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究心脉康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研究心脉康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的潜在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使用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心脉康片的组成药物并筛选得到药物活性成分与潜在作用靶标;在GeneCards,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靶标;取药物与疾病靶标交集映射获得治疗靶标;将治疗靶标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运用Cytoscape软件制作”药物-活性成分-治疗靶标”网络图,使用网络拓扑算法筛选关键作用靶标;使用DAVID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使用体外细胞实验方法对药物治疗关键靶点作用进行验证。结果:检索并筛选获得心脉康片药物的活Mexican traditional medicine性成分共19个,潜在靶标132个,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靶标基因4 703个,获得交集靶标84个;筛选得到心脉康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关键治疗靶标3个,包括钙调蛋白1(CALM1),L-型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CACNA1C)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GO富集共得出313条生物学过程,89条分子功能和53条细胞组分;KEGG功能富集共得出40条通路,Dibutyryl-cAMP抑制剂包括嘌呤代谢,肾素分泌,cGMP/PKG信号通路等。体外细胞实验结果验证心脉康片可上调CALM1,CACNA1C的表达,下调PIK3CA的表达,抑Staurosporine制炎症反应的活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结论:心脉康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可能通过白桦脂醇、甲基丁香酚等化合物,经过嘌呤代谢,肾素分泌,cGMP/PKG信号通路等途径,作用于CALM1,CACNA1C,PIK3CA等靶标而发挥作用。

应用TreeNet算法建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预测模型

目的 应用TreeNet算法建立原发性高血压(EH)早期预测模型,为早期监测EH提供预测方法。方法 收集2014—2016年均在杭州海勤体检中心或上海亿保健康管理公司进行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采用TreeNet算法建立EH预测模型;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偏差(MAD)和决定系数(R~2)评价模型特异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共收集4 265人的体检资料,其中EH 224例,占5.25%。共纳入12个关联指标,BMN 673化学结构按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2015年体质指数(BMI)、BMI 2014与2015年差值(差值)、三酰甘油(TG)差值、2015年总胆固醇(TC)、2014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014年TG、2014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15年体重、2014年空腹血糖、2015年TG、尿素氮差值和2015年血小板,预测精度最高为100.00%,最低为56.89%。当2015年BMI>25 kg/m~2、BMI差值>0.5 kg/m~2、TG差值为1.3~genetic information3.3 mmol/L、2015年TC为2.0~2.4 mmol/L、2014年HDL-C<0.52 mmol/L时,2016年EH发病概率显著升高。预测RMSE为0.082,MAD为0.064,R~2为0.81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 (95%CI:0.74Panobinostat小鼠1~0.815),灵敏度为69.05%,特异度为66.21%。结论 应用TreeNet算法建立的EH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评价高风险个体。

黄连紫草湿性敷料对糖尿病足早期溃疡的炎性指标及足背动脉血流指标影响

目的 观察黄连紫草湿性敷料对糖尿病足早期溃疡的炎性指标及足背动脉血流指标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糖尿病足早期溃疡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使用碘伏联合康复新传统敷料换药;实验组使用黄连紫草湿性敷料换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溃疡创面愈合疗效、两组患者CRP、IL-6及TNF-α变化,及足背动脉血流指标(血流流速、血管内径、RI和PI)变化。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4.1%,实验组的创面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7080 MW糖尿足溃疡患者血清中CRP、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cylindrical perfusion bioreactor计学意义(P<0.01);两组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径、RI、PI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观察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连紫草湿性敷料在糖尿病早期溃疡中应用可加selleckchem快创面愈合,减轻炎性指标,改善足背动脉血流学指数。

滋肾泻青汤对ADHD模型大鼠前额叶多巴胺受体脱敏-复敏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方滋肾泻青汤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行为学表现及前额叶多巴胺受体脱敏-复敏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利他林组(2 mg·kg~(-1))、滋肾泻青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6.0、1immune-mediated adverse event2.1、24.1 g·kg~(-1)),每组10只,另设Wistar京都大鼠(Wistar Kyoto rat,WKY)为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胃2次,在此期间进行相应的行为学检测,治疗4周后取大鼠前额叶组织。分别用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组织中GRK-6、β-arrestin2、NCS-1、PP2A及PSD-95等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利他林及滋肾泻青汤能改善SHR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中β-arrestin2、NCS-1、PP2A、PSD-95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或显著下调(P<0.05),而GRK-6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利他林组、滋肾泻青汤各剂量组前额叶中β-arrestin2、NCS-1、PSD-95、PP2A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有上调趋势或明显上调(P<0.05),而GRK-Epigenetics抑制剂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ezacaftor半抑制浓度。结论 利他林及滋肾泻青汤能增加模型大鼠前额叶多巴胺受体的活性,多巴胺受体脱敏-复敏信号通路可能是滋肾泻青汤治疗ADHD的潜在途径之一。

有氧运动辅助常规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影响

探讨有氧运动辅助常规药物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影响。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本院selleck LGK-974收治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抛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饮食控制等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反映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28(matrixmetalloproteinase-28,MMP-28)、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通过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low mediateddilation,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nitrMedian arcuate ligamentoglycerin-mediateddilation,NMD)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BP和DBP测定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ZD2281采购;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ET-1、NO、hs-CRP、MMP-28的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ET-1、hs-CRP、MMP-28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D、NM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D、N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显效88.57%、有效11.43%,对照组显效74.29%、有效25.71%,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氧运动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血压、减轻高血压状态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

中药干预糖尿病溃疡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糖尿病溃疡(diabetic ulcer,DU)创面是一种以创面迁延难愈为特点的糖尿病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多见于足部、下肢的溃疡。糖尿病溃疡因其较大的治疗难度、漫长的治疗过程及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经济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而如何帮助糖尿病溃疡创面快速愈合,降低致残率、致死率,保护肢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是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糖尿病溃疡发病机制复杂,以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炎症及感染、C59体内细胞过度凋亡为主,涉及创面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再上皮化等生理过程。既往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中药可在中医辨证论治、内外治相结合理论指导下,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tch、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Nrf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等信号通路,piezoelectric biomaterials调节异常葡萄糖代谢,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调控细胞增殖及过度凋亡,促进创面组织生长,达到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快速愈合的治疗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单体或LY294002 MW中药复方调控上述信号通路及关键蛋白分子表达,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快速愈合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中药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

黑水虻幼虫处理餐厨垃圾过程中体内养分组成与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环境昆虫,其幼虫可以处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蔬菜残体等各种有机废弃物。幼虫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可以作为水产饲料的蛋白来源。本次实验探索黑水虻幼虫处理餐厨垃圾过程中其养分组成与消化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黑水虻幼虫自由取食餐厨垃圾,每日采集样品用于物质养分和消化酶活性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黑水虻幼虫粗蛋白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而幼虫总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Bafilomycin A1小鼠律,粗脂肪含量维持上升的趋势。幼虫处理此网站餐厨垃圾过程中,体内蛋白酶在初期迅速上升,第6天后逐渐下降,而淀粉酶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再迅速上升最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脂肪酶在黑水虻幼虫处理餐厨垃圾前期保持较高的活性然后缓慢下降。同时,通过Blood cells biomarkers相关性分析,黑水虻幼虫粗蛋白含量变化与蛋白酶活性没有相关性,而总糖与粗脂肪含量变化分别与淀粉酶、脂肪酶有相关性。因此,部分消化酶活性变化与黑水虻幼虫养分组成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次实验结果为工厂化养殖黑水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华鳖加工副产物中油脂加工精炼及抗氧化的研究

中华鳖作为我国最为常见的养殖鳖种,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滋补佳品。随着我国鳖类养殖技术日益成熟,为避免资源浪费,同样具有丰富鳖油的中华鳖加工副产物,有必要针对其综合利用开展研究,成为生产企业新的利润源。本文阐述了对中华鳖加工副产物中油脂提取方法,具体研究了超声波-复合酶水解法提取工艺的参数,并对其进行理化测定。对得到中华鳖油进行了脱胶、脱酸、脱腥、脱色等一系列加工精炼处理,并对其进行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最终利用复配天然抗氧化剂对精制中华鳖油进行抗氧化处理,优化天然抗氧化剂配方比例,得到不同贮藏温度和不同贮藏时间下抗氧化剂对过氧化值变化,为今后规模化加工利用中华鳖加工副产物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中华鳖加工副产物作为实验对象,中华鳖油提取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比对不同种油脂提取方法:压榨法、热水浸提法、稀碱水解法、超声波有机溶剂萃取法、亚临界流体萃取法、酶水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最终选择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水解法提取中华鳖加工副产物中油脂,实验以中华鳖油提取率作为评价参数,比对六种不同蛋白酶提取鳖油效果,最终筛选获得中性、碱性两种蛋白酶作后续试验研究。经单因素试验联合正交试验法对试验影响参数进行优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提油效果的关键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酶水解温度、酶比例、蛋白酶用量、超声时间、料液比、酶水解时间和超声功率。提取鳖油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1.5(g/m L)、蛋白酶用量为2.4%、酶比例bioceramic characterization为1:1.5(中性蛋白酶用量:碱性蛋白酶用量)、超声功率180 W、超声时间30 min、酶水解时间2 h、酶水解温度65℃,中华鳖油提取率可高达81.65±0.62%。在此条件下超声波-复合酶水解法得到的中华鳖油基本符合国家水产行业标准(SC/T3502-2016)粗鱼油二级标准。对中华鳖油进行脱胶、脱酸、脱色、脱腥环节加工精炼处理。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1)脱胶:中华鳖油中加入0.75%(占油重,下同)磷酸溶液(浓度为75%),水浴锅加热至80℃,加热搅拌5min,离心后取上层油样。(2)脱酸:脱胶后中华鳖油加入8%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7.5%),水浴锅加热至75℃,加热搅拌15min,离心后取上层油样。(3)脱色:脱酸后中华鳖油加入25%食品级活性白土加热至55℃,加热搅拌20min,离心后取上层油样。(4)脱腥:在真空条件下,加热至65℃,利用旋转蒸发仪对脱色后中华鳖油进行45min脱腥处理。最终所得精制中华鳖油可回收率为57.41±0.43%,且精制中华鳖油外观澄清,微黄色,腥臭味不明显,无酸败EPZ-6438临床试验味,其它各项理化指标对比来看,均优于中华鳖油品质,且均符合国家水产行业精制鱼油一级标准。通过气相色谱仪测定所得精制中华鳖油含有脂肪酸共计28种。其中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所占总量比例较高,饱和脂肪酸(SFA)占总量23.8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总量46.E7080使用方法94%,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总量26.38%。精制中华鳖油中含有ω-3脂肪酸占总量11.83%,ω-6脂肪酸占总量15.51%,中华鳖油中DHA与EPA含量占总量10.05%。利用天然抗氧化剂对所得精制中华鳖油进行抗氧化处理,选取两种天然抗氧化剂,并优化复配天然抗氧化剂配方比例,并在不同温度下对过氧化值变化进行研究。复配抗氧化剂最佳比例为:在贮藏温度25℃条件下,添加0.06%复配抗氧化剂(虾青素与葡萄籽提取物添加比例为2:1),贮藏时间不宜超过3天。在此条件下,对添加复配天然抗氧化剂的精制中华鳖油测得过氧化值4.27±0.22mmol/kg,过氧化值理化指标仍能符合精制鱼油一级标准(SC/T 3502-2016)。

Col-Ⅳ、LN、FN和MMP-9在不同时期婴幼儿型血管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婴幼儿型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中细胞外基质结构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基质结构蛋白和MMP-9在IH中潜在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标本,经HE染色和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确诊为I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xVision法检测各标本中Ⅳ型胶原(Col-Ⅳ)、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和MMP-9的表达情况,通过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组织中阳性染色区域的平均光密度(IOD)。按患儿年龄将标本分为年龄<3个月龄组,≥3~6个月组,≥6~9个月组,≥9~12个月组和≥12个月龄组5组。比较不同年龄组IH中基质结构蛋白和MMP-9表达的差异。结果按标准纳入的IH共34例,其中月龄<3个月8例,≥3~6个月7例,≥6~9个月6例,≥9~12个月8例,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jnj-42756493-erdafitinib.html≥12个月5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ol-Ⅳ、LN、FN和MMP-9在各年龄组中表达强度不同,比较IOD值显示IH组织中Col-Ⅳ在≥12个月龄组(84.90±12.48)的表达较其他各年龄组高,且与<3个月龄组(55.10±16.06)≥3~6个月组(56.96±22.66)、≥6~9个月组(51.60±2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在≥9~12个月组Taurine纯度(80.04±29.36)IH中表达最高,分别与<3个月龄组(38.02±9.88)≥3~6个月组(68.62±16.19)、≥6~9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个月组(60.67±10.72)、月龄≥12个月组(45.96±5.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N在≥6~9个月组(62.86±15.41)IH中表达最高,分别与<3个月龄组(32.36±19.79)、≥3~6个月组(43.04±19.78)、≥9~12个月组(36.25±11.19)、月龄≥12个月组(27.57±1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在<3个月龄组(73.23±18.19)IH组织中表达最高,并随年龄增长≥3~6个月组(59.31±12.85)、≥6~9个月组(35.80±7.50)、≥9~12个月组(26.89±10.21)、月龄≥12个月组(24.04±10.00)逐渐下降,其中<3个月龄组、≥3~6个月组IH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IH组织中Col-Ⅳ、LN、FN和MMP-9的表达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影响IH增生和消退的重要因素。

高血压和衰老为主要危险因素的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以SH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时间的D-半乳糖诱导的方法构建以高血压和衰老为主要危险因素的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方法18只SH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D-半乳糖150 mg/(kg·d) + 4周组、D-半乳糖150 mg/(kg·d) + 8周组、D-半乳糖150 mg/(kg·d) + 12周组,每组6只。另设6只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造模期间,每周采用无创血压计监测大鼠血压变化;造模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变化;称重法检测大鼠脑指数、胸腺指数、脾指数和肝指数;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SOD、GSH-Px、MDA、NEFL含量和CALB/SALB指数;HE和LFB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前额叶皮质细胞形态、脑室微出血以及胼胝体髓鞘损伤情况。结果与WKY组比较,随着D-半乳糖注射时间的增加,各组SHR大鼠血压升高;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脑、胸腺、脾、肝各脏器指数降低PF-03084014浓度;血清中T-SOD、GSH-Px含量减少,MDA、NEFL水平和CALB/SAbiolubrication systemLB指数上升;脑组织前额叶皮质细胞病变数量增多,血管周围间隙和三脑室背侧微出血量增大以及胼胝体髓鞘空泡化加重。其中以DPS-341 IC50-半乳糖150 mg/(kg·d)注射12周组大鼠的病理生理变化最显著。结论SHR大鼠注射D-半乳糖150 mg/(kg·d) 12周可复制与人类CSVD疾病状态接近的CSVD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