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从青稞麸皮和胚乳中制备2种常见的谷物多糖青稞阿拉伯木聚糖(highland barley arabinoxylan,HBAX)和青稞β-葡聚糖(highlanstandard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d barley β-glucan,HBBG),通过酶促动力学和荧光猝灭分析研究了2种青稞多糖对胰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抑制方式、抑制类型更多及其与酶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HBAX和HBBG对胰α-淀粉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HBAX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HBBG;二者对胰α-淀粉酶的抑制方式均为可逆性抑制,但其抑制类型更多不同,HBAX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型抑制,表明其不仅能与酶活性位点结合,还能形成酶-淀粉-抑制剂复合物阻碍酶促反应,而HBBG为反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型抑制,说明HBBG只能与酶的非活性位点结合形成酶-淀粉-抑制剂复合物。荧光猝灭结果证实HBAX和HBBG均能与胰α-淀粉酶发生相互作用,并通过静态猝灭其内源荧光,但HBAX与酶的亲和力显著高于HBBG,且HBAX能影响胰α-淀粉酶的内部疏水环境极性,从而影响其微观结构。综上,HBAX和HBBG对胰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差异可能与其抑制类型和相互作用亲和力不同有关。本研究将为青稞多糖在淀粉消化调控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对NSTEMI患者心梗后心衰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ofacitinib分子量T2)水平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例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为发生心衰患者组,21例为未发生心衰患者组,检测患者血清HSPG、sST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心衰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HSPG、sST2水平对NSTEMI患者发生心衰的诊断价值。结果:心衰组患者HSPG、sST2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心衰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PG、smilk-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 ST2水平升高均是NSTEMI患者发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结果显示,血清HSPG水平诊断NSTEMI后心衰的AUC为0.734,对应的敏感度为75.93%,特异度为63.83%;血清sST2水平诊断NSTEMI后心衰的AUC为0.815,对应的敏感度为62.96%,特异度为88.30%;血清HSPG、sST2水平联合诊断NSTEMMS-275供应商I后心衰的AUC为0.956,敏感度为92.59%,特异度为96.81%。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NSTEMI后心衰的患者血清HSPG、sST2水平显著升高,是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心衰。
前列腺癌组织中Wnt5a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Wnt5a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相关性,并评估其与肿瘤干细胞特性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前列腺癌和5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Wnt5a的表达及前列腺癌组织中CD133、Vimentin和E-cadherin的表达;CD34/PAS双染检测VM的形成。分析组间Wnt5a的表达差异、Wnt5a和VM的临床意义、Wnt5a与VM的相关性确认细节及Wnt5a和VM与CDMedial approach133、Vimentin、E-cadherin的相关性。结果 Wnt5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Wnt5a的表达与VM正相关(P<0.05),Wnt5a及VMselleckchem的表达与CD133及Vimentin的表达正相关(P<0.05)。Wnt5a及VM的表达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输精管侵犯及淋巴转移均正相关(P<0.05),V M与前列腺癌T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Wnt5a在前列腺癌高表达,并与VM呈正相关,Wnt5a及VM与肿瘤干细胞特性和上皮向间充质转化的标志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究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大小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了2016年1月—2021年1月接受动脉瘤介入治疗的3selleck Naporafenib88例患者共424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初次发病入院时检测MPV数值。根据随访期间有无复发将动脉瘤分成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究MPV与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来评估MPV对于动脉瘤复发的预测能力。结果 有79例(18.6%)动脉瘤出现了复发。根据有无复发将所有的动脉瘤分成两组。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间年龄、破裂动脉瘤mixture toxicology比例、术前改良Fisher分级、栓塞方式、栓塞即刻Raymond-Roy分级和入院MPV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即刻栓塞结果(OR=4.464,95%CI:2.242~8.890,P<0.001)和入院MPV数值(OR=0.238,95%CI:0.162~selleck HPLC0.350,P<0.001)是动脉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MPV预测动脉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28(95%CI:0.789~0.863,P<0.001)。MPV预测动脉瘤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9.9 fL。MPV≤9.9 fL对于预测动脉瘤复发具有78.5%的灵敏度和80.0%的特异度。结论 MPV水平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复发具有预测潜力,入院MPV越低的患者,其复发可能性越大。
利用CRISPR混合文库及高通量测序技术高效获得甘蓝型油菜SPL基因家族突变体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是全球重要油料作物之一。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目前晚稻茬口矛盾问题突出,亟须选育早熟高产品种应用于迟播油菜生产。同时,一直以来在油菜中适时开花和理想分枝是两个重要遗传改良目标。SPL (SQUAMOSA promoter-binding protein-like)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已有研究表明SPL基因家族成员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寻找更多的各个阶段,如调节植株形态建成、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次生代谢、激素信号传递、光信号感知和非生物胁迫响应。同时,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已报道了部分SPL转录因子影响分枝和产量,而在油菜中有关其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我们以甘蓝型油菜SPL基因家族全部成员作为CRISPR/Cas9系统的靶基因,利用多载体混合文库转化体系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一套甘蓝型油菜突变体创制和筛选方法和技术流程。结果显示,通过CRISPR混合文库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258株甘蓝型油菜转基因阳性植株,其单载体插入的编辑效率为50.31%,多载体插入的编辑效率为36.63%(n=2-7),并鉴定到早花和多分枝数的甘蓝型油菜突变体。在SPL突变体库中分离IACS-010759纯度了BnaA06.SPL4的单突变体和BnaA06.SPL14,BnaC05.SPL14的双突变体并进行田间表型考察。研究发现,较野生型品种bnaspl4~(CR)和bnaspl14~(CR)突变体的开花期提前4-6天,而bnaspl14~(CR)突变体的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7-9个。结果表明BnaSPL4和BnaSPL14可能参与开花调控,BnaSPL14可能参与分枝调控。另一方面,bnaspl4~(CR)spl14~(CR)三突变体较野生型品种表现出开花期提前5-7天,一次分枝增加7-10个,并且产量显著提高50.8%-60.9%。RNAseq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结果表明,在bnaspl4~(CR)和bnaspl4~(CR)spl14~(CR)突变体中,昼夜节律、开花及光周期相关途径基因被显著富集,而与芽的形成和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在bnaspl14~(CR)和bnaspl4~(CR)spl14~(CR)突变体中被显著富集。采用q RT-PCR和Dual-Luc实验验证,结果表明BnaSPL4能够抑制SOC1 (SUPPRESSOR OF OVEREXPRESSION OF CO 1)和PRR7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 7)的表达,而BnaSPL14能够抑制MAX1 (MORE AXILLARY GROWTH1)的表达。因此,BnaSPL4是调节开花和昼夜节律的转录抑制因子,而BnaSPL14是调节分枝相关基因的转录抑制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油菜的功能基因组研bio-active surface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和策略。
DCE-MRI联合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9月于张家港市中医医院经外科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前列腺癌40例、前列腺增生25例。病理诊断前均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联合采用DCE-MRI与DWI扫描。比较观察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DCEMRI强化特点、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形态以及灌注参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V_e)、血浆容积分数(V_p)、容积转运常数(K~(trans))与组织间隙-血浆速率常数(K~(ep)),比较观察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DWI信号与弥散系数(ADC)图信号改变情况以及不同b值下的ADC值。以外科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CE-MRIDomestic biogas technology与DWI单一及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评价临床效能。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DCE-MRI灌注参数V_e、V_p、K~(trans)与K_(ep)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E-140作用),前列腺癌组患者在b值分别取1000、1500、2 000 s/mm~2时的ADC值均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金标准,DCEMR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6.0%,准确率为95.38%,均高于两种方法单一诊断,其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NSC 125973小鼠I与DWI可以为诊断前列腺癌提供客观的参数和依据,均是诊断前列腺癌有效可行的方法,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DCE-MRI联合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9月于张家港市中医医院经外科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前列腺癌40例、前列腺增生25例。病理诊断前均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联合采用DCE-MRI与DWI扫描。比较观察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DCEMRI强化特点、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形态以及灌注参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V_e)、血浆容积分数(V_p)、容积转运常数(K~(trans))与组织间隙-血浆速率常数(K~(ep)),比较观察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DWI信号与弥散系数(ADC)图信号改变情况以及不同b值下的ADC值。以外科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CE-MRIDomestic biogas technology与DWI单一及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评价临床效能。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DCE-MRI灌注参数V_e、V_p、K~(trans)与K_(ep)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E-140作用),前列腺癌组患者在b值分别取1000、1500、2 000 s/mm~2时的ADC值均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金标准,DCEMRI联合DW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96.0%,准确率为95.38%,均高于两种方法单一诊断,其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NSC 125973小鼠I与DWI可以为诊断前列腺癌提供客观的参数和依据,均是诊断前列腺癌有效可行的方法,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ERAS理念下的护理干预策略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康复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影响
目的 分析快速康Receiving medical therapy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护理干预策略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康复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9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49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ER点击此处AS理念下的护理干预策略,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指标、并发症状况与术前、术后1 d、3 d、1周VAS评分。结果 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3 d、1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ASLY294002理念下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术期,可明显加快患者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风险,缓解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吉中地区二叠纪-中生代构造演化
吉林中部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在古生代时期主要受到古亚洲洋构造域影响,中生代时期又遭受了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也让该地区成为研究两大构造域影响和转换的理想区域。本文Epigenetics抑制剂以公主岭-吉林市-山城地区的岩浆岩和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内不同期次岩浆岩和不同时代沉积地层的构造背景。并通过收集前人的成果及资料,厘定了区域上岩浆岩的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等特点,重塑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再现了华北板块北缘陆壳的增生过程。取得的主要认识和创新性成果如下,其中二叠纪火山岩和早-中侏罗世侵入岩均为本次工作中从前人填图为志留纪的地质单元中重新厘定:1.早二叠世火山岩:岩石类型包括绿帘绿泥二云片岩、变晶屑岩屑安山岩和变质玄武岩等,原岩主要由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变质火山岩的原岩年龄为284~272 Ma,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板片脱水熔融交代的亏损地幔楔,后期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中二叠世中酸性火山岩年龄为272~262 Ma,来自于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伴随后期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两者都具有典型的陆缘弧火山岩特征,说明在早-中二叠世,研究区处于俯冲的构造背景之下。2.晚二叠世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碎屑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其中酸性火山岩的年龄为260~254 Ma,来自于混合地壳的部分熔融,不同于早中二叠世,该时期的流纹岩开始出现A型花岗岩特征,表明研究区内俯冲作用减弱,区域构造背景开始由俯冲碰撞向板内环境过渡。3.晚二叠世沉积地层:研究区内寿山沟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53Ma,范家屯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51Ma,均为晚二叠世,两者分别位于索伦-西拉木伦-长春缝合带南北两侧,在二叠纪末期依然有着不同的锆石物源组成特征,说明此时古亚洲洋未完全闭合。杨家沟组的最大沉积年龄在249~247Ma,为早三叠世,锆石组合同时含有来自华北板块和北部松辽-锡林浩特地块的物源,指示此时古亚洲洋可能闭合。4.晚三叠世大酱缸组:是一套具有正层序的河湖沼泽相沉积的碎屑岩,本文中获得该组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26Ma,形成于汇聚背景,说明大酱缸组应该是古亚洲洋闭合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山前沉积,标志着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表明大酱缸组在形成之后至180Ma期间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180~80Ma期间经历了缓慢的加热过程,直到在17Ma发生快速隆升作用,说明研究区晚三叠世时期已停止造山作用,开始向造山后伸展过渡。5.早-中侏罗世酸性侵入岩:山城地区酸性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形成时间为176~164Apoptosis抑制剂 Ma,ε_(Hf)(t)值在-22.09~-7.59之间,T_(DM2)年龄为3622~2336 Ma。本文所采集的样品都具有I型花岗岩和埃达克岩的特征,岩浆来源于增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的西向俯冲作用有关。6.二叠纪-中生代构造模式建立。结合本文数据和区域资料,重建了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持续南向俯冲,形成了研究区内中基性、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晚二叠-早三叠古亚洲洋闭合,形成了研究区内Tubing bioreactorsA型流纹岩;中-晚三叠世古亚洲洋缝合区域进入到持续造山和碰撞后尾声阶段,研究区内大酱缸组接受山前沉积,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东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早-中侏罗世古太平洋继续俯冲,研究区内形成起源于加厚地壳的埃达克质花岗岩;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运动形态由俯冲向走滑转变,研究区内进入岩浆宁静期,其后古太平洋板块持续后撤,形成大量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
玉屏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模型大鼠血清IL-4、 TNF-a及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对荨麻疹的治疗机制。方法:wister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造模组和给药组。造模组、给药组都采用腹腔注射生理盐selleckchem水混合液(含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及腹部皮下注射卵清蛋白液建立Ⅰ型变态反应大鼠模型。给药组从首次致敏第6天开始灌胃,给予玉屏风颗粒1.35g/(kg·d),溶于2ml纯净水中灌服,正常组和造模组按2ml/d容积灌服生理盐水,连续7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组胺、人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含量,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结果:与正常non-invasive biomarkers组相比,造模组大鼠的血清IL-4、组胺和TNF-a都有明显增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提高(P<0.01);与造模组比较,给药组血清组胺、IL-4、TNF-a含量均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减少(P<0.05或P<0.01)。结论:玉屏风散能够调节炎症介质释放,从而抑制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而ISB203580溶解度L-4可能是治疗荨麻疹的一个关键基因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