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并比较通窍活血汤(Tongqiaohuoxue Decoction,THD)不同剂量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基于System Xc~–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通路探讨其对抗脑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D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对照依达拉奉(Edaravone,EDA)组。改良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2小时后进行血流再灌复制CIRI大鼠模型。造模后24小时开始干预。THD组分别按1.99 g·kg~(-1)·d~(-1)(低剂量)、3.97 g·kg~(-1)·d~(-1)(中剂量)、7.95 g·kg~(-1)·d~(-1)(高剂量)灌胃给药THD,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EDA组以6mg·kg~(-1)·d~(-1)剂量腹腔注射给药,连续治疗7天后进行指标检测。m 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TTC染色检测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变化;比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及Fe~(2+)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GPX4和SLC7A11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法检测脑组织中SLC7A11和GPX4分别与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 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离子钙接头蛋白抗体(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抗体(oligodendrocyte lineag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共表达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 NSS评分显著增加(P<0.01),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1),皮质出现明显坏死区域,神经细胞大片消失,坏死区边缘可见神经细胞变性,胞体变小,核固缩深染;胶质细胞增生、肿胀,海马区可见神经元缺失,缺血脑组织中MDA、Fe~(2+)水平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GPX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SLC7A1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缺血侧海马区域SLC7A11与Neu N、GFAP共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Olig2共表达明显降低(P<0.05),GPX4与Neu N、GFAP共表达明显降低(P<0.05)。2.与模型组相比,THD各剂量组和EDA组m 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坏死区域面积相对减小,神经细胞变性及胶质细胞增生、肿胀情况较模型组有所改善,缺血脑组织中MDA、Fe~(2+)水平显著降低(P<0.01)。THD中剂量组GPX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THD高剂量组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EDA组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缺血侧海马区域THD中剂量组SLC7A11与GFAP共表达明显升高(P<0.05),GPX4与Neu N、Olig2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GFAP共表达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SLC7A11与Neu N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Dorsomorphin体内实验剂量GFAP、Olig2共表达明显升高(P<0.05),GPX4与Neu N、GFAP、Olig2共表达明显升高(P<0.05);EDA组SLC7A11与Neu N共表达明显升高(P<0.05),GPX4与Neu N、Olig2共表alcoholic hepatitis达明显升高(P<0.05),与GFAP共表达显著升高(P<0.01)。3.各治疗组间两两比较,与THD低剂量组相比,THD高剂量组m 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缺血脑组织中MDA、Fe~(2+)水平显著降低(P<0.01)GSK1349572,GSH含量显著升高(P<0.01),GPX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EDA组m 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缺血脑组织中MDA、Fe~(2+)水平显著降低(P<0.01),GSH含量显著升高(P<0.01),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THD中剂量组相比,THD高剂量组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Fe~(2+)水平明显降低(P<0.05);EDA组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Fe~(2+)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1.THD可以明显改善CIRI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减小脑梗死体积,并促进缺血脑组织形态结构的修复,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2.THD可以抑制CIRI大鼠缺血脑组织的铁死亡,这一作用与其对System Xc~--GPX4通路的调控密切相关。3.THD对缺血侧海马区域中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System Xc~--GPX4通路调控作用明显。
乙醛脱氢酶2在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研究背景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是继发于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大脑是脓毒症病程早期最易受累的靶器官,甚至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远远早于休克。即使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已纠正,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仍可遗留长期神经功能损伤或运动功能障碍。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通常是一种无菌性神经炎症,可引起神经元损伤或脑功能障碍。机体在应对炎症反应的过程中,生成大量高度不稳定的氧自由基,进一步导致脂质过氧化,进而产生过多的内源性活性醛,最终造成脏器功能损伤。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hydrogenase2,ALDH2)是一种主要的醛代谢酶,除主要在肝脏进行乙醇代谢外,在脑组织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因此,我们认为积极探索ALDH2在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优化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的诊疗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存在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通过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erforation,CLP)手术建立动物脓毒症模型后,可以观察到靶器官ALDH2活性降低,而ALDH2的磷酸化对脓毒症起到保护作用。此外,既往研究证实ALDH2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保护神经功能,然而,少有研究评估ALDH2在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机制。研究目的对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过程中ALDH2的潜在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CLP手术建立脓毒症动物模型。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6)、CLP组(n=6)、CLP+氰胺(Cyanamide,CYA)组(n=6)和CLP+Alda-1组(n=6)。全程监测大鼠的生命体征,分别在CLP基础点(Baseline,BL)、术后3h、术后6h及术后12h完善动脉血气分析,CLP术后6h及12h取海马组织行病理染色及ALDH2活性分析。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用于检测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s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speck likeprotein,ASC)、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第二部分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的HT22细胞作为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的体外模型,分别以Alda-1或CYA预处理,进一步研究其潜在分子机制。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分别检测NLRP3,caspase-1,GSDMD和ASC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IL-18和IL-1β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BL水平相比,4组大鼠的MAP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LP组、CLP+Alda-1组和CLP+CYA组的大鼠MAP在CLP术后3h,6h及12h均低于假手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LP组、CLP+Alda-1组和CLP+CYA组3组之间的大鼠MAP值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与BL水平相比,4组大鼠的动脉血乳酸呈上升趋势。CLP术后6h,12h,CLP组、CLP+Alda-1组和CLP+CYA组的大鼠乳酸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CLP术后6h和12h,CLP+Alda-1组的大鼠乳酸低于CLP组,CLP+CYA组的大鼠乳酸高于CL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大鼠的碱剩余(Base excess,BE)与BL水平相比呈下降趋势,在CLP术后3h,6h,12h,CLP组、CLP+Alda-1组和CLP+CYA组的大鼠BE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LP组、CLP+Alda-1组和CLP+CYA组3组大鼠的BE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组大鼠的酸碱度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3.海马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及ALDH2活性:CLP术后12h,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出现病理损伤,并可观察到ALDH2活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LP+Alda-1组大鼠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病理损伤较CLP组大鼠好转,ALDH2活性也有所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LP+CYA组大鼠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病理损伤较CLP组大鼠更为严重,ALDH2活性进一步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海马组织NLRP3炎症小体和焦亡标志蛋白的表达:CLP术后6h,大鼠脑组织NLRP3,caspase-1,GSDMD和ASC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低,CLP术后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P术后12h,CLP+Alda-1组大鼠脑组织NLRP3,caspase-1,GSDMD和ASC蛋白水平较CLP组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LP+CYA组的大鼠海马组织NLRP3,caspase-1,GSDMD和ASC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CLP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炎症因子水平:CLP术后6h和12h,大鼠IL-1β和IL-18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LP+Alda-1组的大鼠血清IL-1β,IL-18明显低于CLP组,CLP+CYA组的大鼠血清IL-1β,IL-18明显高于CL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HT22细胞的存活率和ALDH2活性:LPS处理导致HT2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并伴随ALDH2活性的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PS+Alda-1组HT22细胞存活率和ALDH2活性高于LP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PS+CYA组HT22细胞存活率和ALDH2活性均明显低于LPS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HT22细胞NLRP3炎症小体和焦亡标志蛋白的表达:经LPS处理后,HT22细胞的NLRP3,caspase-1,GSDMD和ASC蛋白及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PS+Alda-1组HT22细胞NLRP3,caspase-1,GSDMD和ASC蛋白及RNA表达水平低于LPS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PS+CYA组HT22细胞NLRP3,caspase-1,GSDMD和ASC蛋白及RNA表达水平高于LP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炎症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LPS的HT22细胞IL-1β,IL-18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PS+Alda-1组与LPS组相比,HT22细胞IL-1β和ABT-199化学结构IL-18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PS+CYA组HT22细胞IL-1β和IL-18水平比LPS组进一步升高,差异FUT-175浓度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激活ALDH2可以改善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2.这种保护作用的Biogeographic patterns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及IL-1β和IL-18诱导的炎症反应,缓解海马细胞焦亡。3.ALDH2和NLRP3炎症小体、细胞焦亡或成脓毒症相关性脑损伤防治新靶点。
睾丸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睾丸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和枢纽基因,为睾丸癌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生物标记物。方法 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下载睾丸癌组织(n=148)和正常组织(n=165)的转录组数据。采用R语言对样更多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获取睾丸癌基因表达矩阵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与铁死亡数据库(FerrDb)中483个铁死亡背景基因取交集基因,获取睾丸癌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前10个差异基因的关键枢纽基因并绘制基因热图;用GEPIA数据库分析枢纽基因在睾丸癌和正常组织的表达水平。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GSE8607的转录组数据,用limma包进行差异分析,并提取前10个差异基因的表达谱数据,绘制睾丸癌相关的铁死亡差异基因热图进行验证。结果 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69个睾丸癌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胞质DNA传感途径、JAKSTAT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GO富集显示铁死亡相关的睾丸癌主要与氧化应激和对化学物质的应激反应相关。前10位铁死亡相关的睾丸癌枢纽基因在睾丸癌中表达量结果显示,TP53、IL-6、CD44、KRAS、HMOX1、PRDX1、SOX2和TXN在睾丸癌组织中升高,AR和GPX4表达量降低。PR-171 molecular weightGSE8607中提取的前10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数据与TCGA联合GTEx数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睾丸癌铁死亡相关基因主要参与N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TP53、IL-6、AR和GPX4可能是睾丸癌铁死亡相关治疗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锰通过Nrf2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铁代谢紊乱致神经元铁死亡的作用与机制
目的:锰作为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在多种生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接触锰。过量锰进入机体可通过血脑屏障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血脑屏障是脑内重要的生理屏障,在维持大脑微环境稳态、控制各种金属离子进入脑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锰和铁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邻,可共同由血脑屏障上部分转运体运送到脑内。过量锰暴露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过程中,铁离子转Angiogenesis抑制剂运过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Tf R1与膜FPN1在铁离子转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锰中毒可使小鼠脑内铁离子含量增加,还可刺激脑内Tf R1高表达。锰可通过上调Tf R1的表达和增加Fe摄取诱导神经细胞铁过度积累。铁死亡主要是由于细胞内游离铁的增加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的过度积累所介导。锰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为探寻锰是否通过调控某种关键因子引起血脑屏障铁转运紊乱进而诱发神经元铁死亡,查阅文献发现锰暴露可改变Nrf2表达水平。Nrf2在铁离子转运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我们提出假设,锰通过Nrf2调控血脑屏障铁离子转运相关因子Tf R1和FPN1的表达影响脑内铁稳态进而引起神经元铁离子蓄积导致铁死亡。采用b End.3细胞构建染锰模型及Nrf2抑制剂模型探讨锰是否通过Nrf2影响铁转运相关因子Tf R1和FPN1的表达干扰脑内铁稳态。采用b End.3细胞和PC12细胞构建简易体外神经血管单元共培养模型,采取高铁模型及铁死亡抑制剂模型,探索锰能否引起脑内铁转运相关因子变化进而导致脑内铁离子堆积引起神经元铁死亡。本研究旨在探明Nrf2在锰引起血脑屏障铁转运紊乱进而引起神经元内铁离子堆积诱发神经元铁死亡致神经系统损伤的作用与机制,为深入研究锰损害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毒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研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锰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干预,CCK8实验评估锰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镜下观察b End.3细胞形态;q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Nrf2、FPN1和Tf R1的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使用亚铁荧光离子探针Ferro Orange检测细胞内Fe~(2+)水平;对细胞进行锰处理24h后使用TPL再处理6h,进一步验证Nrf2对铁转运因子FPN1和Tf R1的影响。构建体外神经血管单元锰暴露高铁和铁死亡抑制剂模型,利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技术检测FTH、GPX4和ACSL4蛋白表达水平;使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神经元内ATP含量变化;运用MDA试剂盒评估神经元内MDA水平;使用ROS检测试剂盒与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神经元内ROS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结果:CCKNirogacestat体内8实验结果显示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 End.3细胞活力随着染锰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镜下观察发现b End.3细胞数量减少且形状渐渐变圆。与对照skin biopsy组相比,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铁离子水平下降,Nrf2、FPN1和Tf R1的m RNA及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使用Nrf2抑制剂TPL干预后,Nrf2、FPN1和Tf R1的m RNA及蛋白表达出现回落趋势,铁离子水平也有所回升(P<0.05)。进一步验证锰促进铁离子跨越血脑屏障对神经元的影响,构建了体外神经血管单元锰暴露高铁模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TH1和ACSL4蛋白水平较之对照组出现升高趋势,而GPX4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ATP和粒体膜电位水平呈现下降趋势(P<0.05)。结果显示,高铁与染锰联合组细胞内MDA及ROS水平增高(P<0.05)。对细胞进行铁死亡抑制剂Fer-1干预后,结果显示,与高铁染锰组相比,Fer-1+高铁染锰组ATP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均有回升,MDA及ROS水平都有回落趋势(P<0.05)。经Fer-1处理后,神经元内GPX4蛋白表达较之高铁染锰组有所增加,ACSL4蛋白表达较之高铁染锰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1.过量Mn暴露可上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FPN1和Tf R1表达,使b End.3细胞内铁转运紊乱。2.Mn可通过激活Nrf2调控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铁离子转运因子FPN1和Tf R1表达,导致b End.3细胞内铁离子排出增多。3.过量Mn暴露可促进铁离子跨越血脑屏障引起神经细胞内铁蓄积导致神经元铁死亡。
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
目的 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65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出血症状将其分为A组(103例,存在出血症状)、B组(62例,无出血症状)。两组均进行血小板参数[血小PD-0332991研究购买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检测。比较两组的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凝Electrophoresis Equipment血因子活性;比较不同肝功能损伤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结果 A组的PLT、PCT、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显著低于B组,MPV、PDW高于B组,PT、APTT长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级患者的PLT、PCT、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高于Child-Pugh B、C级患者,MPV、PDW低于Child-Pugh B、C级患者,PT、APTT短于Child-Pugh B、C级患者,MRTX849体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及血小板参数均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损伤情况的评估指标,这对完善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β-榄香铜酸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铁死亡和凋亡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乳腺癌,目前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迫切需要探索具有独特靶向作用的药物来克服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挑战。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评估β-榄香铜酸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在体外培养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鼠三阴性乳腺癌细胞4T1,使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β-榄香铜酸分别对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在24h、48h、72h的细胞活性影响。使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β-榄香铜酸对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与侵袭Alisertib实验检测β-榄香铜酸对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横向、纵向迁移能力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凋亡以及周期。使用Fe~(2+)试剂盒检测β-榄香铜酸处理后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Fe~(2+)的表达水平,使用脂质过氧化相关检测试剂盒检测ROS、Lipid ROS、GSH、MDA、4-HNE,上述实验加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进行干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PTGS2、SLC7A11、P53以及凋亡相关蛋白P53、Bax、Bcl-2、CaspaSurveillance medicinese3的表达情况。其次通过构建同源移植肿瘤小鼠模型来研究其体内效应。使用HE染色、免疫组化实验来验证β-榄香铜酸对体内脏器是否存在毒性反应以及发挥效应的潜在机制。结果: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结果表明β-榄香铜酸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的增殖活性。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表明β-榄香铜酸呈浓度方式抑制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的横向、纵向迁移能力以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凋亡以及周期实验表明β-榄香铜酸呈浓度依赖性方式诱导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使细胞停止生长在G1期。Western blot实验表明β-榄香铜酸可上调MDA-MB-231细胞和4T1细胞的P53、Bax、Caspase3、PTGS2的表达水平,下调Bcl-2、GPX4、SLC7A11。体外研究表明β-榄香铜酸可激活乳腺癌中的铁死亡通路和凋亡通路,明显Enasidenib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4T1的生长并诱导细胞死亡。体内研究表明β-榄香铜酸有效抑制了同源移植肿瘤小鼠的肿瘤生长且无明显毒性。结论:本实验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表明β-榄香铜酸能够诱导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和凋亡,并且可以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发挥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核苷酸和酵母细胞壁对草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酵母细胞壁(YCW)和核苷酸(NT)是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免疫增强剂。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是使用单一的免疫增强剂以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两种或多种免疫增强剂的联合使用比单一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更好的协同作用。然而NT和YCW的联合使用对水产动物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个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上探讨了NT和YCW及其联合使用对草鱼生长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本研究Preventative medicine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核苷酸和酵母细胞壁对草鱼生长、饲料利用和免疫反应的影响通过为期70天的养殖实验,探究饲料核苷酸、酵母细胞壁(含20%β-葡聚糖)及其联合使用对草鱼(初始体重:69.97±0.05 g)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4种等氮(约38%粗蛋白)等脂(约5%粗脂肪)饲料,以对照组(CD)为基础饲料,分别添加0.01%的NT、0.1%的YCW以及同时添加NT(0.01%)和YCW(0.1%)(NT+YCW)。同时在CD组基础上,添加0.3%的商品料(HP),并用作商品饲料对照组。结果显示,各组草鱼存活率在94.44%-97.78%之间,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YCW饲料的鱼的增重率、肌肉粗蛋白含量、血清蛋白、中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血清中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M(Ig M)显著升高(P<0.05)。在饲喂NT+YCW饲料的鱼中发现显著最高的增重率、绒毛高度和中肠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清中的先天免疫参数(P<0.05)。在饲喂NT+YCW饲料的鱼中上调中肠β-防御素(β-defensin)、铁调素(hepcidin)、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并且在NT+YCW组有最高值。此外,饲喂NT+YCW的鱼肝脏中雷帕霉素样靶标(tor)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1(s6k1)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5)。同时,中肠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 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NT和/或YCW可以改善肝脏的发育情况。综上所述,饲料NT和YCW联合使用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反应以及中肠和肝脏的组织学形态具有显著的协同改善作用。2.草鱼肠道免疫离体研究平台的构建在本研究中,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草鱼肠道原代细胞,并在28℃,含5%CO_2条件下,添加含25 ng/m L重组小鼠生长因子EGF、1m M的MEM非必需氨基酸、100 U/m L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和15%胎牛血清的杜氏改良培养基:Ham's营养素F-12(1:1)(DMEM/F12)、莱博维茨培养基(L-15)和含谷氨酰胺的杜氏改良培养基(DMEM-Gluta MAX(?))中启动草鱼肠道组织的培养。但在实验过程中,使用L-15和DMEM-Gluta MAX(?)培养的肠道组织感染了细菌,因此本文仅使用由DMEM/F12培养基培养的组PF-07321332说明书织所迁出的细胞。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使用DMEM/F12进行传代后的肠道细胞的贴壁和增殖能力较慢,并且不能进行连续的传代。因此又以迁出的第一代肠道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L-15和DMEM-Gluta MAX(?)的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并传代,然后观察第二代肠道细胞的贴壁、增殖以及传代情况。结果发现,DMEM-Gluta MAX(?)可以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并可以连续传代。目前肠道细胞已经传到第20代。草鱼肠道细胞的成功培养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稳定的实验材料。3.核苷酸和β-葡聚糖对草鱼肠道细胞免疫反应、抗氧化和抗凋亡的影响饲养实验结果表明,草鱼免疫力的增强可能是由于NT和β-葡聚糖(BG)的免疫增强作用。因为本文中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BG。因此为了进selleck CHIR-99021一步探讨NT和BG是否参与免疫反应,本文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了NT和BG及其联合使用对草鱼肠道细胞免疫反应、Nrf2/Keap1抗氧化信号通路以及抗凋亡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分为3部分:第1部分分别设计6个NT浓度(0、10、30、50、70和100μg/m L)和BG浓度(0、10、30、50、70和100μg/m L),处理6和12 h。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下实验中选择0、10、50、和100μg/m L的NT和BG,处理时间为6 h,可以满足后续实验需求。第2部分分别设计4个NT浓度(0、10、50和100μg/m L)和BG浓度(0、10、50和100μg/m L),每个处理3个重复,处理6 h。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添加10μg/m L NT显著上调草鱼肠道细胞溶菌酶(lysozyme)、il-10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 RNA表达水平(P<0.05),并且添加10、50和100μg/m L NT均显著上调tnf-α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P<0.05)。添加50μg/m L NT均显著上调鱼肠道细胞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和tgf-β基因表达(P<0.05),并显著上调nrf2和keap1基因表达(P<0.05)。添加100μg/m L NT对il-10、tgf-β和nrf2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并显著下调lysozyme表达水平(P<0.05)。此外,和对照组相比,添加10和50μg/m L BG均显著上调cat、sod1、tgf-β、il-1β、tnf-α和inos表达水平(P<0.05),并显著上调nrf2和keap1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添加100μg/m L BG对il-10、tgf-β、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并显著下调lysozyme表达水平(P<0.05)。此外,添加50μg/m L NT,10和50μg/m L BG均显著上调抗凋亡因子B细胞淋巴瘤(bcl-xl)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水平(P<0.05)。添加100μg/m L NT和100μg/m L BG对bcl-xl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0.05)。第3部分设计3个BG浓度(0、10和50μg/m L),并在每个水平中添加3个水平的NT(0、10和50μg/m L)(3×3双因素设计),处理6 h。研究结果如下:添加的NT和BG在所有的检测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和对照组相比,单独添加10μg/m L或50μg/m L的NT显著上调cat、sod1、tgf-β、tnf-α、inos、nrf2和keap1基因表达(P<0.05)。单独添加10和50μg/m L BG显著上调cat、sod1、il-1β、tnf-α和inos基因表达(P<0.05),并显著上调nrf2和keap1基因表达(P<0.05)。此外,单独添加50μg/m L NT以及10和50μg/m L BG显著上调bcl-xl和bcl-2基因表达(P<0.05)。50μg/m L NT和50μg/m L BG的联合使用在所有处理中具有最高的免疫、Nrf2/Keap1抗氧化信号通路以及抗凋亡基因表达。由此可见,NT和BG及其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草鱼肠道细胞免疫反应、Nrf2/Keap1抗氧化信号通路以及抗凋亡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综上所述,NT和YCW的联合使用在个体水平和细胞水平均能增强草鱼的生长和免疫反应,并揭示了NT和YCW可能的免疫作用机制,这可以为水产养殖领域寻找合适且有效的免疫增强剂组合以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学术参考。
2017—2020年某院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某院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易感因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患者耐药情况。依据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共收治恶性血液病患者882例,发生院内感染203例,发生率为23.02%。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占比最高为78FUT-175供应商.33%;203例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患者共检出菌株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占比分被为58.49%、33.96%、7.55%。耐药分析显示:革Medicare prescription drug plans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G、头孢曲松、莫西沙星、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均大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啉的耐药性最高为100.00%;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G的耐药性最高为83.33%,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最高为85.71%。感染组住院时间、粒细胞缺乏占比、抗生素使用时间≥7 d占比高于未感染组(P<0.05),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则低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粒细胞缺乏(OR=3.47GW48696,95%CI:1.730~6.985)、抗生素使用时间≥7 d(OR=3.086,95%CI:1.431~6.655)、血小板计数偏低(OR=2.954,95%CI:1.309~6.662)均为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占比最高,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数病原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药敏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用药,并针对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合理有效的干预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IDH1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后MRI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评估高级别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与治疗后MRI特征以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21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 HGG)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MRI进行收集。最终纳入96名HGG患者,其中IDH基因野生型61例,突变型35例。应用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图像处理6个月随访时MRI图像,获得DTI的各向Ipatasertib异性分数(fracPUN30119研究购买tional anisotropy, FA)图、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和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结果 IDH突变型患者中Ⅲ级患者较多,IDH野生型中Ⅳ级患者较多。在DWI序列帧,突变型患者nADC更高,而nCBF更低(P<0.05)。在SWI序列中,IDH1野生型患者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TSS)3级患者数量更多(P<0.05)。生存随访时间15~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IDH1野生型HGG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为10个月,IDH1突变型中位PFS为17个月,两组患者PFS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DH1野生型HGG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13个月,而IDH1突变型中位OS为22.5个月,两组患者OS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DH1基因型对HGG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85,联合nADC、nCBF、ITSS分级对HGG患pulmonary medicine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进一步联合病理组织学分级对HGG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为0.926。结论 HGG患者IDH1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MRI特征参数存在差异,联合IDH1基因型、MRI特征参数和病理组织分级对HGG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梗死心肌恢复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并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n=50)。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均予以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selenium biofortified alfalfa hay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断药、他汀类药物等。治疗组患者在冠状动脉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患者术中静脉加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诊术中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LGK-974浓度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ing,TMPG)、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炎症因子,超声心动图的结构及功能,术后2 h-ST段完全回落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 尽管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TMPG、脑钠肽浓度、超声心动图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导管血栓抽吸率,炎症因子,肌钙蛋白Ⅰ及ST段回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在行急诊PCI治疗中冠状动脉R428 IC50内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减少血栓抽吸,明显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梗死心肌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