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评估FOLFIRI联合/不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20名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更多患者为试验组,和同时期在同单位接受单纯FOLFIRI治疗的49名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ECOG状态、肿瘤初始位置、肿瘤转移部位数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体积减少百分比、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随访时间和生存情况)以及部分临床常用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采用倾向性评分的卡钳匹配法,卡钳值设定为0.2,将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1:2匹配,将两组的年龄、性别、体力状况评分(ECOG)、肿瘤初始位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转移部位数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作为处理变量纳入匹配模型,进行倾向性评genetic connectivity分匹配。匹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得到患者16例和32例,有效平衡混杂因素分布的影响,提高组间可比性,使组间更为均衡。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两组在卡钳匹配前后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生存曲线分布差异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逆概率加权法(IPTW)进行倾向性评分的敏感性分析。结果:1.倾向性匹配前,试验组有20例,对照组有4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ECOG、肿瘤初始位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转移部位数量、CEA、CA199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NLR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36.23(7.73-129.87)个月。试验组15(75%)例发生死亡,对照组35(71.43%)例发生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是6.00个月和2.37个月(χ~2=5.177,P=0.0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6.14个月和20.17个月(χ~2=1.292,P=0.26)。试验组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事件是高血压、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2.卡钳法倾向性匹配后,试验组有16例,对照组有32例,两组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资料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显示年龄、ECOG、肿瘤初始位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转移部位数量和CEA均小于0.1,性别(SMD=0.126)、NLR(SMD=0.151)、CA199(SMD=0.105),在经过逆概率加权后两组各基线协变量的SMD均小于0.1,显示均衡性较好。中位随访时间为33.20(7.73-124.73)个月。试验组10(83.33%)例发生死亡,对照组18(75%)例发生死亡。倾向性匹配后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是6.15个月和2.15个月(χ~2=5.705,P=0.0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是17.3个月和19.15个月(χ~2=0.4357,P=0.51)。经过逆概率加权校正生存曲线后显示两组的OS(P<0.01)和PFS(P=0.036)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FOLFIRI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和单纯FOLFIRI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的Puromycin回顾性研究发现,FOLFIRI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可以提高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没有增加危险性,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非负荷剂量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Medicare Part B是一种以血浆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多器官系统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研究证明B细胞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受自身抗原刺激,过度活化、增殖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会产生多种致病性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器官损害~([1])。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 S),也称B细胞激活TNF家族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of the TNF family,BAFF),可通过结合跨膜激活剂和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transmembrane activator and CAML[calcium-modulator and cyclophilin ligand]interactor,TACI)、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和BLy S受体3(B lymphocyte stimulator receptor,BR3)发挥促B细胞存活和成熟浆细胞化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BLy S在SLE患者中是过表达的~([2]),贝利尤单抗(belimumab,BLM)是一种靶向BLy S的人免疫球蛋白(Ig)G1λκ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抑制BLy S与B细胞上存活受体的结合,抑制异常活化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SLE的生物制剂。BLM可提高SLE患者的诱导缓解率,减少复发,减少激素用量,已获批作为常规治疗方案无效的轻中度病情活动性SLE患者的add-on治疗手段。其推荐的给药方案为10mg/kg,前3次每2周给药一次,随后每4周给药一次。但BLM起效时间较为缓慢,建议以治疗后6个月作为判断BLM是否有效的时间点。对于一个起效较为缓慢的add-on治疗药物,应用负荷剂量与非负荷剂量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轻中度SLE患者在临床缓解达标、激素减量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并无相应临床研究。本研究拟比较BLM负荷剂量(10mg/kg,前3次每2周给药一次,随后每4周给药一次)和非负荷剂量(10mg/Kg,每4周给药1次)对SLE患者病情的诱导缓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比较BLM负荷剂量和非负荷剂量对SLE患者诱导缓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应用负荷剂量BLM和非负荷剂量BLM抗治疗后的SLE患者B细胞亚群的差异。为BLM诱导和维持缓解SLE治疗的合理使用剂量提供新的临床研究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2月至2022.12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8-75岁明确诊断SLE的患者。SLE诊断符合1997年ACR分类标准/或2019年EULAR/ACR诊断标准,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常规治疗仍存在抗ds-DNA抗体高滴度阳性及低补体且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8分的SLE患者。研究共纳入SLE患者48名,按照1:2的比例随机分配到BLM负荷剂量组(静脉注射BLM10mg/kg,前三次每2周静脉给药1次,随后每4周给药1次直至24周)与非负荷组(静脉注射BLM10mg/Kg,每4周给药1次,直至第24周),负荷剂量组与非负荷剂量组均联合常规治疗。分别在基线、4周、12周、24周设置随访点。收集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体外B细胞亚群,SRI-4应答指数,治疗不良反应等数据,比较评估BLM非负荷剂量与负荷剂量两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研究纳入负荷剂量、非负荷剂量治疗SLE患者16例和32例,与基线相比,BLM治疗24周时,负荷剂量和非负荷剂量组SLEDAI评分均下降≥4分[8.00(8.00,11.50)vs2.00(2.00,7.50),P<0.001]和[8.00(8.00,10.00)vs 4.00(2.00,4.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A评分显著下降(2.23±0.53 vs 0.43±0.23,P<0.001)和(2.14±0.69 vs0.46±0.24,P<0.001);两组BILAG在治疗24周均无新增A等级或超过1个新增B等级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相比,BLM治疗24周时,负荷剂量、非负荷剂量组补体C3(0.22±0.08 vs 0.38±0.15,P<0.001)、(0.28±0.15 vs 0.37±0.14,P<0.05),补体C4(0.17±0.07 vs 0.35±0.21,P<0.05)、(0.18±0.12 vs 0.24±0.12,P<0.001)均显著上升;抗ds-DNA抗体均显著下降[167.79(106.10,470.37)vs 46.18(26.47,87.64),P<0.001]、[112.16(89.42,239.83)vs 42.27(22.45,85.04),P<0.001];CD19~+B细胞数均下降(851.81±133selleck LEE011.05 vs 492.71±134.55,P<0.001)、(842.65±115.51 vs 487.92±122.86,P<0FUT-175体内.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9~+CD10~-CD269~+B细胞下降[15.10(6.80,20.15)vs 14.15(4.60,19.35),P>0.05]、[14.35(6.48,25.43)vs 13.95(4.76,19.87),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负荷剂量和非负荷剂量两组在治疗第12周、24周时SRI-4达标率比较:治疗12周时负荷剂量组SRI-4达标率高于非负荷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25%vs46.87%,P>0.05);治疗24周时两组SRI-4达标率相似(68.75%vs 65.62%,P>0.05)。2.2)负荷剂量组、非负荷剂量组患者于治疗24周时应用强的松或等效剂量激素≥7.5mg/d患者比例较基线均显著下降(93.73%vs 43.75%,P<0.05)、(87.50%vs 59.38%,P<0.05)。治疗24周时,负荷剂量组应用强的松或等效剂量激素≥7.5mg/d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负荷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75%vs 59.38%,P<0.05);治疗24周时,负荷剂量组平均激素累积剂量低于非负荷剂量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21.82mg/d vs3081.67mg/d,P<0.05)。2.3)两组间在治疗第4、12、24周时,SLEDAI、PGA、BILAG,抗ds-DNA抗体、补体C3、CD19~+B细胞数、CD19~+CD10~-CD269~+B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剂量与非负荷剂量两组于第4、12周时补体C4分别为(0.30±0.14vs 0.22±0.16,P<0.05)、(0.36±0.18 vs 0.27±0.21,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间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24周治疗时负荷剂量、非负荷剂量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两组在输液反应(6.25%vs 3.13%,P>0.05)、上呼吸道感染(6.25%vs0.00%,P>0.05)、尿路感染(0.00%vs 3.13%,P>0.05)、头痛(6.25%vs 0.00%,P>0.05)、失眠(6.25%vs 0.00%,P>0.05)、肌肉疼痛(6.25%vs 0.00%,P>0.05)、腹泻(12.50%vs3.13%,P>0.05)、恶心(6.25%vs 0.00%,P>0.05)、皮疹(0.00%vs 3.13%,P>0.05)不良反应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负荷剂量、非负荷剂量BLM均能有效诱导经常规治疗后仍存在轻、中度病情活动SLE患者的临床缓解。负荷剂量BLM的SRI-4达标率较非负荷剂量在治疗12周、24周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LM的add-on治疗起效缓慢,负荷剂量并未显著性增加疗效、起效速度和临床缓解达标率。但负荷剂量组可更快实现激素减量,减少平均激素累积用量。负荷剂量与非负荷剂量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
Prkcaa调控斑马鱼社会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类对蛋白质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进行磷酸化修饰的蛋白激酶,按照结构特点分为经典PKC、新型PKC和非经典PKC三种亚型。蛋白激酶Cα(PKCα/PRKCA)属于经典PKC家族。研究表明PKCα是昼夜节律的重要调节因子,PRKCA基因的突变与人类精神疾病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紧密相关,然而对于PRKCA在调节动物情绪行为方面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仍不明确。由于基因组部分加倍,斑马鱼prkca基因在进化中产生了两个旁系同源基因prkcaa和prkcab,分别位于第6和第3号染色体上。斑马鱼Prkcaa和Prkcab分别包含670和671个氨基酸,其序列一致性高达87%。这两个基因在除肝脏外的所有组织中均有一定表达,但表达模式有所不同,prkcaa在卵巢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眼睛和脑组织;prkcab在脑组织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眼睛和鳃。在293T细胞中进行过表达Prkcaa和Prkcab,发现Prkcaa仅定位于细胞质中,而Prkcab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均有定位。为了进一步研究prkcaa基因在调控动物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机制,我们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selleck Pidnarulex建了prkcaa基因缺失的斑马鱼突变体模型,并获得“-2 bp”和“-11 bp”两种突变品系,分别命名为zko3145A和zko3145B。prkcaa基因缺失不影响斑马鱼在正常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prkcaa敲除突变体为模型分别进行新型水箱实验、镜像攻击实验、社交偏好实验和集群实验,研究Prkcaa在调控鱼类行为中的作用。新型水箱实验结果显示:prkcaa纯合突变体进入新型水箱上层的潜伏期(P<0.001)、总次数(P<0.001)以及在上层停留时间(P<0.001)均显著低于WT,呈现出现类似焦虑的行为表型;镜像攻击实验结果显示:突变体进入接近区(Approcah area,AA)的次数(P<0.01)显著降低,镜前咬合时间(P<0.01)、频率(P<0.001)均明显降低,说明突变体在镜前的攻击/攻击性趋势行为明显减少;社交偏好实验中突变体与WT之间对同种群体的偏好值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突变体鱼在集群实验中表现出更松散、更大的鱼群,体现在平均鱼间距离(P<0.001)、平均近邻距离(P<0.001)、群体面积(P<0.001)的增加,此外离群频率(P<0.001)也显著增加,代表鱼群游泳方向一致性的极化值也显著降低(P<0.001),表明Prkcaa的缺失导致斑马鱼的社交能力产生缺陷。以上结果表明,斑马鱼prkcaa在对斑马鱼情绪行为调控中具有重要Immune-inflammatory parameters的作用。为探究Prkcaa在调控鱼类行为改变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RNA-seq方法分别检测了WT和3145A突变体脑组织在早晨(9:00 AM)和夜间(9:00 PM)的基因表达情况。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斑马鱼的基因型(WT与3145A)和采样时间(夜间/早晨)对基因表达均有明显影响。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韦恩分析发现,有175个昼夜节律基因受到prkcaa突变的影响,包括44个夜间偏好的基因(在夜间有更高的表达,GS1)和131个早晨偏好的基因(在早晨有更高的表达,GS2)。独立性G检验分析结果表明,prkcaa的突变对早晨偏好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影响(P<0.001),但对夜间偏好基因没有明显影响(P=0.1045)。代表性egr2a,egr4a,fosaa,fosab和npas4a等即时早期基因,它们在夜间的下调由于Prkcaa功能障碍有所减弱。这些基因同时也与神经系统发育和神经活动显著相关。与之一致的是,prkcaa突变体表现出昼夜运动EPZ-6438化学结构节律的颠倒,夜间活性显著高于早晨,主要表现在夜晚的运动距离显著高于白天(P<0.05)。另外我们基于游泳速度将斑马鱼的运动划分为大运动、中运动、小运动和静止四种类型,WT斑马鱼在早上大运动比例明显较高,而在晚上的中、小运动占比最高;zko3145A突变体的大运动比例无论白天黑夜始终保持在低水平,在早上的小运动比例偏高,在晚上的中度运动较多。我们的数据证实了PRKCA在调节动物社会互动方面的作用,并将社会行为缺陷与紊乱的昼夜节律联系起来,为了解Prkcaa的功能所依据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抑郁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系: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抑selleck Cobimetinib郁障碍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及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系。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对68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分。并通过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及功能失调性态度三者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DAS总分及各维度分与EMBU中积极教养因子分呈正相关,与消极教养因子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processes分呈负相关,与家庭功能呈正相关(|r|=0.082~0.272,均P<0.01),家庭功能与积极教养因子分呈负相关,与消极教养因子分呈正相关(|r|=0.293~0.659,均P<0.01)。结构方MLN8237 molecular weight程模型结果显示家庭功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功能失调性态度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9.4%。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消极父母教养和不良家庭功能相关,家庭功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34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患者先完成2~6个周期mFOLFOX7-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以及PD-1抑制剂动脉灌注治疗,灌注治疗后序贯行卡培他滨单药化疗及PD-1抑制剂静脉点滴治疗。观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CP-690550半抑制浓度,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4例患者共行介入治疗155次,平均(4.56±1.61)次;接受2个周期介入治疗后ORR为61.76%(21/34),DCR为97.06%(33/34);完成介入治疗后nonviral hepatitis总体ORR为82.35%(28/34),DCR为100.00%(34/34)。中位随访时间为17.5个月,中位OS为20.0个月(95%CI:15.0~25.0个月)。HAIC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及化疗药物引起的血液学毒性等,均为1~2级;PD-1抑制剂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疲劳、皮疹、体表毛细血管增生等,均≤3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导管周浸润型是OS的危险因素(HR=2.051,95%CI:1.039~4.407,P=0.03SCH727965试剂8),介入治疗5~6次为OS的保护因素(HR=0.465,95%CI:0.219~0.853,P=0.006)。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序贯卡培他滨及PD-1抑制剂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控,其中生长模式分型和介入治疗次数可影响患者生存率。
由线粒体质量控制探讨天然产物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作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主要由骨形成减少与骨吸收增加导致的骨重塑失衡引起,其发生发展的详细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晰。线粒体质量控制是细胞内保持线粒体健康和功能的一套机制,被发现在多种衰老相关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天然产物作为一类具有多样性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调节线粒体功能和质量控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部分天然产物可以干预线粒体质量控VX-661生产商制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理功能以及发育过程进行调控。基于此,笔者综述了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以及线粒体氧化应激,在Decitabine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并总结了部分天然产物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参与调控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确定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在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价值US guided biopsy,为临床天然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应用特征研究
目的:归纳真实世界中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人群特征和用药特征。方法:基于2006年12月至2016年6月期间全国29家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仓库中至少使用过1次喜炎平注射液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信息,对纳入的24 062例患者的人群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医嘱中的合并用药信息选用数据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采用Clementine12.0来解析,并用复杂网络图使结果可视化。结果:患儿性别男13 730例(63.71%),女7 820例(36.29%),平均年龄(3.28±0.04)岁;真实世界中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多用于一般病情;住院4~7 d的患者占比最高(57.65%);主要用于西医诊断Canagliflozin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医诊断主病为感冒,主要证型风热证、湿热证;喜炎平注射液主要与清热剂类中成药,维生素类,黏液溶解药,第2代头孢菌素合并使用。结论:真实世界中喜炎平注射Tezacaftor液在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特征符合儿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人群的一般规律;合并用药特征分析反映了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症状的复杂多样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immune priming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二草清肝合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二草清肝合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NAFLD湿热蕴结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二草清肝合剂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中MRTX1133采购医证候评分、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23%,高于对照组7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血Methylation抑制剂清AST、ALT、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疗前降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正五聚体蛋白3 (PTX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血清PTX3、SOD、GSH-P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草清肝合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NAFLD湿热蕴结证临床疗效较好,能改善肝功能、血脂状况,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疏调气机法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TGF-β_1、TSGF的影响
目的:探究疏调气机法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的影响。方法:将135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A组采用疏调气机法治疗,对照B组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联合组采用疏调气机法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比较3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中医证候积分、血清雌激素确认细节指标[雌二醇(estradiol,E2)、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催乳素(prolactin,PRL)]、氧化应激指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TGF-β_1、TSGF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A组的84.44%(38/45)、对照B组的80.00%(36/45)(P<0.05);治疗后3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均小于治疗前,联合组小于对照A组、对照B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治疗前,联合组大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selleck化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月经异常、下腹胀痛、面色晦暗积分均降低,联合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Symbiont interactionPRL、LH、E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血清AOPP、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TGF-β_1、TSGF水平均降低,联合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6/45),与对照A组的6.67%(3/45)、对照B组的8.89%(4/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调气机法联合桂枝茯苓胶囊能提高子宫肌瘤临床疗效,下调血清TGF-β_1、TSGF水平,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复方四黄液联合Ag_2O-TiO_2-NTs调控TLRs信号通路对骨折术后感染炎性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复方四黄液联合Ag_2O-TiO_2-NTs通过调控TLRs信号通路,对骨折术后感染的炎性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32只SPF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Ag_2O-TiO_2-NTs组、复方四黄素溶液组、Ag_2O-TiO_2-NTs溶液+复方四黄素溶液组。于骨折部位注入表面葡萄球菌悬液。注射菌液当天及注射1 d、5 d、10 d、15 d后记录所有大Barasertib白兔肛温、CRP、ESR及PCT,并取钢板周围滑膜组织进行Tvoluntary medical male circumcisionLR2和4的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复方四黄液以及Ag_2O-TiO_2-NTs均可以降低CRP、ESR及PCT的表达,二者合用时,效果更为明显。复方四黄液对术后感染的体温升高,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复方四黄液和Ag_2O-TiO_2-NTs两组的TLR2及TLR4均较对照组降低,而合用后降低更为明显,说明二者具有抑制TLRs信号通路始动环节TLR2和TGW4869抑制剂LR4的作用。结论 应用复方四黄液,并联合Ag_2O-TiO_2-NTs治疗兔子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明确复方四黄液及Ag_2O-TiO_2-NTs能有效抑制TLR2及TLR4相关信号传导的启动,并降低下游的炎症指标表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