,它们共同支撑起外膜,并且保证了外膜结构的稳定性。除此之外,Lpp还参与了周质空间中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如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证实,Lpp在大肠杆菌的菌体分裂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自然界中的细菌进化出了不同长度的Lpp。Lpp的长度直接影响到外膜和肽聚糖层之间的距离,进而影响到周质空间的高度。研究表明,延长和截短Lpp蛋白长度之后,大肠杆菌的周质空间的高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周质空间中的一些生命过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Lpp长度的改变会影响到菌体的机械性质、改变周质空间重要蛋白复合物的装配、影响跨周质空间的信息传递等等。但是关于Lpp的长度改变对细菌生理特征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性研究。本论文在实验室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不同长度Lpp的大肠杆菌突变株,并且研究了 Lpp长度改变后对大肠杆菌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截短和增长Lpp的大肠杆菌突变株构建了 Lpp截短21个氨基酸残基和增长21个氨基酸残基的大肠杆菌lpp-21和lpp+21突变株。用AlphaFold2对改造后的Lpp进行结构预测,初步判断构建的蛋白能够折叠成为正常的单股α螺旋构象。通过RT-qPCR检测构建的突变基因能够正常转录。提取突变株细胞壁肽聚糖层,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证实突变后的Lpp蛋白能够正确定位并共价结合到肽聚糖层外侧面上。原子力显微镜下lpp-21突变株肽聚糖层上的Lpp颗粒变小,可能由于Lpp截短之后不易形成三聚体而造成。而且lpp-21突变株肽聚糖层上出现局部缺失Lpp而形成的大量孔洞区域。2.Lpp长度改造Gefitinib分子量后对菌体形态及生长状态的影响以大肠杆菌野生型WT株和缺失Lpp的Δlpp突变株为对照,发现在标准培养条件培养Lpp长度改造后的大肠杆菌lpp-21和lpp+21突变株时,其生长曲线与WT株相似,说明突变株的生长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对突变株的菌体形貌进行了研究,证实突变株能够正常进行生长分裂,突变株菌体形态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但是lpp-21突变株会产生大量菌毛,推测有可能是由于大量菌毛的表达而造成了肽聚糖层上出现缺失Lpp而形成的孔洞结构。3.Lpp长度改造后对突变株生理状态和环境适应的影响Lpp蛋白长度改变后,lpp-21和lpp+21突变株对NaCl浓度的耐受性出现一定程度下降。lpp-21突变株对EDTA的敏感性与WT株相似,但lpp+21突变株对EDTA非常敏感。Lpp长度改变后,两种突变株对高压生长环境的耐受性都出现下降。lpp-21和lpp+21突变株的游动能力和群涌能力都弱于WT株;lpp-21突变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WT株相仿,但lpp+21突变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两种突变株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与WT株相仿,仅个别抗生素如Fosfomycin对lpp-21突变株的抑菌效果减弱。通过以上研究,揭示了 Lpp蛋白长度改变后对大肠杆菌菌体形貌以及生理功能的影响。本论文的工作有助于深入理解Lpp在维持大肠杆菌生理功能中的意义,并为后续Lpp生理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玉米Hsf家族中ZmHsp70-8互作蛋白的筛选及功能初探

干旱是影响全球农作物生长及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factors,Hsfs)和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在植物发育和抵御非生物侵袭等分子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转录因子和热激蛋白在玉米(Zeamays)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鲜有报道。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玉米热激蛋白ZmHsp70-8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并通过土壤干旱实验初步说明ZmHsp70-8基因的超表达能够提高拟南芥植株成苗阶段对干旱的耐受性。本研究在玉米Hsf家族中筛选与ZmHsp70-8存在相互作用的Hsf成员,进而克隆分析成员特性,并获得Hsf的超表达拟南芥材料,对玉米Hsf和ZmHsp70-8响应干旱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试验结果如下:1.ZmHsp70-8基因功能研究:甘露醇处理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实验,以及转基因拟南芥中MDA和Pro含量的变化说明ZmHsp70-8正向调控植物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2.ZmHsp70-8互作蛋白的筛选:利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从玉米Hsf家族中筛选到与ZmHsp70-8具有相互作用的4个ZmHsf2(GRMZM2G164909_P01)、ZmHsf4(GRMZM2G118485_P02)、ZmHsf23(GRMZM2G026742_P01)和 ZmHsf24(GRMZM2G173090_P02)。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 ZmHsf2、ZmHsf4、ZmHsf23 和ZmHsf24均定位于细胞核;采用RT-qPCR的方法对ZmHsf2、ZmHsf4、ZmHsf23和ZmHsf24在玉米7个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是否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进行分析,整体而言,幼叶、Barasertib体内幼茎、幼根和老叶的表达量要高于须根、花丝和雄穗,并且这4个基因均受干旱诱导表达,能够响应干旱胁迫。3.ZmHsf24的结构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包含2个外显子、1个内含子、具有5’和3’UTR;蛋白质结构包括6个结构域:DBD、HR-A/B、NLS、NES、AHA1和AHA2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ZmHsfA6亚类家族成员;对ZmHsf24进行启动子分析,该启动子中共检测到13种与应激和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调控元件,说明玉米Hsf24的表达可能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多种激素的调控,其中ABRE是ABA依赖的基因表达的顺式调节元件,说明ZmHsf24也可能参与ABA信号通路来抵御逆境胁迫;酵母双杂交试验证实ZmHsf24具有自激活活性,并且AHA基序是自激活所必需的。4.ZmHsf24的基因功能研究:通过花序浸染法以及潮霉素筛选获得超表达ZmHsf24的拟南芥纯合株系,采用qRT-PCR鉴定获得了ZmHsf24拟南芥超表达的三个不同表达量的株系。在甘露醇处理下的种子萌发和移苗试验中,发现超表达植株的根长、植株长势等情况显著好于野生型,这说明ZmHsf24基因的超表达能够提高拟南芥植株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热激蛋白(Hsp)基因和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过表达ZmHsf24的拟南芥幼苗中高于MCC950溶解度WT幼苗,这些结果表明,ZmHsf24在植物对干旱的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筛选与ZmHsp70-8互作的ZmHsfs,深入研究ZmHsp 70-8和ZmHsf在干旱胁迫下的功能,对其在响应干旱过程中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城市河涌还原性硫的产生途径研究

城市河涌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受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影响,河涌黑臭化现象所导致的水生态系统失衡一度成为我国,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突出的热点问题。即使通过内源清除或外源控制等手段削减河涌水体/沉积物的有机物被认为能有效缓解黑臭问题,但是一些治理后的河涌仍然会出现复黑复臭现象。为实现河涌的长治久清,需要从根本上认识河涌黑臭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不同黑臭程度的城市河涌水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调查与室内模拟实验结合的方式,通过酶活性抑制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手段,揭示城市河涌沉积物中还Lapatinib NMR原性硫(∑S~(2-))的主要来源及其微生物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城市河涌黑臭水体的治理和监管体系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河涌水体的表观黑臭程度与沉积物∑S~(2-)含量相关。黑臭程度相对较高的河涌H1和H2,其沉积物中∑S~(2-)含量分别为0.71±0.46 mg/g和0.87±0.30 mg/g,要显著高于黑臭程度较低的H3(0.25±0.19 mg/g)和H4(0.31±0.16 mg/g)(P<0.05)。整体来说,沉积物中∑S~(2-)含量在夏季(0.68±0.46 mg/g)要显著高于冬季(0.31±0.22mg/g)。溶解氧(DO)浓度变化与其正相反,其在夏季水体中的浓度(3.15±1.81mg/L)要明显低于冬季(5.50±1.42 mg/L)。城市河涌沉积物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其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含量分别为2.9±0.7 mg/g、4.4±1.5 mg/g和70±30 mg/g。沉积物间隙水中,尤其在H1和H2,无机氮以铵态氮(NH_4~+)为主要形式,整体呈现夏季高于冬季的季节性差异。而河涌上覆水以硝酸盐(NO_3~-)为主要形式,并表现出与NH_4~+相反季节性差异。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覆水DO、NO_3~-和沉积物含水率、TN和NH_4~+含量是显著影响河涌沉积物∑S~(2-)积累的环境因素。(2)黑臭程度不同的城市河涌,其沉积物中∑S~(2-)产生速率(0~3.04μg/g/h)存在显著差异,H1和H2中的平均速率(0.71μg/g/h)要显著高于H3和H4(0.05μg/g/h),与沉积物∑S~(2-)分布高度一致,并同样表现出夏季高于冬季的季节差异,其中,沉积物的TOM、Moisture以及NH_4~+含量是影响河涌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SRB)和产甲烷菌(MPB)介导的∑S~(2-)产生活性的重要环境因子。宏转录组分析表明,河涌沉积物中硫化物的产生途径主要包括:单质硫还原过程(可逆)、SRB所介导的亚硫酸盐还原过程以及MPB所介导的甲硫醇甲基转移过程三个途径。因此SRB和MPB是河涌沉积物中介导∑S~(2-)产生的主要微生物,其中SRB所介导的途径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我们通过实验结果推测MPB相比SRB可能有更高的产∑S~(2-)潜力。(3)河涌沉积物SRB群落主要由Syntrophales、Desulfobacterales、Desulfovibrionales、Syntrophobacterales和Eubacteriales共五目组成,其中隶属于Desulfobacterales目的Desulfosarcina和Desulfobulbus是所有河涌中的优势属,但其丰度在黑臭程度不同的河涌沉积物中存在较大差异,可能是导致黑臭形成的重要SRB类群。河涌沉积物MPB群落主要由Methanobacteriales、Methanomassiliicoccales、MethanomLEE011分子式icrobiales、Methanosarcinale和Norank Candidatus_Methanofastidiosa共五目组成。优势属为Methanobacterium、MethanothJapanese medakarix和Methanospirillum,占到总序列数的53%。值得注意的是,甲基营养型产甲烷菌Candidatus_Methanofastidiosum在H1和H2中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H3和H4,可能对河涌沉积物中∑S~(2-)的产生有重要贡献。河涌沉积物MPB和SRB群落都受SO_4~(2-)、DO、TN、Moisture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生态网络分析表明河涌沉积物中MPB和SRB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和竞争关系,维系MPB和SRB群落结构稳定的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大多属于未分类SRB,其相对丰度与沉积物NH_4~+、TN和SO_4~(2-)显著相关。(4)在分别抑制MPB和SRB,或不施加抑制时,河涌沉积物的∑S~(2-)产生速率随温度升高(15~35℃)有显著提高,这在原位∑S~(2-)产生速率较高的沉积物中更为明显,并且MPB介导的∑S~(2-)产生过程对温度更加敏感。不同于温度,p H对河涌沉积物不同∑S~(2-)产生途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中性条件下(p H=7),抑制MPB和不施加抑制时沉积物的∑S~(2-)产生速率要低于酸性(p H=6)和碱性(p H=8、9)条件下的速率,而p H=6时能显著促进MPB介导的∑S~(2-)产生速率。在0~3 mg/L的低氧范围内,DO浓度的升高对河涌沉积物∑S~(2-)的产生速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但是不同途径对DO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MPB介导的∑S~(2-)产生比SRB对DO有相对更高的氧耐受性。

氧化石墨烯介导线粒体氧化损伤致SH-SY5Y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氧化石墨烯(GO)作为新型碳基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在神经医学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研究表明,GO暴露可导致多种类型的神经损伤,但其毒理机制尚不明确。据报道,GO具有较强的促氧化作用,可进入细胞诱导活性氧(ROS)生成,造成细胞内氧化还原失衡,增强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神经细胞毒性。但是,GO增强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如何导致神经细胞毒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将深入探讨GO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是否介导线粒体氧化损伤和以及线粒体氧化损伤导致的下游生物效应。研究方法第一章:GO的表征和检测GO的胞内摄取情况及细胞毒性1.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初始粒径和表面形貌。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检测化学键及元素含量。3.动态光散射(DLS)检测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4.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5.透射电镜(TEM)观察GO的胞内摄取情况。第二章:GO增强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1.免疫荧光(IF)检测GO处理后ROS的变化。2.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B)检测GO对Trx2、PRDX3表达水平的影响。3.IF检测GO对线粒体活性氧(mtROS)的影响。第三章:GO诱导SH-SY5Y细胞焦亡1.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GO处理后LDH的释放。2.IF检测GO处理后碘化丙啶(PI)的表达和分布。3.WB实验检测GO处理后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Cleaved Caspase-1,GSDMD的表达。4.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GO处理后LY294002临床试验IL-1β、IL-18的表达。第四章:mtROS在GO诱导细胞焦亡的重要作用1.IF检测Mitotempo预处理细胞后,mtROS的表达。2.LDH、IF检测Mitotempo逆转GO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3.WB检测Mitotempo逆转GO对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4.ELISA检测Mitotempo逆转GO对IL-1β、IL-18释放的影响。结果1.GO呈薄片层状,平均粒径在300selleckchem RSL3~800 nm之间,厚度为1 nm,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基团;在水溶液中平均粒径为741.50±205.40 nm,Zeta电位是-29.40 mV±5.10 nm。2.GO可被细胞摄取;随着GO浓度的增加,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3.GO导致ROS产生增多,线粒体抗氧化蛋白PRDX3和Trx2表达减少,mtROS大量积累,促进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进而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4.GO 导致 NLRP3、Cleaved Caspase-1、GSDMD 表达上调,IL-1β、IL-18 释放增加,诱导细胞焦亡的发生。5.Mitotempo 抑制 mtROS 产生,NLRP3、Cleaved Caspase-1、GSDMD 表达下调,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18的释放,缓解细胞焦亡的发生。结论1.GO会对SH-SY5Y细胞造成浓度依赖性的细胞毒性。2.GO导致细胞内ROS累积增强氧化应激水平,抑制PRDX3和Trx2的表达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Search Tool,促进mtROS生成增多,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3.GO激活NLRP3,促进Caspase-1的级联反应、IL-1β和IL-18释放至胞外,导致细胞焦亡的发生。4.Mitotempo可抑制mtROS的产生,缓解细胞焦亡的发生。

载三氟拉嗪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的复杂性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例如阿霉素、紫杉醇和顺铂等,但这些药物具有心脏毒性、神经毒性和抑制骨髓造血系统等缺点。更重要的是,肿瘤细胞与某药物屡次接触后会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后续抗癌效果逐渐变差。这些传统药物的不足使得抗癌创新药的需求增加,但周期长、耗资大、风险高等原因导致新药研发进展缓慢。在此背景下,“老药新用”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三氟拉嗪(TFP)是一种吩噻嗪类衍生物,于1959年在美国获准用于焦虑症和精神病的治疗。近年来有研究报告称TFP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如乳腺癌、胶质母细胞瘤、肺癌等。然而,TFP很容易跨越血脑屏障(BBB),在脑内达到较高的浓度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导致患者出现嗜睡、头晕和锥体外系等副作用。对此,本课题组提出将TFP包裹在无法穿过血脑屏障的介孔硅纳米载体中,从而降低其中枢神经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治疗肿瘤的效果。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如下:首先制备了MSN-NH_2,然后在其表面修饰了聚乙二醇(PEG)和茴香酰胺(AA),得到命名为MSN@PEG-AA的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子immunity to protozoa显微镜、激光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红外分光光度计、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差热热重同步分析仪等对纳米颗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SN@PEG-AA纳米粒和载药纳米粒(TFP@MSN@PEG-AA,TMPA)分散均匀,粒径均一。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算出MSN-NH_2的表面积(SBET)为~471.316 m~2/g,孔体积(Vp)和孔径(DBJH)分别为~0.968 cm~3/g和~4.358 nm。红外光谱图和DTG图谱均证明了MSN@PEG-AA的成功制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TFP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研究。同时对TFP的负载和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TFP的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好,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在2.5μEnasidenib纯度g/mL~80μ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制备的TMPA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3.1%、65.2%。释放实验表明TMPA纳米粒子具有pHAZD1152-HQPA响应性药物释放行为,TFP在pH5.5的PBS缓冲液中的释放速度最快,累计释放量最高,达到了70.9%;TMPA纳米粒的pH响应性释药可以减少TFP在正常组织部位的释放量,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从而更高效地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采用溶血性实验对MSN@PEG-AA纳米粒进行了安全性评价,MTT法、荧光倒置显微镜对TMPA的细胞毒性及其在细胞内的摄取情况进行了考察。溶血性实验结果表明MSN@PEG-A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安全性良好。MTT实验结果表明,游离TFP和TMPA纳米粒对三种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和4T1)的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TMPA纳米粒中TFP逐渐释放完全,TMPA纳米粒可以达到和游离TFP相当的抑制作用。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用sigma受体抑制剂氟哌啶醇(HP)预孵育之后,4T1细胞的绿色荧光明显减弱,证实了纳米粒是通过sigma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细胞内释药实验表明,载药纳米粒在4T1肿瘤细胞内能正常释放药物,且随着时间增加,释放量增多。通过构建4T1荷瘤Balb/c小鼠模型,研究TMPA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生理盐水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增长迅速,游离TFP组、TMP纳米粒组和TMPA纳米粒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增长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其中TMPA纳米粒组对小鼠肿瘤体积增长的抑制能力更强,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小鼠体重变化曲线表明TMPA纳米粒组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H&E染色结果表明,各组药物对小鼠的脏器组织形态几乎无影响,生理盐水组的肿瘤细胞几乎没有凋亡,游离药物组和载药纳米粒组的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其中,TMPA纳米粒组显示出较高的细胞凋亡效果。建立HPLC测小鼠各组织和肿瘤中TFP含量的方法,同时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好,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且在0.025μg/mL~2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体内药物分布实验结果显示,TFP组和TMPA纳米粒组在心、肝、脾、肺、肾和肿瘤中的分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在脑组织中,TMPA纳米粒组的浓度显著低于TFP组,说明将TFP包裹在纳米载体MSN@PEG-AA中,可以显著减少TFP进入脑组织的含量,降低中枢神经副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所制备的TMPA纳米粒在发挥TFP抗肿瘤作用的同时降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在肿瘤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模拟氮沉降对大豆氮素吸收分配及氮代谢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氮沉降持续增加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壤肥力衰退,进而影响植物的碳氮代谢。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目前关于农作物对氮沉降的响应的研究较少。基于―铁丰29号‖大豆的栽培,我们采用了N_0和N_1两组对照,N_0组不施用基肥,N_1组则在种植前施用N50 kg·hm~(-2)的基肥,其他处理则在施基肥的基础上分direct to consumer genetic testing别施用0、50、100、150 kg·hmIpatasertib细胞培养~(-2)的氮肥,并进行同位素标记。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氮沉降如何影响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并评估它们的氮代谢指标,包括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蛋白等。此外,我们还测量大豆各器官的~(15)N含量,并评估它们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1)通过施用适量的氮肥和少量的氮沉淀,可以有效地满足大豆的氮需求,并且显著提高大豆的干物质积累。经过施氮处理的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未施氮的情况,其最大值出现在N_1和N_2处理,这表明,在仅施用基肥的情况下,当氮沉降量达到50kg·hm~(-2)时,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同时各个时期均表现出高氮沉降量减少干重的趋势。从干物质积累增长率来看,分枝期至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最快,且在N_2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增长率最大。(2)氮沉降对大豆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影响显著。在酶活性方面,大豆根系和叶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根系、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从整体上来看,最大值出现在N_2和N_3处理。超过这一限度则会显著降低根系、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谷氨酸脱氢酶在分枝期和开花期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出随着氮素增加而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在氮代谢物质方面,根系、茎秆、叶片的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对氮沉降响应明显。同时呈现出低氮促进高氮抑制的趋势。各指标最大值均出现在N_2和N_3处理,这与酶活性的结果一致。说明氮沉降量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豆整个的氮代谢过程,但是超过阈值则会令大豆受到高氮的限制,从而降低氮代谢能力。(4)N_3处理下的大豆各器官的~(15)N丰度最高。也就是说氮沉降量的增加使得大豆对沉降氮的吸收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使环境中的氮素很多,大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利用,反而会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大豆各器官~(15)N丰度均受到氮沉降量的显著影响,总体表现为N_3>N_4>N_2。(5)当氮沉降量增加时,大豆的荚数、粒数、粒重和百粒重都会先增加,然后再减少。在N_2处理条件下,这些指标的值达到最高,而在N_3处理时,这些指标的值则达到最大。施氮处理的大豆产量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氮沉降处理增加了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N_4处理下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且与其他处理形成显著差异。而大豆籽粒的脂肪含量受氮沉降量的影响趋势Q-VD-Oph分子量与产量一致,也是随着沉降氮的增加先上升而后下降。根据综合分析,未来氮沉降的加剧将会显著影响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和氮代谢,从而导致减产。根据不同地区的氮沉降情况,应当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

质子泵抑制剂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影响

目的 保障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ICI治疗的肿瘤患者71例,按患者接受ICI治疗前后30 d内PPI使用天数≥3 d及<3 d,分为PPI组(49例)和Non-PPI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PPI的使用与患者相关临床指征的关联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PI的使用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PPI组与Non-PPI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相当(75.51%比77.27%,P=0.872)。Kaplaselleck合成n-Meier生存曲线显示,Non-PPI组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0.533个月,平均总生存期(OS)为20.629个月,明显长于PPI组的12.282个月和14.182个月(P=0.038,0.0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I的使用对患者PFS存在边缘性影响[HR=3.369,95%CI(0.991,11.455),P=0.052],对患者OS有明显影响[HR=3.466,95%CI(1.018,11.799),P=0.0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I的使用为患者PFS[HR=3.632,95%CI(1.045,12.618),P=0.042]和OS[HR=3此网站.803,95%CI(1.068,13.541),P=0.039]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组肺癌亚组患者的平均PFS及OS均相近(P> 0.05)。结论 在以中国常住人口为主的肿瘤患者中,PPI的长期使用(ICI治疗前后30 d内使用时间≥3 d)可能会降低肿瘤患者使用ICI的疗效,缩短实体肿瘤患者的PFS及OAutoimmune dementiaS。

1例外伤引起的尖端赛多孢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及探索性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尖端赛多孢子Regorafenib核磁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本院收治的1例因右膝外伤术后导medication-induced pancreatitis致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对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收集并整理各例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相关的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临床标本直接镜检均可见真菌菌丝。尖端赛多孢子菌在沙堡弱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者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25℃、5%CO_2环境培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ch772984.html养时,生长较迅速,起初菌落呈现白色棉絮状,经培养数天后,可见菌落中央逐渐变成褐色,且不断向四周扩散。同时结合乳酸酚棉蓝染色后的镜下形态特征、质谱分析或基因测序等检测方法对该菌进行快速鉴定。结论 尖端赛多孢子菌所致感染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但因其病程较长,诊断困难,所以分析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和临床治疗方案,以加强临床和实验室对由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的认识,减短鉴定时间,提高诊治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观察胃功能三项检测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在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期间应用胃功能三项检测对其临床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共将8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时间以2019年2月为起点,以2020年4月为终点,应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入两组,其中44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奥美拉唑治疗,另有44例实验组患者接受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对MRTX1133试剂两组胃功能三项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诊疗效果展开分析及研究。结果:实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指标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常规组,同时其胃蛋白酶原Ⅰ/Ⅱ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统计LXH254体内学差异有意义;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临床诊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相较于常规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评定结果,实验组更高,P<0.05,差异比较存在意义ML intermediate。结论:胃功能三项检测的应用能够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接受质子泵抑制及治疗时产生积极作用,对有效判断诊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适合普及推广。

抑郁症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识别与再认研究

目的 研究抑郁症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情况。方法 设计两个实验任务,以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Baricitinib化学结构生为对照组,选取抑郁症、抑郁倾向和健康大学生各15名,让其观看图片并对情绪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实验1比较三组大学生对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的识别情况,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探讨三组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再认情况Enasidenib。结果 三组对愉快面孔识别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平静和悲伤面孔(P=0.01、P<0.001),对悲伤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愉快和平静面孔(P<0.001、P=0.01);三组对悲伤面孔再认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愉快和平静面孔(P=0.009、P=0.004),而对悲伤面孔再认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愉快和平静面孔(P=0.005、P<0.001);抑郁症组对悲伤面孔识别的正确率与再认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对另外两种情绪及另外两组对三种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MFI Medi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再认的正确率(均P<0.05)。结论 三组大学生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识别与再认特点不同,抑郁症大学生对悲伤面孔出现了一定的负性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