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免疫炎症指标在疾病早期区分单双相抑郁的价值

目的 探索可在疾病早期区分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外周血免疫炎症指标并构建预测模型,为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早期鉴别、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2次,且首次入院时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487例,根据此后住院记录中的诊断分为单相抑郁组357例和双相抑郁组130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两组各纳入102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住院时的一般资料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Captisol价格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补体3(C3)、补体4(C4)、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探索双相抑郁的早期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免疫炎症因子对双相抑郁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单相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的NLR、MLR、C3、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4、3.062、2.333、2.233;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LR(OR=1.631,95%CI=1.206~2.194)和C3(OR=1.195,95%CI=1.033~1.383)是双相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双相抑郁的AUC为0.669,敏感度为phage biocontrol78.4%,特异度为53.9%。结论 MLR及Rapamycin抑制剂C3水平升高可能是双相抑郁的早期预测指标。

红参-制何首乌药对抗衰老作用的HT22细胞和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提取工艺下红参-制何首乌药对对神经细胞的抗衰作用,为红参-制何首乌药对在抗衰及抗阿尔茨海默病(AD)作用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分别制备30%和70%乙醇回流提取物,30%和70%乙醇渗漉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提取物对HT22细胞surrogate medical decision maker中β-半乳糖苷酶含量的影响,初步筛选红参-制何首乌药对神经细胞抗衰效果最佳的提取物,并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直观分析该提取物对神经细胞的抗衰效果,用秀丽隐杆线虫寿命试验及瘫痪实验验证其抗衰及抗AD作用。结果 红参-制何首乌此网站药对的不同提取方式均对HT22细胞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其中70%乙醇渗漉提取物效果最佳。对其进行多浓度验证,显示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浓度为0.2 mg·mL~(-1)的70%乙醇渗漉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有明显的延长作用,浓度为0.008mg·mL~(-1)的70%乙醇渗漉提取物具有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naciclib-sch727965.html缓解瘫痪的趋势。结论 红参-制何首乌药对的70%乙醇渗漉提取物具有明显抗神经细胞衰老的作用,具有抗衰老延长寿命与治疗AD的潜力,应深入研究。

白芨多糖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促炎因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DS-3201采购[目的]通过不同浓度白芨多糖干预内毒素激活后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株,明确白芨多糖在细胞模型中对巨噬细胞TLR4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白芨多糖溶液对Raw264.7巨噬细胞株的最大无毒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高、中、低浓度白芨多糖组,美沙拉嗪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和IL-17的表达水平;采用Real-tiimmune cell clusters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TLR4、MyD88、IRAK1、IKK-β、IRF3、IκB-α、NF-κB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TLR4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内毒素组的各促炎细胞因子相较于正常对照组的促炎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0selleck激酶抑制剂.01)。而白芨多糖作用于内毒素组巨噬细胞后,其促炎细胞因子、TLR4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及TLR4介导的下游MyD88,IKK-β,IκB-α和NF-κB分子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白芨多糖可通过拮抗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TLR4/NF-κB通路的活化,而影响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4-羟基香豆素苷的生物合成

4-羟基香豆素具有抗凝血功能Fungal biomass,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抗凝血药物华法林的重要直接前体,也可用于抗癌、杀鼠、制作合成香料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的化学合成法成本高、工艺复杂、需要高温高压且收率低,生物合成4-羟基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和策略,优化了生物合成4-羟基香豆素的菌株,实现了4-羟基香豆素的高产。通过大肠杆菌BW25113基因组改造(整合莽草酸上游途径关键基因aro G~(fbr)并敲除降解合成途径中间产物的硫酯酶基因ydi I)、4-羟基香豆素合成质粒模块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实现GSI-IX了目前生物合成4-羟基香豆素的最高产量1157 mg/L。初步实现4-羟基香豆素的高产,但其较高的细胞毒性成为进一步提高4-羟基香豆素产量的瓶颈。为解决4-羟基香豆素细胞毒性高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筛选四种糖基转移酶得到Os SGT1,成功将4-羟基香豆素转化为低细胞毒性的4-Naporafenib试剂羟基香豆素苷,添加实验胞内糖基化效率为0.65%。体外纯化Os SGT1进行酶动力学分析,得知该酶对4-羟基香豆素的kcat/Km=0.45 m M~(-1)min~(-1)。分别采用添加分子伴侣、载体优化、培养基组分优化等方式,增强Os SGT1胞内糖基化效率,添加实验胞内糖基化效率接近100%。进行发酵罐培养制备糖苷产品,分别添加5 g/L、10 g/L、20 g/L不同浓度的4-羟基香豆素底物,糖基化效率随底物浓度降低,分别为96.7%、59.5%和1.37%,用发酵罐细胞液制备4-羟基香豆素苷产品,纯度可达92%。将OsSGT1引入从头合成4-羟基香豆素途径,经质粒模块优化和启动子优化,首次实现了生物合成4-羟基香豆素苷,产量达到1793 mg/L。通过酸水解和酶水解对4-羟基香豆素苷的水解进行研究:测试不同温度、乙醇浓度、酸浓度对4-羟基香豆素苷水解的影响,水解率达到32.0%;筛选大肠杆菌内源性糖苷水解酶,糖苷水解率达18.6%。

智能响应雷公藤红素递送体系的设计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是一种从雷公藤根中提取物分离出来的活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癌活性,是一种颇具转化潜力的药物。然而,其水稳定性差、治疗窗窄、不良反应多,限制了CEL的体内应用。为了克服以上限制,我们创NN2211新地利用了CEL和Fe(III)的配位,并基于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的活性氧(ROS)和三磷酸腺苷(ATP)双重响应设计了一种智能响应雷公藤红素递送系统:雷公藤红素-铁纳米颗粒(CEL-Fe NPs)。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我们利用配位合成了CEL-Fe(III)螯合物作为减毒内核,基于ATP与Fe(III)的竞争性结合,CEL-Fe(III)配位结构可被破坏从而重新恢复为CEL。随后,CEL-Fe通过纳米沉淀法被包封在ROS响应嵌段聚合物的疏水核心中,成功合成了CEL-Fe NPs。形貌、粒径和电位表征证明,CEL-Fe NPs粒径均匀,约为86 nm,表面电荷约为-20 m V,且能够在水溶液和缓冲液中保持稳定;同时,CEL-Fe NPs具备ATP响应配位解体和在Fe(III)作用下增强的ROS响应的药物释放行为,在微酸和含有H_2O_2的释放介质中2selleck HPLC4 h释放率达到83%。其次,通过体外毒性测试和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我们验证了CEL-Fe降低的细胞毒性、可在ATP响应后恢复药物毒性的特征,同时,探究了其内在机制。之后,针对纳米包封体系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药物能够有效地被细胞摄取,同时,蛋白印迹、Caspase 3活性检测、凋亡检测等系列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表明细胞毒性变化的具体机制与Hsp90-Cdc37客户蛋白的表达量、药物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方面相关。最后,通过急性溶血实验、生物安全性测试、小鼠活体成像证明了CEL-Fe NPs的生物安全性明显改善,在高给药剂量下未观察到明显的组织毒性。此外,我们建立了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瘤模型以评估CEL-Fe NPs的体内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证migraine medication明纳米粒能够有效地在肿瘤积聚,而且,由于其响应释放和响应药效激活的特性,体内抑瘤实验结果显示:CEL-Fe NPs显示出比单独的药物和未配位的CEL NPs更强的抗肿瘤疗效,其肿瘤体积小于PBS治疗组的1/10。综上,我们成功合成的智能响应递送体系CEL-Fe NPs,具有如下特征:在正常生理组织中,聚合物中的亲水聚乙二醇末端能够维持CEL-Fe NPs的体内循环稳定性,并维持减毒内核CEL-Fe的稳定配位状态,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有效减少了对正常生理组织的毒性;当Cel-Fe NPs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富含ATP、ROS的肿瘤微环境中时,ROS触发和增强了药物释放行为,随后由于ATP与Fe(III)的竞争性结合,CEL-Fe的配位键被破坏,从而恢复了CEL的抗肿瘤药效,实现肿瘤特异性的药物激活。我们的研究为基于配位的CEL衍生物和药物减毒体系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路。

卟啉及含氧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近红外发光性质研究

本文主CP-456773使用方法要聚焦于设计、合成发光性能良好的卟啉类配体及其非贵金属配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和光学性能表征。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GSK2118436纯度部分:长链烷氧基金属卟啉的合成及其近红外发光性质研究。本文合成了两种meso-四[4-(烷氧基)苯基]-卟啉,将其分别与廉价过渡金属离子(Ni~(2+)、Cu~(2+)、Zn~(2+))和稀土金属离子Yb~(3+)配位,并对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相对量子产率进行测试。由光学测试结果发现,金属配合物较相应配体的吸收和发射波长均有不同程度上的蓝移。金属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几乎没有变化。配体的相对量子产率大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于传统的四苯基卟啉,配合物的量子产率因配位金属不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第二部分:含氧类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近红外发光性质研究。本文合成了用二苯并呋喃代替卟啉母核上的一个吡咯环形成的3种类卟啉配体,并与Ni~(2+)、Cu~(2+)、Zn~(2+)配位,合成了9种金属配合物,分别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相对量子产率测试。从光学测试结果发现,配体及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能量最低峰位置比结构类似的卟啉类大环有红移,荧光发射能量最低峰位置也比相似结构的大环有红移。与金属配位后,锌配合物相对量子产率比配体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镍和铜的配合物则几乎没有荧光。

来自聚球菌属的Argonaute蛋白性质研究

Argonaute(Ago)蛋白可以利用短的核苷酸单链识别与之互补的序列,是一种具有基因编辑的潜力的核酸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真核生物中的Ago蛋白是影响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的RNA干扰(RNAi)通路的关键因素。原核生物中的Ago会参与宿主的免疫防御和DNA复制等重要的过程。根据Ago蛋白结合短核苷酸的特性,很多团队已经利用Ago蛋白开发核酸检测工具或者在基因工程上进行应用。为了挖掘更多可以应用的Ago蛋白,我们发现一种来自嗜中温蓝细菌属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的Ago蛋白(ScAgo)。通过构建表达质粒,获得目的蛋白,并对该蛋白性质进行研究。实验表明ScAgo是一种DNA引导的核酸酶,可以高效利用短g DNA去切割单链DNA(singlIACS-10759e-stranded DNA,ss DNA)。ScAgo性质与常规Ago类似,但是其羟基化引物切割位点在15和16位碱基之间,这个发现较为特殊。ScAgo与已知Ago相比金属离子耐受范围较为广泛,最适切割温度为65℃。GSK2118436浓度同时SMalaria immunitycAgo对于guide和target之间的错配的容忍度较高,在第9、11、12、13、14位碱基发生错配会影响其切割能力。最重要的是ScAgo蛋白85℃可以完全裂解质粒DNA,这为开发ScAgo作为一个内切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综上ScAgo作为一种DNA引导的DNA内切酶,这个研究加深了我们对ScAgo的认识,并为其后续开发更多应用奠定了基础。

NtTDRE1参与烟草干旱胁迫响应的功能研究

【研究背景】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在大田生长期对水分需求较多,易受干旱的影响,从而导致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损失。钾是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能够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参与植物的干旱胁迫响应。植物的TPK/KCO钾离子通道蛋白,对钾离子具有高度的选择透性。例如,拟南芥的TPK1在植物中广泛表达,可调节气孔开闭,对维持细胞内钾离子动态平衡以及种子的萌发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还表明,该通道家族蛋白具有响应盐胁迫及低钾胁迫的功能。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参与植物的干旱胁迫响应。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模拟干旱条件下,属于烟草TPK/KCO钾离子通道家族的NtTDRE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暗示其可能参与了烟草的干旱胁迫响应。因此将该基因克隆出来,并创制了NtTDRE1过表达和敲除突变体株系。然后对野生型、过表达及敲除突变体材料进行了干旱胁迫处理,开展了形态观察、生理指标测定及抗旱相关Marker基因的表达分析等,筛选并验证NtTDRE1的互作蛋白MDV3100,旨在为NtTDRE1参与烟草干旱胁迫响应的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采用野生型、NtTDRE1过表达和敲除突变体株系为研究材料,观察不同浓度的PEG6000和ABA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同时,用适当浓度的PEG6000和ABA处理烟苗,分析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再对各个材料的烟苗进行自然干旱处理,记录植株形态变化,并测定抗旱相关生理指标;制备NLGK-974体内tTDRE1的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沉淀-质谱鉴定(IP-MS)筛选其互作蛋白,并利用酵母双杂交、荧光素酶互补实验加以验证。【结果与分析】模拟干旱条件下,随着PEG6000的浓度增加,野生型、NtTDRE1过表达和Rumen microbiome composition敲除突变体的种子萌发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10%PEG6000的处理下差异较大,过表达株系的种子萌发率高于野生型和敲除突变体;随着外源ABA的处理浓度的增加,三组材料的种子萌发速度都有所减慢,且在1μM ABA处理下,过表达的种子萌发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和突变体;在10%PEG6000、1μM ABA处理下,在过表达材料中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所增强。将长势一致的2月龄烟草进行自然干旱30d后,过表达材料的保水力显著高于野生型,突变体材料失水最快。过表达材料的抗氧化酶活性、根冠干重、相对含水量都高于野生型和突变体,而其离体叶片失水率、气孔开度、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则都低于野生型和突变体。为了寻找NtTDRE1的互作蛋白,在成功制作多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开展了免疫共沉淀试验。通过质谱分析,找到了候选蛋白Nt14-3-3。然后,分别利用酵母双杂交、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了NtTDRE1与Nt14-3-3可以在体外与体内进行互作。同时,qRT-PCR的分析结果也表明,Nt14-3-3基因的表达受干旱胁迫的强烈诱导。【结论】NtTDRE1参与了烟草的干旱胁迫响应过程,并可能与Nt14-3-3蛋白协同作用,增强了烟草抵御外界干旱胁迫的能力。

Ⅲ型纤连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5抑制巨噬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

背景:Ⅲ型纤连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5(fibronectin type Ⅲ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5,FNDC5)是一种肌肉因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炎、抗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功能,并且具有调节多种细胞焦亡的能力。目的:探讨FNDC5对巨噬细胞焦亡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构建FNDC5基因过表达medial oblique axis和沉默慢病毒载体,将慢病毒载体转染至THP-1细胞株,通过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表达、qPCR和Wes获悉更多tern blot验证转染效果。(2)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通过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构建巨噬细胞焦亡模型,分组:NC组、ox-LDL组、ox-LDL+MOCK1组、ox-LDL+Ov-FNDC5组、ox-LDL+MOCK2组和ox-LDL+shFNDC5组。(3)采用Hoechst 33342/PI荧光双染和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评估细胞焦亡程度,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8释放水平。结果与结论:与ox-LDL+MOCK1组相比,过表达FNDC5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焦亡率以及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释放水平,显著抑制NF-κB p65、NF-κB p50、NLRP3、ASCPanobinostat化学结构、Caspase-1及GSDMD的mRNA表达,显著抑制NF-κB p65、NF-κB p50、NLRP3、ASC、Cleaved Caspase-1及GSDMD-N的蛋白表达;与ox-LDL+MOCK2组相比,沉默FNDC5则出现相反结果。结果表明:FDNC5可能通过抑制NF-κB/NLRP3通路缓解巨噬细胞焦亡。

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紫杉醇脂质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亚型,约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0-85%。具有并发症多、易复发和转移等特点,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6.4%。化疗是目前治疗NSCLC的主要方式,紫杉醇(Paclitaxel,PTX)是从太平洋紫衫的树皮及针叶中提取的一种三环二萜类化合物,是目前NSCLC临床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其具有疏水性,常规注射剂通常缺乏组织和器官特异性,快速在体内清除、副作用大。研发出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近些年来,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受到诸多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这种新的药物递送方式利用了内源性细胞载体在体内循环时间久、形态可塑性大、受体丰富、可通过生物屏障、无免疫原性等优点,能够高效、快速的将药物传递到靶向部位,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疗效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s)是循环系统中最丰富的白细胞。NEs能够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通过血管和间质组织迅速的到达炎症部位,释放细胞因子,吞噬病原体,修复损伤。炎症是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等的主要病理特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设计了一种NEs介导的紫杉醇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NE-LP-PTX)。首先制备脂质体(LP)对PTX进行封装,LP不仅可以解决PTX疏水性的问题,还可以避免游离PTX对NEs产生毒性。而后,提取NEs对紫杉醇脂质体(LP-PTX)进行包载后再回输,利用肿瘤部位的炎症环境,使得NEs迅速通过血管和组织间质迁移到肿瘤部位,释放出药物。对LP-PTX和NE-LP-PTX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并进行了体内外的药效学考察,具体内容如下:1.PTX体外分析方法学建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建立PTX的体外分析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得到PTX在227 nm处有最大吸收峰,符合药典记载,PTX标准曲线R~2为0.9993,PTX浓度在15.63-500.00μg/m L范围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3832x-214799。验证建立的PTX体外分析方法学,结果显示该方法专属性良好,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检测的RSD值均小于3.00%,实验结果符合标准,可以用于后续的PTX含量检测分析。2.LP-PTX的制备及表征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LP-PTX,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的表征,粒径163.6 nm左右,PDI为0.168,电位为-2.47 m V,包封率为92.10%,载药量为3.55%。扫描电镜显示脂质体成规整的球形囊状结构,空白脂质体的粒径小于载药脂质体。稳定性结果显示,72 h内脂质体的粒径和PDI并无明显变化。3.NE-LP-PTX的构建本研究选择小鼠骨髓腔内的中性粒细胞负载LP-PTX,骨髓提取得到的细胞数量可以达到7.24×10~6 cell/mouse,纯度和形态符合后期实验要求。选择细胞电穿孔法使NEs负载LWave bioreactorP-PTX,并对NEs电穿孔包载LP-PTX的条件进行优化,NEs-LP-PTX制备的最终电穿孔条件为:220 V,脉冲时间5 ms,10个脉冲循环,LP-PTX的浓度为120μg/m L。4.LP-PTX的体外评价选用A549细胞作为细胞模型,进行了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分析。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在1-24μg/m L的浓度范围内,LP-PTX相较于游离药物对A549细胞的杀伤更为明显,且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成剂量依赖性。细胞摄取结果显示,A549细胞对LP-PTX摄取效率与时间呈正相关。ROS水平检测结果显示,PTX组只有少量的活性氧累积,LP-PTErdafitinib作用X组细胞内活性氧的累积是PTX组的4.77倍。5.NE-LP-PTX的体内评价选用A549细胞建立裸鼠异位荷瘤模型,治疗结束后与Control组相比,NE-LP-PTX能显著抑制肿瘤的增长,与Control组相比NE-LP-PTX组抑SAHA制了89.0%的肿瘤体积增长,与LP-PTX相比,NE-LP-PTX组抑制了53.66%的肿瘤体积增长,与PTX组相比,NE-LP-PTX组抑制了68.82%的肿瘤体积增长。肿瘤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Control组肿瘤织坏死区域较少,LP-PTX和NE-LP-PTX组肿瘤组织范围内坏死较多。TUNEL肿瘤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ontrol组肿瘤细胞生长旺盛,NE-LP-PTX组凋亡细胞最多,LP-PTX次之,PTX相对较弱。对主要脏器进行H&E染色分析和体重监测,NE-LP-PTX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的LP-PTX具有良好的包封率、粒径、分散性和稳定性。体外实验显示LP-PTX具有良好的抑制A549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摄取效率,促进A549细胞内ROS累积。采用细胞电穿孔的方式成功制备NE-LP-PTX,处理后的NEs仍保持良好的细胞活性和细胞迁移能力,体外实验证实了NE-LP-PTX具有良好的抑瘤效果和生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