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高清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1例肝左外叶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9例,采用高清腹腔镜下传统Pringle法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32例,采用高清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肝功能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总时长明显长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7d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而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7d两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随时间延长明显降低(P<0.05),而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术后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糖类抗原19-9的下降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concurrent medication(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03%)明显高于观察组(9.38%),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Canagliflozin作用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8个月),且远期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清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术中输血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远期点击此处生存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高血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手术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出现切口感染划分成感染组和未感染组medical endoscope,观察两组资料差异,将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得出高血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危险因素,后建立对应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1获悉更多20例高血压手术患者中,入院后72 h内并发手术切口感染有52例(43.33%),纳入感染组;未感染者68例(56.67%),纳入未感染组。两组在年龄、手术性质、手术地点、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有无参观人员、术中出血量、是否接台手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5);将上述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手术性质、手术地点、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有无参观人员、术中出血量、是否接台手确认细节术方面均是高血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均>1。结论 高血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和较多危险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做好HICH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尽早发现感染征象并予对症处理,降低其死亡率,获得理想治疗效果。
非小细胞肺癌非常见突变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Enasidenib采购NSC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LC)约占全部肺癌患者的80%~85%。针对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人群靶向药物的研发显著提高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近些年研究者们发现了NSCLC中除EGFR及ALK外越来越多的非常见基因突变, 如c-ros原癌基因1(ROS1)、BRAF V600E、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络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氨酸激酶1(NTRK1)、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间充质上皮转移因子(MET)、原癌基因(RET)、EGFR 20外显子插入以及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G12C突变等。针对这些非常见突变的多种靶向药物得以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 其中很多药物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建议在初诊时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 尤其是非鳞NSCLC患者进行可以涵盖非常见突变的基因检测, 对于非常见突变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
葛根芩连汤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结肠癌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葛根芩连汤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结肠癌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将SD健康雄性大鼠,为正常组、结肠癌组、吉西他滨组及葛根岑连汤(GQD)低、中、高剂量组,对各组大鼠进行腹泻、便血、大便性状等肠炎症状评分,采用鲎试剂显色基质法测定血清内毒素脂多糖(LP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TNF-a、IL-10、IL-6炎性因子水平,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的培养检测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采用ShIn Silico Biologyannons 法检测肠道容物菌群的多样性,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结肠癌组、吉西他滨获悉更多组、GQD低、中、高剂量组大鼠TNF-α、IL-10、IL-6、LPS因子、腹泻、便血、大便性状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结肠癌组、吉西他滨组相比,GQD低、中、高量组大鼠TNF-α、IL-10、IL-6、LPS因子、腹泻、便血、大便性状水平依次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结肠癌组、吉西他滨组GPUN30119生产商QD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S值、E值、H值、Wnt/β-catenin通路蛋白升高,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结肠癌组、吉西他滨组相比,GQD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大肠埃希菌、肠球菌、Wnt/β-catenin通路蛋白依次降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S值、E值、H值较高依次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葛根岑连汤组治疗能有效改善腹泻、便血、大便性状等症状,减轻LPS(血清内毒素脂多糖)及炎症反应,降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及肠道菌群数值,Wnt/β-catenin通路蛋白受到有效调控减轻肠道反应,起到肠道保护作用。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新辅助治疗及转化治疗的策略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是一类相对少见的具Adezmapimod生产商有显著异质性肿瘤, 不同基因表型、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分期、分级和临床特征的GEP-NENs治疗及预后差异较大。新辅助治疗在GEP-NENs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恶性肿瘤R0切除率及消灭微转移灶, 但Compound 3临床试验是否提高GEP-NENs患者总生存率尚未可知。新辅助治疗原则在于选择合适患者, 在合适时biocatalytic dehydration机, 通过合理治疗方式为GEP-NENs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对于以上节点, “度”的把握尤为重要, 新辅助治疗和(或)转化治疗在GEP-NENs中的作用究竟是”空中楼阁”还是”诺亚方舟”?这均需要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逐项解答。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 对近年来针对GEP-NENs新辅助治疗及转化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作系统梳理, 展示相关研究进展, 对热点、难点及争议问题深入探讨, 旨在为GEP-NENs个体化、精准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Bio-based biodegradable plasticserves block, TTP-PECS)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炎性应激、免疫功能及对肿瘤转移复发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筛选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复合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组(TP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各20例,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CL 318952作用标变化及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取入室、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各时间点的血样,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数CP-690550价格量和肿瘤坏死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浓度。记录围术期不良事件。结果 与GA组相比,TP组切皮时刻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中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均显著减少(P<0.05)。TP组术毕CD4~+T细胞与GA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各时间点两组CD3~+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TNF-a及VEGF-C浓度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毕时刻,TP组的TNF-a浓度与GA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余术后24 h、术后48 h两组TNF-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相比,TP组术毕、术后24h的VEGF-C浓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胸横肌平面-胸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炎性应激反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降低促肿瘤生长及转移因子的表达,有益于术后康复转归。
中国女性乳腺癌防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目的 构建中国女性乳腺癌防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素养评估工具的开发和乳腺癌防治工作的开展selleck合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小组讨论拟定评价框架和候选指标集;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最终指标体系;采用百分权重法和乘积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25名专家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两轮咨询selleckchem MCC950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2.59%、96.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5,第2轮各项评分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均>0.300(P均<0.001),专家意见趋向一致。最终构建了包括基本知识与理念、乳腺癌一、二、三级预防素养4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中国女性乳腺癌防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中,乳腺癌二级预防素养权重最高(0.261),乳腺癌三级预防素养权重最低(0.233)。结论 构建的中国女性乳腺癌防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可为编制评估工具奠定基础Symbiont interaction,为乳腺癌防控和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GATA3、SOX10及p16联合应用在三阴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GATA3、SOX10和p16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 并分析其意义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3例(病例来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 33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20例来自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TNBC[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56.9(29~82)岁]及50例非TNBC[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65.3(40~82)岁]组织中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探讨这3种抗体的表达对TNBC的诊断价值。结果 TNBC中GATA3和SOX10阳性率分别为58.5%(31/53)和75.5%(40/53)。TNBC患者组织中SOX10阳性率明显高于非TNBC患者(P0.05)。22例GATA3阴性表达的TNBC病例中, 有17例SOX10阳性(77.3%)。TNBC中p16表达41.5%(22/53)明显高于非TNBC 4%(2/5CL 318952体内实验剂量0), 且与SOX10共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SOX1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大于GATA3, SOX10的敏感度高于p16, 但特异度略低于p16, SOWnt-C59抑制剂X10的AUC大于p16。GATA3与SOX10联合应用及SOX10与p16联合应用时的A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2UC均高于二者单独应用时(P0.05)。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组织学3级及基底样型TNBC中SOX10的表达率明显增加, p16在基底样型TNBC中阳性率也明显增加, 二者的共表达率增加。结论 SOX10与p16在TNBC中表达率明显增加, SOX10是诊断TNBC的可靠标志物, 是对GATA3的补充。p16是否为与TNBC预后有关的标记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基于预见护理模式下布朗吻合联合毕Ⅱ式吻合在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基于预见护理模式下布朗吻合联合毕Ⅱ式吻合应用于行腹LY294002抑制剂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其营养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需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开展前瞻性研究。对照组患者(54例)采用毕Ⅱlung immune cells式吻合术,观察组患者(5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布朗吻合术,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在循证理论下进行预见护理干预,并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3、6个月的营养指标水平,术前和术后3 d血清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住院、术后排气、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3个月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总蛋白下降、体质量下降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营养指数(PN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NI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补体C3、C4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 基于预见护理模IDN-6556使用方法式下布朗吻合联合毕Ⅱ式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改善营养指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较为理想的吻合方式。
BRCA1基因胚系变异的乳腺癌家系1例
先证者(Ⅲ3), 女, 39岁, 已婚, 2020年11月先证者因体检发现右乳肿块就诊, 无明显疼痛, 无畏寒发热, 乳头无溢血溢液、无凹陷、无桔样变, 诊断为右侧乳腺癌, 行保乳根治术。除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WHO Ⅲ级), 可见高级别导管内癌伴粉刺样坏死(见图1)。肿瘤大小1.5×1.5×1 cm, 肿瘤组织侵袭脂肪组织, 上、下、内、外、基底切缘均阴性, 周围组织selleck Enasidenib见乳腺增生伴大汗腺化生, 送检3枚前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为ER(-), PR(-), AR(+++, 80%), HER2(2+), Ki-6selleck化学7(40%), P53(-)。FISH检测结果为HER2基因扩增。因其患病年龄小于女性乳腺癌平均确诊年龄, 对其遗传咨询时详细询问其家系情况(见图2):先证者舅舅(Ⅱ1)75岁, 未见相关肿瘤性疾病;先证者父亲(Ⅱ2) 74岁, 现体健, 无不良家族史;先证者母亲(Ⅱ3)于65岁因乳腺癌去世;先证者大姨(Ⅱ4)于60岁去世, 曾先后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先证者二姨(Ⅱ5)55岁、三姨(Ⅱ7) 51岁均未见相关肿瘤性疾病;先证Cytokine Detection者二姨的女儿(Ⅲ5) 28岁和儿子(Ⅲ6) 27岁均体健;先证者哥哥(Ⅲ2)47岁, 体检发现前列腺钙化灶;先证者哥哥的儿子(Ⅳ1 )19岁, 体健;先证者丈夫(Ⅲ4)40岁, 现体健, 无不良家族史;先证者两个儿子(Ⅳ2, 5岁)和(Ⅳ3, 3岁), 现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