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皮瓣移植对乳腺癌保乳术患者肿瘤学安全性及乳房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乳BMN 673试剂腺癌保乳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乳房修复方式的不同分为胸外侧组(n=39)、背阔肌组(n=37)。胸外侧组行胸外侧筋膜皮瓣移植,背阔肌组行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年乳房外观指标(乳头至胸骨上窝距离、乳头至中线距离)和术后1年乳房优良率、乳腺癌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 胸外侧组手术时间较背阔肌组短,术中出血量较点击此处背阔肌组少(P<0.05);胸外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3%)低于背阔肌组(24.32%)(P<0.05);两组术后1年乳头至胸骨上窝距离、乳头至中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乳房优良率infant microbiome、乳腺癌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外侧筋膜皮瓣移植与背阔肌肌皮瓣移植应用于乳腺癌保乳术患者的乳房缺损修复效果及肿瘤学安全性均较好,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轻、并发症少等优势,临床价值更高。
冬凌草甲素通过下调lncRNA AFAP1-AS1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抑制作用
目的 通过观察siRNA靶向沉默长链非编码RNA AFAP1-AS1并联合冬凌草甲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探究冬凌草甲素抗乳腺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更多 在线数据库分析lncRNA AFAP1Mobile genetic element-AS1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确定其差异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RT-qPCR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和siAFAP1-AS1对MDA-MB-231细胞AFAP1-AS1表达的影响,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冬凌草甲素和siAFAP1-AS1对MDA-MB-231细胞活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预测lncRNA AFAP1-AS1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和siAFAP1-AS1对MDA-MB-231细胞EMT相关蛋白及MAPK通路中Cdc42、MAP3K10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lncRNA AFAP1-AS1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乳腺癌患者生存不良相关(P<0.05);冬凌草甲素下调MDA-MB-231细胞中AFAP1-AS1表达(P<0.05);siAFAP1-AS1和冬凌草甲素联合处理MDA-D-Lin-MC3-DMA说明书MB-231细胞后,细胞活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1)。在线数据库筛选出AFAP1-AS1靶基因显著性富集的信号通路有MAPK、PI3K-Akt、催乳素信号等。冬凌草甲素联合siAFAP1-AS1下调MDA-MB-231细胞中Cdc42、MAP3K10蛋白表达(P<0.01)。结论 冬凌草甲素联合siAFAP1-AS1能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进程,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DA-MB-231细胞中lncRNA AFAP1-AS1的表达进而阻断Cdc42/MAP3K10通路有关。
PD-1抑制剂对小鼠肺组织炎症微环境及损伤的影响
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观察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抑制剂对肺脏免疫微环境、肺损伤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1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IgG组对照组,C组为PD-1抑制剂组,每周给药1次,共计给药6周。第7周麻醉处死小鼠,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评估纤维化,免疫组化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IL-4、IL-6、IL-17A、TNF-α、TGF-β1、IFN-γ)水平,并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A组和B组未见明显的肺损伤,C组可见肺泡间隔增厚、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增加。A组和B组未见明显纤维化,C组可见肺间质胶原纤维沉积,Lapatinib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B、C组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分别点击此处为4genetic obesity.30%±1.06%、5.10%±1.37%、10.70%±2.83%,C组的CVF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和B组的羟脯氨酸含量相似,C组羟脯氨酸含量比A组和B两组增高(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的CD3~+T淋巴细胞浸润显著增加,主要是以CD8~+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CD4~+T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C组的IL-6、TGF-β1水平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PD-1抑制剂促进CD8~+T淋巴细胞向肺组织浸润,通过诱导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肺损伤及纤维化。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影响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因素及其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1项单中心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了四LXH254化学结构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的血浆标本,对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根据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的输注疗效。从HIS6.2.0和临床用血全过程管理系统3.0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与临床信息、用血数据,包括患者年龄与性别、病种、输注血小板与红细胞量,分析患者年龄及性别、所患疾病(种)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布情况、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血小板)史的相关性。同时现场观察血小板输注过程。结果 本组共纳入316名血液病患者,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主[59.5%(188/316)];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共输注血小板1 671 U、[1~17(5.3±3.1)]U/人,红细胞1 896 U、[0~38(7.8±4.6)]U/人;血小板抗体检出(阳性)率26.9%(85/316),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疾病的患者血小板抗体分布不同(P<0.05),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最高(57.1%),其次是再生障碍性贫血(36.4%),髓系白血病(27.7%);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患者既往输注血小板次数呈正相关(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整体输注效果分别为:阳性组输注血小板后的绝对血小板计数增量(8×10~9/L vs 17×10~9/L,P<0.01)及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量(5.2×10~9/L vs 11.5×10~9/L,P<0.01)比阴性组低;阳性组平均每周输注的血小板单位数(1.7U vs 1.2U,P<0.01)和红细胞单位数(1.5 U vs 1.1 U,P<0.Cell Cycle抑制剂05)比阴性组多,血小板输注间隔比阴性组短(3.1 d vs 3.6 d,Autoimmune kidney diseaseP<0.05),2组间红细胞输注间隔无明显差异(3.1 d vs 3.8 d,P>0.05);阳性组住院期间最低Plt(5×10~9/L vs 9×10~9/L,P<0.01)、平均Plt(27×10~9/L vs 40×10~9/L,P<0.01)及平均Hb(71 g/L vs 77 g/L,P<0.05)比阴性组低,最低Hb之间无明显差异(56 g/L vs 59 g/L,P>0.05)。此外,本次研究共现场观察到1 291例次血小板输注过程,共169例次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9/1291)。结论 血小板抗体在血液病患者中分布频率较高,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输血效果比阴性者差。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常规做血小板抗体检测,输注配合型血小板,有助于提高输注疗效。
信号通路在肝星状细胞激活和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细胞信号通路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膜受体、核受体的结合导致细胞内的一系列蛋白之间相互作用Colonic Microbiota及生物化学过程,从而使细胞内所需表达的基因开始形成各种生物学效应的过程。肝星状细胞(HSC)是人体肝脏重要的防护屏障,如外部环境中肝脏损伤因子侵入时HSC能立即被激活,从原来的静止状态快速转化成活化状态。但在活化进程中机体参与的细胞、细胞因子数量庞大,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导致肝细胞内的纤维化程度进DS-3201供应商一步加重。以往许多研究表明,抗肝纤维化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多个层次的交叉调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系统,能从多种信号通路起到对3-MAHSC的活化增殖抑制作用,从而起到发挥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肝硬化的总体进程得到抑制。该文总结了对HSC活化研究中所涉及的7种信号通路,借助对HSC活化及增殖的研究,探究了在信号通路作用下对HSC活化及增殖所致肝纤维化的作用效果和治疗过程。
GCNT3通过PI3K/Akt/mTOR和RhoA/ROCK/Cofilin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英文)
β-1,3-半乳糖- O -糖基-糖蛋白β-1,6- Histone Methyltransf抑制剂N -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β-1,3-galactosyl-O-glycosyl-glycoprotein β-1,6-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 GCNT3)是黏液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类N -乙酰葡萄糖转移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CNT3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以及病人的生存率有关,然而相关的研究仍较少报道。本研究旨在揭示GCNT3在调控肝细胞癌进程中的潜在机制。本研究首先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Cancer Genome Atlas databases, TCGA)数据库分析肝癌和正常组织中GCNT3的 mRNA表达Innate immune水平,结果表明,肝癌组织中GCNT3的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01)。同时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进一步分析了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GCNT3蛋白的表达,发现有30%肝癌组织GCNT3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随后,在肝癌细胞系 HCCLM3 和 Huh7细胞中,采用CCK-8、平板克隆、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析GCNT3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敲低GCNT3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过表达GCNT3发挥相反作用。细胞周期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GCNT3调控G_(0/)G_(1)期关键蛋白质的表达来促进肝癌细胞周期G_(1)/S的转换。进一步探究发现,GCNT3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以及GCNT3上调RhoA/ROCK/Cofilin通路关键蛋白质的表达来促进F-肌动蛋白(F-actin)的形成,从而参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总之,本研究通过对GCNT3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分析,初步证明,GCNT3与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功能有Etoposide molecular weight关,证实了GCNT3在肝癌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肝癌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Virologic Failure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90例肺炎患儿中合并继发腹泻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生素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继续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分析影响小儿继发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KPT-330纯度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年龄<6个月、住院时间≥7 d、使用激素、进行侵入操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抗生素使用≥2周和中性粒细胞比Adavosertib浓度例>0.65均是影响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影响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个月、住院时间≥7 d、抗生素使用≥2周均是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小儿肺炎继发腹泻与患儿年龄、住院和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等因素有关,通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应用价值显著。
ceRNA调控肝癌、肾癌的机制及其潜在中药用药规律探析:基于“肝肾同源”理论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分别探究肝癌、肾癌患者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media supplementationenous RNAs, ceRNA)调控网络,并寻找两种癌症中共同的调控网络及查找调控网络中基因的对应中药。通过中药的性味归经探讨肝肾同源的中医理论,为中医药治疗癌症提供思路。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肝癌此网站、肾癌患者数据,筛选相关基因,分析其在肝癌、肾癌中的差异表达,构建ceRNBMN 673小鼠A调控网络。通过毒理学比较数据库(CTD)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进一步使用COREMINE等数据库查找中药名称,并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结果:共筛选出7个相关基因,统计中药性味归经并进行后续分析,筛选出的中药为茶树根、郁金、姜皮、干姜、生姜等;四气为寒、温;五味为苦、甘、辛;归经以肝、肺居多。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出的肝癌、肾癌共有的ceRNA调控网络,为探讨肝肾同源理论和中医药新药有效成分开发,以及临床加减用药提供思路。
丙泊酚不同给药方式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给药方式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循环功能、脑功能状态指数(CSI)及Th17/Treg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拟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丙泊酚,A组患者采用闭环靶控输注(CLTCI),B组患者采用开环靶控输注(OLTCI)。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插管即刻(T_1)、拔管即刻(T_2)和拔管后(T_3)时的循环功能[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呼气末二氧化碳(P_(ET)CO_2)]和CSI,手术前后Th17/Treg水平,丙therapeutic mediations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疼痛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T_1、T_2和T_3时,A组患者的MAP、HR和RR高于B组,CSI、P_(ET)CO_2低于B组,且波动幅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4 h、72 h时,A组患者的Th17水平高于B组,Treg水平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丙泊酚总用量少于B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YL719分子式P<0.05);(4)A、B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比较[3.08%(2/65)vs. 7.69%(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CLTCI在循环功能、CSI、Th17/Treg水平方面的效果优于丙泊酚OLTCI,可作为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案之IDN-6556采购一。
鼠疫耶尔森菌小肽基因sORF34缺失株毒力及短期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小肽基因34(sORF34)缺www.selleck.cn/products/r428失对鼠疫耶尔森菌毒力影响,并评价sORF34缺失株免疫保护活性。方法基于鼠疫耶尔森菌201株和鼠疫耶尔森菌EV76疫苗株利用λ-Red一步法构建小肽基因缺失株。比较鼠疫小肽基因缺失株和亲本epigenetics (MeSH)株之间的毒力差别,并采用皮下免疫方式对小鼠进行免疫,与EV76疫苗株比较,评价体液免疫、保护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CR扩增结果证实,小肽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通过皮下LD_(50)测定、生存曲线测定,表明小肽基因缺失株较亲本株毒力下降。鼠疫201ΔsORF34和EV76ΔsORF34皮下免疫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F1-IgG,其中鼠疫201ΔsORF34免疫组抗体滴度与EV76疫苗株免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76ΔsORselleck激酶抑制剂F34免疫组较EV76疫苗株免疫组抗体滴度低;鼠疫EV76ΔsORF34株可刺激机体产生低滴度抗LcrV-IgG,而EV76和201ΔsORF34株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LcrV-IgG。初免后42 d使用致死剂量鼠疫201株进行皮下攻毒和滴鼻攻毒,3组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肽基因缺失株经皮下途径感染BALB/c小鼠的毒力下降,鼠疫EV76ΔsORF34株较EV76疫苗株残存毒力进一步下降,但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76ΔsORF34株有作为鼠疫减毒活疫苗候选株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