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并且是衰老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寻找更多可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从而促进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并防治衰老相关疾病。目的:综述中药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2012-2022年关于中药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文献,以“中药、间充质干细胞、衰老”为中文检索词,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mesenchyAMG510分子式mal stem cells (MSCs),aging”为英文检索词,最终共纳入92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文章总结了当前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5个主要机制:包括DNA损伤、端粒缩短、氧化应激、自噬障碍及线粒体功能障碍。(2)文章梳理了衰老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特征,主要包括细胞体积增大、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下降、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加、p21及p16通路激活等。(3)文章总结了当前中药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Wnt通路激活、抑制线粒体活性氧产生、促进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系物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通路激活、促进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等。(4)目前在中药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研究中以对骨髓间充plant bioactivity质干细胞研究最多,效果较好。(5)左归丸、补肾调肝方、白藜芦醇及黄芪等中药均可通过促进衰老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起到防治骨质疏松作用,但对中药通过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改善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功能及防治其他衰老相关疾病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Sfrp5/Wnt5a在人心外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目的 分析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无RAD001 molecular weight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在人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中的表达及其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CHD病人Ferrostatin-1作用179例和同期行瓣膜置换术的非CHD病人101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血管造影检查结果、EAT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EAT中Sfrp5、Wnt5a表达水平,分析Sfrp5/Wnt5a在CHD发生和病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CHD组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Wnt5a高于非CH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APN)、Sfrp5、Sfrp5/Wnt5a低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otitis media学意义(P<0.05)。Sfrp5与HDL-C、APN呈正相关,与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比例呈负相关(P<0.01);Wnt5a与HDL-C、APN呈负相关(P<0.01);Sfrp5/Wnt5a与HDL-C、APN呈正相关(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比例呈负相关(P<0.01);Sfrp5与Wnt5a呈负相关(P<0.05)。Sfrp5、Sfrp5/Wnt5a是CHD的保护因素(P<0.05),Wnt5a为危险因素(P<0.05)。血管造影检查确定179例CHD病人Gensini积分轻度31例,中度57例,重度91例;冠状动脉节段权重(CAGE)≥20组82例,CAGE≥50组97例。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Sfrp5、Wnt5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E≥50组和CAGE≥20组Sfrp5、Wnt5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病人EAT中Sfrp5降低,Wnt5a升高,Sfrp5为CHD发生和病情进展的保护因素,Wnt5a为危险因素,Sfrp5/Wnt5a保持平衡可能有助于调节机体糖脂代谢功能。
二甲双胍激活Sirt3信号抑制高糖诱导内皮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抑制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衰老的作用与机制。方法:传代培养HUVECs,高糖刺激HUVECs 48 h建立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模型,采用噻唑蓝法(MTT)检测HUVECs活力,2′,7′-二氢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水平。使用Sirt3抑制剂3-TYP作用HUVECs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53、PAI-1及Sirt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中HUVECs的活力降低,细胞内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sROS的水平和MC59价格DA含量增加,IL-6、TNF-α的分泌量增加,衰老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增加,二甲双胍干预后能明显改善高糖诱导HUVECs的上述变化。3-TYP能显著逆转二甲双胍对p53、PAI-1、Sirt3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结论:二甲双胍对高糖诱导的HUVECs衰老具有Crizotinib化学结构明显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激活Sirt3密切相关。
高敏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法检测牛分枝杆菌抗体
为探究高敏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法检测牛分枝杆菌(M. bovis)抗体的可行性,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及临床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出MLBH589使用方法. bovis抗体阳性血清参考品,而对布鲁氏菌阳性血清、O型口蹄疫阳性血清、A型口蹄疫阳性血清、样品稀释液、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TST)阴性牛血清样品等均为阴性;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3 200倍稀释的牛结核(bTB)强阳性血清参考品;稳定Smoothened Agonist化学结构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bTB强阳性血清和阳性血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48%和5.diagnostic medicine83%;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IDEXX M bovis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为86.36%,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高敏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可靠,可作为TST检疫的补充抗体检测方法,用于bTB的诊断、检疫和净化。
心脑血管病是由缺血介导的吗?
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是临床最常见问题。血管再通术后,却仅有1/3患者病情改RSL3体外善,1/3患者无效,1/3患者反而恶化、休克、甚至死亡。西医认为是由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脑卒中溶栓、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高而患comprehensive medication management者康复比例较低。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仅改善缺血而忽略气的不足,则难以提高临床疗效。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气机之枢纽在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肺气虚则心脉瘀滞Roxadustat溶解度,肾气虚则喘、短气,脾胃气机失调则气血生化之源枯。气虚则行血摄血不足,可导致血瘀血溢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透析可致患者脑出血、卒中;机械通气可引起急性肾衰;血管再通术后可加重心梗、脑梗。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病除了改善缺血,更需纠正短气,并在日常起居、饮食药物、精神情志方面注意避免伤肾、伤肺、伤脾胃。
血清Tg和TgAb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131)I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经~(131)I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Farmed deer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91例,术后接受~(131)I治疗,并在治疗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甲状腺功能指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素(TSH)、Tg、TgAb]、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影像学指标(淋巴结转移、多灶转移、转移灶大小、转移灶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响患者预后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过程中失访8例,最终纳入患者183例,其中预后良好127例,预后不良56例。预后不良组肿瘤分期Ⅲ~Ⅳ期、多灶转移、病灶>1 cm比例及血清Tg、TgAb、NGAL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χ~2(t)/P=12.601/<0.001、4.165/0.042、7.741/0.005、10.657/<0Q-VD-Oph生产商.001、10.592/<0.001、8.586/<0.001];而2组患者T_3、T_4、FT_3、FT_4、TSH及淋巴结转移、转移灶数量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Tg、高TgAb、高NGAL水平及多灶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14(1.060~1.172)、1.016(1.007~1.025E7080作用)、1.108(1.042~1.178)、68.700(2.712~1 740.439],而肿瘤分期Ⅰ~Ⅱ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026(0.001~0.696)]。ROC曲线显示,血清Tg、TgAb、NGAL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8、0.852、0.805、0.977,三者联合预测价值高于单项指标(Z=3.329、4.013、4.881,P均<0.001)。结论 血清Tg联合TgAb能有效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行~(131)I治疗的预后进行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及诊断效能。
同时性双原发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
背景与目的:同时性双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sdpHCC-ICC)极为罕见。在此,笔者报告9例sdpHCC-ICC病例的诊治过程,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以提高临床认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sdpHCC-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与病理特征及手术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均合并慢性肝炎,其中8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7例有长期饮酒史。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肿瘤标志物均升高2例,术前影像均未能正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均为sdpHCC-PLX5622使用方法ICC, 6例患者肝内病灶同时表达CD34。术后随访时间为2~5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与20个月复发,另7例至撰稿日未见复发。结论:sdpHCC-ICC的肿瘤细胞起源不一,可表现为单克隆起源,也可表现为多克隆起源,长期饮酒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之一,手术切除3-MA纯度仍是有效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癌成分及其肿瘤分期为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淋巴结清扫应纳入手术规划,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细胞癌成份有效。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3月—2018年12月因冠心病于我院首次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病人202例,根据复查造影时有无ISR分为ISR组30例、无ISR组172例,检测病人首次入院术前的Lp-PLA2和RDW水平,分析其与ISR的关系。结果 ISR组肌钙蛋Berzosertib化学结构白I(cTnI)、C反应蛋白(Cimmunostimulant OK-432RP)、Lp-PLA2、RDW水平明显高于无ISR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无I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nBaf-A1供应商I、CRP、Lp-PLA2、RDW是ISR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Lp-PLA2≥277 ng/mL,RDW≥13%预测冠心病支架植入病人发生IS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和0.847;Lp-PLA2联合RDW的预测价值大于单一指标,其AUC为0.946,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0.2%。结论 高Lp-PLA2和RDW水平为冠心病支架术后病人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ISR发生的准确性。
中医药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典型表现为早期肾脏高滤过和蛋白尿漏出,随后是进行性肾功能下降、球管系统上皮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病的主因之一。目前,现代医学缺少较好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控制原发疾病来降低肾脏损伤风险为主,而中医药通过辨证合参,利水消肿以治标、补虚培元以selleck HPLC调本,能起到一定治疗和延缓肾病进展的作用,具有综合调理患者体Clinical toxicology质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肾脏线粒体含量位居脏腑第二,参与水液代谢等生理过程,为人体元阴元阳之本。线粒体是细胞能量生产器,具有细胞呼吸、活性氧生成和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的功能。线粒体质量控制是维持线粒体动态平衡的有效方式,其失调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selleck HPLC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及钙调节异常等,一般认为机体代谢异常下的线粒体结构破坏是其成因。近年来,中医药因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标本兼治、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独特优势使其疗效机制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具体作用机制并不明朗。多项研究显示线粒体可能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靶点之一,目前有关中医药通过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肾病综述尚且缺乏,因此拟对近10年中医药通过调节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肾病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方向。
阻断PD-1/PD-L1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及验证
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 1,PD-L1)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T细胞活化并阻碍其分泌细胞因子,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免疫抑制等现象的发生。因此,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上市的PD-1或PD-L1抑制剂均为单克隆抗体,存在特异性强、组织/肿瘤穿透率低、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储存运输困难以及生产成本较高等缺点。与之相比,多肽制造成本更低、稳定性更高、免疫原性低并且具有更好的器官或肿瘤穿透能力,因此,PD-L1多肽抑制剂的开发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利用热点残基设计了32条PD-L1多肽抑制剂,并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虚拟筛选和优化,对得到的4条候选多肽在体外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能力、体外激活T细胞的能力以及体内免疫激活作用等方面进行考察,最终得到了4F-16和4F-32两条多肽。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部分:1.综述本章主要围绕肿瘤免疫疗法、载脂蛋白A-I(ApoA-I)模拟肽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首先回顾了肿瘤免疫疗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免疫疗法、癌症疫苗、溶瘤病毒、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几种免疫疗法。然后介绍了ApoA-I蛋白及ApoA-I模拟肽的特性及相关应用。最后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简介及其应用。本章所介绍的内容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PD-1/PD-L1多肽抑制剂的设计本章通过分子对接,分析了五条已知的ApoA-I模拟肽(3F、4F、5F、ELK、L37PA)与PD-1和PD-L1的结合模式,筛选出与PD-L1具有高选择亲和力的ApoA-I模拟肽4F。同时,通过分别分析PD-1单抗、PD-L1单抗和已知的PD-L1多肽抑制剂与PD-L1的结合模式,确定了PD-L1的活性区域以及相互作用的热点残基,热点残基主要包括PD-1的Asn66、Tyr68、Gln75、Ile134、Ala132、Thr76、Lys78和PD-L1的Ala121、Asp122、Arg125、Asp26、Glu58、Glu60、Gln66、Tyr124、Phe19。最后使用热点残基对4F进行优化,考虑到PD-L1活Humoral immune response性区域主要是疏水界面且具有凹槽,优先选择疏水性氨基酸、苯丙氨酸或者酪氨酸等对候选多肽的特定氨基酸位点进行替换,通过疏水作用以及与凹槽形成互补的作用来增强候选多肽与PD-L1的结合,最终共设计了32条PD-L1多肽抑制剂。3.PD-L1多肽抑制剂的虚拟筛选本章首先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初步筛选PD-L1多肽抑制剂:使用HPEPDOCK Server将32条多肽与PD-L1进行全原子对接,并以对接分数<-193、多肽与PD-L1形成的氢键个数≧5个、多肽与PD-L1的结合位点处于PD-1/PD-L相互作用区域等为标准筛选候选多肽,得到4F-8、4F-16、4F-30和4F-32四条多肽。随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进一步探究4条候选多肽与PD-L1的动态结合情况,使用GROMACS动力学模拟软件分别将4条候选多肽与PD-L1进行100 ns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表明4条多肽都能与PD-L1稳定结合且占据PD-L1的活性区域,并且通过MMPBSA方法计算得到的多肽与PD-L1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45.262 k J/mol、-95.424 k J/mol、53.246 k J/mol和-161.825 k J/mol。4.PD-L1多肽抑制剂的体外活性评价本章首先使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测定候选多肽在体外阻碍PD-1/PD-L1相互作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4F-8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能力最强,IC_(50)值为0.206μM,其次是4F-32、4F-30和4F-16,IC_(50)值分别为1.251μM、1.420μM和2.977μM。随后,本章在体外利用MDA-MB-231乳腺癌细胞和Jurkat T细胞共培养以模拟细胞间相互作用,主要考察候选多肽的免疫激活能力,是否能有效促进Jurkat T细胞分泌IL-2。实验结果表明多肽4F-16和4F-32效果较为明显,在200μM的浓度下,IL-2分泌水平可分别达到110.106 pg/ml和144.208 pg/m L。最后,本章探究了候选多肽在小鼠血清中的降解情况,实验结果反映出多肽在血清中降解较快,其中降解速率最快的多肽是4F-16,可在1h内降解86.30%。因此,在后续PD-L1多肽抑制剂的体内研究中,选择瘤内注射的方式给药。5.PD-L1多肽抑制剂的体内免疫抗肿瘤活性研究本章通过构建4T-1荷瘤小鼠模型,考察候选多肽的体内免疫抗肿瘤作用。4F-16和4F-32组的抑瘤率可达69.31%和71.95%,表明这2条多肽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增殖;同时,多肽并没有影响小鼠体重的变化,表明候选多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生物相容性。本章进一步使用ELISA方法考察了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表达,结果表明:4F-16组IL-4和IFN-γ分泌水平可分别达207.36 pg/m L和654.26 ng/m L,是生理盐水组的2.64倍和2.38倍;4F-32组IL-4和IFN-γ分泌水平可分别达176.10 pg/m L和584.47 ng/m L,是生理盐水组的2.24倍和2.13倍。表明4F-16和4F-32可有效增强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达到抗肿瘤效果。最后使用免疫组化方法考察了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GZMB和IFN-γ的表达,结果显示,4F-16和4F-32组的CD8~+T细胞、GZMB和IFN-γ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表明Z-VAD-FMK价格4F-16和4F-32具有增强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PD-1/PD-L1相互作用的特点,设计了多条PD-L1多肽抑制剂,并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对多肽进行虚拟筛选,最后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得到4F-16和4F-32两条多肽,具有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能力,并且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本研究开发的PD-L1抑制剂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CHIR-99021采购新的候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