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区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背景与目的全科医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其独特的医学观和方法论区别于其他高度专业化的二级学科。综合性照顾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基本特征之一。全科医生做为提供基层医疗的核心力量,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患者心理健康,而现代医学的各种研究也证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相互影响。此外,国外研究证实长期接触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患者对治疗人员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国内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国内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人群差。所以作为需要经常接触患者且身份又是医护人员的全科医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济南市全科医生的心理现状,明确他们是否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果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以期为今后济南市的全科医学良好发展,保障全科医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状态,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内对济南市区6个区(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的在职全科医师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作为心理健康测试工具(具体量表见附录),自行设计的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与其他信息、压力来源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三个方面的问Navitoclax题。采用扫码进入问卷星平台填写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6个区内各区医师数量占比进行随机抽样。人口学资料及其他资料以计数和构成比的方式、心理数据以均数±标准(x±s)的方式进行描述性分析。样本之间各组数据对比根据组数不同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与组之间进一步对比使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探究多个因素的影响使用了皮尔逊相CH-223191抑制剂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线性回归分析,与其他模型对比使用单样本t检验,数据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241位全科医生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阳性检出率为9.96%,总均分为107.58±22.01分,10个因子各因子的均分区间在1.07~1.30。与全国常模相对比,各因子均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与全国医生常模对比各因子均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医生常模(P<0.01)。济南市全科医生的因子分均低于其他地区(北京市、南京市)的全科医生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学历和是否患有慢性疾病这几个因素对本次调查的全科医师人群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男性在“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得分更高,且对比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对比30岁以上的人群“偏执”因子得分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专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科及以下人群对比本科及以上人群在“抑郁”、“偏执”、“神经病性”因子得分更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其他”四项因子的得分更高,对比无慢性病人群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压力的全科医生比没有压力的全科医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要高(P<0.05)。工余时间被大量占用,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且在“躯体化”、“强迫关系”、“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关系”六个因子上有统计学差异。在相关分析中,工作压力(r=0.238,P<0.01)、生活压力(r=0.253,P<0.01)、工余时间被占用(r=0.196,P<0.01)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中,工作压力(β=0.154,P<0.05)、生活压力(β=0.194,P<0.05)、工余时间被占用(β=0.151,P<0.05)依次进入模型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拓展兴趣爱好和运动都能对心理健康产生正面影响,拓展兴趣爱好在“强迫关系”、“抑郁”、“敌对”三项因子上可使评分降低;运动则可以降低“抑郁”因子的评分,运动量以每周150~300分钟即每天运动20~45分钟效果最佳。相关分析显示,拓展兴趣爱好和运动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r=-0.152;r=-0.136),即用于兴趣爱好或运动的时间越多,SCL-90总分越低。遇到压力困扰时,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如寻求配偶(82.35%)>父母、兄弟姐妹(67.16%)>朋友(63.7%),或寻求心理专业的帮助,对于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结论1.本次调查的济南市市区全科医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与全国医生常模及其他地区的全科医生和全科规培医生进行比较,济南市区全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优于以上人群。2.女性、年龄大于30岁、本科学历及以上、无慢性疾病的全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更佳。3.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及工余时间被占用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4.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拓展兴趣爱好、运动及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获得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产生保护作用。

天名精内酯酮抑菌分子靶标研究

天名精内酯酮是卡拉布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天名精属及其相近属植物中。自课题组报道了该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以来,对其杀菌谱、盆栽活性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发现,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小麦白粉病、黄瓜炭疽病等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亚细胞定位试验证实其作用于小麦全蚀病菌的线粒体,显著影响线粒体呼吸链,但其抑菌作用靶标仍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为供试菌,以时序转录组分析结果为出发点,通过ABPP(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AZD9291分子量ling)、NAD~+/NADH比率检测和RNAi技术对天名精内酯酮的候选靶标蛋白进行筛选,进一步采用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过表达技术对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靶标进行验证,明确了天名精内酯酮的抑菌作用靶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时序转录组分析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菌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处理不同时间后对小麦全蚀病菌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明显影响,分别在1 h、2 h、4 h确定1178、2377、2823个差异表达基因;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被聚类为四个基因簇,其中下调表达趋势基因簇Cluster 1和Cluster 2主要涉及翻译、TCA循环、丙酮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过程,而上调表达基因簇Cluster 3和Cluster 4主要涉及辅因子生物合成、氧化还原平衡和自噬等生物过程;进一步分析证实天名精内酯酮会促进NAD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菌体氧化还原稳态破坏和线粒体自噬的发生。以上结果证明天名精内酯酮显著影响小麦全蚀病菌能量代谢和NAD代谢相关过程的转录水平,并且诱导菌体自噬。2、通过ABPP鉴定天名精内酯酮的结合蛋白。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炔基探针CAR-Y能够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对小麦全蚀病菌30 k Da、50 k Da、58 k Da和75k Da处蛋白稳定Etoposide供应商标记,并且主要标记于线粒体;经磁珠富集和质谱检测最终确定56个天名精内酯酮疑似靶标蛋白,并且大量涉及NAD~+、NADH转化过程。因此,推测天名精内酯酮的抑菌作用机制与NAD具有相关性。3、检测天名精内酯酮对供试菌NAD~+/NADH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天名精内酯酮能够显著降低供试菌的NAD~+/NADH比率,并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NAD~+补偿途径能够显著降低供试菌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3)丙酮酸能够显著降低供试菌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并且提高天名精内酯酮处理后的NAD~+/NADH比率。以上结果说明,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靶标与NAD~+/NADH比率降低有关。4、构建NAD相关疑似靶标蛋白的沉默突变体,并测定沉默突变体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体I亚基突变体Δnuo49、Δndufv1和ATP合酶亚基突变体Δatp3对天名精内酯酮敏感性显著升高,富马酸水合酶沉默突变体Δfh对天名精内酯酮敏感性无明显变化,而D-乳酸脱氢酶沉默突变体Δdld2对天名精内酯酮敏感性显著降低。由此推测,天名精内酯酮对线粒体呼吸链有显著影响,Nuo49、NDUFV1和ATP3可能是天名精内酯酮的靶标蛋白。5、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线粒体呼吸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能够显著降低供试菌的ATP水平,并诱导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同时,FCCP处理显著增加天名精内酯酮的抑菌活性并维持对菌体NAD~+/NADH比率的降低,而FCCP降低寡霉素的抑菌活性并提高菌体的NAD~+/NADH比率。以上结果证明,天名精内酯酮对线粒体呼吸链有显著影响,但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寡霉素。6、构建OE-ndi1、OE-nuo49、OE-ndufv1和OE-nuo78过表达菌株,并检测过表达菌株对天名精内酯酮敏感性和复合体I酶活变化。结果表明:(1)酿酒酵母ndi1(鱼藤酮不敏感的NADH氧化酶)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基因在供试菌中过表后,对鱼藤酮和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并提高NAD~+/NADH比率;(2)天名精内酯酮能够显著降低复合体I的活性,2μM天名精内酯酮的抑制率达到74%,IC_(50)值为309.03 n M;(3)OE-nuo49过表达菌株对天名精内酯酮敏感性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说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是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靶标之一,其直接作用位点可能是Nuo49亚基。综上所述,天名精内酯酮靶向供试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并降低NAD~+/NADH比率。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推测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机制为:天名精内酯酮进入小麦全蚀病菌后快速聚集于线粒体,并作用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进而抑制NADH向NAD~+的转化,致使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大量ROS随之蓄积,同时ATP合成受阻;此外,在复合体I抑制产生的刺激下,可能通过ROS和AMPK途径激活线粒体自噬,但在天名精内酯酮持续作用下可能致使线粒体过度自噬,发生细胞凋亡,最终使得靶标菌死亡。

聚氨酯植入体的表面功能化修饰与抗异物反应机制研究

聚氨酯(antibiotic-induced seizuresPU)材料在人造血管、人工心脏瓣膜和假体材此网站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聚氨酯植入体在体内使用过程中由于表面的疏水性易造成血细胞黏附从而形成血栓,同时聚氨酯植入体会引发异物反应(FBR),导致植入体周围形成大量的胶原沉积和组织纤维化,使其失效。Galunisertib纯度针对临床上使用聚氨酯医用植入体所引发血细胞黏附和异物反应的问题,本论文将具有抗黏附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天然多糖、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修饰到聚氨酯材料表面,以制备具有抗血细胞黏附和抗异物反应功能的植入体材料,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天然多糖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葡聚糖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抗污、抗凝血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功能化修饰。由于葡聚糖本身缺少活性官能团,因此通常需要对葡聚糖进行改性引入活性官能团。在本论文第二章中,在聚氨酯材料表面修饰醛化葡聚糖(Dex-CHO),并探究改性聚氨酯的抗血细胞黏附性能及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修饰了醛化葡聚糖后聚氨酯材料表面的水接触角从93.4°降低到68.6°,同时能够有效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黏附。但相较于未改性聚氨酯,改性后的材料表面存在大量醛基官能团,导致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分泌从1.1 ng/mL提高到11.4ng/mL,使巨噬细胞朝M1表型极化,使植入体周围产生促炎微环境,不利于聚氨酯植入体实现抗异物反应的功能。针对聚氨酯植入体引发异物反应的问题,本论文第三章中,使用羧甲基葡聚糖(CMD)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聚氨酯植入体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实验结果表明,CMD和hCG修饰的聚氨酯植入体(PU-hCG)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抗血细胞和血小板黏附性能。体外细胞实验表明PU-hCG可以使巨噬细胞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量从1.0 ng/mL降低到0.1 ng/mL。同时,使巨噬细胞M2表型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量从541.9 pg/mL增加到786.3 pg/mL,表明PU-hCG可以有效抑制巨噬细胞M1表型的极化,同时促进了M2表型的极化。体内动物实验表明,与未改性聚氨酯材料相比,PU-hCG植入体周围产生的纤维囊厚度降低了61.9%,表明PU-hCG具有良好的抗异物反应的能力。本论文基于天然多糖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对聚氨酯材料进行表面功能化改性,在聚氨酯材料表面形成具有抗污和免疫调节功能的涂层,有效降低了材料表面血细胞的黏附和异物反应的产生。本论文的研究揭示了天然多糖与蛋白质活性分子在植入体表面抗血细胞黏附和抗异物反应的作用机制,在构建新型聚氨酯基医用植入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宝鸡市精神卫生中心首次确诊并住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联合rTMS组,各58例。艾司西酞普兰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口服治疗,联合rTMS组在艾司西酞普兰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神经递质[孤啡肽(OFQ)、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rTMS组总有效率为91.38%,高于艾司西酞普兰组的77.59%(χ~2=4.209,P=0.040)。联合rTMS组Barthel指数分级优于艾司西酞普兰组(P<0.05)。治疗8周后,2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PSStress biologyQ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rTMS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艾司西酞普兰组(P<0.01);2组OFQ水平低于治疗前,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rTselleckMS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艾司西酞普兰组(P<0.01)。联合rTMS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E-616452作用2%vs. 10.34%,χ~2=0.100,P=0.751)。结论 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其睡眠质量、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视觉教学法指导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刷牙的综合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医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合作应用视觉教学法(visual pedagogy,VP)指导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刷牙的效果。方法:收集45例学龄前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医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合作使用刷牙步骤卡片以视觉教学法对ASD儿童实施刷牙干预。通过口腔检查收集孤独症儿童的龋失补指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菌斑指数(plaque iAM-2282体内ndex,PLI);让孤独症儿童在数据采集者面前刷牙,对他们的刷牙能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mpagliflozin-bi10773.html力、刷牙意愿进行评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态度等基本信息。家长知情同意后,在康复中心生活技能课程上由老师使用刷牙卡片以视觉教学法来指导孤独症儿童完成刷牙,并要求每一位家长熟练运用该方法,以家庭作业的方式每天使用该方法来指导孤独症儿童刷牙2次。在基线、干预一个月后和三个月后收集孤独症儿童刷牙能力、刷牙意愿以及菌斑指数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5例孤独症儿童刷牙效果干预前后比较:刷牙能力、刷牙意愿干预后得分均高于基线(P<0.05);菌斑指数干预后低于基线(P<0.05)。(2)(1)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孤独症儿童刷牙效果干预前后比较:3个月后各组的刷牙能力、刷牙意愿得分均高于基线(P<0.05),各组的菌斑指数均低于基线(P<0.05);(2)组间差异比较:刷牙能力(基线)、刷牙意愿(3个月后)轻度组均高于重度组(P<0.05);刷牙能力(3个月后)轻度组retinal pathology高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3)菌斑指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1)家长对口腔保健的认知、态度与菌斑指数成正相关(P<0.05);(2)基线时dmft指数与菌斑指数成正相关(P<0.05)。结论:(1)为期3个月的“医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合作使用视觉教学法对孤独症儿童刷牙的干预,刷牙效果各项指标都有所提高,视觉教学法可改善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口腔卫生。(2)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态度与菌斑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卟啉基含糖聚合物的构建与增强Chemo/PDT协同治疗的研究

虽然化疗(Chemo)和光动力疗法(PDT)已经用于癌症的治疗,但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使得单一疗法难以完全抑制肿瘤生长。为了降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克服肿瘤乏氧环境下PDT疗效降低的问题,Chemo/PDT协同治疗近年来备受关注。根据肿瘤微环境(TME)特征,可以构建各种响应性和/或靶向肿瘤的药物递送系统,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光敏剂卟啉在PDT中存在水溶性差、易发生聚集诱导猝灭(ACQ)、过早释放和乏氧条件下疗效降低等问题,使得设计和制备卟啉光敏剂用于PDT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制备了一系列两亲性卟啉基含糖聚合物,由聚半乳糖嵌段、光敏剂卟啉和胆酸组成,半乳糖与卟啉相结合可以实现HepG2细胞的主动靶向,并解决光敏剂疏水性问题;胆酸与卟啉共聚,减弱聚集诱导猝灭,增强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的递送;卟啉基含糖聚合物包封Dox,改善肿瘤组织乏氧条Alisertib细胞培养件下PDT疗效降低的问题,实现Chemo/PDT协同治疗的效果。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和细胞实验等方法探究卟啉基含糖聚合物的属性、光物理化学性质、PDT疗效、半乳糖的靶向能力和Chemo/PDT协同治疗效果等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两步RAFT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单体组成比例的卟啉基含糖聚合物,其中半乳糖、胆酸、卟啉单元以垂坠单元悬挂于聚合物主链,起到相对应的功能。制备一系列卟啉基含糖聚合物的溶解性随疏水嵌段比例的增加溶解性下降;通过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证明了卟啉基含糖聚合物具有Pexidartinib化学结构良好的自组装能力并且能够保持卟啉光敏剂的光活性;胆酸单元引入到卟啉基含糖聚合物bioactive nanofibres中,降低卟啉的ACQ效应,提高了卟啉基含糖聚合物的荧光成像能力,也增强了其PDT效果;在细胞层面采用不同细胞实验(HepG2、L929和MCF-7)和靶向单元竞争法(G和G_(100))实验证明了半乳糖的引入使聚合物能够特异性靶向过表达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HepG2细胞;物理包封卟啉光敏剂的聚合物G_(100)C_5-TPPOH和G_(100)C_5P_5光毒性相当,然而G_(100)C_5-TPPOH在细胞实验中表现出潜在的暗毒性,阻碍其光动力治疗的广泛应用,但是以化学键接入到聚合物中的卟啉,不仅表现出优异的PDT能力,还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2)通过纳米沉淀法将Dox包封到聚合物胶束中,与卟啉基含糖聚合物的PDT能力结合,从而实现Chemo/PDT协同治疗。卟啉基含糖聚合物中引入胆酸提高了Dox的包封能力,并且表现出Dox的pH响应性释放,有利于在酸性的肿瘤环境中发挥疗效,另外体外细胞CCK-8、荧光显微镜和协同疗效计算实验证明了载药聚合物的Chemo/PDT协同治疗有效性。

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目前生产上仍缺乏针对该病的有效防治药剂和理想抗病品种。该病病原菌致病力强,变异丰富,其致病机制尚未解明。鉴于此,本研究针对299株Foc菌株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方法,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深入挖掘其致病基因。根据生理小种、营养亲和群等特性将测得的致病力表Invasion biology型数据进行分组,分别依据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使用Gemma软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计关联到151个相关SNP,通过比对参考基因组,最终确定46个候选致病基因。采用PCR技术克隆了FocScp、FocChp、FocGf12三个基因的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oocScp在基因组全长为1134 bp,cDNA编selleck AZD6738码区全长948 bp,编码蛋白含314个氨基酸,预测编码产物大小约33.27 kDa,为胞外分泌蛋白;FocChp在基因组全长为2 848 bp,cDNA编码区全长1 302 bp,编码蛋白含433个氨基酸,预测编码产物大小约49.17 kDa,为含有3个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FocGf12在基selleckchem GSK1349572因组全长为2 351 bp,cDNA编码区全长1 533 bp,编码蛋白含有480个氨基酸,预测产物大小约53.54 kDa,为糖苷水解酶家族蛋白。运用同源重组方法在菌株Foc4背景下分别将3个基因敲除,获得了敲除突变体,并初步分析了突变体在香蕉上的致病性。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病原菌的致病机制,香蕉抗枯萎品种选育以及新的药物靶标的开发奠定基础。

瑞马唑仑联合艾司唑仑对腹腔镜手术前焦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瑞马唑仑联合艾司唑仑缓解术前焦虑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40例,男64例,女76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Alisertib价格组:瑞马唑仑组(R组)、艾司唑仑组(E组)、瑞马唑仑联合艾司唑仑组(R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5例。R组麻醉诱导前静注瑞马唑仑;E组术前1晚口服艾司唑仑且麻醉诱导前静注生理盐水;RE组术前1晚口服艾immune sensor司唑仑且麻醉诱导前静注瑞马唑仑;C组麻醉诱导前静注生理盐水。记录术前1 d访视时、入室后、静注瑞马唑仑或生理盐水后10 min的焦虑视觉模拟评分(VAS-A),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与术前1 d访视时比较,入室后E组和RE组VAS-A评分明显降低,静注瑞马唑仑或生理盐水后10 min R组、E组和RE组VAS-A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E组和RE组入室后VAS-A评分明显降低,R组、E组和RE组静注瑞马唑仑或生理盐水后10 min VAS-A评分明显降低(P<0.05),R组、E组和RE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R组、E组和RE组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四组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单独应用瑞马唑仑或艾司唑此网站仑,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可以有效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第1晚睡眠质量。

广东及周边省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型谱系8毒株变异规律和传播研究

【目的】使用贝叶斯系统动力学方法重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2型(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2,PRRSV-2)谱系8毒株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5个省份间的传播及遗传演化规律,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的针对性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来自上述5省所有可用的PRRSV-2的ORF5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选取其中的谱系8获悉更多毒株,剔除重组序列及可疑序列。将空间数据结合病原体的进化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BEAST及相关软件计算病毒的共同祖先、核苷酸替代速率及不同地理位置间可能的传播方向和迁移速率等。【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南方5省猪群中流行的PRRSV-2被分Chemicals and Reagents为4个谱系,其中154株被鉴定为谱系8毒株。在剔除1株重组毒株和3株可疑毒株后,来自上述5省的谱系8毒株ORF5序列具有强烈的时间信号,且最佳拟合模型为GTR+I+G。贝叶斯系统动力学分析表明,5省间谱系8毒株具有2.748×10~(-3)核苷酸替换/位点/年(95%HPD:2.053×10~(-3)~3.428×10~(-3))的核苷酸替代速率,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可能出现在2002年(95%HPD:1998-2005年)。据SPREAD3计算,广西的毒株向广东(Rate=0.876)、湖南(Rate=0.892)、江西(Rate=0.883)、福建(Rate=0.889)传播,以及部分福建毒株向广西(Rate=0.897)传播。【结论】自2005年以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5省猪群中流行的PRRSV-2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谱系8毒株具有较高的核苷酸替代速率,且有效种群大小在2006-2007年和2009-2013年明显上升。同时,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5省谱系8毒株的最近共同祖先可追溯至2002年,且以广西作PR-171为潜在发源地在该地区持续传播。

李白盾蚧转录组分析及SSR位点开发

李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ruCanagliflozinnicola(Maskell)寄主范围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入侵害虫。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NovaSeq 6000)对李白盾蚧进行转录组测序、de novo从头组装及功能注释,在此基础上筛选其微卫星(SSR)位点,并挖掘微卫星引物。研究共获得李白盾蚧转录组60 296条转录本,24 967条单基因(unigenes)序列。通过GO数据库注释,将所有unigenes的功能分为生物学进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41个亚类功能区。KOG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5 085条unigenes归到25个基因家族,注释到一般功能预测的数目最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6 668条unigenes注释到280个代谢通路,Blebbistatin细胞培养其中注释到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的数目最多。利用MISA软件共搜索到微卫星位点18 193个,分布在9 043条unigenes中,占总unigenes数量的36.22%,平均每2.29 kb出现一个SSR位点。其中主要重复类型为单核苷酸重复,占SSR位点总数的72.03%,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15.90%)和二核苷酸重复(8.48%)。单核苷酸重复主要为A/T(71.16%),二核苷酸重复主要为AG/CT(5.20%)。基于Primtumor biologyer Primer 3软件设计出12 538对李白盾蚧SSR引物,从中随机挑选50对引物进行PCR验证,共29对引物可以稳定扩增出目的片段。本研究成功组装了李白盾蚧转录组数据,并基于转录组数据成功筛选出其微卫星位点,为未来该虫的种群遗传学以及入侵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