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补肾活血汤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细胞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方法:首先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补肾活血汤的主要有效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进一步获取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相关的疾病靶点。将二者的共同靶点信息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其次利用生存分析网站(Kaplan-Meier Plotter)对关键靶点进行生存分析。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估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关键靶点及通路,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评估关键靶点mRNA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补肾活血汤活性成分716个,关键靶点249个,补肾活血汤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的共同靶点135个,其中蛋白激酶B(Akt)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两个关键靶点,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531种,细胞组成62种,分子功能162种,参与乳腺癌、内分泌抵抗等细胞信号通路145条;靶点有效地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两条信号通路。体low- and medium-energy ion scattering外实验中,确认细节MTT比色法显示,与空白组比较,22.5、45、90 g·L-1及45、90、180 g·L-1质量浓度的补肾活血汤作用48 h后分别能不同程度的降低人Luminal A型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细胞增殖率和细胞运动能力。将0、15、60 g·L-1的补肾活血汤干预MCF-7细胞48 h,Western blot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补肾活血汤作用于MCF-7细胞中磷酸化(p)-PI3K、PI3K、p-Akt、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P<0.Naporafenib MW05,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关键靶点HIF-1α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随浓度升高MCF-7细胞中HIF-1α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补肾活血汤通过PI3K/Akt/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关键靶点Akt1、HIF1A,进而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的骨质疏松。
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继2003-SARS和2012-MERS之后又一高传染性、高致病性的冠状病毒肺炎,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新冠病毒的众多靶点中,3CL蛋白酶(3CL~(pro)、3C样蛋白酶selleck激酶抑制剂,也称作主要蛋白酶M~(pro))由于在子代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3CL蛋白酶在多种冠状病毒及新冠病毒变异株中具有高度的结构相似性和保守性,是冠状病毒靶向药物研发最具吸引力的靶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医药公司Thermal Cyclers和科研机构针对此靶点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研究开发。本研究针对已上市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3CL蛋白酶抑制剂进行分类总结,重点对构效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其临selleck产品床试验阶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进行详细介绍;在总结天然产物来源的3CL蛋白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大量研究和实验数据表明天然产物具有潜在的抗新冠病毒活性,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同时,将本课题组3CL蛋白酶抑制剂及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研发工作的代表性成果首次予以披露,以期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提供参考。
健脾解毒汤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健脾解毒汤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PHC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Vorinostat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健脾解毒Sulfamerazine antibiotic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缓解率51.16%,高于对照组30.23%(P<0.05)。治疗后,2组血清MMP-2、MMP-9、VEGF、IL-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MMP-2、MMP-9、VEGF、IL-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生理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均高于JQ1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18.60%(P<0.05)。结论:健脾解毒汤联合TACE治疗PHC疗效显著,能有效调节患者血清MMP-2、MMP-9、VEGF、IL-2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基于多肽组学的美洲大蠊肽类组分分析及促创面修复活性多肽筛选
目的 鉴定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na中丰富的多肽类成分,寻找具有促创面修复活性多肽。方法 通过超滤技术从美洲大蠊中初步提取多肽成分,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快速纯化鉴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使用Peptide Ranker在线工具对鉴定多肽进行活性预测,应用Autodock4.2分子对接软件初步预测鉴定多肽与创面修复相关靶蛋白结合作用强弱,最后通过体外实验验证筛选肽段的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属于34个前体蛋白的449个多肽序列,选择相对丰度和评分较高的5条多肽,氨基酸序列分别为AGFA GDDAPR、DFIR、PGPIN、IGF、TLF,分子对接结果分析发现DFIR、PGPIN、IGF、TLF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内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Phycosphere microbiota录激活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一氧化氮合酶等相关信号通路上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酪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等8个靶蛋白能够有效对接,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0.1~10μmol/L浓度下,合成的DFIR、PGPIN、IGF、TLF对人脐静脉内皮HUVEC细MRTX1133胞和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2种细胞模型的增殖和迁移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DFIR、IGF、PGPIN及TLF具有潜在的促创面修复活Pexidartinib MW性。结论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为美洲大蠊多肽类成分的分析鉴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多肽的分析鉴定同时为美洲大蠊促创面修复活性成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小金胶囊联合硒酵母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桥本甲状腺炎12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小金胶囊联合硒酵母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桥本甲状腺炎(HT)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的HT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以2﹕1的比例随Immunomagnetic beads机分为观察组(n=12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口服小金胶囊,5粒/次,2次/d,硒酵母胶囊,1粒/次,2次/d,服药时间共计12周。对照组仅口服硒酵母胶囊用法用量及服药时间等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中、后甲状腺各径线比较差异有Trichostatin A核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99/120)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34/60),差异有统计Nirmatrelvir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22.50%,对照组治愈率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效率17.50%,对照组无效率40.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显效率40.83%,对照组显效率31.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191%,对照组有效率2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金胶囊联合硒酵母胶囊治疗HT可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下调血清中TPO-Ab、TGAb水平,恢复甲状腺功能,改善甲状腺形态及结构,临床疗效满意。
铜催化的环丙烯α-碳醇的半频哪醇重排反应研究
烯丙醇的半频哪醇重排(SPR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wnt-c59-c59.html)在有合成中应用广泛,利用这个反应可以构建含季碳结构单元的羰基化合物。使用手性催化剂也能实现一些不对称化学反应,近年来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由于其反应模式简单、活性稳健,该反应已经在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合成中取得了广泛应用。半频哪醇重排(SPR)的引发方式可以分为四类:(1)环氧化合物的亲电活化开环诱发重排;(2)1,2-双官能化的醇发生基团离去形成碳正离子诱发重排;(3)自由基加成引发的涉及自由基/极性交叉的氧化过程;(4)经历亲电的金属卡宾中间体的过程。文献调研发现SCRAM biosensor,第四类过程,即经历金属卡宾的半频哪醇重排(SPR)较为少见,只有一例报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基于课题组之前对高张力环丙烯类化合物的研究兴趣和对环丙烯开环模式的理解,本论文中,通过合成了一系列环丙烯-α-碳醇,并研究了其在廉价金属铜盐催化下的开环/重排反应的活性。在研究中发现在一价铜催化剂,如Cu I催化下,以2,6-二叔丁基吡啶作碱,在80℃下,会发生预期的环丙烯醇开环/分子内1,2-迁移,简单高效地合成烯α,β-不饱和酮产物。对该过程进行了初步底物普适性研究,发现富电子的芳基易于迁移,这与SPR过程中的迁移基团的选择性次序一致。另外还发现,将催化剂换成Cu CN,使用1当量的碱时,可以实现质子化位点的控制,以较高的区域选择性获得β,γ-不饱和酮。使用手性配体时,也能诱导出较低水平的ee值。对形成这一非共轭异构体的条件还需进一步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其区域和对映选择性控制。该反应操作简单Alisertib纯度、条件温和,底物易得,为各种不饱和醛、酮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玉米赤霉烯酮
目的:针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建立一种准确、灵敏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方法:通过羧甲基羟胺法合成玉米赤霉烯酮半抗原,采用碳二亚胺法分别偶联牛血清白蛋白(BSA)、鸡卵白蛋白(OVA)合成玉米赤霉烯酮免疫原(ZEN-CMO-BSA)、包被原(ZEN-CMO-OVA)。免疫原(ZEN-CMO-BSA)经MALDI-TOF测定偶联比后用于免疫BALB/c小鼠,经过细胞融合、筛选,以及细胞克隆化后,得到一株编号为5D10B12G3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并使用辛酸-硫酸铵沉淀法对小鼠腹水进行纯化。对纯化后的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亲和力常数,并用此株单抗建立间接竞更多争酶联免疫法:包被量为0.0Docetaxel价格5μg/孔,抗体稀释64000倍,0.5%脱脂乳粉为封闭液,0.01 mol/L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PBS(pH 7.4)为抗体及标品稀释液。结果:免疫原(ZEN-CMO-BSA)经MALDI-TOF测定偶联比为19.5,5D10B12G3株抗体亲和力常数为4.05×10~8 L/mol,在最优试验条件下,该方法灵敏度(IC_(50))为0.37μg/L,检出限(IC_(15))为0.05μg/L。讨论: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相对简便,检出限(IC_(15))为0.05μg/L,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
克伦特罗残留检测免疫芯片的研制
为实现克伦特罗残留的规模检测设计其残留检测的免疫芯片。以玻片为载体并对玻片表面进行APTES-DG.A化学修饰,将克伦特罗抗体偶联至玻片表面,以牛血清白蛋白封闭玻片表面活性基团,加待测品和标样,标样中辣根过PLX5622生产商氧化酶标记的克伦特罗和待测品中的克伦特罗与克伦特罗抗体竞争性结合,借助辣根过氧化酶催化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光信号值,检测过程中考查加样体积、温育温度、温育时间、洗液浓度及化学发光积分时间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检测方法学microfluidic biochips试验中考查检出限、定量限、线性和回收率等指标。结果显示:通过APTESDGA修饰载玻片具有较好的信号均一性和抗体偶联能力,检测过程中加样体积Panobinostat为50μL、温育温度为37℃、温育时间为30 min、洗液浓度为10倍稀释液、化学发光积分时间为60 s具有较稳定的检测结果。本法研制的免疫芯片检测克伦特罗残留快速、简单、准确。
多功能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膀胱癌是世界上第十大恶性肿瘤,其每年新发病例数占新发肿瘤病例总数的3%,并且每年约有21万人会因膀胱癌丧命。由于膀胱癌具有易复发及进展的特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治疗期间的定期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膀胱癌传统诊疗手段能使大部分患者临床受益,但诊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正常组织的损伤,因而探索膀胱癌的精准诊疗方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75%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以发生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过表达,导致非配体依赖性二聚体的产生及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导致膀胱癌的发生。正因如此,大量研究开始开发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用于膀胱癌的靶向治疗,其中厄达替尼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进展性或转移性膀胱癌治疗的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尽管厄达替尼已被证实对膀胱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高频次的给药及多种副作用的发生明显限制了厄达替尼的临床应用。因此开发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平台用于递送厄达替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纳米药物在药物负载及其功能化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优势,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有效负载难溶性药物并赋予纳米药物新的功能,包括延长的体内半衰期、降低的药物毒性及成像功能等。然而基于有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html机或无机材料制备的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仍受制于其较强的细胞毒性及较差的生物相容性。另外,复杂的制备方法及不均一的药物尺寸进一步阻碍了该类药物的放大生产。因此,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低细胞毒性的材料制备多功能纳米药物对于拓展纳米药物临床应用及增加临床受益人群有着重要意义。类弹性蛋白是一种基于弹性蛋白疏水区域设计得到的人工多肽,其不仅具有聚合物负载药物体系的优势,还表现出一系列聚合物难以实现的特性。首先,类弹性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在体内可被降解为无毒的氨基酸。另外,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设计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类弹性蛋白或者融合蛋白。不仅如此,类弹性蛋白因其有较低的相转换温度而表现出温度响应性,基于该特性类弹性蛋白的纯化过程也被明显简化。正因如此,类弹性蛋白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负载领域。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以重组类弹性蛋白构建的纳米载体具有高载药量、低毒、长效及良好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另外,自主构建的近红外荧光蛋白-类弹性蛋白融合蛋白不仅具有类弹性蛋白的优势,更展现出高分辨的深层组织成像能力,因而是开发兼具成像功能的药物递送平台的不二之选。研究目的:制备并表征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纳米药物,探究该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外膀胱肿瘤杀伤作用、毒副作用、细胞内分布情况以及成像功能。研究方法:1.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制备mIFP-K72重组蛋白,然后以m IFP-K72重组蛋白、羧酸化聚乙二醇以及厄达替尼为原材料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多功能纳米药物,利用透射电镜与粒度分布仪分别对纳米药物及纳米载体的尺寸及形貌进行表征。2.利用细胞增殖实验以及活死细胞染色评价纳米药物、载体及厄达替尼在体外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并比较各种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通过尾静脉给小鼠注射纳米药物并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血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时间点血浆中药物含量,进一步计算药物体内半衰期及生物利用度。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药物及厄达替尼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并分析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3.制备异种皮下膀胱肿瘤模型并记录治疗期间模型的肿瘤生长情况,进而比较不同药物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毒副作用。然后进一步对各组离体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并评估各组细胞增殖相关抗原表达情况。另外,利用动物成像仪评估纳米药物在肿瘤模型中的的实时成像功能。研究结果:1.通过自组装策略制备出尺寸均一的纳米药物,其中纳米药物及载体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61.8±45.6)nm及(120.8±36.1)nm。具有中空结构的球状纳米载体能有效负载厄达替尼,载药率及负载率分别达33.6%和43.7%。2.厄达替尼对具有FGFR3高表达的RT4细胞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FGFR3低表达的T24细胞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进而证实了厄达替尼对FGFR表达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另外,在两种细胞中纳米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均优于单纯厄达替尼,而纳米载体对两种细胞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当作用于RT4细胞时,纳米药物及厄达替尼的IC_(50)值分别为14.0 nmol/L和29.9 nmol/L,而当作用于T24细胞时,两组IC_(50)值分别为25.5μmol/L和35.4μmol/L。活死细胞染色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纳米载体组出现少量死细胞,而厄达替尼组及纳米药物组出现大量死细胞。3.通过研究纳米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发现纳米药物的有效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升至14.4 h和8.0μg/m L·h,而这分别是单纯厄达替尼药物相应指标的8.3倍和5.0倍。另外,细胞内药物分布研究表明,厄达替尼及纳米药物进入细胞后主要被转运到溶酶体内。4.高、中、低剂量纳米药物治疗组与厄达替尼治疗组表现出明显的体内肿瘤生长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纳米药物组及厄达替尼组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是(52.8±9.3)mm~3、(52.7±15.6)mm~3、(70.6±13.0)mm~3和(48.8±3.4)mm~3,四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9.1%、69.1%、58.6%和71.4%。而载体组与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价格PBS组中平均肿瘤体积分别增长到(160.5±6.7)mm~3和(170.7±14.4)mm~3。5.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纳米药物具有显著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在HE染色结果中,治疗组可以看到比对照组更低比例的肿瘤细胞且且出现散在钙化灶,而在对照组中则能见到肿瘤细胞细胞核异型性明显且核质比高。另外,药物治疗组的Ki67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定量后发现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厄达替尼组的Ki67表达量均低于其他三组且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纳米药物治疗组的Ki67表达量低于PBS组与载体组且treacle ribosome biogenesis factor 1有显著性差异。然而厄达替尼组在治疗后表现出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的血磷含量,平均浓度达(3.8±0.3)mmol/L。6.纳米药物展现出高分辨的靶向成像能力。注射纳米药物16 h后,纳米药物组在肿瘤局部发现了明显的荧光信号,而PBS组未发现荧光信号。研究结论:1.本研究提出一种通用的纳米药物组装策略,基于该策略制备的多功能纳米药物实现了厄达替尼的高效负载、靶向递送及缓慢释放。2.多功能纳米药物有效延长了厄达替尼的体内作用时间并缓解了因厄达替尼治疗导致的毒副作用,进而实现了长效、强效且安全的膀胱肿瘤治疗作用。3.多功能纳米药物展现出高分辨的成像能力,从而实现了膀胱肿瘤治疗成像一体化。
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子宫内膜基因谱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前后子宫内膜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对子宫内膜基因谱的影响。方法:19例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采用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及甲硝唑片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GO和KEGG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后相比治疗前有907个基因表达上调,1 248个基因表达下调。G购买PUN30119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炎症反应调节、急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基质黏附、体液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以及细胞外基质部分、细胞外结构部分等细胞成分中;KEGGCrizotinib化学结构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immature immune system作用等通路。结论: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前后子宫内膜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相关的功能及信号通路,这表明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主要通过调节炎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恢复子宫内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