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险因素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斑块成分及病变特点分析:基于冠脉CTA成像及冠脉造影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分别基于冠状动脉(冠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成像及冠脉造影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斑块成分及病变特点分析,分析临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吸烟)与斑块成分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及北京友谊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单支CTO病变,且在住院前2个月内完成冠脉CTA的195例患者。应用冠脉CTA对CTO病变进行斑块成分分析,应用冠脉造影分析CTO病变特点。结果 基于冠脉CTA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Fer-1核磁相比,坏死脂核容积[55.88(26.40~98.96) vs. 62.41(31.62~117.91)]、纤维脂肪斑块容积[25.08(9.93~50.18) vs. 29.57(13.62~56.31)]、纤维斑块容积[17.39(3.31~45.52) vs. 12.53(3.34-33.83)]、钙化斑块容积[0.85(0.00~6.44) vs. 0.11(0.00~7.84)]、纤维钙化斑块容积[18.96(3.31~52.83) vs. 15.42(3.34-44.34)]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坏死脂核容积[58.47(26.71-101.49) vs. 64.18(33.81-113.93)]、纤维脂肪斑块容积[27.07(12.61~54.45) vs. 26.92(13.30~55.72)]、纤维斑块容积[12.58(3.23~42.53)vs. 13.10(4.17~33.54)]、钙化斑块容积[0.12(0.00~5.94) vs. 0.32(0.00~12.46)]、纤维钙化斑块容积[15.42(3.23~45.45) vs. 16.85(4.17~4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与非肾功能不全患者相比,坏死脂核容积[44.94(28.80~63.80) vs. 62.38(30.69~110.81)]、纤维脂肪斑块容积[20.30(6.10~35.95) vs. 27.76(13.04~55.28)]、纤维斑块容积[9.83(3.03~42.72) vs. 13.10(3.43~39.81)]、钙化斑块容积[1.38(0.00~12.67) vs. 0.19(0~7.40)]、纤维钙化斑块容积[12.49(3.03~45.45) vs. 15.56(3.44~4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与不吸烟患者相比,坏死脂核容积[67.73(35.70~124.49) vs. 51.77(22.77selleck CHIR-99021~90.36)]、纤维脂肪斑块容积[28.53(15.10~57.89) vs.25.23(9.86~53.01)]、纤维斑块容积[13.10(3.26~34.81) vs. 12.58(4.14~44.66)]、钙化斑块容积[0.19(0.00~8.80) vs. 0.25(0.00~6.56)]、纤维钙化斑块容积[15.42(3.26~46.59) vs. 16.44(4.14~4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冠脉造影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相比,高血压与非高血压相比,肾功能不全与非肾功能不全相比,吸烟与非吸烟相比,钝头样闭塞残端、纤维帽模糊不全、闭塞段近端及远端是否存在严重病变、是否存在微通道、多节段闭塞、重度钙化、闭塞段长度>20 mm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对于CTO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吸烟等危险因素,斑块成分及病变特点无显著差异。对于术前CTO病变的斑synbiotic supplement块成分预测及病变特点预测不能完全依赖临床病史。对于CTO患者,术前冠脉CTA对于斑块成分及病变特点的评价更为重要。

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下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特点和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血压控制良好(24h平均收缩压<130mmHg,24h平均舒张压<80mmHg)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50)、非杓型组(n=61)和反杓型组(n=64)。统计血压、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3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 反杓型组获悉更多、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反杓型组降低较非杓型组更显著(P<0.05)。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反杓型组短阵房速检出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Trichostatin A型组、反杓型组患者频发室早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 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变化主要为夜间血压水平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更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增加Genetic selection心律失常的风险。

北京地区2015—2019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费用和费用结构变化趋势,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2015—2019年北京地区77所二级和三级医院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对急性白血病住院费用、费用结构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和趋势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北京地区急性白血病住院次均费用呈增selleck合成长趋势(P<0.05),药耗费用占比则明显下thyroid cytopathology降(P<0.05)。不同年龄组住院次均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主要治疗方式为化疗,且不同年龄化疗患者的住院次均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费用负担仍然较重,药品、耗材费用对住院负担贡献度高但呈下降趋势。需关注儿童、老年等重点人群的住院费用负担,结合儿童白血病特点对其付费标准进行单独selleck MCC950测算。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筛选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核心药物,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有关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文献,使用Excel表格和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聚类和MDV3100 IC50网络分析。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主要化学成分,结合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运用OMIM、GeneCards、DrugBank等数据库获multi-biosignal measurement system取冠心病室性早搏相关靶点;采用UniProt数据库匹配相关靶点基因;运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24篇文献,包含124首方,涉及selleck160味中药。高频药物排前6位的依次为甘草、丹参、酸枣仁、当归、黄芪、党参。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微寒、寒为主;归经以心、肝、脾、肺为主。获得18组关联药物、4首聚类处方。获得核心药物有效成分78种、药物靶点326个、疾病靶点1609个、疾病-药物交集靶点141个。GO功能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5526个、细胞组分474个、分子功能787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253条信号通路。结论:防治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药主要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蛋白激酶Bα等核心关键靶点,糖尿病并发病中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及钙信号通路等来发挥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的急性作用加重糖尿病大鼠心室电重构而易于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的急性作用对糖尿病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n=10)、糖尿病组(D组,n=10)和NE组(N组,n=10),D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成功制备糖尿病模型,N组是在完成D组数据采集后加入NE作用。通过电生理记录技术,观察心电图记录的心率、PR、RR和QT间期以及QT间期离散度变化;在体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幅度(APA)、最大上升速率(Max_(dv/dt))、复极化恢复到10%、50%、90%时间(APD_(10)、APD_(50)、APD_(90)),以及复极化时LY-188011生产商程三角测量值(Triangulation)变化,基础刺激周长(BCL)为200 ms时心室有效不应期(ERP_(2Hip flexion biomechanics00)),以及短阵快速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BCL和诱发率。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每组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及其电流-电压(I-V)曲线改变。结果:与D组比较,N组心率减慢,PR、RR和QT间期延长以及QT离散度增加均非常显著(均P<0.05);且N组APA降低,Max_(dv/dt)减慢,APD_(10)、APD_(50)、APD_(90)和Triangulation的延长亦非常明显(均P<0.05);另外,N组ERP_(200Smoothened Agonist化学结构)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BCL均明显延长,诱发率显著增加(均P<0.05);最后,N组I_(to)的幅度减小,当钳制电位为+50 m V时,N组大鼠心室肌细胞I_(to)的电流密度由D组的(12.09±2.29) pA/pF明显减小到(7.94±1.93) pA/pF(P<0.01),其I_(to)的I-V曲线处于D组的下面。结论:NE的急性作用在糖尿病引起心室电重构和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损伤的基础上,使得糖尿病心室的电重构加重,易感性加强而更利于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NE急性作用引起糖尿病心室肌细胞I_(to)减小有关。

2007—2021年苏州市女性乳腺癌死亡与减寿分析

目的 了解2007—2021年苏州市女性乳腺癌死亡趋势和寿命损失情况,为完善苏州市乳腺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苏州市慢性病监测系统收集2007—2021年苏州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死因等;分析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YPLL)、潜在减寿率(YPLLR)、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YPLL)、标化潜在减寿率(SYP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采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乳腺癌死亡趋势。结果 2007—2021年苏州市女性乳腺癌死亡4Fer-1体外 425例,粗死亡率为8.67/10万,呈上升趋势,AAPC值为1.83%(t=5.080,P=0.001);标化死亡率为4.68/10万,无明显变化趋势,AAPC值为0.13%(t=0.356,P=0.727)。2007—2021年15~<35岁、35~<65岁和≥65岁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分别为0.62/10万、10.33/10万和21.69/10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2 315.683,P=0.001)。城市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为8.66/10万,农村为8.86/10万,均呈上升趋势,AAPC值分别为1.73%(t=3.2Canagliflozin配制90,P=0.00Oil biosynthesis6)和2.68%(t=6.565,P=0.001)。女性乳腺癌YPLL为44 485人年,SYPLL为30 387人年,YPLLR为0.99‰,SYPLLR为0.68‰,AYLL为14.94年/人;其中YPLLR和AYLL均呈下降趋势,AAPC值分别为-1.06%(t=-2.193,P=0.047)和-1.53%(t=-4.783,P=0.001)。结论 2007—2021年苏州市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潜在减寿率和平均减寿年数呈下降趋势,老年人群是乳腺癌防治重点人群。

阿瑞匹坦抑制SFN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分层蛋白Stratifin(SFN)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迁移、侵袭的调控作用,以及阿瑞匹坦对SFN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瞬时转染技术将siSFN-1、siSFN-2、SFN、NC基因转入A549细胞中,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FN、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以及波形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作用;通过CC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markersK8实验检测阿瑞匹坦对过表达SFN的A549细胞在24、48、72 h增殖的调控能力;根据CCK8测得的药物IC_(50)值进一步探索阿瑞匹坦不同浓度(16、8、4μmol/L)作用于过表达SFN的A549细胞48 h后的SFN、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迁移、侵袭的变化。结果 24、48、72 h的细胞增殖-毒性实验中,随着阿瑞匹坦作用于细胞的时间不断延长,细胞增殖能力也随之出现逐渐下降趋势,药物抑制作用显著(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转染SFN基因的A549细胞迁移距离明显高于NC、siSFN-1、siSFN-2组(P<0.05)。安慰剂组的迁移距离较16、8、4μmol/L阿瑞匹坦组迁移距离长;并且在16、8、4μmol/L瑞匹坦组中,细胞迁移距离随浓度降低逐渐加长(P<0.05)。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中转染SFN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多于NC、siSFN-1、siSFN-2组(P<0.05)。安慰剂处理组的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较16、8、4μmol/L阿瑞匹坦组多;并且在16、8、4μmol/L瑞匹坦组中,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数量随着阿瑞匹坦浓度降低逐渐增多(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过表达SFN促使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减少,间质标志物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增加(P<0.05)。安慰剂组E-Etoposide供应商钙黏蛋白较不同浓度阿瑞匹坦组减少,N-D-Lin-MC3-DMA临床试验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较不同浓度阿瑞匹坦组明显增多;阿瑞匹坦组中随浓度增高E-钙黏蛋白增多,N-钙黏蛋白减少(P<0.05)。结论 过表达SFN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而阿瑞匹坦可以通过抑制SFN表达进而抑制其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迁移、侵袭。

miR-151a-5p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miR-151a-5p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miR-151a-5p在不同CRC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使用Lipofectamine~(TM) 2000将miR-151a-5p mimics/inhibitor和对照寡核苷酸分别转染至HCT116和SW480细胞中;通过CCK-8、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侵袭与迁移实验以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明miR-151a-5p过表达组和敲低组对CRC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51a-5p在HCT116细胞中低表达,在SW480细胞中高表达;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HCT116细胞过表达miR-151a-5p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W480细胞敲低miR-151a-5p后结果相反;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HCT116-mimics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增强,而SW480-inhibitor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CT116-mimics组E-cadherin和Z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N-caAdavosertib价格dherin、Vimentin、β-Catenin、MMP2、MMP9蛋白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SW480-inhibitor组呈相反结果。结论:miR-151a-5能够促进CR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AZD6738采购ransition, EMT)进程相关,而TGF-β/Smad信号通genetic connectivity路相关蛋白在EMT发生进程中出现改变,提示TGF-β/Smad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该表型的调控。

PD-L1在癌症中的表达

逃避免疫系统是癌症的一个特征,它使癌细胞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癌细胞可表达多种免疫抑制信号蛋白,引起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其中一种抑制分子是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它与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上表达的程序性死亡-1 (PD-1)结合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ln-4924.html,从而抑制抗癌免疫。因此,抗PD-L1和抗PD-1抗体已经被用于癌症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然而,只有一部分患者对治疗有反应。进一步了解其对PD-L1表达的调控,有助于提高抗PD-L1和抗PD-1治疗效果。研究表明PD-L1的表达受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的调控。PI3K和MAPK通路均参lipid biochemistry与PD-L1调控,但控制PD-L1和细胞增殖的下游分子可能不同。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和信号转导和转录-3的激活作用于PD-L1的启动子以调控其表达。此外,miR-570、miR513、miR-197SB203580核磁、miR-34a和miR-200等microrna对PD-L1具有负调控作用。在临床上,选择既能控制PD-L1表达又能控制细胞增殖的分子,可以提高靶向治疗的疗效。

ERK1/2信号通路在3种骨肉瘤细胞中的作用和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 观察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激动剂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抑制剂PD98059对3种骨肉瘤细胞株U2OS、MG63、UMR106的增hypoxia-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殖影响以及ERK1/2基因和蛋白在3种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筛选出ERK1/2基因和蛋白表达最高的骨肉瘤细胞株用于后续实验研究。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和CCK8法分别测定U2OS、MG63、UMR106细胞的生长情况,同时使用EGVX-445F和PD98059分别干预3种细胞株,观察其对3种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3种细胞株中ERKSB431542试剂1/2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检测3种细胞株中ERK1/2蛋白、p-ERK1/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计数和CCK8结果均显示,U2OS和UMR106在正常情况下培养48 h可达最佳生长状态,而MG63细胞的最佳生长状态时间为24 h; EGF在干预细胞24 h和48 h均能使U2OS、MG63、UMR106细胞增殖,而PD98059在干预细胞24 h和48 h均能使3种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P<0.05)。RT-qPCR结果显示在培养48 h后,U2OS细胞中的ERK1/2基因表达水平最高。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培养48 h后,U2OS细胞中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最高,UMR106细胞次之,而MG63细胞中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最低(P<0.05)。结论 U2OS细胞株生长期长,增殖活力强,同时ERK1/2基因、蛋白以及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高,适合用于骨肉瘤ERK1/2信号通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