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部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在古生代时期主要受到古亚洲洋构造域影响,中生代时期又遭受了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也让该地区成为研究两大构造域影响和转换的理想区域。本文Epigenetics抑制剂以公主岭-吉林市-山城地区的岩浆岩和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内不同期次岩浆岩和不同时代沉积地层的构造背景。并通过收集前人的成果及资料,厘定了区域上岩浆岩的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等特点,重塑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再现了华北板块北缘陆壳的增生过程。取得的主要认识和创新性成果如下,其中二叠纪火山岩和早-中侏罗世侵入岩均为本次工作中从前人填图为志留纪的地质单元中重新厘定:1.早二叠世火山岩:岩石类型包括绿帘绿泥二云片岩、变晶屑岩屑安山岩和变质玄武岩等,原岩主要由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变质火山岩的原岩年龄为284~272 Ma,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板片脱水熔融交代的亏损地幔楔,后期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中二叠世中酸性火山岩年龄为272~262 Ma,来自于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伴随后期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两者都具有典型的陆缘弧火山岩特征,说明在早-中二叠世,研究区处于俯冲的构造背景之下。2.晚二叠世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碎屑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其中酸性火山岩的年龄为260~254 Ma,来自于混合地壳的部分熔融,不同于早中二叠世,该时期的流纹岩开始出现A型花岗岩特征,表明研究区内俯冲作用减弱,区域构造背景开始由俯冲碰撞向板内环境过渡。3.晚二叠世沉积地层:研究区内寿山沟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53Ma,范家屯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51Ma,均为晚二叠世,两者分别位于索伦-西拉木伦-长春缝合带南北两侧,在二叠纪末期依然有着不同的锆石物源组成特征,说明此时古亚洲洋未完全闭合。杨家沟组的最大沉积年龄在249~247Ma,为早三叠世,锆石组合同时含有来自华北板块和北部松辽-锡林浩特地块的物源,指示此时古亚洲洋可能闭合。4.晚三叠世大酱缸组:是一套具有正层序的河湖沼泽相沉积的碎屑岩,本文中获得该组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26Ma,形成于汇聚背景,说明大酱缸组应该是古亚洲洋闭合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山前沉积,标志着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表明大酱缸组在形成之后至180Ma期间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180~80Ma期间经历了缓慢的加热过程,直到在17Ma发生快速隆升作用,说明研究区晚三叠世时期已停止造山作用,开始向造山后伸展过渡。5.早-中侏罗世酸性侵入岩:山城地区酸性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形成时间为176~164Apoptosis抑制剂 Ma,ε_(Hf)(t)值在-22.09~-7.59之间,T_(DM2)年龄为3622~2336 Ma。本文所采集的样品都具有I型花岗岩和埃达克岩的特征,岩浆来源于增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的西向俯冲作用有关。6.二叠纪-中生代构造模式建立。结合本文数据和区域资料,重建了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持续南向俯冲,形成了研究区内中基性、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晚二叠-早三叠古亚洲洋闭合,形成了研究区内Tubing bioreactorsA型流纹岩;中-晚三叠世古亚洲洋缝合区域进入到持续造山和碰撞后尾声阶段,研究区内大酱缸组接受山前沉积,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东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早-中侏罗世古太平洋继续俯冲,研究区内形成起源于加厚地壳的埃达克质花岗岩;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运动形态由俯冲向走滑转变,研究区内进入岩浆宁静期,其后古太平洋板块持续后撤,形成大量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
玉屏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模型大鼠血清IL-4、 TNF-a及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对荨麻疹的治疗机制。方法:wister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造模组和给药组。造模组、给药组都采用腹腔注射生理盐selleckchem水混合液(含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及腹部皮下注射卵清蛋白液建立Ⅰ型变态反应大鼠模型。给药组从首次致敏第6天开始灌胃,给予玉屏风颗粒1.35g/(kg·d),溶于2ml纯净水中灌服,正常组和造模组按2ml/d容积灌服生理盐水,连续7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组胺、人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含量,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结果:与正常non-invasive biomarkers组相比,造模组大鼠的血清IL-4、组胺和TNF-a都有明显增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提高(P<0.01);与造模组比较,给药组血清组胺、IL-4、TNF-a含量均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减少(P<0.05或P<0.01)。结论:玉屏风散能够调节炎症介质释放,从而抑制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而ISB203580溶解度L-4可能是治疗荨麻疹的一个关键基因靶点。
酵母培养物对奶山羊泌乳性能和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我国奶山羊养殖历史悠久,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羊乳制品市场供不应求,提供更多营养丰富的生羊奶成为行业的重中之重。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发挥与饲粮息息相关,饲粮中饲料添加剂的补充将会更好地促进产奶。目前,饲料添加剂尤其是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YC)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畜牧业。YC含有多种活性物质,能增强免疫能力、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性能,可以获得量多优质的畜产品。本试验旨在探究YC在奶山羊生产中的应用,试验选取30只泌乳中期(泌乳5个月左右)体重相近、胎次一样(均为二胎)的母羊,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Control,CN)奶山羊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YC;低剂量YC组(low yeast culture,LY)奶山羊饲喂基础日粮,在精料补充料中+10 g/kg YC;高剂量YC组(high yeast culture,HY)奶山羊饲喂基础日粮,在精料补充料中+20 g/kg YC,试验期8周。每天记录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直至试验结束。每2周分析乳样品的脂肪、蛋白质、乳糖、干物质和体细胞。分析第8周血液样品中的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免疫球蛋白以及雌激素、催乳素等激素指标。每4周分析1次瘤胃发酵参数,分析第8周瘤胃液细菌微生物群落和真菌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获得结果如下:1.分析奶山羊采食量、产奶量、饲料表观消化率等发现,LY组奶山羊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CN组(P<0.Circulating biomarkers01);LY组、HY组奶山羊产奶量极显著高于CN组(P<0.01);LY组奶山羊校正乳极显著高于CN组(P<0.01);但3个处理组之间的奶料比差异不显著,其中HY组最低。3个处理组的乳成分浓度及绝对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在试验期第28天时YC组体细胞数极显著低于CN组(P<0.01)。3个处理组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2.分析奶山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现,在试验期第56天时,HY组的总蛋PR-171溶解度白、肌酐显著高于CN组(P<0.05);HY组的白蛋白极显著高于CN组(P<0.01);HY组、LY组的葡萄糖极显著高于CN组(P<0.01)。在试验期第56天时,H此网站Y组的MDA极显著低于CN组(P<0.01),3个处理组SOD、、T-AOC、GSH-Px、CAT的活力无显著性差异。在试验期第56天时,3个处理组的IgA、IgG、IgM无显著性差异。在试验期第56天时,3个处理组的雌激素、催乳素无显著性差异。3.分析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发现,在试验期第56天时,LY组的pH值显著高于CN组(P<0.05);在试验第56天时,试验组的乙丙比极显著低于CN组(P<0.01);LY组的乙酸、丁酸、总VFA极显著低于CN组、HY组(P<0.01);LY组的戊酸极显著低于HY组(P<0.01),与CN组无显著性差异;LY组的丙酸显著低于CN组、HY组(P<0.05);HY组的异丁酸、异戊酸显著高于CN组、LY组(P<0.05);在试验期第28天时,LY组的NH_3-N极显著高于CN组、HY组(P<0.01)。瘤胃微生物得以改善,细菌菌属中普雷沃氏菌属和双岐杆菌丰富度增加、瘤胃球菌科丰富度降低;真菌菌属中曲霉菌属和耐干霉菌属的丰富度增加。综上可知,YC提高了采食量、产奶量,减少羊奶中体细胞;通过提高瘤胃液pH、调节瘤胃发酵模式以及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改善了瘤胃内环境,保障了奶山羊机体健康以及泌乳性能的发挥。因此,YC可添加于奶山羊日粮中,在奶山羊养殖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access to oncological services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预防血栓,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口服预防血栓。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的凝血指标,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后1 d炎症相关指标。结果 2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组间和组内凝血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MG132核磁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6%(3/65)比15.4%(1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8,P=0.04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观察组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17±0.02)μg/L比(0.22±0.01)μg/L、(20.2±2.3)mg/L比(23.9±3.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均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但利伐沙班预防术Bemcentinib体内后下肢DVT发生的效果更显著且口服用药更方便。
计算机辅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活性预测研究
自2020年以来,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根据统计数据,每年的新发癌症病例已超过190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990万例,尤其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癌症类型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EGFR蛋白的异常表达是癌症发生的重要信号,因此,EGFR是重要的用于抗癌药物设计的靶点。然而,由于EGFR的突变而引起的耐药性一直是开发EGFR小分子抑制剂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针对EGFR的创新药物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为治疗癌症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本论文以EGFR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化学信息学和人工智能等方法研究EGFR抑制剂的结构和活性关系,通过虚拟筛选和实验验证发现新型EGFR抑制剂。为实现这一目标,本论文运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野生型EGFR、L858R/T790M双突变EGFR及L858R/T790M/C797S三突变EGFR抑制剂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SAG molecular weight,构建了EGFR抑制剂生物活性预测的多个构效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配体和受体的分级虚拟筛选方法,对包含超过500万化合物的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并成功筛选出新型EGFR抑制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多种机器学习的方法探究EGFR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建立包含5371个EGFR抑制剂的结构和活性数据集,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的范围在0.003 n M~6500μM。接着,以100 n M为阈值对数据集进行划分,即IC_(50)值小于100 n M的作为高活性化合物,大于1000 n M的作为低活性化合物。随后,计算了抑制剂的3种指纹描述符(ECFP4、MACCS和RDK)和3种物理化学描述符(CORINA、MOE和RDKit),并结合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G)和全连接更多神经网络(FCNN)建立了24种定性分类模型,并对模型的应用域进行了探究。对模型预测正确率(Q)和马修斯相关系数(MCC)等进行了评价,发现SVM-ECFP4的模型组合具有最好的表现,训练集五重交互检验的Q为0.92,测试集的Q和MCC分别达到了0.94和0.88,为后续EGFR抑制剂的筛选建立了基础。除了定性分类模型之外,本研究选择数据集中1301个基于荧光法测定酶活的化合物,计算了每个化合物的CORINA描述符并结合SVM和多元线性回归(MLR)建立了6个定量回归模型。SVM回归模型中测试集平均决定系数(r~2)为0.731,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538,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0.713。除此之外,利用K均值(K-means)对EGFR抑制剂基于ECFP4指纹进行结构聚类,将它们分为8类化合物。对每一类化合物分析其分子骨架和片段特征,并总结出了高活性片段和低活性片段。本研究收集到较为全面的EGFR抑制剂,覆盖较大的化学空间;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挖掘出了重要的结构信息;为后续设计和筛选新型EGFR抑制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综合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和筛选方案来发现新型EGFR抑制剂。在第一种方案中,结合了分子三维形状相似性比对和定量构效关系模型预测的方法,从超过500万个化合物中成功发现了新型EGFR抑制剂。首先,使用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查询式进行分子三维形状相似性评分,其中两个查询式来自晶体结构,一个查询式使用图的深度生成模型获得。接着,运用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筛选出预测为高活性的化合物。最终,经过酶学抑制活性验证,从18个化合物中鉴定出9个结构新颖的EGFR抑制剂(IC_(50)值小于10μM),其中3个命中化合物(hit 1、hit 5和hit 6)对EGFR的抑制活性IC_(50)值在80 n M左右。此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计算了hit 1、hit 5和hit 6的MM/GBSA结合自由能,发现均低于-49 kcal/mol,同时探究了它们与EGFR相互作用的关键残基。在第二种方案中,结合了分子三维形状和静电相似性比对以及分子对接打分的方法,成功筛选出新型EGFR抑制剂。首先,本研究选择了两个高活性EGFR抑制剂AEE788和Afatinib作为查询式,利用基于分子三维形状和静电的相似性搜索方法筛选出排名靠前的化合物。接着,使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每个化合物与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并进行排名。酶学的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3个化合物中有12个为新型活性EGFR抑制剂。其中3个化合物(A_1、A_2和A_3)的IC_(50)值在100 n M~1000 n M之间。本研究不仅成功发现了具有新型结构的高活性EGFR抑制剂,具有进一步优化开发的基础,并且通过该研究证实了基于两种级联虚拟筛选方案的有效性,也为我们开发其他靶点的新型先导化合物提供了重要参考。(3)构建了379个化合物对野生型EGFR(EGFR~(wt))和L858R/T790M双突变EGFR(EGFR~(L858R/T790M))抑制活性的数据集。以ECFP4指纹或SMILES为输入,结合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自注意力递归神经网络建立了6个二维分类模型。模型的Q值均在0.98以上,MCC值均在0.76以上。接着分析了高活性化合物的重要片段后发现:对于EGFR~(wt)抑制剂,含有苯胺喹啉和苯胺喹唑啉、甲氧基或氟取代苯的抑制剂属于高活性的比较多;对于EGFR~(L858R/T790M)抑制剂,苯胺嘧啶、酰胺、苯胺、甲氧基苯基和噻吩嘧啶酰胺均属于高活性片段。随后,根据ECFP4指纹,将379个化合物通过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划分为6个类别,发现大部分喋呤化合物对EGFR~(wt)和EGFR~(L858R/T790M)都具有高活性抑制,苯胺嘧啶化合物对EGFR~(L858R/T790M)具有高活性抑制,苯胺喹啉或苯胺喹唑啉对EGFR~(wt)具有高活性抑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喋呤、苯胺嘧啶和苯胺喹啉/苯胺喹唑啉为骨架的3组化合物,分别建立了三维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模型。通过分析位阻、静电、疏水、氢键供体和受体的等势图,发现了化合物对抑制EGFR~(wt)和EGFR~(L858R/T790M)的有利取代基和不利取代基类型。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设计针对EGFR~(wt)和EGFR~(L858R/T790M)的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构建了L858R/T790M/C797S三突变EGFR(EGFR~(L858R/T790M/C797S))抑制剂的构效关系模型,并进行了新型EGFR抑制剂的活性预测工作。选择了高活性EGFR~(L858R/T790M/C797S)抑制剂BLU945、CH7233163和TQB3804作为查询式,对超过500万的化合物进行平行筛选。首先,根据分子的三维形状相似性评分,选择排名前500的化合物。在第一种筛选方案中,使用了基于配体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分级筛选方法。建立了一个包含290个EGFR~(L858R/T790M/C797S)抑制剂的数据集,计算了ECFP4、MACCS、CORINA和RDKit描述符,并建立了4个SVM分类预测模型。模型的测试集MCC值均在0.75以上,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87以上,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利用共识模型选择化合物,最终获得了9个候选化合物。此外,还使用SOM聚类方法将已知和未知活性的化合物进行聚类,将相似结构的化合物聚集到同一个神经元中。通过神经元中已知化合物的活性预测未知化合物的活性,最终获得了5个候选化合物。经过酶学抑制活性测试,发现AM01、AS01和AS02这3个化合物对EGFR~(L858R/T790M/C797S)的IC_(50)值分别为106.4 n M、524.6 n M和145.3 n M。第二种筛选方案是使用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信息来发现活性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在PDB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复合晶体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共识评分,得到了20个预测结合亲和力较高的候选化合物。经过酶学抑制活性测试,发现3个化合物TD01、TD02和TD03对EGFR~(L858R/T790M/C797insect biodiversityS)的IC_(50)值分别为7.6 n M、33.9 n M和95.3 n M。通过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发现,所有的命中化合物均为新型EGFR~(L858R/T790M/C797S)抑制剂,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为C797S耐药性突变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发展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打下了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研究靶点,深入探讨了EGFR~(wt)、EGFR~(L858R/T790M)和EGFR~(L858R/T790M/C797S)抑制剂的结构和活性关系。充分利用配体的结构和物化性质以及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信息,采用了多种计算方法,包括相似性比对、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等,建立了分级虚拟筛选流程。这一流程成功地帮助发现了潜在的新型EGFR抑制剂,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HER2阳性乳腺癌铁死亡相关基因分析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 筛选影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的铁死selleck亡相关基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收集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RNA-seq数据和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185例,HER2阴性乳腺癌769例。根据HER2阳性和HER2阴性乳腺癌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确定候选基因。比较不同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HER2阳性乳腺癌的生存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的免疫相关性。通过CDinaciclib核磁ox和LASSO回归分析,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能。结果 铁死亡基因FANCD2、TFRC、ATP5MC3、CS和NFE2L2不同表达水平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基因表达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上述5个铁死亡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存在相关性,Custom Antibody Services其中CS与CD4+T细胞存在最明显正相关,CS与NK细胞和NFE2L2与无特征细胞存在最明显负相关(P<0.01)。HER2阳性乳腺癌高风险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预后预测模型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治疗后3、5、8年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0.844、0.853。结论 铁死亡相关基因FANCD2、TFRC、ATP5MC3、CS和NFE2L2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并且建立了预后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乳必宁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症5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乳必宁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症(HM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HM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购买SCH772984组50例。对照组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口服,治ICI 46474疗组予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院内制剂“乳必宁颗粒”冲服,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并复查,评估病情反复情况。lichen symbiosis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时乳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乳房肿块大小、血清雌激素[孕酮(P)、雌二醇(E_2)、泌乳素(PRL)]水平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治疗期间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乳房疼痛VAS评分、肿块大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时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乳房肿块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治疗组患者乳房疼痛VAS评分、乳房肿块大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血清E_2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时2组患者E_2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血清P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随访时2组患者P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治疗组患者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R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时治疗组患者PR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对照组患者PRL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随访时治疗组患者PR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2组患者胃肠道反应、阴道出血等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必宁颗粒治疗HMG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调节雌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其疗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枸橼酸他莫昔芬更具优势,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同感染部位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研究
背景与目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脑病之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达70%。目前关于SAE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研究不多,特别是与感染部位相关的研究DS-3201溶解度鲜少,且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收集脓毒症患者相关资料,旨在研究SAE及其不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感染部位脓毒症患者SAE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015年2月-2022年10月在郑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住的脓毒症患者(n=130)的临床资料。分析SAE及其不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不同感染部位的SAE发生率。结果SAE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SAE发生率为49.2%。经过单因素分析SAE组与非SAE组在感染部位、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GCS评分、PCT、CRP、PLT、Scr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八个指标纳入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20分,GCS评分≤8分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A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AE临床预后分析: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总体死亡人combined remediation数为66例,总体死亡率为50.8%,SA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SAE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SAE组患者根据其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经过单因素分析死亡组的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GCS评分、Scr显著高于存活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四个指标纳入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Scr在评估SAE患者预后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与病原学分析:SAE组患者出现胃肠道感染比例显著高于非SAE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E组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肠球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非SAE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E的发病率高,且SAE死亡率显著高于非SAE,临床工作者需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以期降低病死率。脓毒症患者入院第一天APACHE Ⅱ评分≥20分,GCS评分≥8分时更容易发生SAE。SAE患者入院第一天APACHE Ⅱ评分、Scr越高,其临床死亡可能性越大。动态评估患者病情、神志以及Scr变化有利于预测SAE的发生与预后。脓毒症的原发感染部位为胃肠道时更容MK-4827化学结构易发生SAE。脓毒症患者存在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肠球菌感染时更容易发生SAE。早期确定感染部位以及病原微生物对SAE的管理尤为重要。
法舒地尔对大鼠脊髓损伤Rho/ROCK2激酶及铁死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法舒地尔(fasudil hydrochmouse bioassayloride, Fasudil)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Rho亚家族蛋白A/相关卷曲螺旋形selleck GSI-IX成蛋白激酶2(Rho/ROCK2)及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将12周龄SD成年雄性大鼠36只(225.2~245.5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Sham组(假手术),SCI组(脊髓损伤),Fasudil组[SCI+法舒地尔10mg/(kg·d)腹腔注射(Rho/ROCK2激酶抑制剂)],各12只。脊髓撞击法制备成年大鼠SCI模型,通过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scale(BBB)评分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试剂盒检测脊髓组织中Fe~(2+)及反应性活性氧(ROS)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Rho/ROCK2及铁死亡相关蛋白xCT、GPX4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SCI后大鼠BBB评分显著降低(P<0.05),Fe~(2+)含量(176.7%±31.5%vs. 84.2%±11.2%)及ROS含量(162.2%±28.0%vs. 95.8%±12.0%)显著增加(P<0.001),SCI后大鼠脊髓组织Rho/ROCK2(0.85±0.13)vs.(0.28±0.039)表达增多,xCT(0.39±0.041selleck合成)vs.(0.92±0.092)及GPX4(0.36±0.049)vs.(0.84±0.21)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均<0.001);对比SCI组,Fasudil组大鼠BBB评分增多(P<0.05),Fe~(2+)(127.8±33.1)%及ROS(123.8±27.6)%含量减少(P<0.05),脊髓组织Rho/ROCK2(0.65±0.17)表达减少,xCT(0.64±0.03)及GPX4(0.55±0.11)表达水平增多(P均<0.05)。结论 法舒地尔减少了SCI大鼠脊髓组织中RHO/ROCK2激酶,抑制了脊髓组织中的铁死亡,进而改善SCI大鼠的运动功能。
中医药调节铁死亡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目的 分析中医药调节铁死亡研究热点及前沿,为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Telaglenastat据库(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核心集2012年1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调节铁死亡相关文献。采用NoteExpress3.5去重及筛选,采用Excel2016绘制发文趋势图。采用VOSviewer1.6.17和CiteSpace6.1.R2进行高被引文献及高频关键词排序,绘制时间线视图、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果 纳入中文文献146篇,英文文献183篇。该领域中、英文文献于2020-2022年发文量逐渐增加。高被引文献所属期刊在国际研究领域均具有较大影响力。中、英文关键词分别形成12、10个metaphysics of biology有效聚类。关键词分析显示,该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疾病类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干预/治疗方法(中药、单体、中药复方、电针等)、代谢方式(谷胱甘肽代谢、铁代谢、脂质代谢)等。结selleck激酶抑制剂论 疾病类型、干预/治疗方法、代谢方式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纳米材料联合中药调节铁死亡是研究趋势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