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5岁人群患病率为1.7%,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上升、年轻化的趋势[1]。PD 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中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丢失,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运动、行为障碍[2]。R4281982 年,1-甲基-4- 苯基-1,2,3,6- 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 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被发现可以诱发急性震颤、运动迟缓、步态失调。C57BL/6 对 MPTP敏感,能够复制出 PD 的大部分病理特征,所以经MPTP 处理的 C57BL/6 小鼠是 PD 研究中被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模型[3-4]。Rho/Rho 激酶信号通路(Rho/Rho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Rho/ROCK)是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条信号通路,广泛参与细胞生长、分化、收缩、迁移等多种生命活动。研究表明,MPTP 诱导 PD 小鼠黑质中小胶质细胞的 ROCKⅡ出现异此网站常激活的现象,Y27632 是 ROCK 抑制剂,其可以使异常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减少,DA 能神经元死亡率降低,提示 ROCK 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 PD 疾病的潜力药物[5]。目前法舒地尔(fasudil,FSD)是临床上唯一使用的 ROCK 抑制剂,研究发现腹腔注射的 FSD可以抑制脑组织中 ROCKⅡ的高表达,可以改善PD 小鼠的行为学表现、提高 DA 能神经元的存活率[6]。但是由于 FSD 安全窗口小、血压波动大的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广泛、长期的使用。EPZ-6438试剂FSD-C10 是 FSD 的新型衍生物,能够有效抑制ROCK,并且其细胞毒性和血管舒张程度均减弱[7]。本研究探讨新型 ROCK 抑制剂 FSD-C10 经口服给药对 PD 的作用及其机制。
FSD_C10抑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研究-摘要
目的 研究口服 FSD-C10 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 组和 FSD-C10 组(50 mg·kg–1),旷场行为学测试评估小鼠移动的总距离、休息时间、穿格次数;Western blotting 检测脑组织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ROCKⅡ;比色法检测脑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ELISA 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Selleck Y-27632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PD 组小鼠移动的总距离、穿格次数降低(P<0.01),休息时间延长(P<0.01),TH 表达降低(P<0.05),ROCKⅡ 表达增高(P<0.05),CAT活力下降(P<0.05),GSH 含量降低(P<0.01),丙二醛含量升高(P<0.05),TNF-α、IL-1β、IL-6 及 NO 升高(P<0.05 或 P<0.01)。与 PD 组比较,FSD-C10 组ABT-199半抑制浓度小鼠移动的总距离、穿格次数增加(P<0.05),休息时间缩短(P<0.01),TH 表达增高(P<0.05),ROCKⅡ表达降低(P<0.05),CAT 活力增加(P<0.01),GSH 含量升高(P<0.01),丙二醛含量降低(P<0.01),AlpelisibTNF-α、IL-1β、IL-6 及 NO 下降(P<0.01)。结论 口服 FSD-C10 可以改善 PD 小鼠的行为学表现,对 PD 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氧化-抗氧化体系平衡、减少炎性因子分泌相关。
microRNAs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关于microRNAs(miRNAs)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最新研究,分析miRNA更多s调控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以及靶向调节这些特异表达的miRNAs,调节小细胞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中文关键词为“microRNAs,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英文关键词为“microRNAs,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emoresistance”,检索从建库至2021-09-30的相关中英文文献。纳入标准:(1)miRNAs在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2)miRNAs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3)miRNAs预测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排除标准:(1)研究重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2)概述、研讨会论文、评论、Ipatasertib体外报告、信函和重复发表的文献等。共检索到英文文献452篇,中文文献25篇,最后纳入分析共70篇文献。结果 目前依托泊苷加顺铂的化疗方案仍是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法。但是,大多数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很快出现化疗耐药,Alpelisib配制导致预后不良。miRNAs涉及基因表达和生物调节,通过作用于特殊靶标,多途径地在小细胞肺癌化疗中发挥作用,如调节细胞增殖、凋亡、转移、自噬及DNA损伤修复等。结论 目前认为miRNAs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miRNAs具有作为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作用,特异miRNAs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减少或增多,参与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产生。
血清铁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复发转移预测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铁蛋白(S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复发转移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78例乳腺疾病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42例为乳腺癌患者(观察组),136例为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SF、CEA、CA15-3水平,对患R428溶解度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Selleck Rapamycin访,了解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情况,对比复发转移与未复发转移患者血清SF、CEA、CA15-3水平,分析SF、CEA、CALY2835219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SF、CEA、CA15-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转移组患者血清SF、CEA、CA15-3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F、CEA、CA15-3联合检测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76.0%,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95%CI:0.653~0.850),分别高于SF、CEA、CA15-3三者单独检测。结论 SF、CEA、CA15-3在乳腺癌中均为高水平,三者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治疗后SF、CEA、CA15-3仍为高水平需要高度怀疑肿瘤出现复发转移。
病友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肺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病友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加LY2835219临床试验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肺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Rapamycin果。方法: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收治的81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病友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R428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友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肺癌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术后疼痛,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与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和影Ipatasertib使用方法响购买R428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甲状腺癌患者7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等信息,分析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甲状腺癌患者以女性(59.21%)、年龄≥45岁(55.26%)为主,病理类型以乳头状腺癌(73.68%)为主,肿瘤大小以≥2 cm(64.47%)为主,病灶数目以单发(E708076.32%)为主,临床分期以Ⅰ~Ⅱ期(57.89%)为主。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病灶数目、临床分期、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远处转移是甲状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滤泡状腺癌、肿瘤≥2 cm、病灶多发、临床分期Ⅲ~Ⅳ期、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甲状腺癌患者5年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以女性居多、≥45岁患病率高,多为乳头状腺癌、多发病灶,肿瘤大小以≥2 cm为主,且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可结合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实施防控措施。
O2O互动型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线上线下(online to offline,O2O)互动型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6名学生作为试验组,每组成员6~8人,另外36名前期住院医师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O2O互动教学法,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模GDC-0068 IC50式。教学完成后比较两组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成绩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试验组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成绩均优于对照组(ABT-199分子量P<0.05),且各项效果评价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2O互动型教学模式能够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提供更优化MK-1775价格的教学。
酞菁铁纳米点用于化学催化-声动力肿瘤联合治疗(英文)
声动力疗法(SDT)是一种新型无创治疗方式,由于其较强的组织穿透深度和较高的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声敏剂仍存在声敏化效率低的局限性,从而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和生物应用.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声敏剂至关重要.本文中,我们通过简便的高温有机相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超小酞菁铁纳米点(FePc NDs)声敏剂用于化学催化BMN 673与声动力联合肿瘤治疗.高温处理后酞菁铁结中的N–H键的增强导致其声敏化作用大幅度提高,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大量单线态氧(~1O_2).此外,由于Fe的存在, FePc NDs还可以通过芬顿催化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进一步提高活性氧治疗水Panobinostat作用平.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聚乙二醇(PEG)修饰的FePc-PEG NDs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后呈现出较好的肿瘤富集能力.在超声作用下, FePc-PEG NDs具有明显的细胞杀伤效果和肿瘤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超小纳米结构, FePc-PEG NDs更易于从体内代谢,未引起明显的生物毒性,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此研究中, FePc-PEG NDs做为一种高效EPZ-6438半抑制浓度低毒的新型声敏剂在肿瘤声动力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术中的应用
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临Ipatasertib床诊断为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MRI扫描评估,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 然后在0°和30°硬性神经内镜辅助下寻找残余肿瘤, 继续切除肿瘤。38例常规显微手术后, 在神经内镜下发现残留肿瘤并在神经内镜下切除。全切除44例, 次全切除Alpelisib细胞培养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8例)、脑脊液漏(1例)和颅内血肿(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72(42±3)个月, 无手术死亡selleck化学病例。术后随访45例(91.8%)患者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80分。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 可提高全切除率, 降低手术风险。
肉桂醛调控CD44s/STAT3信号通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细胞干性
目的 探究肉桂醛(cinnamaldehyde, CA)对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干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5、15、20、30、50、70、100、150μmol·L~(-1))和不同时间段(24、48、72 h)CA处理对PANC-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CFSE染色实验检测CA对PAN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A对单个细胞增殖确认细节的影响;利用悬浮干细胞成球实验检测CA对成球能力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性相关Nanog、Sox-2及Oct-4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CA处理前后的CD44~+CD24~+和ALDH~+干细胞亚群比例;Western blot分析CD44s、p-STAT3及STAT3蛋白表达。结果 CPanobinostat说明书A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降低PANC-1细胞的存活率,并抑selleck激酶抑制剂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抑制其克隆形成能力;干细胞成球实验结果显示,CA可使细胞成球体积减小,数量变少;CA处理后,细胞的3种干性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CA处理还可减少癌细胞中CD44~+CD24~+和ALDH~+干细胞亚群比例;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A可下调CD44s和p-STAT3的表达水平,而对STAT3蛋白表达无影响,加入STAT3激动剂Colivelin TFA可部分回复CA对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细胞干性的抑制作用。结论 CA可显著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细胞干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CD44s/STAT3信号通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