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氧化应激损伤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铁死亡

目的 本研究拟在白内障细胞模型中验证氧化应激损伤是否可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铁死亡。方法 分别采用H_2O_2和紫外线B(UVB)模拟白内障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H_2O_2组(0 h、12 h、24 h)和空白对Tezacaftor小鼠照组、UVB组(UVB照射)进行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的检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荧光探针染色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和300μmol·L~(-1))H_2O_2组和空白对照组、UVB组引起的晶状体上皮细胞C11/BODIPY染色阳性细胞率,表征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 200μmol·L~(-1) H_2O_2处理晶状体上皮细胞medical chemical defense后,与0 h时相比,12 h时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11/BODIPY荧光探针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μmol·L~(-1) H_2O_2组晶状体上皮细胞C11/BODIPY氧化态绿色荧光增强。H_2O_2可浓度梯度升高晶状体上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与0μmol·L~(-1)H_2OAZD1152-HQPA体外_2组相比,100μmol·L~(-1) H_2O_2组、200μmol·L~(-1) H_2O_2组晶状体上皮细胞C11/BODIPY荧光探针染色阳性细胞率均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00μmol·L~(-1) H_2O_2组晶状体上皮细胞C11/BODIPY荧光探针染色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UVB组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细胞凋亡方式为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UVB组晶状体上皮细胞C11/BODIPY荧光探针染色阳性细胞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_2O_2和UVB均可直接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铁死亡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可能是白内障潜在发病机制。

急性CO中毒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CO中毒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152例急lower-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性CO中毒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攀钢集团总医院164例急性CO中毒患者未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独立t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CO中毒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每增加1岁、住院时间每增加1 d, CO中毒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分别增加428.2%、554.4%;RSL3研究购买相对于门诊、非高血压、非糖尿病、非心力衰竭、非心率失常、非慢阻肺、合并症个数≤3的CO中毒患者,ICU、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慢阻肺、合并症个E7080数>3的CO中毒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分别为7.125、3.446、2.308、1.115、4.362、1.206、2.505、5.564倍(Waldχ~2=7.157~31.530,P<0.05)。结论 临床上有必要采取监测和实施预防性治疗,以预防CO中毒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阴离子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阴离子浓度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此网站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老年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入院72 h内血清阴离子浓度[包括氯离子、磷离子、阴离子间隙(AG)]。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析患者血清阴离子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分别与年龄、性别、脑出血部位及是否手术等无显著差异(P>0.05)。51例患者中高血氯22例(43.14%),低血磷28例(54.9%),血AG增高16例(31.37%)。HIC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高血氯(r=0.279,P<0.05)和低血磷呈正相关(r=0.324,P<0.05)。血AG增Angiogenic biomarkers高与HICH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r=-0.299,P<0.05)。结论 高血氯和selleck PUN30119低血磷可作为老年HIC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AG增高提示老年HICH患者的总体预后差。积极处理电解质紊乱,对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能谱CT辅助肺癌诊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CT成像。近年来,CT设备更新迅速,双能CT(DECT)通过单次采集可以生成多个后处理数据集,拓宽了胸部肿瘤成像的潜力。本综述对能谱C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multi-domain biotherapeutic (MDB)以“DECT”“肺癌”“诊疗”为关键词,检索2012-01-01-2022-12-31中国知网及PubMed相关文献。最终纳入分析文献46篇。结果显示,DECT主要分为双源双能CT、双层探测器CT以及单源双能CT,胸部成像中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包括虚拟非增强(VNC)图像、碘增强图像(碘图)、虚拟单能量图像(VMI)、有效原子序数(Zeff)图像等。DECT对于肺部肿块良恶性的评估、组织学起源、肺癌的组织学分类selleck NMR及分化程度方面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DECT相关参数对于淋巴结转移、骨转移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在靶区勾画、计划设计方面,DECT可以获得电子密度图像,可以改进剂量计算及肿瘤勾画。DECT碘相关参数在预测肺癌患者的放化疗效selleck产品果、预后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提示,能谱CT可以无创性地对肺癌定性、定量诊断,在肺癌的分期诊断、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放疗的靶区勾画、计划设计方面也展现了初步的优势。

FASN在小儿卵黄囊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小儿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在小儿卵黄囊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卵黄囊LY2157299瘤患儿临床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26例卵黄囊瘤、17例未成熟畸胎瘤Erdafitinib使用方法、1例胚胎性癌及12例相关部位正常组织标本中FASN的表达情况。结果26例小儿卵黄囊瘤发病平均年龄2岁5个月,16例单纯以肿块就诊,5例单纯以局部继发症状就诊,5例同时具有肿块及局部症状。FASN在卵黄囊瘤的表达程度(73%)显著高于未成熟畸胎瘤(28%)、胚胎性癌(0%)、正常组织(16%)。FASN在性腺内和性腺外小儿卵黄囊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和100%。伴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immune proteasomes0%和61%。FASN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前后FASN表达率分别为72%和7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卵黄囊瘤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有效,FASN的表达可为诊治提供参考。

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背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是老年痴呆疾病伴随表现之一,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了解患者的照护需求、调整护理干预方案、合理分配照护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多国横断面研究,样本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和泰国的19个长期护理机构,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老年痴呆患者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评估痴呆严重程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护理院版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ursing Home Version,NPI-NH)评估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应用Rasch分析评估Barthel指数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适用性及患者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特征,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患者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44例老年痴呆患者,平均年龄83.42±7.67岁。Rasch分析显示,Barthel指数在测量老年痴呆患者时的单维性(第一维度解释了 72.9%的变异,特征值27Galunisertib.0,第二维度解释了 6.6%的变异,特征值2.4)和信度(患者信度0.88和条目信度1.0)可接受,但“平地行走”条目与Rasch模型拟合欠佳(拟合均方=1.86),且响应阈值间距过窄(<1.4logits)。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Barthel指数评估数据只有三个条目(修饰、穿衣和如厕)不存在条目功能差异。2.Rasch分析显示,患者总体能力低于量表难度(location=-2.27,SD=2.71 logits),患者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痴呆程度加重而降低。对于患者而言,各项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难度排序依次为:洗澡>修饰>上下楼梯>穿衣>控制小便、如厕>控制大便>进食>平地行走>床椅转移。除“平地行走”外,其余活动在轻、中和重度痴呆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arthel指数与NPI-NH条目得分弱相关(相关系数均<|±0.3|),与痴呆严重程度(r=-0.47,P<0.01)、认知功能(r=0.36,P<0.01)及年龄(r=-0.12,P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0.01)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arthel指数得分与痴呆严重程度、年龄及认知功能相关(标准β系数分别为-0.31、-0.12和 0.12)。结论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在不同国家之间的selleck激酶抑制剂可比性存疑,且Barthel指数在测量老年痴呆患者时存在测量盲区、冗余条目和选项过多等问题,建议修订后方在该人群中应用。2.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患者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低,但不同条目的活动能力受损顺序有先后规律,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在痴呆不同阶段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特征,根据认知功能受损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与患者的痴呆严重程度、认知功能、年龄密切相关;且与其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变异度高,可能受文化因素影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及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河北省胸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晚期NSCLC患者,包括EGFR基因突变58例、野生型selleck激酶抑制剂92例。EGFR基因突变患者根据自愿原则接受EGFR-TKI(39例)或含铂化疗方案(19例)治疗。分析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随访1年,统计EGFR基因突变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1年无进展生存率。结果Cobimetinib NMR 58例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以EGFR基因外显子19(24例)、21(17例)突变最为常见。EGFR基因突变发生率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和有无吸烟史的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比值比=2.530,95%置信区间:1.176~5.443,P=0.018)、腺癌(比值比=3.401,95%置信区间:1.449~7.980,P=0.005)、无吸烟史(比值比=2.478,95%置信区间:1.105~5.556,P=0.031)是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TKI治疗患者的ORR、DCR均高于化疗患者(均P<0.05)。EGFR-TKI治疗患者中,女性患者ORR高于男性患者,腺癌、无吸烟史患者的ORR、DCR分别高于非腺癌、有吸烟史患者(均P<0.05)。EGFR-TKI治疗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化疗患者(P<0.001)。在EGFR-TKI治疗患者中,女性、腺癌、无吸烟史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高于男性、非腺癌、有吸烟史患者(均P<0.05)。结论 EGFR-TKI治疗EGFR基因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短期预后优于含铂方案化疗。女性、腺癌、无吸烟史是EGFR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且此类患者接受EGFWeed biocontrolR-TKI治疗后获益更加明显。

与MUC1共同调控肿瘤化疗耐药的MUCIN家族成员的筛选

目的·在黏蛋白(MUCIN)家族成员中,筛选与黏蛋白1 (mucin 1,MUC1)协同调控肿瘤细胞化学治疗(化疗耐药的蛋白。方法·利用2对细胞系(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CasCTL和MUC1敲除细胞HeLa229/TR-CasMUC1,母本细胞HeLa229/P和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MUCIN家族成员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MUC1表达的相关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筛选出的MUCIN家族成员的蛋白表获悉更多达水平,以筛选出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与gynaecological oncologyMUC1表达存在相关性的靶蛋白;通过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方法沉默靶基因,利用药物半抑制浓度(half-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实验检测细胞耐药性的变化;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和MUC13的平均表达水平;采用R2数据库分析在宫颈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组织中MUC1与MUC13表达的线性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UC1和MUC1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MUCIN家族成员中,与MUC1在mRNA水平存在相关性的有MUC13和MUC18;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只有MUC13随着MUC1的上调而上调,随着MUC1的敲除而PARP抑制剂下调;IC_(50)实验结果显示,随着MUC13的沉默,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的IC_(50)明显下降。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与MUC13存在同时高表达或低表达的特点;通过R2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在宫颈癌、结肠癌和胰腺癌肿瘤组织中呈正相关;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MUC1与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中存在协同作用,同时与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联合抑制MUC1和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治疗上具有可行性。

细胞壁转化酶调控番茄响应灰霉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由死体营养型病菌(necrotrophic pathogen)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可导致番茄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蔗糖分解代谢在植物抗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为植物防御反应提供碳骨架和能量,还可通过信号途径调控抗病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分解蔗糖的细胞壁转化酶(cell wall invertase, CWIN)可增强植物对死体营养型病害的抗性。然而,目前尚未见到有关CWIN对番茄灰霉病抗性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以CWIN活性上调的转基因番茄(RNAi/R)及其野生型番茄(WT/W)为材料,对其叶片进行灰霉菌(Bc)离体接种,研究CWIN对番茄灰霉病抗性的影响,同时对接种后12 h和60 h的叶片进行取样,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阐明CWIN调控番茄灰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结果如下:(1)提高番茄CWIN活性可增强番茄叶片对灰霉病菌的抗性;(2)KEGG注释表明,接种12 h的DEGs(W-Bc-12h-vs-R-Bc-12hNirogacestat采购)共获得5个显著性富集的通路,包括次social impact in social media生代谢物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DNA复制(DNA replication)、淀粉和蔗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以及甾族化合物生物合成(Steroid biosynthesis);接种60 h的DEGs(W-Bc-60h-vs-R-Bc-60h)则没有发现显著性富集通路,表明接种早期是CWIN调控番茄抗病性的关键时期。(3)植物-病原菌互作图分析表明,参与‘超敏反应’和‘防TGF-beta/Smad抑制剂御相关基因诱导’的LRR受体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FLS2和热激蛋白基因HSP90在接种后的RNAi叶片中上调,其可能是CWIN增强番茄抗病性机制中的重要基因。(4)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和MapMan作图分析表明,接种后RNAi番茄的抗病激素茉莉酸(JA)和乙烯(ET)信号途径上调,同时水杨酸(SA)信号途径减弱,表明其可能共同作用提高RNAi番茄的抗病性。此外,接种后RNAi叶片的生长促进激素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信号途径增强,而衰老促进激素脱落酸(ABA)信号途径减弱,这样可以抑制病菌侵染期间细胞的死亡,从而阻止死体营养型病菌灰霉病菌从死亡寄主细胞上获得必要的养分用于侵染。此外,MapMan作图还揭示接种后RNAi叶片在细胞壁增厚、蛋白水解、活性氧(氧化还原状态和过氧化物酶)、次生代谢物方面也得到极大的加强,这些途径都有助于提高番茄的抗病性。总之,本研究表明提高CWIN活性可增强番茄灰霉病抗性,转录组分析不仅验证已有的CWIN抗病分子机制如细胞壁加厚、活性氧积累和超敏反应(HR)、抗病激素积累(SA和JA/ET)、病程相关蛋白(如HSP和PR)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如植物毒素和多酚等)等,而且还挖掘出一些新的CWIN抗病机制,包括生长促进激素(IAA和CTK)和衰老促进激素(ABA)信号途径和蛋白水解途径。本研究可为下一步利用基因工程、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番茄灰霉病抗性提供理论指导。

天然产物通过诱导铁死亡改善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BAY 73-4506分子式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所必须经历的共同病理过程,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细胞因子以及信号通路的调控。铁死亡是由铁过载、氧化还原稳态紊乱和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供应商脂质过氧化增加引起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调控模式,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诱导肝星状细胞发生铁死亡可能是肝纤维化治疗的潜在靶标。许多天然产物可以诱导肝星状细胞发生铁死亡进而抑制肝纤维化的Immune reconstitution进展,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关于天然产物通过铁死亡途径调节肝纤维化的综述文章却相对较少。该文简述了天然产物通过铁死亡调控影响肝纤维化的干预机制及应用,重点探讨铁死亡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以及天然产物靶向铁死亡对肝纤维化的调控作用,旨在为天然产物治疗代谢性疾病和肝脏疾病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为将来的药物制取提供更多的备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