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指大型可食用真菌,营养丰富且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多糖、蛋白质、萜类、核苷和酚类化合物等。其中,多糖中的β-葡聚糖因其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显著而成为研究热点。大部分食用菌子实体β-葡聚Pexidartinib细胞培养糖是由热水提取或碱提法(NaOH、寻找更多KOH)制备,结构上是以β-(1→3)-糖苷键连接为主链、β-(1→6)-糖苷键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苯胺蓝荧光法是以4,4′-[羰基双(苯-4,1-二基)双(亚氨基)]双(苯磺酸)钠作为荧光剂,在溶液中与β-(1→3)-葡聚糖的结合有较高特异性,综合考虑检测成本和食用菌子实体β-葡聚糖结构,苯胺蓝荧光法更适用于测定食用菌子实体β-(1→3)-葡聚糖含量。但对不同食用菌中β-葡聚糖含量差异需进一步研究。为明确不同食用菌子实体β-(1→3)-葡聚糖含量及在水提物和水提残渣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刺芹侧耳水提残渣为原料,以碱液种类、碱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温度为单因素,以β-(1→3)-葡聚糖含量为指标,进行提取条件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以1 mol·L-1KOH溶液按照料液比1∶60(g∶m L)添加,在60°C水浴条件下提取1.5h,测得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为26.28%。以该条件对18种食用菌子实体、水提物和水提残渣的β-(1→3)-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绣球菌和猴头菌子实体中β-(1→Median speed3)-葡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4.91%和20.64%;毛头鬼伞、蛹虫草、羊肚菌、姬松茸和黑木耳中含量均低于3%。不同食用菌水提物得率差异较大,范围在4.98%~50.45%,除灵芝外,各食用菌水提物中β-(1→3)-葡聚糖含量均较低,范围在0.41%~4.21%。不同食用菌子实体中β-(1→3)-葡聚糖含量差异较大,绣球菌、猴头菌、牛肝菌和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均超过20%,可作为制备食用菌β-(1→3)-葡聚糖的优质原料进行后续研究。
不同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干眼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IOL-GSL)、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IOL-Trab)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10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Phaco-IOL组(n=26)、Phaco-IOL-GSL组(n=35)和Phaco-IOL-Trab组(n=39)。Phaco-IOL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Phaco-IOL-GSL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haco-IOL-Trab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3d、1周、1Multi-functional biomaterials个月、3个月的角膜知觉(CP)、泪河高度(TMH);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ACD)、散光度;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三组的ACD、散光度较术selleck ZD1839前明显增加,Phaco-IOL-GSL组散光度水平高于Phaco-IOL-Trab组和Phaco-IOL组(P<0.05),但三组间A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3个月,三组CP均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术后3d~1个月,Phaco-IOL组和Phaco-IOL-GSL组CP水平高于Phaco-IOL-Trab组(均P<0.05)。Phaco-IOL-GSL组和Phaco-IOL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3个月,Phaco-IOL-GSL组和Phaco-IOL组TMH变化同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d、1周,Phaco此网站-IOL-Trab组TMH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正常水平;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Phaco-IOL-Trab和Phaco-IOL术,Phaco-IOL-GSL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散光度,促进术后角膜知觉恢复。
3种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成本-效果
目的 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对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购买VE-822嗪3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用药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通过单组率Meta分析获得效果指标,于山东省药品招标采购平台,结合儿童各年龄段的服用剂量和疗程获得药品成本,对3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及基于药品成本变化的情境假设分析。结果 对于治疗2~6岁儿童过敏性鼻炎,氯雷他定为绝对劣势方案被排除,西替利嗪相比于左西替利嗪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19.34元;对于治疗6~11岁儿童过敏性鼻炎,氯雷他定为绝对劣势方案被排除,西替利嗪相比于左西替利嗪的ICER为38.69元;对于治疗≥12岁儿童过敏性鼻炎,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成本较高为绝对劣势方案被排除,西替利嗪为优势方案。敏感性分析与基础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各年龄段儿童过敏性鼻炎,氯雷他定为绝对劣势方案;临床治疗2~11岁儿童过敏性鼻炎时Laduviglusib使用方法,可以根据患儿的意愿支付(WTP)阈值选择最优方immune regulation案,若WTP低于ICER,则优先使用左西替利嗪,若WTP高于ICER,则优先使用西替利嗪;临床治疗≥12岁儿童过敏性鼻炎时,西替利嗪为绝对优势方案。
青蒿琥酯诱导食管癌KYSE-150细胞发生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属高发癌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为32.4万例,死亡病例为30.1万例,约占全球食管癌发病与死亡病例的一半。目前食管癌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基础,放化疗以及最近比较热门的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但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甚满意。此外,手术的创伤、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放化疗抵抗及缺乏有效靶向治疗等都成为食管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食管癌治疗药物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期待。铁死亡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铁离子依赖的氧化损伤所导致的新的细胞死亡模式,铁死亡在形态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诱导剂等方面与经典的细胞死亡方式有明显差别。已有研究表明,铁购买KPT-330死亡参与多种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探索临床药物的诱导铁死亡特性,可以发掘成熟药物潜在的抗肿瘤适应症。青蒿琥酯(ART)是青蒿素的半合成衍生物,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抗疟疾效果。相关研究发现青蒿琥酯也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对多种癌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并且表明青蒿琥酯是一种有效的铁死hepatic macrophages亡诱导剂,其可以诱导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肝癌、宫颈癌发生铁死亡,但目前尚未有使用青蒿琥酯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发生铁死亡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诱导青蒿琥酯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发生铁死亡的作用,为提高食管鳞癌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ART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选取40、80μM的ART完成其他实验,PI染色评估ART诱导细胞发生的死亡;2.通过不同浓度ART单独或联合铁死亡抑制剂去铁胺(DFO)处理KYSE-150细胞48h,然后通过CCK-8法及细胞形态学测定DFO对于ART抗癌活性的抑制作用;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估ART对单个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及成瘤性的影响;4.划痕实验用来测定ART对食管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5.通过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与亚铁离子检测试剂盒检测经ART处理过后的KYSE 150细胞中铁死亡关键产物脂质过氧化产物MDA与细胞内亚铁离子含量的变化;6.通过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及C11 BODIPY 581/591荧光探针分别测定经青蒿琥酯处理的细胞中的总活性氧(ROS)水平及脂质过氧化水平;7.利用WB实验检测青蒿琥酯对细胞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1.ART对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促进KYSE-150细胞死亡,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而且DFO可以减弱青蒿琥酯对KYSE-150细胞Lapatinib说明书的毒性作用;2.ART可抑制KYSE-150细胞的迁移能力;3.ART使KYSE-150细胞的亚铁离子及MDA的水平明显升高;4.ART处理KYSE-150细胞后,可导致细胞内ROS积累及发生显著的脂质过氧化;5.ART可使食管癌KYSE-150细胞内的铁蛋白(FTL、FTH)表达量降低。结论:1.青蒿琥酯可通过诱导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抑制KYSE-150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2.青蒿琥酯可能是通过促进KYSE-150细胞内铁蛋白降解导致细胞内游离铁的水平升高,铁稳态失调,从而诱发铁死亡。
苦参碱通过抑制Lyn/Syk信号通路治疗大鼠过敏性哮喘
目的 探讨苦参碱(Mat)调节Lyn/Syk信号通路对过敏性哮喘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取12只S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D大鼠作为对照组(NC组),其余大鼠参考先前文献通过卵清蛋白(OVA)造模。将造模成功的过敏性哮喘大鼠随机平分为Model组、Mat组(100 mg/kg Mat)、MLR-1023组(30 mg/kg Lyn/Syk信号通路激活剂MLR-1023)Erastin体外、Mat+MLR-1023组(100 mg/kg Mat+30 mg/kg MLR-1023),每组12只。NC组、Model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4周。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和BALF液中细胞因子水平;HE染色检测肺组health biomarker织病理变化;测定肺组织中组胺水平;Western blot检测Lyn/Syk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结果 NC组大鼠肺组织染色清晰,结构正常。Model组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支气管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上皮细胞增大、脱落。Model组较NC组血清中TNF-α、IL-4、IL-5、IL-1β和LTD-4水平,BALF中IgE、OVA sIgE、嗜酸粒细胞数量以及肺组织p-Lyn/Lyn、p-Syk/Syk、组胺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Mat组嗜酸粒细胞数量、TNF-α、IL-4、IL-5、IL-1β和LTD-4水平、IgE、OVA sIgE、组胺、p-Lyn/Lyn、p-Syk/Syk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MLR-1023组结果与Mat组趋势相反;MLR-1023消除了Mat对过敏性哮喘大鼠的治疗效果。结论 Mat可能通过下调Lyn/Syk信号通路对过敏性哮喘大鼠免疫功能起到改善作用。
TLR4信号通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表达的作用研究
目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障碍给MHD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AVF狭窄静脉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以及寻找TLR4信号通路与血管内膜增生的关系,进一步阐述TLR4信号通路参与内膜增生致AVF狭窄的机制,为今后防治AVF狭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包头市中心医院肾内科2020年9月~2022年12月因MHD治疗来我院首次行AVF成形术,及因内瘘狭窄行AVF重建术患者的术中废弃静脉。术前行上肢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存在AVF狭窄,并且在术中得到进一步证实,确实存在内瘘狭窄。本实验设置了两个观察组,一个对照组。其中,观察组A的标本留取行AVF重建术患者狭窄GSK1120212体内血管的部分静脉组织(n=16),观察组B的标本则为初次行AVF成形术患者的术中废弃静脉组织(n=20),对照组C的标本选取我院普外科行大隐静脉手术的患者曲张静脉远端的正常静脉组织(n=10)。同时收集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三组静脉组织标本包埋后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马松三色染色(Masson)观察静脉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测量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静脉组织中TLR4、NF-κB的表达情况。运用SPSS 26.0(SPSS Inc,Chicago,USA)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取双侧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本研究最终46例患者纳入分析,观察组共36例(其中观察组A为16例,观察组B为20例),对照组10例。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结果分析:相比于对照组C,首次行AVF成形术和因狭窄行AVF重建术的患者静脉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和管壁纤维化,同时测量三组内膜/中膜厚度比[0.76(0.34,1.02);0.19(0.14,0.24);0.18(0.11,0.20)],统计结果显示发现,观察组A静脉组织内膜/中膜厚度比高于观察组B及对照组C(P<0.05),而观察组B与对照组C内膜/中膜厚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TLR4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胞浆和核膜中,NF-κB主要表Functional Aspects of Cell Biology达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胞浆和细胞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统计结果显示TLR4在观察组A[0.33(0.28,0.36)]及观察组B[0.26(0.24,0.34)]均呈强阳性表达,两组分别与对照组C[0.13(0.11,0.14)]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A和观察组B静脉组织中TLR4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NF-κB在观察组A呈强阳性表达(0.46±0.08),在观察组B呈中等阳性表达(0.40±0.07),而对照组C静脉组织NF-κB表达呈弱阳性表达(0.35±0.04)。实验组A中NFElexacaftor-κB的表达高于其他组(P<0.05),而观察组B和对照组C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与NF-κB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A中TLR4与NF-κB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r=0.521,P=0.039,<0.05),而观察组B及对照组C中TLR4与NF-κB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r=0.035,P=0.882,>0.05;r=-0.007,P=0.985,>0.05)。结论:1.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过度活化可能参与了AVF狭窄的内膜增生和纤维化病理进程的形成过程,适度表达可能有助于促进内瘘成熟,希望未来能为AVF狭窄的防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AVF狭窄静脉组织中发现TLR4、NF-κB表达上调,且TLR4与NF-κB存在线性关系,表明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在介导狭窄AVF新生内膜增生和管壁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白蛋白紫杉醇腹腔热灌注治疗胃癌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析白蛋白紫杉醇腹腔热灌注治疗胃癌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白蛋白紫杉醇化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化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热灌注化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疾病控制率、www.selleck.cn/products/Bortezomib免疫指标、复发及转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SAG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95.00%),高于对照组(83.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反应指标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患者免疫指标水平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转移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8.33%,较对照组的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年后生活质量提升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蛋白紫杉醇腹腔热灌注治疗胃癌近期效果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明显,可改善患者生活水平,其复发率和转移率降低,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其远期效果较优。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β-石竹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研究背景: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冠心病的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使其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疾病selleck HPLC的首要负担。急性的心肌缺血事件即心肌梗死会导致心功能受损,而再灌注治疗后引起的损伤可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受损,这种现象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凋亡、铁死亡等。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来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新药的研发转化研究迫在眉睫。β-石竹烯(BCP)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改善代谢功能等,近期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其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未十分明确。网络药理学能通过“疾病-基因-靶点-药物”作用网络探究某些药物或分子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分子对接则能进一步验证这些药物与靶点蛋白的结合关系。因此本文拟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手段从分子水平探究β-石竹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GSK1349572明确β-石竹烯的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基因之间的联系;2.通过分子对接获取β-石竹烯与疾病靶点蛋白结合的最佳位置以及强度,获取结合复合物的空间构象。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药物数据库CTD(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pharmmapper,疾病数据库CTD、DisGeNET、NCBI gene等为依托,挖掘β-石竹烯的潜在作用靶点以及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关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靶点交集基因,然后利用String网站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进一步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节点优化以及热点基因分析并将其可视化,并对交集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获取对接配体β-石竹烯以及各受体蛋白,利用Chem3D软件对配体进行优化,Pymol软件对受体蛋白进行优化,最后利用Pymol和Autodock vina软件来实现分子对接,获取配体-受体复合物结合键能数值,在Discovery studio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获取了β-deformed wing virus石竹烯的靶点蛋白和基因;2.获取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基因;3.获取了 β-石竹烯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靶点交集的热点基因;4.获取了 β-石竹烯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靶点的交集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和KEGG信号通路结果;5.获取了分子对接的受体并进行了β-石竹烯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靶点蛋白的分子对接,获取结合位置以及结合强度并还原了其对接时的半柔性模型。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基因富集分析及分子对接理论揭示了 β-石竹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下调TNF、IL6、IL1 β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以及氧化应激,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β-石竹烯还能够调节糖及脂质代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进而从根本上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
利用结合态亚油酸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乳酸菌筛选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是亚油酸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前期研究集中于以游离亚油酸为底物转化生成CLA,为了利用自然界中大量以结合态形式存在的亚油酸,该文从22株乳酸菌中筛选出以结合态亚油酸为底物转化生成CLA的菌株,结果显示8株乳酸菌能高效利用结合态亚油酸Programmed ribosomal frameshifting转化生成CLA,其中转化率最高的为短双歧杆菌CCFM683,转化率高达96%。为进一步探究该菌株高效转化结合态亚油酸生成CLA的原因,利用基因序列比对在短双歧杆菌CCFM683全基因组中筛选出2个编码脂肪酶的候选基因Lipase A/B,在大肠杆菌(购买GDC-0973Escherichia coli BL21)中异源表达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Lipase B能特异性水解亚油酸单甘油酯,证实以亚油酸单甘油酯为底物时菌BAY 73-4506临床试验株先将亚油酸单甘油酯水解成游离亚油酸后转化生成CLA,这为进一步研究乳酸菌利用结合态亚油酸提供了参考。
某舒缓修护乳液对瘙痒模型豚鼠止痒效果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某舒缓修护乳液对组胺和4-氨基吡啶(4-AP)联合诱导的豚鼠皮肤瘙痒的止痒效果和机制。方法普通级Hartley豚鼠48只,体重200~30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皮炎平)、实验组(舒selleck Q-VD-Oph缓修护乳液),每组12只,联合应用浓度递增组胺和固定浓度4-AP建立豚鼠瘙痒模型。实验第1天,豚鼠右后足背剃毛,形成1cm×1cm的皮肤暴露区,每日固定时间暴露区给予对应试剂0.1 ml/只,连续3天。最后一天给样前,细砂纸轻轻打磨擦伤暴露区,使之发红但不渗血,再给样一次。于末次给样30min后开始,在暴露区,空白对照组每隔3min逐次滴加生理盐水,其他组滴加组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胺浓度递增(0.01%、0.02%、0.03%、0.04%、0.05%、0.1%、0.2%、0.3%、0.4%)的组胺和4-AP联合致痒物,均为50μL/只。观察滴加过程中豚鼠出现回头舔右足背反应,记录第一次出现时间即搔抓潜伏期;计算出现反应时给予组胺总量即致痒阈。若滴加组胺浓度最高达0.4%的联合致痒物仍无回头舔足背反应则终止实验,按此时的搔抓潜伏期和致痒阈进行计算。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心脏取血,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组胺、IL-6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搔抓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致痒阈显著降低(P<0.01),成功建立豚鼠瘙痒模型;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搔抓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致痒阈显著升高(P<0.01)。血清学结果发现,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清组胺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清组胺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受试物某舒缓修护乳液能有效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清点击此处中组胺和IL-6含量,表明受试物有较显著的止痒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炎性因子释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