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作为降解木聚糖的核心酶种,木聚糖酶可以有效促进木质纤维素的消化水解,在动物养殖领域广泛应用。来源于嗜热细菌Caldicellsynbiotic supplementulosiruptor bescii的GH10家族木聚糖酶CbXyn10C最适温度为85 ℃,在80 ℃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具有饲料工业应用潜力。【目的】为满足饲料制粒尤其是水产饲料加工过程的工艺要求,进一步提高木聚糖酶CbXyn10C的热稳定性并阐明其耐热机理。【方法】以CbXyn10C晶体结构为基础,采用刚性氨基酸引入、疏水作用网络重排2selleck KPT-330种策略对其热稳定性进行理性设计,获得在100 ℃条件下比活提高的单点突变体后,随后通过有益突变位点叠加策略进一步提升酶的热稳定性。最后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分析其热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结果】共获得了4个稳定性提高的单点突变体A45P、T69P、F309V和A325P,其中突变体A45P效果最优。随着在A45P基础上另外3个突变位点的叠加,酶的热稳定性在不损失酶活的前提下得到了逐步提升。获得的四点突变体A45P/F309V/A325P/T69P的耐热性最GW-572016好,其最适反应温度和熔解温度T_(m)值较野生型分别提高了5 ℃和6.8 ℃。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分析发现4个位点的突变引入了新的氢键作用力且优化了疏水作用网络,进而导致酶的结构构象更加稳定。【结论】本研究不仅提高了木聚糖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基于酶蛋白结构的稳定性分子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持。
结节与供血血管关系分型鉴别肺纯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结节与供血petroleum biodegradation血管关系类型鉴别肺纯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1年11月Gefitinib化学结构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因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而入院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35个结节,所有入组者术前均进行一次薄层CT检查。根据结节与供血血管关系分为:磨玻璃结节与供血血管的关系(GVR)Ⅰ型:血管经PUN30119体内结节旁通过;GVRⅡ型:供血血管穿过结节,无增粗、扭曲;GVRⅢ型:供血血管穿过结节且局限性增粗;GVRⅣ型:供血血管增多、增粗、迂曲、纠集。GVRⅢ型及Ⅳ型定义为阳性结节。采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阳性似然比对GVR分型,鉴别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3名胸部影像专家对GVR类型的一致性分别为0.871,0.892,0.900,一致性良好。GVR类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82.3%,特异度为76.1%,准确度为84.3%,阳性预测值为93.7%,阳性似然比为3.44。结论 GVR分型能够有效的鉴别磨玻璃结节良恶性,为临床提供无创、高效的术前定性手段。
IL-10在巨噬细胞介导肿瘤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s)广泛存在于机体各个部位,具有吞噬和清除异物及衰老细胞的功能,并且在维持机体稳态、组织修复、再生及纤维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Φs具有高度可塑性及多样性,位于不同组织中的MΦs在外观和功能上均有差异。MΦs在多种肿瘤微环境中大量表达,在某些实体肿瘤中的比例高达50%。MΦs作为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群,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功能,主要功能包括:(1)肿瘤的发生、发展;(2)侵袭转移;(3)血管生成;(4)免疫抑制;(5)肿瘤耐药。我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MΦs在多发性骨髓瘤(mutiple myeloma,MM)微环境中大量存在,并能够保护MM免受化疗药物引起的细胞凋亡。虽然一些研究也证实了MΦs在介导肿瘤耐药中的作用,但MΦs在介导肿瘤耐药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其潜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一种免疫抑制细胞因子,是细胞因子IL-10家族的创始成员。几乎所有的白细胞亚群都能产生IL-10,包括先天免疫系统中的MΦs、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以及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和B细胞等。IL-10是一种多效能的细胞因子,具有限制过度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等功能,在维持组织稳态,尤其是感染和炎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10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的微环境中,但IL-10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似乎是矛盾的。IL-10作为一种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下调肿瘤微环境中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增强肿瘤免疫逃逸,进而起到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的作用。而其他研究结果却与之相反,认为IL-10有助于抑制并消除血管生成及肿瘤转移。MΦs,尤其是肿瘤相关MΦs(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可以释放大量的IL-10。TAMs产生的IL-10可以通过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进而阻断T细胞效应功能,从而削弱抗肿瘤反应。反之,IL-10能增加MΦs的募集并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抑制MΦs的活化,并且IL-10也能够抑制活化的MΦs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然而,IL-10在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中的作用仍然未知。因此,针对肿瘤耐药,本研究另辟蹊径,以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为切入点,探索IL-10在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以期为克服肿瘤化疗耐药提供新的策略并为后续药物筛选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IL-10在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中的作用目的:探究IL-10在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中的作用。方法:(1)取小鼠骨髓细胞,M-CSF诱导生成骨髓来源的MΦs,诱导过程中加入IL-10生成IL10-MΦs;将MΦs与IL10-MΦs分别与小鼠MM细胞系MPC-11或5TGM共培养,同时加入化疗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或美法仑(melphalan,MEL);流式细胞术分析MM细胞的凋periodontal infection亡情况;(2)建立MPC-11荷瘤Balb/c小鼠模型,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化疗药物(BTZ或MEL)、IL-10中和抗体(Anti-IL10)、化疗药物联合Anti-IL10进行治疗,给予PBS的小鼠作为对照,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1)与MΦs相比,IL10-MΦs减少了BTZ或MEL诱导的MM细胞凋亡;(2)与单独化疗组相比,化疗药物联合Anti-IL10组可以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结论:IL-10促进MΦs介导的肿瘤化疗耐药。第二部分IL-10在MΦs脂肪酸代谢中的作用目的:探究IL-10在MΦs脂肪酸代谢中的作用。方法:(1)体外生成MΦs和IL10-MΦs,BODIPY 493/503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脂质含量并用流式分析仪对细胞中的脂含量进行定量检测;(2)使用脂肪酸摄取试剂盒,酶标仪检测MΦs及IL10-MΦs对外源性TF2-C12脂肪酸摄取强度;(3)利用XF棕榈酸氧化压力测试试剂盒,Seahorse XFe24仪检测MΦs及IL10-MΦs的线粒体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s,OCR)。结果:(1)与MΦs相比,IL10-MΦs中的脂质含量明显增加;(2)与MΦs相比,IL10-MΦs对外源性脂肪酸的摄取明显增加;(3)MΦs和IL10-MΦs均以脂肪酸为底物进行β-氧化供能;与MΦs相比,IL10-MΦs的基础OCR和最大OCR均明显增加。结论:IL-10增强了MΦs脂质的摄取、积累及脂肪酸β-氧化。第三部分IL-10促进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究IL-10促进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1)体外生成MΦs及IL10-MΦs,收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2)q PCR检测MΦs及IL10-MΦs中Fabp5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Φs及IL10-MΦs中FABP5的蛋白表达水平;(3)诱导MΦs及IL10-MΦs的过程中加入BMS309403(FABP5抑制剂,FABPi),生成的MΦs与MM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化疗药物BTZ或MEL;流式细胞术分析MM细胞的凋亡情况;(4)诱导MΦs及IL10-MΦs的过程中加入si-Fabp5;q PCR检测细胞中Fabp5的m RNA水平;Westen blot检测细胞中FABP5的蛋白表达水平;(5)诱导MΦs及IL10-MΦs的过程中加入si-Fabp5,生成的MΦs与MM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化疗药物BTZ;流式细胞术分析MM细胞的凋亡情况;(6)建立MPC-11荷瘤Balb/c小鼠模型,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化疗药物(BTZ或MEL)、FABPi、化疗药物联合FABPi进行治疗,给予PBS的小鼠作为对照,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1)经分析比对IL10-MΦs与MΦs测序结果,共筛选出了21个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其中Fabp5是上调表达差异最大、表达量最高的基因;(2)相比MΦs,IL10-MΦs中Fabp5显著高表达,并且FABP5蛋白水平明显升高;(3)FABPi处理的MΦs与MΦs相比,对于BTZ及MEL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而与IL10-MΦs相比,FABPi的加入削弱了IL-10对MΦs介导的MM耐药的促进作用;(4)MΦs敲低Fabp5(si-Fabp5)与对照组(si-CT)相比,对BTZ诱导的MM细胞凋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在IL10-MΦs中,与对照组相比,敲低Fabp5后几乎完全消除了IL-10对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的促进作用;(5)相比PBS处理组,化疗药(BTZ或MEL)能够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NSC125066,而FABPi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但与化疗药组相比,化疗药物与FABPi联合能够显著增强化疗药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论:IL-10通过上调FABP5促进了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靶向FABP5可以增强体内MM的化疗效果。第四部分IL-10促进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的信号通路研究目的:探究IL-10促进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的信号通路。方法:(1)诱导IL10-MΦs的过程中加入FABPi;收集细胞(IL10-MΦs和FABPi/IL10-MΦs)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2)诱导MΦs及IL10-MΦs的过程中加入依托莫司(CPT1A抑制剂,CPT1Ai);生成的MΦs与MM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化疗药物BTZ或MEL;流式细胞术分析MM细胞的凋亡情况;(3)诱导MΦs及IL10-MΦsElexacaftor分子式的过程中加入GW9662(PPARγ抑制剂,PPARi);q PCR检测MΦs中Fabp5的m RNA水平;Westen blot检测MΦs中FABP5蛋白表达水平;(4)诱导MΦs及IL10-MΦs的过程中加入PPARi;生成的MΦs与MM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化疗药物BTZ或MEL;流式细胞术分析MM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与IL10-MΦs相比,加入FABPi后,共筛选出了40个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pt1a在FABPi/IL10-MΦs中表达下调;(2)CPT1Ai处理的MΦs与MΦs相比,对于化疗药(BTZ及MEL)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而与IL10-MΦs相比,加入CPT1Ai后,IL10-MΦs降低化疗药诱导MM凋亡的作用减弱;(3)PPARi抑制了MΦs中Fabp5的表达并且完全消除了IL-10促使的MΦs中Fabp5的过表达;PPARi降低了IL-10对MΦs中FABP5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4)PPARi处理的MΦs与MΦs相比,对于化疗药诱导的MM凋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而与IL10-MΦs相比,加入PPARi后,IL-10促进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的作用完全被消除。结论:IL-10通过PPARγ-FABP5-CPT1A信号途径促进MΦs介导的肿瘤耐药。
肝素涂层覆膜支架与裸支架植入治疗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肝素涂层覆膜支架与裸支架相比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V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治疗的58例慢性肾脏病合并CVS患者。根据植入支架种类不同,分为裸支架组(34例)和肝素涂层覆膜支架组(24例)。术中行中心静脉造影评估病变闭塞位置及程度。术后随访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支架通畅率等评估疗效。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裸支架34枚,肝素涂层覆膜支架24枚。两组术后症状缓解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3,P=0.254),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裸支架术后3、6、9、12、15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88.2%、79.4%、73.5%、58.8%,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4.1%、85.3%、82.4%;覆膜支架组术后3、6、9、SBE-β-CD12、15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1.7%、87.LY2157299 MW5%、83.3%,二Mobile genetic element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100%、95.8%。两组间仅术后15个月一期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长度支架间再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素涂层覆膜支架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CVS早期疗效与裸支架相似,中期疗效优于裸支架。支架长度增加可能降低支架通畅率,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支架类型和长度。
脂肪酸代谢及铁死亡相关基因ALOXE3在结直肠癌中的预后及免疫功能分析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36种癌症中死亡率居第二位。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在二价铁或脂氧合酶的作用下,催化细胞膜上高表达的不饱和脂肪酸,从而发生脂质过氧化来诱导细胞死亡。既往研究表明,铁死亡过程中脂肪酸代谢发生改变,且这种改变会影响铁死亡进程和细胞命运。在铁死亡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生物进程中,脂氧合酶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花生四烯酸脂氧合酶-3(Arachidonate lipoxygenase 3,ALOXE3)上调已被证明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息息相关,但对其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旨在探讨ALOXE3基因与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在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并从Gene Cards网站Version 5.8中获得了脂肪酸代谢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数据集。利用R-studio对下载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整理相应临床信息,分别提取其中与脂肪酸代谢差异相关基因及与铁死亡相关基因,并筛选出两个基因组中存在的共有差异基因。对这些共同差异基因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ROC分析,从而筛选预后相关的ALOXE3基因。接下来探讨ALOXE3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判断ALOXE3是否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通过GO和KEGG分析,探究ALOXE3可能参与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使用CIBERSORT工具分析ALOXE3与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潜在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实验分析ALOXE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1.筛选出CRC样本与正常样本之间具有差异表达的162个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91个下调脂肪酸代谢基因和71个上调脂肪酸代谢基因),以及115个铁死亡相关基因(42个下调铁死亡基因和73个上调铁死亡基因)。将筛选出来的两个基因组进行比对,得到15种共有差异基因,分别为:ACSF2、SCP2、ACSL4、ALOXE3、GABARAPL1、PRKAA2、ABCC1、PTGS2、GPX2、HSD17B11、GPX4、AKR1C3、SCD、FADS2和PRDX6。2.将上述15个基因分别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其中SCP2、GPX4和ALOXE3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得到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AUC测量值。SCP2基因的AUC值分别0.426、0.408和0.401。GPX4基因的AUC值分别为0.527、0.565和0.642。ALOXE3基因的AUC值分别为0.682、0.622和0.629。上述结果表明在SCP2、GPX4和ALOXE3中,仅ALOXE3对生存结果的预测准确性较好。3.通过对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分析发现,ALOXE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癌旁组织相比,ALOXE3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著上调。配对差异分析表明ALOXE3基因在同一个病人的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与癌旁组织相比,ALOXE3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著上调。4.单因素独立预后分析结果表明,ALOXE3(P=0.004)、Stage(P<0.001)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LOXE3(P=0.011)、Stage(P<0.001)。该基因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均满足P<0.05被认为是独立预后因素。通过分析ALOXE3基因高低表达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02),随着时间延长,高低表达组数据差异越大。高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与低表达组相比明显缩短。5.对ALOXE3进行GO与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富集在“表皮细胞的分化”、“信号受体激活活性”、“通路活动”、“被动跨膜转运蛋白活性”“IL-17信号通路”等。这些生物学功能与通路与癌症的形成、生长和转移相关。6.Trichostatin A使用CIBERSORT工具分析高低风险组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差异,结果表明,高低风险组在静息的CD4记忆T细胞(P<0.05)、滤泡辅助性T细胞(P<0.05)、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P<0.05)、中性粒细胞(P<0.01)中免疫浸润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静息的CD4记忆T细胞在低风险组免疫浸润程度较高。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高风险组免疫浸润程度较高。通过免疫检查点的相关性分析,观察到免疫检查点immune imbalance相关的基因如VTCN1、CD86、IDO1、HAVCR2等与ALOXE3之间都是正调控关系。通过肿瘤微环境差异分析发现,免疫细胞打分在ALOXE3基因的高表达组中是升高的,说明ALOXE3基因的表达越高,免疫细胞的含量也越高。7.RT-q PCR结果显示,ALOXE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中均明显高表达且与正常组织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1.通过筛选脂肪酸代谢及铁死亡相关基因并进行生存分析和ROC分析从而得到ALOXE3基因,且验证该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2.ALOXE3基因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且可能影响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并通过抑制抗肿瘤免疫反更多应影响肿瘤发生发展。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56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Fer-1临床试验8例予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包括晨僵时Immunohistochemistry间、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及握力)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后病情活动度、病情缓解及骨破坏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均缩短(P<0.05),关节疼痛评分及关节肿胀评分均降低(P<0.05),握力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及握力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R、RF及CRP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R、RF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病情LY-188011化学结构处于稳定期占比71.43%(20/28),对照组稳定期占比14.29%(4/28),治疗组治疗后病情处于稳定期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病情总缓解率92.86%(26/28),对照组治疗后病情总缓解率71.43%(20/28),治疗组病情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骨破坏总检出率7.14%(2/28),对照组总检出率39.28%(11/28),治疗组骨破坏总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RA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病情活动,促进病情缓解,预防骨破坏的发生。
高血压药物基因多态性分析对安徽皖南地区高血压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参考价值
目的:分析皖南地区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及利尿剂药物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为高血压药物基因检测工作和个性化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839例高血压住院患者药物基因检测信息,分析各基因位点分布频率。结果:ACE(I/D)I/I、I/D及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1%、46.0%、11.9%;肾上腺素能NSC 119875研究购买受体β1(ADRB1)(1165G>C)G/G、G/C及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40.0%、51.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Gselleck PevonedistatTR1)(1166A>C)A/A、A/C及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2%、9.8%、0.0%;CYP2C9*3(1075A>C)*1/*1、*1/*3及*3/*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3%、8.7%、0.0%;CYP2D6*10(100C>T)*1/*1Molecular phylogenetics、*1/*10及*10/*10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36.6%、38.4%;CYP3A5*3(6986A>G)*1/*1、*1/*3及*3/*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0%、39.0%、54.0%;钠尿肽前体蛋白A(NPPA)(2238T>C)T/T、T/C及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7.9%、2.1%、0.0%。此外,皖南地区多个药物相关基因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中国其他地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皖南地区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具有一定偏向性,且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开展高血压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对皖南地区高血压药物个体化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燕麦β-葡聚糖添加对酸奶质构及流变特性的影响
燕麦β-葡聚糖是从燕麦麸皮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其吸水溶胀,有良好的持水性,溶于水后能形成高粘度的溶液,且具有增稠、稳定等效果及降血糖等生理功能,因此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向酸奶中添加燕麦β-葡聚糖,可以提高酸奶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的不同能够显著改变酸奶的质构和流变特性,基于此,文章对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对酸奶质构及流变特性的影响展开研究。Medical laboratory结果发现,添加1%的燕麦β-葡聚糖能够提高酸奶的GSK1120212体外p H,增强酸奶的凝胶强度和持水力。随着燕麦β-葡聚糖添加比例的不断提高,酸奶的黏度和应力逐渐增大,添加有燕麦β-葡聚糖的酸奶表现出弱凝胶状CP-456773配制态,属于非牛顿流体。有机酸是发酵乳中重要的风味物质,当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量为0.5%时,酸奶中有机酸的含量显著提高,酸奶的发酵程度和风味大大增加。
程序性细胞死亡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简称“慢阻肺”)引发了沉重的社会经bioinspired surfaces济负担,其发病的潜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细胞死亡的调控对慢阻肺不同表型的机制研究至关重要。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由细胞内特定基因调控的分子程序介导的细胞死亡过程,涉及效应分子参与的信号级联反应,具有独特的生化特征、形态特征和免疫学后果,在维持细胞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PCD模式有细胞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和焦亡,以及近年发现3-Methyladenine研究购买的铁死亡。多种PCD模式之间存在交叉互作,共同影响细胞的结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CD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深入了解不同PCD模式与慢阻肺发病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各种PCD模式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实现慢阻肺的多靶点综合干预selleck激酶抑制剂,为慢阻肺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选择。
探析小儿感冒退热糖浆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
目的:探析对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小儿感冒退热糖浆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68例,按照电脑随机分配原则的1:1比例分为genetic divergence对照组(n=84)、研究组(n=84)。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方案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研究组此网站采取小儿感冒退热糖浆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炎性因子、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退热时间、鼻塞流涕消退时间、咳嗽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小儿感冒退热糖浆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对改善症状有促进作用,可减轻炎症,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Mirdametinib应,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