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YD2通过调控SLC39A10/P53轴介导膀胱癌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目 的]本课题旨在: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与膀胱癌进展和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2.明确SMYD2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作用;3.运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RNALY-188011抑制剂-sequencing,RNA-seq)和染色质易接近性测序技术(Assay for Targeting Accessible-Chromatin using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ATAC-seq)探索敲低SMYD2后,膀胱癌细胞基因表达谱以及染色质易接近性的变化,以寻找其下游关键基因;4.探究SMYD2在膀胱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 法]1.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识别与膀胱癌进展和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1)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下载膀胱癌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33624)并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获取膀胱癌转录组数据和相应临床资料,使用R包“limma”分析TCGA数据和GEO数据中膀胱癌患者的差异基因。(2)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对差异基因进行共表达分析,筛选得到两个数据集的关键模块基因,再取两个关键模块基因的交集作为与膀胱癌进展相关的关键模块基因。然后利用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筛选特征基因,选取两种算法筛选得到基因的交集基因作为候选特征基因。(3)为了探究候选特征基因的表达对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2)验证关键基因的转录表达情况,利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鉴定与膀胱癌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最后,将正常样本和肿瘤样本间基因表达呈显著差异同时生存也呈显著差异的基因确定为特征基因。(4)利用TCGA数据集做免疫浸润分析,旨在探讨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利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对28个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基因标记在TCGA数据集每个样本中的免疫活性进行打分,根据免疫活性打分矩阵,通过hclust聚类把样本分成高免疫组(Immunity_H)、中等免疫组(Immunity_M)和低免疫组(Immunity_L),探讨特征基因的表达在不同免疫活性分组中的差异性,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5)对特征基因做基因探针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此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验证特征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2.SMYD2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作用(1)利用细胞转染技术构建干扰和过表达SMYD2膀胱癌稳定转染细胞株,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利用RT-qPCR和WB进行最佳干扰筛选和表达效率检测。(2)通过CCK-8实验、Edu细胞增殖检测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探究SMYD2在体外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3)通过建立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研究过表达或干扰SMYD2在体内对膀胱癌生长的影响。3.联合应用RNA-seq和ATAC-seq寻找SMYD2的靶基因(1)构建低表达SMYD2的稳定转染J82膀胱癌细胞株,应用RNA-seq筛选SMYD2干扰前后显著变化的基因。(2)应用ATAC-seq检测SMYD2敲低前后细胞染色质易接近性的变化。(3)对SMYD2敲低前后的RNA-seq和ATAC-seq数据进行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膀胱癌中受SMYD2调控的潜在下游关键基因。(4)通过RT-qPCR和WB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SMYD2的膀胱癌细胞株中SMYD2下游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4.探究SMYD2在膀胱癌中的分子调控机制(1)构建P53过表达载体和SLC39A10干扰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膀胱癌细胞株,并用RT-qPCR和WB检测转染效率。(2)通过回复实验研究SMYD2下游基因SLC39A10和P53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同时,检测膀胱癌细胞中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3)体内生物学功能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SMYD2影响膀胱癌的作用机制。[结 果]1.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膀胱癌进展和预后标志物(1)共筛选出189个与膀胱癌进展相关的差异基因,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分析联合SVM-RFE分析,筛选出14个关键基因(C1QTNF7,ATP1A2,FXYD1,CFD,LGI4,ACTA2-AS1,PER1,THSD4,SMYD2,CILP,ESM1,ULBP2,NMB 和 GAPDHP1)。(2)总生存期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样本中高表达的SMYD2、GAPDHP1和低表达的ATP1A2、CILP、THSD4对患者总生存期有影响。5个特征基因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它们在膀胱癌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差异下调基因ATP1A2、CILP、THSD4与大多数免疫细胞呈显著正相关,而差异上调基因SMYD2只与两类免疫细胞呈显著负相关,GAPDHP1与大多数免疫细胞呈显著负相关。(4)RT-qPCR结果显示在膀胱癌组织和膀胱癌细胞系中SMYD2、GAPDHP1显著上调,ATP1A2、CILP、THSD4显著下调,与TCGA和GEO数据库中的结果一致。(5)WB和IHC结果均显示SMYD2在膀胱癌组织中显著上调。2.SMYD2的体内外功能验证(1)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并筛选出sh-SMYD2-1为最佳干扰载体。(2)sh-SMYD2可以显著降低J82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sh-SMYD2虽然可以降低J82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但却不显著。(3)OE-SMYD2可以显著提高T24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OE-SMYD2虽可以提高T24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但却不显著。(4)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SMYD2可以促进膀胱癌肿瘤的生长,敲低SMYD2的表达可以抑制膀胱癌肿瘤的生长。3.联合应用RNA-seq和ATAC-seq寻找SMYD2的下游靶基因(1)应用RNA-seq筛选出了敲低SMYD2后表达显著差异的基因有4420个,其中上调2405个,下调2015个。(2)ATAC-seq 显示 GainDAR 中 Distal Peak 有 56 个关联基因;GainDAR 中Proximal Peak有207个关联基因;LossDAR中Distal Peak有27个关联基因;LossDAR 中 ProximalPeak有205个关联基因。(3)RNA-seq和ATAC-seq数据联合分析发现染色质可及性增强且表达上调的基因有 6 个,分别是 TRIM36、ADRB2、MAML1、CD274、ZNF438、KDSR;染色质可及性减弱且表达下调的基因有8个,分别是PRDX1、CTH、FLJ46875、SLC39A10、CALD1、LOC105375905、RAD54B、JRKL。(4)RT-qPCR和WB结果显示SLC39A10在SMYD2敲低的膀胱癌细胞株中显著下调,在SMYD2过表达的细胞株中显著上调Food biopreservation,与测序结果一致。(5)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找到了 SLC39A10基因所富集的代谢通路,显示其在铁死亡通路中富集。4.体内外验证SMYD2通过SLC39A10/P53轴诱导铁死亡影响膀胱癌的进展(1)RT-qPCR和WB检测结果提示P53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以及P53过表达T24细胞株转染成功;(2)SMYD2、SLC39A10和P53的细胞回复实验及细胞功能检测结果提示,SMYD2和SLC39A10的表达水平均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划痕愈合能力和细胞侵袭能力呈正相关,P53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划痕愈合能力和细胞侵袭能力呈负相关;(3)SBMN 673半抑制浓度MYD2、SLC39A10和P53的细胞回复实验及铁死亡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提示,SMYD2和SLC39A10的表达与ROS水平、MDA、LPO、总铁离子、Fe2+和GSSG含量呈负相关,与NADPH含量和GSH/GSSG水平呈正相关;P53的表达与ROS水平、MDA、LPO、总铁离子、Fe2+和GSSG含量呈负相关,与NADPH含量和GSH/GSSG水平呈正相关。[结 论]1.SMYD2、GAPDHP1、ATP1A2、CILP和THSD4是膀胱癌进展和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可作为膀胱癌临床治疗和预后预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膀胱癌中具有预后价值的基因,为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2.SMYD2的表达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和划痕愈合能力呈正相关;SMYD2的表达和膀胱癌肿瘤的生长呈正相关。3.基于染色质易接近性的变化和转录水平的研究发现:敲低SMYD2基因对膀胱癌细胞株中染色质的开放情况有较大的影响,且影响SMYD2调控的下游基因SLC39A10的表达。4.SMYD2通过调控SLC39A10和P53的表达抑制铁死亡进而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5-ALA-PDT通过ROS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铁死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瘢痕疙瘩是一种genetic reversal纤维增生性疾病,通常由烧伤、创伤或感染后伤口的异常愈合导致,其特征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以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患者临床表现常有瘙痒、疼痛和外观畸形,严重者可伴有出血、溃疡和感染,极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瘢痕疙瘩表现出许多肿瘤性的特征,包括不受控制的侵袭性生长、高复发率以及与肿瘤相似的生物能量学。基于5-氨基乙酰丙酸的光动力疗法(5-ALA-PDT)是一种已经用于临床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通过产生活性氧物质(ROS)来介导细胞毒性作用。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模式,以致命的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为特征,受到多种细胞代谢过程的调节,包括氧化还原稳态、铁代谢、线粒体活性、氨基酸代谢等。在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过程中,ROS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本课题以人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疙瘩组织以及从中提取的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5-ALA-PDT是否能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发生铁死亡,以及其中可能涉及的潜在机制。这为进一步理解PDT治疗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氧化应激状态和细胞死亡过程奠定了基础,也为临床上通过铁死亡途径促进5-ALA-PDT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一、5-ALA-PDT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效应及最佳实验参数的筛选:1.对离体组织和原代细胞的鉴定:HE染色显示,相较于正常皮肤,瘢痕疙瘩真皮层中粗大的胶原纤维较多,排列复杂紧密,细胞数量较高。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提取的原代细胞波形蛋白阳性,实验中所提取、培养的原代细胞为较高纯度的成纤维细胞。2.5-ALA-PDT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CCK-8结果显示,ABT-199核磁在5-ALA浓度0-8mM和光照强度0-80www.selleck.cn/products/Cisplatin J/cm~2的范围内,5-ALA-PDT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呈5-ALA浓度和光照强度依赖性,且在8mM和80 J/cm~2达到最大。3.5-AL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转化为PpIX: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随着5-ALA浓度的增加,荧光显微镜下的PpIX荧光强度随之增强。4.5-ALA-PDT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诱导ROS的产生:在相同能量密度的光照下,4mM组的ROS荧光强度明显高于1mM组;在同样的5-ALA浓度下,ROS荧光强度呈光照强度依赖性,且在32J/cm~2达到最高。5-ALA-PDT诱导产生ROS的趋势与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诱导产生ROS的趋势相似。二、5-ALA-PDT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铁死亡:1.5-ALA-PDT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基因:mRNA测序分析显示5-ALA-PDT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显著上调的基因包括PTGS2和ATF3,提示可能涉及铁死亡。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CND1和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xCT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5-ALA-PDT可抑制该趋势。3.5-ALA-PDT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铁死亡:通过试剂盒检测发现5-ALA-PDT可升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Fe~(2+)、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水平,其趋势与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相似;而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的预处理可以逆转5-ALA-PDT的该趋势。透射电镜下观察相较于对照组,5-ALA-PDT和Erastin处理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线粒体呈现铁死亡的特征性改变,即线粒体固缩,体积变小,线粒体膜及基质密度增大,线粒体嵴减少。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5-ALA-PDT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高表达CCND1、GPX4、xCT的抑制作用与Erastin处理后的趋势相似,且Ferrostatin-1的预处理可以逆转5-ALA-PDT的该趋势。综上所述,我们发现5-ALA-PDT导致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ROS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并伴有抗铁死亡蛋白xCT和GPX4下调。这些结果表明,5-ALA-PDT可能通过增加ROS,同时抑制xCT和GPX4,从而促进脂质过氧化并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发生铁死亡。

替格瑞洛促进Ⅰ型成骨不全小鼠骨形成的治疗研究

目的 探索替格瑞洛(Ticagrelor)促进Ⅰ型成骨不全小鼠(Col1a1~(+/-365))骨形成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只8周龄野生C57/BL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T),选取12只8周龄Comechanical infection of plantl1a1~(+/-365)小鼠,随机分为DMSO此网站对照组和替格瑞洛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灌胃给药[2 mg/(kg·d)]进行治疗,DMSO对照组每天灌胃同等剂量DMSO。10周后分离各组小鼠的股骨,通过Micro-CT检测股骨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股骨形态学变化;采用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的数量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股骨破骨特异基因Mmp9、Ctsk、Nfatc1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DMSO对照组比较,Ticagrelor治疗组BV/TV、Tb.N、Tb.Th和骨面积(B.Ar)均增高(P<0.05),而Tb.Pf降低(P<0.05)。Ticagrelor治疗组小鼠与WT组小鼠BV/TV、Tb.N和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DMSO对照组比较,Ticagrelor治疗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5),破骨特异基因Mmp9、Nfatc1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替格瑞洛可以有效改善Col1a1~(+/-365)小鼠的股骨微观结构,促进骨形成,其机制SB431542分子式可能与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

替格瑞洛促进Ⅰ型成骨不全小鼠骨形成的治疗研究

目的 探索替格瑞洛(Ticagrelor)促进Ⅰ型成骨不全小鼠(Col1a1~(+/-365))骨形成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只8周龄野生C57/BL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T),选取12只8周龄Comechanical infection of plantl1a1~(+/-365)小鼠,随机分为DMSO此网站对照组和替格瑞洛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灌胃给药[2 mg/(kg·d)]进行治疗,DMSO对照组每天灌胃同等剂量DMSO。10周后分离各组小鼠的股骨,通过Micro-CT检测股骨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股骨形态学变化;采用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的数量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股骨破骨特异基因Mmp9、Ctsk、Nfatc1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DMSO对照组比较,Ticagrelor治疗组BV/TV、Tb.N、Tb.Th和骨面积(B.Ar)均增高(P<0.05),而Tb.Pf降低(P<0.05)。Ticagrelor治疗组小鼠与WT组小鼠BV/TV、Tb.N和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DMSO对照组比较,Ticagrelor治疗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5),破骨特异基因Mmp9、Nfatc1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替格瑞洛可以有效改善Col1a1~(+/-365)小鼠的股骨微观结构,促进骨形成,其机制SB431542分子式可能与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

基于红景天苷对三阴性乳腺癌关键差异基因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

目目的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红景天苷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作用机制,阐明其产生治疗作用的主要靶点和信号通路。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获取数据集GSE45827,利用R软件包GSEABase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limma R软件包寻找相邻正常组织和TNBC组织之间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将DEGs与药物靶点结合,导入基因/蛋白相互作用检索搜查工具String数据库,形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功能模块筛选,对SCORE值排名前2位的关键模块基因再次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将2次KEGG富集分析所得通路与转录组数据GSEA富集分析结果取交集,获得红景天苷治疗TNBC的作用通路。使用CytoHubba插件计算出关键模块中最大团中心性(MCC)评分前10位的关键节点基因,即为核心基因。应用AutoDockVina1.1. 2和PyMOL2.3. 0软件完成分子对接。结果:KEGG与GSEA富集分析的结果取交集得到13条共同通路,涉及细胞周期、细胞衰老和p53信号通路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中所涉及的有丝分裂、核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生物学过程与细胞周期有密切关联,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一致。SCORE值排名第1位的关键模块中包含5个红景天苷药物作用靶点,分别为重组人细胞周期蛋白A2 (CCNA2)、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1 (CHEK1)、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1 (KIF11)、DNA拓扑异构酶2 (TOP2A)和胸腺嘧啶酸合酶(TYMS),将上述蛋白与红景天苷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均表现出很强的结合能力(结合能<-7.0 kcal·mol-1selleck LGX818)。结论:红景天苷的紧密结合靶标位于TNBC的DEGs关键功能模块中,可以与CCNA2蛋白结合产生直接的调控作用,与KIF11、TOPA2、CHEselleck BAY 73-4506K1和TYMS蛋白结合可针对TNBC的关键节点基因产生间接的调控作用,红景天苷有可能成为TNBC的临床治疗药物。

松嫩平原部分地区氟含量调查及其对禽类毒性效应的研究

氟(Fluoride,F)是人体必PLX4032配制需微量元素之一,在日常生活和野外环境中十分常见,其主要通过呼吸、饮食、饮水等途径对机体造成损伤。在野外环境中,很多地区都存在氟超标的现象,对周边地区人群以及动物植物造成很大危害。氟超标会引起禽类肝脏、大脑等器官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和超微结构变化,例如炎性浸润、产生大量出血点、线粒体损伤等。铁死亡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表现为铁积累、脂质过氧化、线粒体膜增厚以及活性氧的产生等。中性粒细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ernal traps,NETs)是一种中性粒细胞活化机制,其过度积累会导致炎症的加强。然而到目前为止,氟导致的组织损伤是否与铁死亡有关以及氟导致NETs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为了阐明上述问题,本试验首先对松嫩平原内的自然保护区: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水体和底泥以及向海自然保护区水体中的氟含量进行了检测。之后本研究将120只1日龄的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基于环境样品检测的氟离子浓度以及毒理学浓度,确定四组日粮中NaF的浓度,饲养周期为42天。分别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F使对照组(C组)、低氟组(LF组)、中氟组(MF组)、高氟组(HF组)的日粮中氟离子的浓度分别为0、500、1000、2000mg/kg,用以复制野外氟中毒禽类模型。采用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确定氟引起禽类肝脏损伤的具体机制。之后在体外使用鸡胚原代肝细胞和LMH细胞加以验证。采用荧光染色、细胞活力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添加氧化应激抑制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铁死亡抑制剂(Fer-1)、钙离子通道抑制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等手段对氟引起鸡外周血NETs的具体机制加以探究。通过检测脑组织中趋化因子的表达、NETs的生成情况、建立中性粒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共培养体系等方式,以期阐明氟引起的NETs在脑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对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7个采样地点进行了氟含量检测发现,水体中的氟离子浓度为0.9-1.47mg/L,平均值为1.16mg/L,略高于国家标准1mg/L。底泥中的氟离子含量为287-759mg/kg,平均值为502mg/kg,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480mg/kg。在对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检测中发现12个水体采样点的氟离子浓度为0.91-1.47mg/L,平均值为1.24mg/L,8个底泥采样点所检测出的氟离子浓度为408-945mg/kg。向海湿地8个水体采样点中的氟离子含量为三个地区中最高,为2.17-3.26mg/L,平均值为2.47mg/L。结果显示松嫩平原部分地区存在环境中氟超标的现象。(2)F中毒禽类体重降低,肝脏脏器系数增加,肝功能降低。油红O染色显示肝脏中脂质积累随浓度增加而减少。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随着F浓度的增加肝脏出血点增多,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超微结构观察显示MF组和HF组均出现线粒体结构异常和空泡化。采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FOXO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异常、鞘脂代谢、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途径有显著变化。之后检测了肝脏组织中铁积累情况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T-AOC、CAT、MDA、GSH)的水平。采用qRT-PCR以及WB从转录和翻译水平对FOXO信号通路、氧化应激相关通路、铁死亡相关因子进行检测。发现F可以使肝脏中铁含量升高,发生氧化应激,激活FOXO信号通路、Nrf2信号通路导致铁死亡的发生。在体外试验中采用原代鸡肝细胞以及LMH细胞通过CCK-8、qRT-PCR、WB、铁离子和ROS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手段发现氟可以在体外引起肝细胞以及LMH细胞FOXO通路激活,并且引起氧化应激的发生和铁积累的现象,引起铁死亡。另外氟也可以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使DNA合成受阻,导致细胞死亡。(3)首先采用不同剂量的NaF(0m M、0.25m M、0.5m M、1m M)诱导NETs生成,再与佛波醇-12-肉豆蔻酸-13-乙酸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的诱导效果进行对比筛选出体外诱导NETs的最佳剂量。之后采用qRT-PCR的方法对NETs形成相关基因(MPO、NE、H3、NOX-2、PKCα、PKCβ、PKCζ)进行转录水平的检测,采用WB和免疫荧光对MPO、NE进行了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NaF诱导鸡外周血NETs的最适浓度为1m M。随后采用Hoechst染色观察NETs的生成情况,Fe Rh Nox-1探针观察NETs形成过程中Fe~(2+)的积累情况,以及采用Fer-1和NAC处理观察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发现Fer-1能明显减Antiviral medication少NaF诱导的NETs生成,但不能减少PMA诱导的NETs的产生,NAC对于PMA和NaF均有抑制抑制作用。此外在NaF诱导NETs的形成过程中观察到了Fe~(2+)的积累,这种积累可以被Fer-1所缓解,而在PMA作用下并未观察到此现象。GSH和MDA的检测结果显示Fer-1和NAC可以缓解NaF所引起GSH下降和MDA升高。(4)Fer-1的预处理会抑制NETs生成相关指标(MPO、NE)和铁死亡相关指标(GPX4、SLC7A11、FTH1、NCOA4、ALOX12)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但是Fer-1不会缓解NaF所导致的线粒体去极化。接下来采用Fluo-4AM钙离子荧光探针对NaF作用下中性粒细胞Ca~(2+)积累情况加以检测,结果发现NaF会使中性粒细胞内Ca~(2+)含量上升,但是Fer-1并不能挽救这一现象。采用L-型钙离子通道(LTCC)抑制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发现Nifedipine可以通过抑制LTCC相关蛋白的表达(p-CAMKII、CAMKII、CACNA1D)降低NaF引起的Ca~(2+)增加以及铁死亡的发生。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B和Hoechst染色检测铁死亡相关因子和NETs的生成情况发现,Nifedipine可以缓解线粒体去极化现象,并且通过减少铁死亡的方式降低NETs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5)对不同浓度下NaF诱导的大脑组织进行了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有炎性浸润和线粒体损伤的情况出现。接下来对趋化因子(CCL1、CCL4、CCL17、CSCL12、CXCL13、CXCL14)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NaF作用下脑组织中会募集中性粒细胞。之后对脑组织进行铁死亡、NETs和LTCC相关指标检测发现NaF会引起脑组织发生铁死亡并且脑组织中LTCC开放,NETs生成也增多。最后构建了中性粒细胞和原代神经Naporafenib体内实验剂量元细胞共培养模型,发现NaF可以通过引起NETs的方式加重神经元细胞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松嫩平原部分地区存在氟超标的现象,高氟日粮会引起禽类肝脏发生铁死亡从而造成肝脏损伤,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NaF通过SIRT1/FOXO3通路诱导肝脏铁死亡,体外采用原代肝细胞以及LMH细胞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另外过量的NaF可以通过引起中性粒细胞铁死亡的方式诱导NETs的生成,并且加强了脑部的炎症反应。本研究的创新点是首次将野外氟含量调查与实验室模型相结合,开展环境毒理学相关的研究,其次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手段将氟中毒与铁死亡和肝脑轴的调控进行相关检测。并且首次从铁死亡的角度探讨氟对机体的损伤机制,并对NaF引起NETs的生成原因加以探讨,为氟诱导机体损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丰富了氟相关的生物学内容。

基于中医“寒热理论”的免疫治疗时代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范式构建

当免疫治疗成为恶性肿瘤治疗基石的治疗模式下,以免疫调节为主要作用环节的中医药如何参与恶性肿瘤治疗才能确保增效减毒,发挥1+1≥2的作用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寒热理论是中医的辨别疾病病因病机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石,Docetaxel说明书临床实践中具有直观、实用、广泛接受的特点。本文将从中医“寒热理论”出发,结合临Telaglenastat抑制剂床实践中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从中医理论框架下重新定位现代医学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抗bioaccumulation capacity肿瘤血管新生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的寒热属性,从形而上的角度构建寒热“同气相求”协同增效、寒热“异气相杀”制化减毒、寒热“并用同调”带瘤生存的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范式,以便大道至简、以简驭繁地指导免疫治疗时代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河南省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

目的 了解2022年河南省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血液,应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对分离到的病毒株扩增S片段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该起疫情共涉及病例6例,2例死亡,病死率为33.33%。首发病例3月12日发病,3月20日死亡,3月28日至4月4日参与丧事的4名亲属和1名邻居陆续发病,潜伏期为8~14 d。首发病例死亡后,5例续发病例均直接接触过首发病例血液。暴露于血液组和非AMPK抑制剂暴露于血液组的罹患率分别为83.33%(5/6)和0.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病例从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为2~8 d,中位数为4.5 d。所有病例SFTS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分离到的3株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9%~10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均属于A基因型。结论 该起SFTS聚集性疫情是由SFTSV A基因型毒株引起,经接触首发病例血确认细节液而引起传播,病死率高,亟需在农村地区建立和实施安全丧葬制medication history度,加大群众健康教育和基层医生培训力度,并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

右美托咪定与氙气改良的UW液对猪心脏死亡供肺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Cell Culture Equipment, DEX)与氙气(Xenon, Xe)添加改良的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 UW液)对猪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供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4~6月龄雄性小香猪4只,体质量为13~17 kg,采用静推顺式阿曲库铵及停止供氧建立猪心脏停跳模型,待热缺血(warm ischemia, WI)1 h后取肺并将其切成薄片。其中部分切片被命名为WI组,剩余切片则置于N_2/DEX/Xe添加的4种UW液中4℃冷缺血(cold ischemia, CI)24 h,并分别命名为WI+CI+N_2组、WI+CI+DEX组、WI+CI+DEX+30%Xe组、selleck合成WI+CI+DEX+50%Xe组。5组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及组织损伤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表达;免疫组化检测GPX4、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 HMGB1)表达。结果 与WI组比较:HE染色显示各组肺泡结构均无明显破坏,肺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肺损伤评分无显著变化;WI+CI+N_2组TUNEL阳性细胞数、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各组肺组织GPX4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WI+CI+N_2组HMGB1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与WI+CI+N_2组比较:WI+CI+DEX组、WI+CI+DEX+30%Xe组和WI+CI+DEX+50%Xe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01,P<0.05,P<0.05);WI+CI+DEX+30%Xe组HMGB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DEX单独或联合Xe添加改良的U点击此处W液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下调HMGB1表达及细胞质内弥散对猪DCD供肺发挥更好的细胞保护效果。

玫瑰痤疮临床特征与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背景: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面部中央区域(前额、脸颊、鼻子和下巴)和眼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玫瑰痤疮的诊断和分类方法已经从使用亚型发展到使用表型。目前国内仍缺乏关于表型分布、加重因素、合并症及治疗情况的较大样本研究。目的:探讨玫瑰痤疮的临床特征、蠕形螨检查结果、加重因素和合并症并总结治疗经验,以提高对玫瑰痤疮的整体认识并为治疗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05月30日至2020年6月1日期间首次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玫瑰痤疮Image guided biopsy的203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特征、蠕形螨检查结果、加重因素和合并症以及治疗情况,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学统计:共纳入2038例玫瑰痤疮患者,其中男性415例(20.36%),女性1623例(79.64%),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为0.26:1,P<0.001),且在所有年龄段中都是女性人数占优势。平均年龄为36.47±12.55岁,女性平均年龄明显小于男性(女性平均年龄为36.04±11.93岁,男性平均年龄38.19±14.61岁,P=0.006)。20-49岁为玫瑰痤疮高发年龄段,占总人数的76.99%。2.临床特征:(1)表型分布诊断性特征中持续性红斑占93.08%、肥大增生改变占6.38%。主要特征依次为潮红76.05%、丘疹或脓疱58.98%、毛细血管扩张44.36%、眼部表现12.94%。次JNJ-42756493核磁要特征依次为烧灼感75.66%、干燥或紧绷69.04%、瘙痒43.97%、刺痛39.55%、肿胀17.86%。女性患者次要特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0.14:1)。1.96%的患者伴有面部以外(颈、胸、耳、头皮、肩等其他部位)的皮损,其中颈部占比最高(77.27%)。肥大增生改变中,脸颊肿块发生明显少于鼻部肿块,前者仅为后者的7.44%。34.15%的患者皮损累及鼻部,基本上都出现持续性红斑,少部分患者(17.29%)出现肥大增生改变。12.94%的患者有一种眼部表现,依次为干燥或瘙痒(84.85%)、刺痛(51.89%)、异物感(28.79%)、流泪(16.67%)、畏光(12.88%)。(2)亚型分布最常见的亚型是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合并比例为61.97%),其次为丘疹脓疱型(合并比例为53.24%)和眼型(合并比例为12.94%),最少见的是肥大增生型(合并比例为6.38%)。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和眼型均为女性人数占优势;而肥大增生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97例,女性33例,P<0.001)。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玫瑰痤疮,类固醇诱导性玫瑰痤疮占比8.15%。爆发性玫瑰痤疮占比2.30%,且大部分为女性(82.98%)。(3)严重程度最常见的是轻度(49.46%),其次是中度(更多37.98%),重度最少(12.56%)。(4)蠕形螨检查结果单次蠕形螨检查阳性率为41.53%。丘疹脓疱型蠕形螨阳性率高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分别为60.18%和35.40%。(5)加重因素42.05%的患者有明确加重因素,常见的加重因素依次为日晒(87.48%)、温度变化(73.16%)、情绪变化(48.07%)、不当护肤(38.74%)、饮食因素(32.20%)。(6)合并症皮肤合并症中最常见的是痤疮(n=375)和脂溢性皮炎(n=166)。全身合并症涉及多种系统性疾病,如便秘、睡眠障碍、高脂血症、肠胃炎、慢性胆囊炎、高血压、偏头痛、月经不调、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治疗情况:外用药物中使用最多的是0.75%甲硝唑凝胶(86.85%),口服药物中使用最多的是多西环素(58.37%)。疗效结果显示:对于轻度患者,局部治疗与局部联合全身治疗的疗效类似(P=0.063);而对于中、重度患者,局部联合全身治疗明显好于局部治疗(P<0.001)。结论:1.玫瑰痤疮主要影响青中年女性。2.玫瑰痤疮常见的特征为持续性红斑、潮红、丘疹或脓疱、烧灼感、干燥或紧绷。部分患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亚型,最常见的亚型是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其次为丘疹脓疱型,肥大增生型少见且多为男性。轻度玫瑰痤疮比中度和重度更常见。丘疹脓疱型蠕形螨阳性率高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日晒和温度变化是最常见的加重因素。痤疮和脂溢性皮炎是最常见的皮肤病合并症。患者可伴有有系统性疾病。3.对于大多数轻度患者可采用局部治疗。此外,考虑到玫瑰痤疮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复发率高,建议中、重度患者皮损好转后可采用局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