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18)F-FDG PET/CT双模态图像,构建临床结合传统PET特征的集成式机器学习模型,并再添加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组合模型,用以个体化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2年无事件生存期(2-EFS),比较两模型的效能并进行模型的可解释性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91例连续性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等资料。所有患者均在任何干预治疗前接受我院~(18)F-FDG PET/CT扫描。按照8:2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72)和测试集(n=19)。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进展组和进展组。使用LIFEX软件对PET/CT图像中最大靶病变的淋巴瘤病灶进行三维感兴趣区容积(Volume of interest,VOI)的分割,计算传获悉更多统PET半定量参数,及病灶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分别提取PET及CT影像组学特征,每个患者共328个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与选择后,计BIBW2992配制算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S)。通过组间差异分析,筛选有意义的临床特征及传统PET影像半定量特征纳入模型。分别构建基于临床结合传统PET影像特征、RS联合临床及传统PET影像特征的XGBoost集成学习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两模型AUC的差异。使用SHAP方法进行模型可解释性分析,并通过shapley值对纳入模型的各个特征进行排名分析。结果:本研究符合纳排标准的共91例DLBCL患者(42名男性,49名女性),其中训练集有72例,发生2-EFS事件的进展患者有25例;测试集有19例,疾病进展患者为7例。训练集与测试集两组间临床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r>0.05)。通过两组间比较,Ann Arbor分期、IPI、MYC、MTV、TLG具protozoan infections有统计学差异(均r<0.05)。通过Lasso筛选出7个影像组学特征(2个PET影像组学特征、5个CT影像组学特征)。基于临床-传统PET模型构建的XGBoost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74,测试集AUC为0.54;而基于RS联合临床-传统PET的XGBoost模型在训练集的AUC为0.81,测试集AUC为0.74。RS联合临床-传统PET模型的效能优于临床-传统PET模型(r<0.05)。SHAP的结果表明,在临床-传统PET构建的XGBoost模型中,shap分析得到各特征贡献Ann Arbor分期>MTV>MYC>IPI评分;在基于RS联合临床-传统PET特征的XGBoost模型中,shap分析得到各特征贡献RS>Ann Arbor分期>MTV>MYC>IPI评分。结论:基于临床、影像和RS的联合模型在评估接受治疗后DLBCL患者的2-EFS时,展现出了较好的效能,并且在测试集中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基线~(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异质性指标有望成为预测2–EFS的有力工具。
樟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多糖是一类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天然多聚合物。真菌多糖是指真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是一种台湾特有的珍贵药用真菌,具有抗肿瘤、保肝和抗炎等作用。多糖作为樟芝中重GSK2118436要的活性成分,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分子量大小、化学组成、糖残基连接方式等结构特征关系密切。而多Fixed and Fluidized bed bioreactors糖的来源、提取和纯化方式等的不同与获取的多糖种类直接相关。本课题拟优化获得樟芝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并分离纯化获得一种分子量均一的樟芝多糖,考察其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本课题用液态深层发酵技术对樟芝菌株进行扩大培养,获得菌丝体;将菌丝体冻干磨碎后,进行除脂,结合单因素法对影响多糖提取率的热AMG510体内实验剂量水浸提温度、时间和液料比进行优化,最终结果即温度:90℃,时间:4 h,液料比:35:1时多糖提取率最高。在单因素优化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实验设计,考察提取温度、时间和液料比对多糖提取的交互影响,并确定三者的最佳参数,获得最佳提取条件即温度:93.6℃,时间:4.5 h,液料比:40:1。对优化后的条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多糖提取率较优化前升高19%。提取出的樟芝多糖,经除蛋白和醇沉处理后,获得樟芝粗多糖。采用纤维素DEAE-52、葡聚糖凝胶G-25、葡聚糖凝胶G-50等方法对樟芝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筛选获得分子量均一的樟芝纯化多糖,命名为ACPSA,并对ACPSA的分子量和单糖组分进行测定,最终测得樟芝多糖ACPSA的Mp、Mw、Mn分别为13.924 KDa、16.088 KDa、11.696 KDa。ACPSA由三种糖组成,分别是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三者的摩尔比为0.122:0.835:0.042。以ACPSA为研究对象,将其作用于人单核细胞(THP-1细胞)和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BMDM细胞),探究其对单核细胞分化和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证明樟芝多糖ACPSA可以促进THP-1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并使THP源巨噬细胞和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发生M1型极化,增强其分泌IL-6、IL-1β、TNF-α、CD86、i NOS等促炎因子,同时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凋亡。本文优化获得樟芝粗多糖最佳提取条件;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了一种尚未见报道,分子量均一的樟芝多糖ACPSA;该多糖可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免疫效应。本研究可为相关产品开发和药理机制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征、诊疗、结局及趋势研究
背景:约6%-27%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住院患者没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Standard modifi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SMuRF),被称为SMuRF-less患者。既往研究发现,SMuRF-less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SMuRF患者,但校正患者特征和治疗后,SMuRF-less患者的死亡风险是否增加,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此外,随着医疗水平提升,尚不清楚这两组患者在诊疗和结局方面的差异是否随时间变化。目前,我国尚无全国代表性数据系统评价SMuRF-less患者的特征、诊疗、结局及变化趋势。目的:(1)比较SMuRF-less与SMuRF患者在患者特征、院内诊疗和结局方面的差异,探索导致差异的可能因素;(2)评估上述差异的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hina PEACE-Retro AMI study),该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2001、2006、2011及2015年我国具有全国代表性的AMI住院患者样本。SMuRF指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或吸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和院内死亡风险差异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和医院间聚集效应的影响。评估差异变化趋势时,在回归模型中加入SMuRF状态与研究年份的交互项,检验交互作用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纳入16,54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5±13岁;30.0%为女性;19.9%为SMuRF-less患者)和4,14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8±12岁;41.1%为女性;14.7%为SMuRF-less患者)。SMuRF-less患者所占比例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相较SMuRF患者,该群体年龄更大,入院时更常出现心源性休克,mini-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危险评分更高;但出现胸部不适的比例更低,也更少被收入心脏专科病房。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1)与SMuRF组相比,SMuRF-less组较少接受指南推荐的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51.6%比60.9%)、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7.3%比28.8%)、阿司匹林(89.0%比94.7%)、β-受体阻滞剂(78.3%比85.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49.9%比68.1%)和他汀(69.9%比85.1%)(所有P<0.001)。进一步校正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表现后,上述治疗差异仍存在。(2)2001-2015年间,两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阿司匹林和Female dromedary他汀治疗的比例均大幅增加(趋势P<0.05),但SMuRF-less组的治疗率始终低于SMuRF组。两组使用阿司匹林的差异在15年间增大(SMuRF状态与研究年份的交互作用检验P=0.018),其他治疗差异无变化。(3)SMuRF-less 组的住院死亡率高于 SMuRF 组(18.5%比 10.5%,P<0.001),两组院内死亡风险在入院24小时内最高。调整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表现后,SMuRF-less 组的院内死亡风险仍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4CP-6905502;95%[Confidence interval,CI]1.25-1.60)。进一步调整院内治疗后,差异不再显著(OR 1.06;95%CI 0.93-1.21)。但调整患者特征和治疗后,SMuRF-less组仍有较高的入院24小时内死亡风险(OR 1.39;95%CI 1.14-1.69)。(4)此外,2001-2015 年间,SMuRF-less组的院内死亡率未下降(趋势P=0.115),两组的死亡率差异也未缩小。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1)SMuRF-less组也较少得到药物治疗,即使在调整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时临床表现后。校正年龄后,侵入性治疗的差异不再显著。(2)SMuRF-less组和SMuRF组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他汀和侵入性治疗的比例均增加(趋势P值<0.05)两组患者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侵入性治疗方面的差异趋向于增大,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交互作用检验P>0.05)。(3)院内结局方面,SMuRF-less组的死亡率几乎是SMuRF组的2倍(17.1%比9.3%,P<0.001)。调整基线特征后,差异消失(OR 确认细节1.20;95%CI0.90-1.61)。(4)SMuRF 组和 SMuRF-less 组的院内死亡率未随时间变化(趋势P>0.05),组间差异未见显著变化。2015年时,SMuRF-less组的院内死亡风险仍高于SMuRF组(校正年龄和性别后OR 1.86;95%CI 1.33-2.60)。结论:我国有1/5的AMI患者住院时没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接受规范治疗的比例更低,院内死亡率更高。研究期间,SMuRF-less患者接受循证治疗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其和SMuRF患者在治疗和死亡率方面的差异仍持续存在。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有较高的患病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心衰患者的精准治疗,取决于对病情的准确评估,其中心衰生物标志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脑钠肽(BN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作为心衰最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BNP/NT-proBNP受年龄、性别、体重、疾病、肾功能及药物等因素影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selleck化学限性。因此探索新的心衰生物标志物来弥补BNP/NT-proBNP的限制、或者协助BNP/NT-proBNP提升对心衰的诊断和评估尤为重要。心衰不仅有心功能障碍,也会累及多个脏器,比如肝脏,并可出现肝功能障碍。心衰患者可因中心静脉压升高或心输出量的减少导致肝脏损伤,引起转氨酶、白蛋白、胆红素等肝功能检测指标的变化。既往研究显示,转氨酶、白蛋白、胆红素等与心衰预后相关,但其不能多方面评估肝功能。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由血清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计算得出,是一种简单、循证、客观的评估肝功能的方法。从2015年关于ALBI评分与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检测和预后相关的研究开展后,ALBI评分逐渐扩展到了与其他肝脏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其中就包括心衰。然而,既往关于ALBI评分与心衰相关的研究主要在危重症心衰、急性心衰、对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预测以及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在包括慢性心衰在内的总体心衰患者的预后中并未有研究,且并未探究ALBI评分与心衰预后相关的可能原因,并未探究ALBI评分是否有优于BNP/NT-proBNP的应用价值。综上,本研究通过以下两部分,探究ALBI评分与心衰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第一部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作用;第二部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慢性HFrEF患者标准治疗后心功能恢复及心脏逆重构的相关性分析。第一部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作用目的1、探究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总体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相关性;2、探究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总体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3、探究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总体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200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测调查(NHANES)数据库参与者,心衰患者被定义为对“医生或其他健康专业人员是否告诉过你患有充血性心衰?”回答“是”的参与者。1.1纳入标准:(1)参与 2009-2018 年 NHANES 调查;(2)年龄≥18岁;(3)心衰患者。1.2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缺失心衰状态或非心衰患者;(3)缺失白蛋白或总胆红素数据。2、ALBI评分的计算公式及分级:ALBI 评分=(log10 总胆红素[mmol/L]× 0.66)+(白蛋白[g/L]×(-0.085));ALBI评分≤-2.60为1级,>-2.60~≤-1.39为2级,>-1.39为3级。3、资料收集:于NHANES官网提取心衰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吸烟饮酒史、既往病史、用药情况、查体数据、检验结果、死亡情况及随访时间。4、研究终点: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5、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Graphpad prism 8及R语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绘图,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 ±s),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Q2(Q1,Q3)]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不同因素对二分类结局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因素与结局事件的曲线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变量对结局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双尾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心衰患者人群特征:本研究纳入2009-2018年NHANES数据库心衰患者共845人,平均年龄70(60,79)岁,男性占比55.5%。根据ALBI分级,共有440人为ALBI 1级、405人为ALBI 2级。ALBI 2级的心衰患者有更多合并糖尿病和肾脏疾病,体重指数(BMI)更高、腹围更大、舒张压更低,肾小球有效滤过率(eGF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低,总胆红素(TBIL)更高,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更多,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2、心衰患者ALBI评分与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相关性:ALBI 2级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ALBI 1级心衰患者并有统计学差异(心血管死亡率:8.41%vs 20.00%,P<0.001;全因死亡率:27.27%vs 42.72%,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 比例风险模型显示,ALBI评分越高,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越高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显示,ALBI评分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成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亚组分析显示,ALBI评分与各亚组对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风险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ALBI评分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在各亚组中一致,结果稳定。3、单一指标白蛋白和总胆红素与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白蛋白作为连续型变量,在未调整或调整相关因素后,白蛋白越高,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越低。而总胆红素并不是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心衰患者ALBI评分对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ALBI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643(P<0.001),表明ALBI评分对心血管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价值。与单一指标的白蛋白相比,ALBI评分对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的白蛋白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白蛋白胆红素评分是总体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白蛋白而非总胆红素是总体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总体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的白蛋白,可以作为心衰预后危险分层及干预的简单且可靠的指标。第二部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慢性HFrEF患者标准治疗后心功能恢复及心脏逆重构的相关性分析目的:1、探究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慢性HFrEF患者标准治疗后心功能恢复的相关性;2、探究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慢性HFrEF患者标准治疗后心脏逆重构的相关性;3、探究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2018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依托国家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了以齐鲁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市、区、县级等62家基层医院、可进行上下级医院转诊的“医疗圈”。本研究纳入2018年3月-2022年3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圈的慢性HFrEF患者,包括参与双向转诊及仅于齐鲁医院就诊随访的慢性HFrEF患者。1.1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FrEF)诊断(LVEF≤40%);(2)年龄≥18岁。1.2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原发性右心疾病患者;(3)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4)合并有严重肝肾脏疾病(eGFR<30ml/min/1.73m2、或转氨酶高于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造血系统及肿瘤原发性疾病;(5)缺失白蛋白或总胆红素结果;(6)对心衰治疗药物有严重不良反应及禁忌。2、ALBI评分的计算公式及分级:ALBI 评分=(log10 总胆红素[mmol/L]× 0.66)+(白蛋白[g/L]×(-0.085));ALBI 评分≤-2.60 为 1 级,>-2.60~≤-1.39 为 2 级,>-1.39 为 3 级。3、资料收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初诊及复诊的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用药情况、不良事件。4、研究终点:主要终点为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的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次要终点为NT-proBNP及ALBI评分的变化。5、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Graphpad prism 8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绘图,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Q2(Q1,Q3)]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两组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不同因素对二分类结局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相关性检验。双尾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基线特征:本研究共纳入慢性HFrEF患者229人,平均年龄53(40,63)岁,男性占比72.8%。根据ALBI分级,共有177人为ALBI 1级、52人为ALBI2级。ALBI 2级心衰患者有更多患有心房颤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Ⅳ级的患者比例更多,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更低,左心房前后径(LA-ap)、右心房面积(RAA)、右心室前后径(RV-ap)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水平更高,NT-proBNP、ALT、AST、TBIL 水平更高,Alb 水平更低。2、不同ALBI分级慢性HFrEF患者药物使用及达靶情况:两组患者在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的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及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的使用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利surface biomarker尿剂使用率在就诊后第1个月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的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ARNI的达靶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BI评分不是影响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ARNI达靶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βCobimetinib-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ARNI的达靶时间同样没有统计学差异。3、不同ALBI分级慢性HFrEF患者标准治疗后ALBI评分的变化:两组患者的ALBI评分均较基线显著降低。除基线及就诊后第1个月时两组患者AL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ALB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4、不同ALBI分级慢性HFrEF患者标准治疗后心功能、心脏重构及PASP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就诊后第6个月及第12个月的LA-ap、LVEF、LVEDd均较基线显著改善,并且两组患者LA-ap、LVEF和LVEDd在6个月和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ALBI 2级心衰患者就诊后第6个月及第12个月的RAA及PASP较基线显著改善,RV-ap于就诊后第6个月较基线显著改善,ALBI 1级心衰患者RAA、RV-ap及PASP较基线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比较显示,除基线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RAA、RV-ap及PASP均无统计学差异。5、ALBI评分与心功能、心脏重构及PASP的相关性: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ALBI评分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与LA-ap、RAA、RV-ap及PASP呈显著正相关,与LVEDd无相关性。6、不同ALBI分级慢性HFrEF患者标准治疗后NT-proBNP的变化:两组患者NT-proBNP较基线显著改善。除基线时两组患者NT-proBNP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NT-proBNP无统计学差异。7、慢性HFrEF患者ALBI评分与NT-proBNP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及线性拟合结果显示,ALBI评分与NT-proBNP有显著正相关性,且相关性高于单一指标的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并有统计学意义。8、ALBI评分和NT-proBNP与eGFR的相关性:NT-proBNP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而ALBI评分与eGFR无相关性,表明ALBI评分与肾功能无关。结论1、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慢性HFrEF患者的LVEF、左房内径、右心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呈显著相关性。2、基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不影响慢性HFrEF患者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药物的滴定和达靶,且与心功能及心脏重构的改善无关。3、标准治疗后,白蛋白胆红素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4、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NT-proBNP呈显著正相关,且受肾功能影响小,在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病人中可以作为辅助评价指标,为NT-proBNP提供良好补充。
瘦身养殖过程中草鱼质构品质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该文研究了瘦身鱼Erdafitinib浓度养殖过程中草鱼肉质构品质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变化机制。结果显示,在瘦身养殖过程中,草鱼背部肌肉硬度、咀嚼性显著提升,弹性增加,但养殖8个月后,质构品质不再发生明显变化。SDS-PAGE电泳及胶原蛋白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瘦身养殖不会促进草鱼背部蛋白质的共价交联,但鱼肉中胶原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Masson染色结果表明瘦身养殖过程中胶原纤维逐渐增加,肌纤维和肌隔膜间隙增大,肌纤维直径显著减小。低cancer epigenetics场核磁共振结果显示,瘦身养殖超过5个月后,不易流动水含INCB018424小鼠量显著增加,自由水含量显著降低,流动性减弱,结合性增强,使鱼肉具有良好的持水性。拉曼光谱和价键的结果表明,瘦身养殖处理可促进酪氨酸残基暴露在亲水环境中,氢键作用增强,蛋白结构整体向有序性转变,使得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提高。该研究表明合理的瘦身养殖可以提升草鱼肉质构品质,并为瘦身鱼在实际养殖中鱼肉质构品质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基于铜死亡相关基因的肾透明细胞癌中预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目的:研究铜死亡相关基因(cuproposis-related genes, CRGs)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中的表达情况,构建预后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得522例ccRC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数据。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62例)和验证集1(260例),并将总体患者作为验证集2(522例)。在训练集中采用差异性分析确定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差异性表达的CRGs,使用LASSO-Cox回归分析构建ccRCC的CRGs预后模型(OSCRG)。根据OSCRG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OSCRINCB018424 NMRG与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关系。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Belumosudil溶解度分析构建包含OSCRG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列线图预测OS,并在验证集中验证该列线图的准确性。最后使用KEGG和GO基因富集分析探索差异性表达的CRGs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在训练集中有9个差异性表达的CRGs,并且均与OS相关。LASSO-Cox回归分析确定了3个CRGs并构建OSCRG。使chemogenetic silencing用OSCRG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生存分析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低危组OS均高于高危组,并且OSCRG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使用OSCRG和临床病理参数构建的列线图对OS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且加入VHL表达量后其预测能力增强。此外,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高危组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多于低危组。最后,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性表达的CRGs与代谢相关。结论:3种CRGs可能是ccRCC的预后分子标志物,有望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预测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预测出血风险。方法 GDC-0973临床试验选取行静脉药物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出血情况分为无出血组和有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评分对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 无出血组年龄较有出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无出血组高血压史、房颤史显著少于有Y-27632 MW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血小板体积、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出血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为老年患者静脉药物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NIHSS评分为老年患者静脉药物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水平对Medical college students患者出血的预测效能更好。结论 NIHSS评分、C-反应蛋白是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可更有效预测患者溶栓后出血情况。
低剂量镉暴露对肝细胞氧化-抗氧化及铁死亡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剂量镉长期暴露对肝细胞氧化-抗氧化水平及铁死此网站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以人肝细胞L-02和人肝癌细胞HepG2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CdCl_2处理L-02和HepG2细胞24 h,MTT法计算细胞存活率;用0.5μmol/L和1.0μmol/L CdCl_2处理细胞,每周染毒两次,染毒24小时,连续两周;采用WST-1和TBA法分别检测细胞SOD和MD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铁死亡相关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溶质biopolymer aerogels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氧化应激水平与GPX4、SLC7A11 mRNA转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给予不同浓度的CdCl_2处理L-02和HepG2细胞24 h后,不同组别L-02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当CdCl_2浓度为2.0~14.0μmol/L时,HepG2细胞活力随着CdCl_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根据实验结果,选择0.5μmol/L和1.0μmol/L的CdCl_2作为后续实验剂量。氧化应激结果表明,CdCl_2染毒L-02细胞1周后,与对照组相比,SOD活力和MDA水平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染毒2周后,SOD活力降低,1.0μmol/L组细胞MDA水平升高(P<0.05)。CdCl_2染毒HepG2细胞1周后,SOD活力和MDA水平间无明CP-456773分子量显差异(P>0.05);染毒2周后,SOD活力呈现下降的趋势,1.0μmol/L组细胞MDA水平升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dCl_2染毒L-02细胞1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铁死亡相关基因GPX4和SLC7A11 mRNA水平间无明显差异(P>0.05);染毒2周后,GPX4和SLC7A11 mRNA水平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CdCl_2染毒HepG2细胞1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PX4和SLC7A11 mRNA水平间无明显差异(P>0.05);染毒2周后,0.5μmol/L CdCl_2组细胞GPX4和SLC7A11 mRNA水平间无明显差异(P> 0.05),而1.0μmol/L-1CdCl_2组细胞GPX4和SLC7A11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Cl_2处理2周后,L-02细胞SOD活力、MDA水平与GPX4、SLC7A11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而HepG2细胞只有MDA水平与GPX4、SLC7A11 mRNA转录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低剂量镉长期暴露可诱导肝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引起铁死亡相关基因GPX4、SLC7A11转录水平的改变,肝细胞中GPX4、SLC7A11 mRNA表达下降与肝细胞氧化-抗氧化水平相关。研究提示铁死亡可能参与低剂量镉暴露诱导的肝细胞损伤。
circCEP128靶向miR-4458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circCEP128靶向miR-4458调控胃癌AGS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BMS-907351试剂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q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circCEP12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8与miR-4458的表达量;si-NC、si-circCEP128、miR-NC、miR-4458 mimics、si-circCEP128+anti-miR-NC、si-circCEP128+anti-miR-4458分别转染入胃癌细胞AGS;采用细胞对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采用Trasn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ircCEP128与miR-4458的靶向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circCEP128表达水平比癌旁组织显著升高,miR-445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uromycin溶解度P<0.05);转染si-circCEP128或转染miR-4458 mimics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迁移及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circCEP128可靶向调控miR-4458的表达;共转染si-circCEP128与anti-miR-4458可减弱转染si-circCEP128对AG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结论 抑制circCEP128表达可通过靶向miR-4458从而减弱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MiRNA-27b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肥大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微小RNA-27b(miR-27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肥大心肌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9c2小鼠心肌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ngⅡ诱导组、miR-27b mimics组和阴性核苷酸组。各组细胞建模培养后分别PF-03084014说明书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Bax、Bcl-2蛋白和mi R-27b的表达,监测心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可见AngⅡ诱导组心肌细胞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肥大,细胞表面积增大,而miR-27b mimics组细胞肥大明显改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medical healthgⅡ诱导组B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蛋白和miR-27b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AngⅡ诱导组比较,miR-27b mimics组Bax蛋白表达则减少,而Bcl-2蛋白和miR-27b表达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诱导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而与AngⅡ诱导组比较,mi R-27b mimics组凋亡率明显改善(P<0.www.selleck.cn/products/SB-20358005)。AngⅡ诱导组心肌细胞RO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上升,而总SOD活性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AngⅡ诱导组比较,miR-27b mimics组ROS水平下降,而总SOD活性增加(P<0.05)。结论:miR-27b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转录,参与心肌细胞肥大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