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H1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后MRI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评估高级别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与治疗后MRI特征以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21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 HGG)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MRI进行收集。最终纳入96名HGG患者,其中IDH基因野生型61例,突变型35例。应用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图像处理6个月随访时MRI图像,获得DTI的各向Ipatasertib异性分数(fracPUN30119研究购买tional anisotropy, FA)图、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和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结果 IDH突变型患者中Ⅲ级患者较多,IDH野生型中Ⅳ级患者较多。在DWI序列帧,突变型患者nADC更高,而nCBF更低(P<0.05)。在SWI序列中,IDH1野生型患者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TSS)3级患者数量更多(P<0.05)。生存随访时间15~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IDH1野生型HGG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为10个月,IDH1突变型中位PFS为17个月,两组患者PFS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DH1野生型HGG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13个月,而IDH1突变型中位OS为22.5个月,两组患者OS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DH1基因型对HGG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85,联合nADC、nCBF、ITSS分级对HGG患pulmonary medicine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进一步联合病理组织学分级对HGG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为0.926。结论 HGG患者IDH1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MRI特征参数存在差异,联合IDH1基因型、MRI特征参数和病理组织分级对HGG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梗死心肌恢复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并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n=50)。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均予以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selenium biofortified alfalfa hay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断药、他汀类药物等。治疗组患者在冠状动脉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患者术中静脉加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诊术中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LGK-974浓度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ing,TMPG)、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炎症因子,超声心动图的结构及功能,术后2 h-ST段完全回落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 尽管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TMPG、脑钠肽浓度、超声心动图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导管血栓抽吸率,炎症因子,肌钙蛋白Ⅰ及ST段回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在行急诊PCI治疗中冠状动脉R428 IC50内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减少血栓抽吸,明显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梗死心肌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的比较

目的 比较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32例颌骨囊肿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开窗减压术治疗,n=16)和对照组(采用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n=1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骨质增生厚度、囊肿体积缩小程度、并发症及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uto-immune disease,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39),出血量明显减少(P<0.001)。术后6个月复诊,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质增生明显增厚(P<0.001),囊肿体积明显缩小(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P<0.00确认细节1),但两组治愈率(12.50%比18.75%)及复发率(6.25%比12.5%)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颌骨囊肿刮治术相比,开窗减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骨质GSI-IX作用增生、有效缩小囊肿体积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OsZF8调控水稻对纹枯病抗性的功能研究

转录因GW4869子是植物体内参与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的关键分子,在抵御生物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WRKY、MYB、B3以及NAC等多个转录因子家族在水稻对纹枯病抗性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前期获得的水稻丝核菌AG-Bb融合群与立枯丝核菌AG1-IA融合群接种水稻叶片的转录组数据发现,OsZF8在AG1-IA融合群接种处理中显著上调,而在AG-Bb融合群接种处理中没有明显变化,推测OsZF8在水稻与纹枯病互作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转录组数据和qPCR分析,OsZF8响应水稻纹枯病菌的侵染。蛋白结构域及系统发育结果表明,OsZF8具有典型的ZF-C_2H_2结构,具有OsZF8转录因子特征,为水稻OsZF8转录因子。通过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抗纹枯病表型分析发现,OsZF8负调控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在水稻纹枯病菌胁迫下,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中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未发生明显变化或与防御相关基因响应水稻纹枯病菌侵染的表达模式不相符,推测OsZF8可能不是主要通过转录水平调控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而是通过蛋白调控功能调节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一对一验证以及BiFC验证筛选了OsZF8互作蛋白Prb1。烟草瞬时表达结果表明,OsZF8可有效抑CX-5461配制制Prb1诱导的细胞死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Prb1与OsZF8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效果。进一步对Prb1蛋白和OsZF8-Prb1蛋白复合体与麦角甾醇的结合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recision medicine麦角甾醇与Prb1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效果,麦角甾醇与OsZF8-Prb1蛋白复合体的结合效果较弱。综上所述,OsZF8通过与Prb1蛋白结合,抑制Prb1蛋白与麦角甾醇的结合能力,负调控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中EPO、Sema3A、TGF-β1与视网膜纤维层厚度、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房水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信号素3A(Sema3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视网膜纤维层厚度、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POAG患者156例(156只眼)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进行白内障手术的78例(78只眼)作为对照组。根据POAG患者视野平均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55只眼、B组66只眼和C组35只眼。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术测量患者视网膜纤维层厚度,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取房水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房水中EPO,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房水中信号素3A(semaphorin 3A,Sema3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中TGF-β1水平。分析房水中EPO、Sema3A、TGF-β1水平变化与POAG患者视网膜纤维层厚度、视野缺损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眼压、视野平均缺损、杯盘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房水中EPO、Sema3A、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B组和C组房水中EPO、GF-β1水平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robiotic persistence义(P<0.05)。观察组患者视网膜纤维层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B组和C组视网膜纤维层厚度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视野平均缺损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B组和C组视野平均缺损程度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房水中EPO水平与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0.348,P<0.05),与视野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18,P<0.05);房水中Sema3A水平与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selleck INCB280600.426,P<0.05),与视野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29,P<0.05);房水中TGF-β1BLZ945小鼠水平与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0.457,P<0.05),与视野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32,P<0.05)。结论 POAG患者房水中EPO、Sema3A、TGF-β1水平与视野缺损加重、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变薄密切相关,可为POAG预防病情进展提供参考依据。

逍遥散加味通过miRNA326靶向调节ADAM17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肝郁脾虚大鼠的抗炎机制研究

目的:考察逍遥散加味通过小分子核糖核酸326(miR326)靶向调节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17(ADAM17)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肝郁脾虚大鼠抗炎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碘水联合甲状腺球蛋白皮下注射对大鼠进行免疫干预建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的方法复制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随机将33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PLX5622小鼠型组、逍遥散加味组、金水宝片组,另12只作为正常组。连续给药8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甲状腺组织miR-326、白细胞介素-17信使核糖核酸(IL-17mRNA)、白细胞介素-4信使核糖核酸(IL-4mRNA)、干扰素γ核糖核酸(IFN-γmRNA)水平,全自动超微量样品蛋白质表达定量分析(Wes)检测甲状腺组织ADAM17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法检测CD4~+IFN-γ~+T细胞、CD4~+IL-4~+ T细胞和CD4~+IL-17~+ T细胞比例,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血清TSH水平升高(P<0.01), TGAb和TPOAb水平降低(P<0.01),CD4~+IFN-γ~+ T细胞、CD4~+IL-17~+ T细胞比例降低(P<0.01);甲状腺组织miR326、IL-17 mRNA水平降低(P<0.01); ADAM17蛋白表达升高(P<0.01),甲状腺Chronic HBV infection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结论:逍遥散加味可能通过下调肝郁脾虚型实验性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EAlisertib体内实验剂量AT)甲状腺组织中的miR-326的表达,从而上调靶蛋白ADAM17的表达,抑制Th17细胞分化,进一步减少IL-17 mRNA的表达,最终产生抗炎作用。

血小板白细胞比值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latelet to white bKPT-330分子式lood cell ratio, PWR)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MASLD)患者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数据库2017-2020周期中选取1747名诊断为MASLD的参与者,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PWR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建立了三个回归模型以调整混杂因素。绘制亚组森林图并进行交互作用分析以探究不同协变量对二者相关性有无影响,使用平滑曲线拟合与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评估PWR与肝纤维化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最后,我们使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PEDV infectioner operating characterPI3K/Akt/mTOR抑制剂istic curves, 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PWR、PLT和WBC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对三者AUC进行了比较。结果 PWR水平与MASLD患者肝纤维化的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与最低四分位数(Q1)相比,PWR最高四分位数(Q4)的参与者患肝纤维化的风险降低了69.5%(Q4 vs. Q1,OR (95%CI)=0.305 (0.113, 0.820),P=0.008)。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不同协变量对这种负相关性无显著影响,平滑曲线拟合与RCS分析发现PWR与肝纤维化之间为线性关系,ROC分析表明,与单独的PLT、WBC相比,PWR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高。结论PWR与MASLD患者肝纤维化的风险呈显著负相关,PWR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乳糖酸修饰钴配合物活化过一硫酸盐纳米体系的制备及其肿瘤的自由基治疗研究

近年来,基于自由基的肿瘤治疗策略在医学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前景。在微酸性肿瘤微环境中,外源性自由基主要由芬顿反应及光催化分解等产生。但是,受到内源肿瘤微环境及外源因素的限制,自由基介导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这限制了自由基疗法进一步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具有高效生成自由基能力的新途径。鉴于此,本论文制备了一种乳糖酸修饰的钴配合物激活的过一硫酸盐(PMS)纳米粒子,PMS纳米粒子可以在Co~(2+)的激活下分解产生硫酸盐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完selleck激酶抑制剂成对肿瘤细胞的自由基治疗。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将PMS制备成为纳米粒子,以其为内核。引入咪唑-2-甲醛(ICA)配体和Co~(2+),通过金属与有机配体间的配位作用,在其表面形成Co-CP金属配合物,防止PMS内核在水中的快速降解并对PMS进行激活,最后在其表面修饰靶向配体乳Erdafitinib溶解度糖酸(LA),得到LCP纳米粒子。SEM、TEM、DLS结果表明LCP纳米粒子为类球形,粒径为321.5 nm,Zeta电位为-4.7 m V。UV-Vis、FTIR中的特征峰验证了Co-CP和LA的成功修饰。XPS及ICP-OES分析表明LCP纳米粒子中Co含量达到了13.38%。亚甲基蓝消耗试验结果表明其具备良好的酸响应性和SO_4~(·-)和·OH生成能力。(2)对LCP体系的自由基抗肿瘤效果进行研究:流式细胞术及共聚焦试验验证LCP纳米粒子可被肝癌细胞摄入,且具有特异靶向效果。通过DCFH-DA探针检测肝癌细胞内的活性氧,结果表明LCP纳米粒子可以使肝癌细胞内产生大量活性氧。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验证该纳米粒子可有效导致细胞凋亡。MTT试验及细胞活死共染实验验证了该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对肝癌细胞的IC50为600μg/m L。BALB/C毛鼠H22模型实验结果中,小鼠的肿瘤体积及重量变化情况验证了该体系有良好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肿瘤抑制率为87.50%。对各组小鼠的组织及肿瘤切片进行苏木精-soft bioelectronics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肿瘤及各组织的情况,结果证明该纳米粒子的肿瘤治疗有效性及生物相容性。本论文构建了可靶向肝癌细胞的乳糖酸修饰钴配合物活化过一硫酸盐体系用于增强肿瘤细胞内自由基,为靶向癌细胞、增强自由基疗法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新途径。

脱乙酰改性对魔芋葡甘聚糖/黑米膳食纤维复合膜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究脱乙酰对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 KGM)/黑米膳食纤维复合膜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KGM进行脱乙酰改性,将脱乙酰前后的KGM与黑米LY294002膳食纤维、甘油、蛭石共混,采用流延法制备两种复合膜,以复合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溶水率为考察因素,确定最优配方,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Expression Analysis光谱和扫描电镜进行表征。结果 魔芋葡甘聚糖/黑米膳食纤维复合膜制备最佳配方为每100 mL蒸馏水中添加魔芋葡甘聚糖0.37 g、黑米膳食纤维0.074 g、甘油0Empagliflozin体外.60 g、蛭石0.074 g,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可达11.20 MPa。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黑米膳食纤维复合膜最佳配方为每100 mL蒸馏水中添加脱乙酰度0.2%魔芋葡甘聚糖0.37 g、黑米膳食纤维0.074 g、甘油0.50 g、蛭石0.074 g,在此条件下,拉伸强度为12.67 MPa。脱乙酰改性使复合膜抗拉强度提高13%、断裂伸长率降低17%、溶水率降低12%、水蒸气透过系数降低41%,红外光谱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黑米膳食纤维复合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结论 脱乙酰改性处理改善了复合膜微观结构,提高了复合膜的物理性能。本研究为新型复合膜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并为魔芋葡甘聚糖与黑米膳食纤维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中国阿尔泰山晚古生代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对增生造山作用资源效应的启示

作为著名的增生造山带,中亚造山带以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于世。阿尔泰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类型多样,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是研究增生造山作用资源效应的天然实验室。本博士论文对中国阿尔泰山的可可塔勒铅锌矿床、阿巴宫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床以及赋矿的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地层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了可可塔勒铅锌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阿巴宫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床的成矿过程和后期调整、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地层的岩GDC-0068分子量石成因及其在VMS矿床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以上基础上,阐明了矿床原始形成和后期改造过程中的元素富集和再循环规律,揭示了增生造山作用的资源效应。可可塔勒铅锌矿床的形成和演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泥盆世的火山喷流沉积期(约400Ma)和中二叠世的变形变质改造期(约265Ma)。前者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的堆积,是主要的矿化阶段;后者除了改变原有的矿化特征外,还产生了后期脉状矿化,是次要的矿化阶段。可可塔勒磁铁矿地球化学揭示了初始VMS热液体系,即在空间范围内,其温度变化有序而氧逸度和硫逸度变化无序,因此可以根据磁铁矿中温度敏感元素(Ti和Sn)在空间上的变化来推断热液喷口的位置,进而预测成矿中心。此外,铁硫化物的结构、元素和同位素也反映了一个紊乱的成矿热液系统,即空间范围内,流体化学和物理化学存在不均一性,由此在矿区不同位置形成结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有所差异的铁硫化物。在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下,可可塔勒矿床原始地质特征发生改变。如变形作用和变质作用调整了矿物的结构和分布,形成了碎裂硫化物、定向排布硫化物和重结晶硫化物;再活化作用则使元素和矿物在空间范围内重新分配,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含硫化物和硫盐矿物的脉状矿化。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地层形成于早-中泥盆世的火山作用(410-390Ma),产于大陆裂谷弧或弧后伸展环境。其中,长英质火山岩具有弧型地球化学特征和相对亏损Hf同位素组成(εHf(t)>0),源于镁铁质岩浆底侵新生地壳诱发的部分熔融,源区成分的不均一性和熔融温度的差异性都会对岩石化学变化产生影响。沉积岩的碎屑物质以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物质为主,而来自周围侵入体、经侵蚀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较少。在长期弧火山作用下,形成了低金属丰度(特别是铅和锌)但厚层的火山-沉积地层,为后续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物质。在火山活动间歇期,在隐伏岩浆房的驱动和维持下,金属淋滤和热液循环反复进行。此外,在局部伸展环境下形成了大量的同生火山断裂,成为流体流动的通道和硫化物聚集的场Medical bioinformatics所。所有这些有利条件组合在一起(即丰富但丰度相对低的金属、长期存在的热源和同火山断裂),有助于形成阿尔泰南缘大部分的VMS矿床/矿化点。阿巴宫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床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同火山作用的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化阶段(早泥盆世),产生以磁铁矿、赤铁矿和磷灰石为主的铁矿体;以及与区域构造热事件有关的稀土元素再活化阶段(中二叠世),造成磷灰石中的稀土元素再活化,形成次生稀土矿物(如独居石和褐帘石等)。铁矿体中的磁铁矿形成于热液环境,其元素组成受控于流体组分、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和氧逸度)、共存矿物等因素。不同的地质温度计表明阿巴宫铁矿床形成于广泛的温度(~200-500℃)。铁氧化物的EPZ-6438 NMR氧同位素和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均指示了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在中二叠世(约260-270Ma)热液活动的影响下,原生矿床中的磁铁矿和磷灰石的结构、元素和同位素发生调整与改变。其中磁铁矿转变为由赤铁矿微晶集合体组成的次生赤铁矿,同时伴随着Fe、Ti、Mn等元素的析出和Si、Al、Ca等元素的引入。磷灰石除了形成次生蚀变区域外,还发生了稀土元素的淋滤析出,析出的稀土元素随即进入到次生的独居石、褐帘石等独立稀土矿物中。在后期热液作用的反复进行下,稀土元素发生进一步的再活化与升级。基于本博士论文的研究,可以阐明增生造山作用资源效应。增生造山作用的资源效应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原生富集,即伴随着板片俯冲,分散的成矿元素在适宜条件下发生聚集,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原生矿床和矿化点;其二为后生矿化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即已有矿床和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将在后期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再活化、迁移和重新聚集,形成后生矿化,个别可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