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吡坦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的中青年患者疗效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的中青年患者应用唑吡坦的疗效及其对有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3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的中青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酒石酸immune training唑吡坦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水平、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失眠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Roxadustat IC50日间功能障碍、促睡眠药物、睡眠障碍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内皮素-1(ET-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唑吡坦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的中青年患者的睡眠质量、炎症状态和血管损CB-839抑制剂伤情况,且安全有效。

乳腺癌血行肺转移模型家兔血小板与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行肺转移模型家兔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取健康雌性新西兰白兔12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家兔左侧第3乳房乳垫注射VX2组织悬per-contact infectivity液,再经耳缘静脉注射VX2细胞悬液,构建乳腺癌血行肺转移家兔模型。观察42 d内家兔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监测体重和肿瘤大小,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PLT、MPV、PDW、PCT和凝血相关指标PT、APTT、TT、FIB及D-二聚体;实验终点ELISA法检测血清CD63、CD62P、TXB_2及血浆GMP-140水平;取肿瘤组织和肺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和肺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家兔乳垫注射VX2组织Puromycin化学结构悬液附加静脉注射VX2细胞悬液,能成功构建乳腺癌血行肺转移家兔模型,肺转移率100%,模型家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4~42 d内,PLT、MPV、PCT均明显增加;10~30 d内,PT、APTT、TT均明显缩短,且FIB、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血清CD63、CD62P、TXB_2及血浆GMP-140水平明显增高;模型家兔乳腺中肿瘤细胞增多、排列疏松、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可见肿瘤细胞团块伴出血、坏死。MK-1775说明书结论 乳腺癌血行肺转移模型家兔血液环境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和血液高凝状态。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择期行肝癌手术的120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41)和无并发症组(n=79),根据纳入患者selleck产品的CNRI得分将患者均分为T1、T2、T3组各40例。计算患者的GNRI并比较不同GNRI得分患者临床、实验室和手术资料的差异。运用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明确GNRI预测术后并发症的能力。结果 T1、T2、T3组GNRI得分分别为80.21~95.45分、95.55~104.55分和104.62~128.14分,3组体重指数(BMI)、前白蛋白、白蛋白和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无并发症组相比,并发症组GNRI和BMI显著下降,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显著降低、甲胎蛋白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GNRI降低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0.85)。GNRI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81.0%。结论 GNRI是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判术后并发症,为临床提供借鉴,及时干预,CeralasertibIn silico toxicology低术后并发症。

连续护理运用在乳腺癌保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目的 本次试验将采用连续护理模Protein Expression式针对乳腺癌保乳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调研的时间方面,即2018年1起,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抽取此段时间内带到院接受乳腺癌治疗的患者7Vorinostat供应商2例,在分组前以盲抽的形式选择患者,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观察组,36例)和常规护理(对照组,36例)。分析应用成果。结果 从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上看,护理后的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39.30±4.90)分、(38.70±1.80)分,对照组则为(58.70±5.70)分、(59.60±3.30)分selleck抑制剂,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8%,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实施的护理措施更佳。结论 相较于常规护理,连续护理对患者SAS、SDS的评分有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更高。

基于LC-MS/MS分子网络的牡蛎共生菌Talaromyces sp.ML-3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寻找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新化学实体是现代药物研发的主要目标。高盐高渗、低温、低氧、低光照、寡营养的海洋环境造就了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性,其结构新颖复杂、作用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还具有生长繁殖快、代谢易于调控的优势,可大规模培养实现工业化生产。随着海洋微生物培养和提取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兴趣与日俱增,从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挖掘新药或先导化合物成为现代医药领域一个前景广阔的策略和发展趋势。海洋共附生微生物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类群,具有产生新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Talaromyces sp.ML-3是从青岛海域的牡蛎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共生真菌,本学位论文对其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大米、SWS、GPY、PDB、真菌1号这5种培养基分别对菌株ML-3进行小量发酵,筛选确定较优的培养基;对菌株ML-3进行大量发酵,发酵液经乙酸乙酯提取、减压去除溶剂得到粗浸膏。发酵液粗浸膏经硅胶柱初步分离,得到各极性组分;再以1H-NMR谱和TLC示踪,综合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追踪分离纯化,并采用HR-ESI-MS、1D和2D NMR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及文献比对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1H-NMR谱和TLC显示,真菌1号培养基发酵有利于菌株ML-3产生较为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真菌1号培养基对ML-3进行大量发酵,发酵液经乙酸乙酯提取、减压去除溶剂得到发酵液粗浸膏约44 g,经分离纯化最终从ML-3发酵液粗浸膏中得到6个化合物,它们分别被鉴定为emodin(1)、3-indolethanol(2)、ω-hydroxy-emodin(3)、(22E,24R)-8,14-epoxyergosta-4,22-diene-3,6-dione(4)和4-hydroxy-4-(4-methyl-5-oxocyclohex-3-en-1-yl)pentanoic acid(5)。其中,化合物1和3是蒽醌类化合物,化合物2是吲哚类生物碱,化合物4是麦角甾醇类化合物,化合物5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化合物6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确定。微生物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存在许多未被表达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而改变发酵培养基是激活沉默基因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更好地挖掘Talaromyces sp.ML-3VE-822采购产生新和/或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潜力,本学位论文利用基于LC-MS/MS的GNPS分子网络技术构建菌株ML-3的5种培养基小量发酵产物和真菌1号培养基大量发酵液的常规分子网络和特征峰分子网络,进一步分析ML-3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真菌1号培养基小量发酵产物的节点分布广泛、且节点数最多,说明真菌1号培养基确实有利于菌株ML-3产生较为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与前期1H-NMR谱结果一致;一些节点簇为某种培养基所特有,表明培养基的变化确实对菌株ML-3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型产生较大影响;利用“种子”节点及GNPS平台的搜库功能,从菌株发酵产物中共识别出10类66个化学成分Fungal bioaerosols,包括:蒽醌类、脂肪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多元醇类、聚酮类、萜类、环肽、甾体、苯甲酸衍生物。该研究结果为发现菌株的较优培养基、并揭示其次生代谢产物谱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菌株ML-3的真菌1号培养基大量发酵液中识别出9个蒽醌类化合物(含3个二蒽醌,6个单蒽核蒽醌),3个麦角甾醇类化合物以及其它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合物,该结果为后续的导向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Talaromyces sp.ML-3能产生多种结构类型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的蒽醌和二蒽醌类化合物、环肽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都是极具潜力的药物先导化Baricitinib价格合物。由于GNPS光谱库数据有限及“种子”化合物较少,目前从ML-3发酵产物中只识别出少量的化合物,后续将以已识别出的化合物以及文献报道的Talaromyces属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作“种子”继续进行化学成分的识别,以期更全面地揭示菌株ML-3的次生代谢产物谱。GNPS分子网络不仅可以比较微生物不同发酵条件下次生代谢产物的差异,筛选发现最优发酵条件;还可以实现天然产物分离的去重复化,后续将基于ML-3的真菌1号培养基大量发酵液粗浸膏的GNPS分子网络分析结果,进行目标化合物的定向分离。

中青年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中青年PCI-32765溶解度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100例中青年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S63845小鼠》调查病耻感,收集手术方式、应对方式、婚姻状况等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调查中青年乳腺癌根治术后病耻感的相关因素。结果 100例患者共回收有效问卷92份,问卷有效率92.00%,病耻感总得分为118.92±10.76分;不同婚姻状况、是否乳房重建、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应对方式患者病耻感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无子女、主要照顾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月收入、社会支持评分与病耻感评分呈负相关,年龄与病耻感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是否乳房重建、婚姻状况、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应对方式、家庭月收入、社会支持评分(SSRS)是中青年乳腺癌根治术后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论 中青年乳Modern biotechnology腺癌根治术后具有中度病耻感,受到是否乳房重建、婚姻状况、居住地等因素的影响。

益肝明目汤对糖尿病视网膜水肿模型大鼠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肝明目汤对糖尿病视网膜水肿模型大鼠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 (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信号通路的影响,从细胞焦亡的角度探讨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造模组(30只)。采用Tetracycline antibiotics一次性腹腔注射40 mg/kg链脲佐菌素(GW4869streptozocin,STZ)溶液联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建立糖尿病视网膜水肿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安多明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分别予以蒸馏水、羟苯磺酸钙胶囊(0.09 g/kg)、益肝明目汤(2.8、5.6、11.2 g/kg)进行灌胃,每日2次,连续4周。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特征,监测不同时期血糖、体质量变化;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OCT)观测各阶段视网膜血管渗漏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HE染色检测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组织NLRP3与衔接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Caspase-1与NLRP3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生物学特征出现较明显的改变;血糖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视网膜厚度增加(P<0.01);FFA可见视网膜血管走行迂曲,散在微血管瘤及少许点状强荧光;病理形态见各层细胞排列紊乱、稀疏,内丛状层、内外核层松散,结构紊乱,视网Navitoclax细胞培养膜厚度增加;视网膜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及炎症因子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血糖均降低(P<0.05);安多明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均升高(P<0.01);各给药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呈不同程度减少(P<0.01);FFA见微血管瘤及点状强荧光减少;病理形态见视网膜各层结构基本完整,排列规整,厚度减少;视网膜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及炎症因子IL-1β、IL-18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以疏肝健脾、活血利水为治法的益肝明目汤可能通过干预NLRP3/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进而减轻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视网膜水肿,从而改善视网膜功能。

基于GRACE评分的分层护理路径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于GRACE评分的分层护理路径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BMS-907351临床试验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患者分forensic medical examination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12月,n=45)及观察组(2020年1月—2020年12月,n=45),对照组采用心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GRACE评分的分层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6 min步行试验(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全程5 min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CU入住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心绞痛发作频次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GRACE评S63845溶解度分的分层护理路径能有效促进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的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抑制剂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抑制剂Glycyrrhiz购买MG132in(Gly)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共54只,分为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Gly组,每组18只。紫杉醇组大鼠实验第1,3,5,7天腹腔注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47 mg/kg)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紫杉醇+Gly组在注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47 mg/kg)后,第1~7天每日腹腔注射Glycyrrhizin(50 mg/kg),两种药物间隔30 min。对照Supplies & Consumables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实验第4,8天检测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所有大鼠实验第8天处死,取L_(4-6)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MGB1、细胞骨架蛋白[神经微丝蛋白轻链(NF-L)、神经微丝蛋白中链(NF-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离子钙接头蛋白抗体(Iba-1)的表达变化,WeAZD6738小鼠stern blot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紫杉醇组MWT、TWL均降低,提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构建成功;与紫杉醇组相比,紫杉醇+Gly组MWT、TWL均升高(P<0.05)。紫杉醇组大鼠L_(4-6)脊髓组织中HMGB1、NF-L、NF-M、GFAP、Iba-1、TLR4、NF-κB、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紫杉醇+Gly组以上指标的表达均低于紫杉醇组(均P<0.05)。结论 HMGB1抑制剂Glycyrrhizin可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减轻细胞骨架结构紊乱,进而缓解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微小隐孢子虫糖蛋白GP900的亚细胞定位及分泌特性研究

微小隐孢子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顶复门寄生虫,其具有结构特殊的分Berzosertib说明书泌型细胞器(例如:微线体、棒状体和致密颗粒),这些细胞器在虫体入侵过程中将其内容物释放,其中微线体在顶复门寄生虫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GP900蛋白作为一个具有单个跨膜结构域的粘蛋白样糖蛋白,前期被文献报道为微线体蛋白,且在分泌的过程中由微线体转移到子孢子表面并释放形成滑行轨迹。但是,目前有关该蛋白转移到子孢子表面和释放的生物学过程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GP900蛋白是否作为跨膜蛋白锚定在子孢子表面的质膜上,或其是否在子孢子释放到表膜之前就已被切割。本研究制备了两种抗GP900蛋白的抗体,一种是针对跨膜区N端的小鼠单克隆抗体(GP900-N),一种是针对跨膜区C端的兔多克隆抗体(GP900-C),用于区分完整的蛋白和切割后的蛋白。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方法验证GP900蛋白在子孢子和不同胞内发育阶段的定位情况及GP900蛋白的分泌切割情况,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GP900蛋白的分泌情况。微小隐孢子虫GP90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发现:两种抗GP900蛋白的抗体均能标记未脱囊和脱囊后的子孢子的顶端区域,但在脱囊和入侵进入分泌途径中,只有抗GP900-N(不是抗GP900-C)能标记脱囊子孢子的表膜和滑行子孢子的滑行轨迹,且两种抗GP900蛋白的抗体都能标记细胞内无性生殖阶段的成熟和未成熟的裂殖子,但不能标记配母细胞和配子细胞。同时,只有抗GP900-N(不是抗GP900-C)能够识别子孢子和细胞内寄生虫分泌到培养基中的GP900蛋白。综上所述,GP900蛋白存在于子孢子和细胞内裂BAY 73-4506价格殖体的微线体上,但不存在于有性阶段。在从子孢子微线体上分泌出来的过程中,该蛋白被切割释放其胞内部分,在其转移到细胞biomarkers definition外之前切割已完成。基于GP900蛋白的分子特征,包括具有简单的N和C连接的糖基化和缺乏必需黏附结构域,以及GP900蛋白作为未锚定到寄生虫质膜的切割蛋白分泌的事实,推测GP900蛋白在子孢子滑行、入侵和细胞内发育过程中可能起润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