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膀胱癌是世界上第十大恶性肿瘤,其每年新发病例数占新发肿瘤病例总数的3%,并且每年约有21万人会因膀胱癌丧命。由于膀胱癌具有易复发及进展的特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治疗期间的定期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膀胱癌传统诊疗手段能使大部分患者临床受益,但诊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正常组织的损伤,因而探索膀胱癌的精准诊疗方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75%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以发生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过表达,导致非配体依赖性二聚体的产生及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导致膀胱癌的发生。正因如此,大量研究开始开发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用于膀胱癌的靶向治疗,其中厄达替尼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进展性或转移性膀胱癌治疗的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尽管厄达替尼已被证实对膀胱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高频次的给药及多种副作用的发生明显限制了厄达替尼的临床应用。因此开发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平台用于递送厄达替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纳米药物在药物负载及其功能化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优势,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有效负载难溶性药物并赋予纳米药物新的功能,包括延长的体内半衰期、降低的药物毒性及成像功能等。然而基于有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Taurine.html机或无机材料制备的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仍受制于其较强的细胞毒性及较差的生物相容性。另外,复杂的制备方法及不均一的药物尺寸进一步阻碍了该类药物的放大生产。因此,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低细胞毒性的材料制备多功能纳米药物对于拓展纳米药物临床应用及增加临床受益人群有着重要意义。类弹性蛋白是一种基于弹性蛋白疏水区域设计得到的人工多肽,其不仅具有聚合物负载药物体系的优势,还表现出一系列聚合物难以实现的特性。首先,类弹性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在体内可被降解为无毒的氨基酸。另外,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设计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类弹性蛋白或者融合蛋白。不仅如此,类弹性蛋白因其有较低的相转换温度而表现出温度响应性,基于该特性类弹性蛋白的纯化过程也被明显简化。正因如此,类弹性蛋白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负载领域。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以重组类弹性蛋白构建的纳米载体具有高载药量、低毒、长效及良好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另外,自主构建的近红外荧光蛋白-类弹性蛋白融合蛋白不仅具有类弹性蛋白的优势,更展现出高分辨的深层组织成像能力,因而是开发兼具成像功能的药物递送平台的不二之选。研究目的:制备并表征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纳米药物,探究该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体内外膀胱肿瘤杀伤作用、毒副作用、细胞内分布情况以及成像功能。研究方法:1.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制备mIFP-K72重组蛋白,然后以m IFP-K72重组蛋白、羧酸化聚乙二醇以及厄达替尼为原材料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多功能纳米药物,利用透射电镜与粒度分布仪分别对纳米药物及纳米载体的尺寸及形貌进行表征。2.利用细胞增殖实验以及活死细胞染色评价纳米药物、载体及厄达替尼在体外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并比较各种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通过尾静脉给小鼠注射纳米药物并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血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时间点血浆中药物含量,进一步计算药物体内半衰期及生物利用度。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药物及厄达替尼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并分析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3.制备异种皮下膀胱肿瘤模型并记录治疗期间模型的肿瘤生长情况,进而比较不同药物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毒副作用。然后进一步对各组离体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并评估各组细胞增殖相关抗原表达情况。另外,利用动物成像仪评估纳米药物在肿瘤模型中的的实时成像功能。研究结果:1.通过自组装策略制备出尺寸均一的纳米药物,其中纳米药物及载体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61.8±45.6)nm及(120.8±36.1)nm。具有中空结构的球状纳米载体能有效负载厄达替尼,载药率及负载率分别达33.6%和43.7%。2.厄达替尼对具有FGFR3高表达的RT4细胞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FGFR3低表达的T24细胞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进而证实了厄达替尼对FGFR表达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另外,在两种细胞中纳米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均优于单纯厄达替尼,而纳米载体对两种细胞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作用。当作用于RT4细胞时,纳米药物及厄达替尼的IC_(50)值分别为14.0 nmol/L和29.9 nmol/L,而当作用于T24细胞时,两组IC_(50)值分别为25.5μmol/L和35.4μmol/L。活死细胞染色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纳米载体组出现少量死细胞,而厄达替尼组及纳米药物组出现大量死细胞。3.通过研究纳米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发现纳米药物的有效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升至14.4 h和8.0μg/m L·h,而这分别是单纯厄达替尼药物相应指标的8.3倍和5.0倍。另外,细胞内药物分布研究表明,厄达替尼及纳米药物进入细胞后主要被转运到溶酶体内。4.高、中、低剂量纳米药物治疗组与厄达替尼治疗组表现出明显的体内肿瘤生长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纳米药物组及厄达替尼组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是(52.8±9.3)mm~3、(52.7±15.6)mm~3、(70.6±13.0)mm~3和(48.8±3.4)mm~3,四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9.1%、69.1%、58.6%和71.4%。而载体组与Imidazole ketone erastin价格PBS组中平均肿瘤体积分别增长到(160.5±6.7)mm~3和(170.7±14.4)mm~3。5.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纳米药物具有显著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在HE染色结果中,治疗组可以看到比对照组更低比例的肿瘤细胞且且出现散在钙化灶,而在对照组中则能见到肿瘤细胞细胞核异型性明显且核质比高。另外,药物治疗组的Ki67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定量后发现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厄达替尼组的Ki67表达量均低于其他三组且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纳米药物治疗组的Ki67表达量低于PBS组与载体组且treacle ribosome biogenesis factor 1有显著性差异。然而厄达替尼组在治疗后表现出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的血磷含量,平均浓度达(3.8±0.3)mmol/L。6.纳米药物展现出高分辨的靶向成像能力。注射纳米药物16 h后,纳米药物组在肿瘤局部发现了明显的荧光信号,而PBS组未发现荧光信号。研究结论:1.本研究提出一种通用的纳米药物组装策略,基于该策略制备的多功能纳米药物实现了厄达替尼的高效负载、靶向递送及缓慢释放。2.多功能纳米药物有效延长了厄达替尼的体内作用时间并缓解了因厄达替尼治疗导致的毒副作用,进而实现了长效、强效且安全的膀胱肿瘤治疗作用。3.多功能纳米药物展现出高分辨的成像能力,从而实现了膀胱肿瘤治疗成像一体化。

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对子宫内膜基因谱的影响

目的:通过比较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前后子宫内膜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对子宫内膜基因谱的影响。方法:19例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采用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及甲硝唑片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GO和KEGG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后相比治疗前有907个基因表达上调,1 248个基因表达下调。G购买PUN30119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炎症反应调节、急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基质黏附、体液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以及细胞外基质部分、细胞外结构部分等细胞成分中;KEGGCrizotinib化学结构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immature immune system作用等通路。结论: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前后子宫内膜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相关的功能及信号通路,这表明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主要通过调节炎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恢复子宫内膜的功能。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多潘立酮、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轻中度抑郁

目的 探讨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多潘立酮、质点击此处子泵抑制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轻中度抑郁患者的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疗效及药理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轻中度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心理状态、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同型半胱氨酸(Hcy)、生长抑素受体(SS)及神经肽S受体1(NPSR-1)水平变化,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12%,99/103)高于对照组(80.58%,83/103)(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上腹烧灼感、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感的症状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ABT-263体外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Hcy、SS水平均降低,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更低;血清5-HT、NE、NPSR-1水平升高,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更高(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多潘立酮、质子泵抑制剂可显著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伴轻中度抑郁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重组幽门螺旋杆菌黏附素A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学性质分析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蛋白表达及纯化等技术获得重组幽门螺旋杆菌黏附素A(recombinant H. pylori adhesin A,rHpaA),免疫BALB/c小鼠,制备anti-HpaA多克隆抗体后,分析其抗体特异性。方法 利用Phyre2和DNAstar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rHpaAIpatasertib分子量的三维结构及抗原性质;通过PCR长片段DNA合成技术获得黏附素HpaA基因,插入质粒pCzn1中,制备重组质粒pCzn1-rHpaA,转化E. coli Arctic Express(DE3),经IPTG诱导表达、Ni-IDA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rHpaA蛋白,Western blot鉴定其反应原性。将rHpaA辅以弗氏佐剂免疫雄性BALB/c小鼠,共6只,制备antiHpaA多克隆抗体,ELISA法鉴定其抗体特异性。结果 rHpaA具有较好的三维biofuel cell结构及抗原性质。双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明,重组selleck HPLC质粒pCzn1-rHpaA含有完全正确的HpaA基因序列。重组菌株pCzn1-rHpaA/Arctic Express可溶性表达目的蛋白rHpaA,约占上清总蛋白的68.3%,纯度达98.1%。rHpaA可与anti-His和anti-H. pylori抗体相结合;antiHpaA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rHpaA和H. pylori裂解物。结论 经低温诱导表达和蛋白纯化等技术,可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rHpaA,制备的anti-HpaA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研究H. pylori相关诊断试剂奠定了实验基础。

基于分子对接及酶抑制动力学探究红景天提取物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为探究红景天提取物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具有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该研究首先构建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体系,测定其抑制活性,通过酶抑制动力学判断抑制类型,然后采用UHPLC-QE-MS、分子对接进一步探索提取物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活性物质。结果表明,红景天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IC_(50)为1.538 mg/mL,抑制类型为竞争与非竞争性混合可逆抑制;UHPLC-QE-MS共检测出1 245种化合物,其中脂肪酸类、萜类及其衍生物、黄酮及类黄酮类为化合物最多的3类,分别有107种、85种、66种,其次还鉴定出酚类、氨基酸类selleck HPLC、糖类等多类物质;分Elexacaftor生产商子对接显示,20种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中11种可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表儿茶素结合能(-17.08 kJ/mol)最低、结合活性最佳,咖啡酸形成氢键最多为5个,分别与His-515、Arg-437、Glu-432、His-348残基相连,咖啡酸、L-苹果酸、槲皮素和酪醇具有Microlagae biorefinery相同结合位点Arg-437。研究旨为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以及红景天资源利用提供了基础研究。

胸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胸部神经阻滞(PECS)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2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51)。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ECS,比较两组手术Bafilomycin A1抑制剂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瑞芬太尼用量、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购买Z-IETD-FMK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embryonic stem cell conditioned mediumT_0~T_3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_0~T_3时间点组间和时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低血压、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CS联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临床效果显著,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药”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以及GeneCaPLX-4720价格rds数据库分别获取复方双花片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靶点后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ING软件构建共同靶点蛋白互作图后进行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拓扑分析获得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毛地黄黄酮、山奈酚等11个黄酮类,荷包牡丹碱、清风藤碱、去氧喜树碱3个生物碱,β-谷甾醇和豆甾醇2个植物甾醇,牛蒡子苷、异落叶松脂素等4个木脂素类。关键靶点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热休克蛋白90AB1(Heat Shock Protein 90 k Da Alpha,Class B member Tissue biopsy1,HSP90AB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11个。主要富集在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NVP-TNKS656生产商路、NF-κB信号通路等分子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促进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炎症反应及调节NO生物合成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表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有一定的作用力。结论:复方双花片中的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成分可能通过PTGS2、HSP90AB1、TNF等靶点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阻止病毒复制,降低炎性反应和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发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作用。

血浆Lp(a)联合EuroSCORE Ⅱ评分预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a)[Lp(a)]联合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 II)评分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16例行P获悉更多CI治疗的老年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MACE情况分为MACE组(n=22)和无MACE组(n=9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及EuroSCORE II评分;ROC曲线分析血浆Lp(a)联合EuroSCORE II评分对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患者EuroSCORE II评分、血浆Lp(a)水平高于无MACE组(P<0.05Hospital Disinfection);二者用于预测PCI术后MAC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15、0.708,联合预selleck合成测为0.801,高于各单一指标(P<0.05)。血浆Lp(a)及EuroSCORE II评分升高是影响老年CHD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联合血浆Lp(a)、EuroSCORE II评分对预测老年CHD患者PCI术后MACCE发生有重要价值。

布鲁氏菌重组L7/L12蛋白对小鼠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价

为为探究布鲁氏菌候选保selleckchem LBH589护性抗原L7/L12免疫原性及其对小鼠保护效果的评价,本研究以羊种布鲁氏菌16M为模板,构建重组质粒p ET-22b-L7/L12,转化至E. coli BL21(DE3)中,经诱导表达纯化后SDS-PAGE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获得了16 Falsified medicineku的重组蛋白rL7Erdafitinib采购/L12,且纯化效果较好。将rL7/L12以100μg/只腹腔注射免疫6周龄SPF级BALB/c小鼠,14 d后以50μg/只的rL7/L12加强免疫,试验同时设相应体积的1×PBS免疫小鼠为对照组。首免后7 d、14 d、21 d、28 d、35 d、42 d及49 d分别对两组所有小鼠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其亚型(IgG1、IgG2a)抗体水平及比值,结果显示,rL7/L12免疫后IgG抗体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免疫PBS对照组(P<0.01);免疫小鼠14 d时,rL7/L12组的IgG1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IgG2a抗体水平(P<0.01),IgG1/IgG2a比值大于1;小鼠免疫42 d后,rL7/L12组的IgG2a抗体分泌水平极显著高于IgG1(P<0.01),IgG2a/IgG1比值大于1。通过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10和TNF-α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首免21 d和35 d后,蛋白免疫组IL-2和TNF-α含量极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1),首免35 d后,蛋白免疫组抑炎因子IL-10表达量极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1)。在首免后21 d和35 d,每组分别颈部脱臼剖杀3只小鼠,无菌取其脾脏,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利用ELISpot斑点法检测首免后21 d和35 d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首免21 d,r L7/L12组极显著低于阳性刺激组(ConA组)的IFN-γ分泌水平(P<0.01),首免35 d,rL7/L12组极显著高于阴性刺激组的IFN-γ分泌水平(P<0.01)。首免后42 d通过腹腔注射途径以100μL(含1×105cfu)/只的羊种布鲁氏菌新疆流行株043攻毒小鼠,攻毒后5 d观察两组小鼠的死亡情况,15 d后,颈部脱臼剖杀全部小鼠,称量体重,无菌取其脾脏并称重,通过检测脾指数及脾脏载菌量来评价L7/L12重组蛋白对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攻毒后5 d观察到PBS对照组小鼠精神沉郁,两组小鼠均无死亡情况;rL7/L12组的脾指数和脾脏载菌量均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5)。本研究上述结果首次表明,rL7/L12免疫小鼠后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在此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r L7/L12对布鲁氏菌的预防也起到积极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布鲁氏菌L7/L12亚单位的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萘醌和香豆素类天然产物的合成、结构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先导进行结构优化衍生是重要的绿色农药创制策略。萘醌和香豆素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天然产物,两类天然产物独特的结构特征、广泛的功能基团和广谱的生物活性引起合成化学家和药物创制科研人员的广泛兴趣。为了寻找对生态更友好、合成更便捷、活性更优异的农药小分子和新先导,本论文选取易于衍生的、具有活性潜力的香豆素、胡桃醌、兰雪醌和1,4-萘醌为活性先导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系统地评价了上述化合物的抗菌、杀虫和抗植物病毒。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工作:(一)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衍生和生物活性研究为了研究先导化合物6,7-二羟基香豆素、4-羟基香豆素上取代基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设计合成了含不同链状或环状脂肪取代基的6,7-二羟基香豆素和4-羟基香豆素衍生物以及含酰基烷烃的4-羟基香豆素衍生物;为了研究不同取代基对复杂香豆素生物活性的影响,合成了一系列异紫花前胡内酯、蛇床子素类似物等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发现: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在50μg/m L浓度下对14种植物病原真菌Biomimetic water-in-oil water表现出广谱的杀菌活性,有一半的化合物抑菌效果达到50%以上,其中蛇床子素类似物3-6的衍生物和简单香豆素6,7-二羟基香豆素的单羟基取代物普遍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大多数化合物在600μg/m L浓度下对粘虫表现出杀灭活性,其中化合物3-2对粘虫的致死率达到100%;3-6d在600μg/m L浓度下对草地贪夜蛾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大多数化合物在活体钝化模式下对烟草花叶病毒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约半数化合物500μg/m L浓度下的活体治疗和活体保护抑制率良好,其中3-7的活性与商用抗病毒剂宁南霉素相当,化合物3-2的活体治疗和活体保护活性均优于病毒唑,与宁南霉素相当。(二)胡桃醌和兰雪醌的合成、结构衍生和生物活性研究为了研究胡桃醌和兰雪醌的取代基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完成了胡桃醌和兰雪醌衍生物的合成,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酰基、磺酰基取代基、不同链状烷基取代基和苄基的胡桃醌和兰雪醌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兰雪醌(4-1)及其甲氧基乙酰基取代物4-1e和胡桃醌(4-2)的环丙基甲酰基取代物4-2a具有优异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4-1、4-1e获悉更多和4-2a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兰雪醌(4-1)表现出优异的杀虫活性,胡桃醌的苯丙酰基取代物4-2d对小菜蛾幼虫表现出优异的杀虫活性。胡桃醌和兰雪醌及其衍生物的芳香磺酰基取代物具有优异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三)1,4-萘醌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衍生和生物活性研究为了探究1,4-萘醌和2-羟基亚甲基-1,4-萘醌两个先导化合物上不同取代基对于活性的影响,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脂肪胺基侧链、环胺基取代基以及酰胺取代基的衍生物。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通过对上述几类化合物的结构衍生与活性研究,发现了一批具有ZD1839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和新的先导结构,对新农药创制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