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沙康唑诱导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泊沙康唑诱导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截止2021年5月),收集泊沙康唑诱导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泊沙康唑诱导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例报告类文献12篇,涉及32例患者(18例男性,14例女性),中位年龄为58岁(6~87)。Ferrostatin-19例患者使用泊沙康唑主要用于预防侵袭性真菌病,23例患者主要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12例、毛霉病4selleckchem Tamoxifen例、组织胞浆菌病3例、曲霉病1例、孢子丝菌病1例)。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4周(1.4~225)。4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潮红、头痛、男性乳房发育症、疲劳、多尿,水肿)。泊沙康唑血药浓度中位值为3.80μg/mL(0.03~6.4),19例患者收缩压>140 mmHg, 15例患者血钾<3.5 mmol/L,26例患者11-脱氧皮质醇升高,2例患者正常;31例患者醛固酮水平降低或检测不到;19例患者肾素降低或检测不到,11例患者患者肾Protein Expression素位于正常下限。发生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后15例患者停泊沙康唑,14例患者减量,3例患者继续治疗。3例患者加用了螺内酯,7例患者更换为其他抗真菌药物。停用泊沙康唑或者降低剂量后,患者血压和血钾均较前改善,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结论 泊沙康唑诱导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表现为高血压和低钾血症,11-脱氧皮质醇升高,醛固酮和肾素降低或低于检测值,与泊沙康唑血清浓度升高有关。接受泊沙康唑治疗的患者都应筛查高血压和低钾血症,如果发现异常,应进一步做内分泌评估。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

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重症患者比率高,其临床特征、预后风险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预后风险因素。方法 以2020年319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指标、CT影像学特点、临床评分等情况。分析存活与死亡患者间的差异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19例重症患者中,重型262例,危重型57例。其中,11例重型、35例危重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死亡患者中位年龄、发热等semen microbiome症状比例、合并基础疾病比例、出现ARDS、凝血异常等并发症的比例均高于存活患者(P<0.05)。存活患者CT主要表现为斑片影、磨玻璃影,死亡患者肺CT出现实变影、胸腔积液比例高于存活患者(P<0.05)。入院检验显示319例重症患者CRP、D-二聚体中位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降低,但死亡患者较存活患者升高或降低幅度都PUN30119 molecular weight更显著(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住院期间出现ARDS(OR=7.904,95%CI:1.899~32.907)与患者不良结局相关,年龄(OR=1.054,95%CI:1.005~1.105)、 qSOFA评分(OR=3.787, 95%CI:1.616~8.874)、 CRP(OR=1.013, 95%CI:1.004~1.022)、 D-二聚体(OR=1.104,95%CI:1.006~1.212)越高,患者死亡风险越大(P<0.05)。结论:合并基础疾病、并发症、感染指标异常、凝血指标异常与死亡相关,需早期识别。年龄、CRP、D-二聚体Roxadustat供应商、qSOFA评分升高可作为评估患者住院死亡风险升高的预测指标。

T2DM患者血清UA、FINS、CP、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UA)、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PLX-4720配制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陕西省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9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清UA、FINS、CP水平、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200、全血黏度30、全血黏度5和全血黏度1),比较观Biopsychosocial approach察组患者中血液黏度升高及正常患者的血清UA、FINS、CP、TSH、FT3、FT4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UA、FINS、CP、TSH、FT3、FT4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UA、FINS、CP、TSH水平为(330.23±27.64)μmol/L、(13.76±2.03) m U/L、(1.69±0.21)μg/L、(3.27±0.3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9.23±32.71)μmol/L、(8.02±1.65) m U/L、(1.20±0.19)μg/L、(1.49±0.23)μmol/L,FT3为(4.18±0.52) 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3±0.69) 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黏度200、全血黏度30、全血黏度5、全血黏度1分别为(4.23±0.63) mPa·s、(5.39±0.73) m Pa·s、(8.31±1.09) m Pa·s、(16.39±1.61) m Pa·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1±0.46) m Pa·s、(4.17±0.69) m Pa·s、(6.28±1.17) m Pa·s、(12.81±1.65) m 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血液黏度升高患者的血清UA、FINS、CP、TSH水平分别为(359.27±36.02)μmol/L、(14.90±2.13) m U/L、(1.86±0.27)μg/L、(3.83±0.42)μmol/L,明显高于血液黏度正常患者的(304.33±21.48)μmol/L、(11.49±1.62) m U/L、(1.40±0.21)μg/L、(2.75±0.37)μmol/L,FT3为(3.82±0.54) pmol/L,明显低于血液黏度正常患者的(4.37±0.60) 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UA、FINS、CP、TSH与全血黏度200、全血黏度30、全血黏度5、全血黏度1均呈正相关(P<0.05),FT3与全血黏度200、全血黏度30、全血黏度5、全血黏度1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清UA、FBelumosudil供应商INS、CP、TSH水平明显升高,FT3降低,且和血液流变学存在明显相关性。

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疾病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动脉疾病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225例,根据踝臂指数(ABI)分为PAD组和非PAD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血生化等指标,分析腰椎、股骨颈、全髋等各骨骼部位BMD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PAD组相比,PAD组年龄、病程、合并冠心病例数、合并高血压例数、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尿酸(UA)、骨质疏松(OP)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肾小球滤过率(GFR)、股骨颈BMD、全髋BMD、大转子BMD、转子间BMD均显著降低(P<0.05)。腰椎BMD与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OC)、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呈负相关(P<0.05);股骨颈BMD与BMI、25羟维生素D、踝臂指数(ABI)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碱性磷酸酶、sCTX呈负相关(P<0.05);全髋BMD与体重指数(BMI)、25羟维生素D、UA、ABI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OC、sCTX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股骨颈BMMDV3100生产商D负相关影响因素(P<0.05),ABI、BMI是股骨颈BMD正相关影响因素(P<0.05);ABI、BMI是全髋BMD的正相关影响因素(P<0.05),年龄是全髋BMD负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cancer immune escapePAD的患病率较高,ABI与股骨Compound 3颈BMD、全髋BMD明显相关,合并PAD者更容易发生髋部BMD下降,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可能更大。

磷酸西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磷酸西格列汀通过微小RNA-34a(miR-34a)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插头蛋白1(FOXO1)通路对糖尿selleck产品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VX-445 NMR高脂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组,每组10只,对模型组、西格列汀组和胰岛素组采用Zea-Longa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采用Zea-Longa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采用MTT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灶神经元变化情况,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荧光定量PCR测定脑组织miR-34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SIRT1、乙酰化FOXO1、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丙二醛、miR-34a、乙酰化FOXO1、Bax表达明显升高,SOD、SIRT1、Bcl-2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格列汀组和胰岛素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丙二醛、miR-34a、乙酰化FOXO1、Bax表达明显降低,SOD、SIRT1、Bcl-2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西格列汀组比较,胰岛素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丙二醛、miR-34a、乙酰化FOXO1、Bax表达明显升高,SOD、SIRT1、BFasciola hepaticacl-2表达明显降低[(47.67±1.08)U/ml vs(67.75±3.08)U/ml,P<0.05;0.80±0.01 vs 0.93±0.02,P<0.01;0.91±0.04 vs 1.45±0.07,P<0.01]。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通过miR-34a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

基于枳实薤白桂枝汤阐释“胃络通心”理论及其潜在分子作用机制

中医理论内涵的科学阐释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是有效途径之一。在系统梳理中医”胃络通心”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为例,借助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的分子挖掘技术,分析枳实薤白桂枝汤防治胃心痛的作用机制,得到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220种化学成分,涉及674个靶标,其中直接作用于心绞痛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靶标有12个,包括胰岛素(IN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蛋白p53(TP53),白蛋白(Al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白细胞介素-6(IL-6),90 kDa热休克蛋白αA1(HSP9NIR‐II biowindow0AA1),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雌激素受体1(ESR1),肿瘤坏死因子(TNF),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购买Enasidenib-3),涉Lapatinib体内实验剂量及相关疾病的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125条通路,这些均是”胃络通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中医经典理论的梳理结合代表方药的分子机制挖掘,可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鸢尾素、摄食抑制因子-1、3-硝基酪氨酸水平与糖脂代谢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摄食抑制因子-1(Nesfatin-1)、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与糖脂代谢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9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京南医疗区收治的T2DM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导睡眠图(PSG)检查结果,合并OSAHS的51例患者列为T2DM合并OSAHS组,剩余的29例纳为T2DM未合并OSAHS组。选择同期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京南医疗区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T2DM患者、对照组的Irisin、Nesfatin-1、3-N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risin、Nesfatin-1、3-NT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T2DM患者发生OSAHS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2DM合并OSAHS组、T2DM未合并OSAHS组Irisin低于对照组,且T2DM合并OSAHS组低于T2DM未合并OSAHS组(P<0.05)。T2DM合并OSAHS组、T2DM未合并OSAHS组Nesfatin-1、3-NT高于对照组,且T2DM合并OSAHS组高于T2DM未合并OSAHS组(P<0.05)。T2DM合并OSAHS组、T2DM未合并OSAHS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高于对照组,且T2DM合并OSAHS组高于T2DM未合并OSAHS组(P<0.05)。T2DM合并OSAHS组、Tzebrafish bacterial infection2DM未合并OSAHS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较对照组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risin与HbAlc、FBG、2hPG呈负相关,Nesfatin-1、3-NT与HbAlc、FBG、2hPG呈正相关(P<0.05)。T2DM合并OSAHVX-445小鼠S组、T2DM未合并OSAHS组的年龄、合并高血压、体质量指数、AHI、空腹C肽、合并冠心病对比有差异(P<0.05)。Irisin、Nesfatin-FUT-175说明书1、3-NT、HbAlc、FBG、2hPG、年龄、合并高血压是T2DM患者发生OSAH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2DM合并OSAHS患者的Irisin、Nesfatin-1、3-NT水平表达异常,参与着机体的糖脂代谢过程及OSAHS发生,且OSAHS发生同时还受到HbAlc、FBG、2hPG、年龄、合并高血压的影响,可考虑对上述因素进行早期监测,以进行相关干预。

安络化纤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表达的影响

目的 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索安络化纤Roxadustat丸对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40%CCl4(2 ml/kg),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渗盐水,每周2次,共6周。建模的同时,治疗组大鼠灌胃安络化纤丸溶液(浓度为0.15 g/ml,9.9 ml/kg),其他两组大鼠灌胃等渗盐水,每天1次,共6周。第3和第6周末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etastatic infection foci(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第6周末时采集肝组织,用于病理组织学评价和MMP-2/13、TIMP-1/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据资料不同分别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H检验BI 10773、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安络化纤丸显著减轻了治疗组大鼠肝损伤,表现为大鼠一般状态、肝脏和脾脏形态、肝脏和脾脏指数、ALT和AST水平的改善。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表明,治疗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显著改善(2.75±0.75比3.55±0.69,P = 0.015)。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MMP-1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mRNA:10.50±7.64比4.40±2.97,P = 0.029;蛋白:1.15±0.09比0.78±0.21,P = 0.016),而MMP-2和TIMP-1/2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mRNA:4.55±3.29比7.83±4.19,P = 0.048;1.66±0.73比3.69±2.78,P = 0.023;2.25±1.16比3.41±1.51,P = 0.049;蛋白:0.44±0.11比0.65±0.05,P = 0.03;0.69±0.06比1.07±0.21,P = 0.016;0.46±0.09比0.81±0.13,P = 0.003)。结论 安络化纤丸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主要通过改善肝功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增强MMP-13的表达、抑制MMP-2和TIMP-1/2的表达等实现。

EB病毒阳性鼻咽癌相关性中性粒细胞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活化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肿瘤微环境(TME)中的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浸润与患者的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EB病毒阳性NPC的TAN对CD8~(+)T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2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18例初治无转移NPC(人EB病毒阳性)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并分析NPC组织中CD8~(+ )T细胞、TAN浸润和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检测NPC组织标本中的TAN浸润程度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HK1-EBV细胞培养上清液对TAN极化的分型标志物(CD182和CD206)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检测极化后的TAN对CD8~(+)T细胞活化标志物(CD69和PD-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EB病毒阳性NPC组织中CD8~(+)T细胞和TAN浸润增多且两者在数量上呈负相购买CH-223191关关系(P=0.0052);EB病毒阳性NPC组织中高水平的TAN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OS:P=0.025,PFS:P=0.027),TAN水平是EB病毒阳性NPC患者nanoparticle biosynthesis总生存时间(P=0.035)的独立预后因子;与对照组相比,HK1-EBV细胞培养上清液可诱导TAN极化并高表达N2型标志物(CD182:P<0.001,CD206:P<0.01);极化后的TAN可抑制CD8~(+)selleck CHIR-99021T细胞CD69的表达并促进PD-1的表达(P<0.001)。结论:EB病毒阳性NPC能够促进TME中的TAN浸润增多并使其极化成N2型,从而抑制CD8~(+) T细胞的活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与NP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山核桃饼粕生物活性肽的制备与活性研究

山核桃Shell biochemistry饼粕作为山核桃加工的副产物,并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然而山核桃饼粕含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活性肽来源。根据多肽得率、总抗氧化能力和分子量分布,从四种常见蛋白酶中选出复合蛋白酶为最佳蛋白酶并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水解工艺为55℃,pH 7.7,酶浓度3900 U/g和2 h。山核桃饼粕蛋白水解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249 mg/mL和0.362 mg/mL。经复合蛋白酶水解后所得Galunisertib试剂多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 kDa范围,含量达到94.03±0.41%。HPLC分析结果显示,多肽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较高。FTIR与XRD结果显示,α-螺旋和β-转角分别从29.49%和24.9%下降到20.31%和15.16%。β-折叠、β-反平行和无规则卷曲分别从24.23%、7.72%和13.66%增加到33.45%、9.30%和21.79%。超滤果显示,分子量(MW)<3 kDa的组分抗氧化能力最高。通过凝胶色谱和LC-MS/MS从中分离鉴定出6个肽段,其中VYGYADK和VLFSNY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能力。氨基酸替换实验结果表明,VYGYADK发挥抗氧化的关键氨基酸是Tyr。分子对接结果表明,VYGYADK和VLFSNY可以与Keap1蛋白的Kelch区域结合。细胞活力结果显示VYGYADK和VLFSNY对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500-2000 μM)。同时,VYGYADK和VLFSNY显著降低了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增加了 SOD和CAT的活性。对超滤所得的三个组分>10 kDa,3-10 kDa和<3 kDa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3 kDa组分显示出最高的抑制活性,在3 mg/mL时抑制率达到47.90%。都其进行序列鉴定后利用PeptLGK-974抑制剂ide Ranker网站和Autodock Vina对所得多肽进行筛选并将多肽与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进行分子对接,以最低结合能为指标,筛选出四条可能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多肽,分别为PWLYFI、HAFFPL、WIFWVGP 和 QFPEW。PWLYFI、WIFWVGP 和 QFPEW 均表现出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其中PWLYFI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最高,在1 mg/mL时达到57.17± 6.32%和51.7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