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结合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降钙素原在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降钙素原(PCT)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老年脓毒症住院患者158例,入院后给予全血细胞、生化全项、胸部CT、病原学检查、PCT和HBP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随访28 d,根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据患者预后分成生存组120例和死亡组38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NLR、C反应蛋白(CRP)、PCT、HBP和白细胞计数(WBC);分析HBP、NLR、PCT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比较HBP、NLR和PCT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的区别。结果 Tofacitinib NMR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HBP、NL寻找更多R和PCT均大于生存组(P<0.05);HBP、NLR、PCT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264,0.337,0.372,P值均<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P和PCT升高为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CT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809~0.925),H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0.755~0.897),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616~0.799)。结论 PCT、NLR和HBP均对急诊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良好的预测评估价值。

沙蟾毒精调控p62-Keap1-Nrf2通路诱导HepG2细胞自噬依赖性铁死亡的作用及初步机制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约占其中的45%。肝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肝切除、肝移植、靶向治疗、全身免疫治疗、化疗等。但由于癌细胞易产生耐药性,于是寻找新型的化疗药物能够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华蟾素是传统中药材中华大蟾蜍干皮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沙蟾毒精(Arenobufagin)是从华蟾素中提取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沙蟾毒精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铁死亡和自噬。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细胞死亡形式,是细胞内脂质氧化物代谢异常,细胞内氧化还Whole Genome Sequencing原失衡所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噬与铁死亡的关系密切;如核受体辅激活蛋白4(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NCOA4)、RAB7A等调控的自噬依赖性铁死亡。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Telaglenastat抑制剂是细胞内抗氧化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发现p62-Keap1-Nrf2通路在肝癌细胞发生铁死亡过程中起保护作用。p62(也称Sequestosome-1)由SQSTM1基因编码,通过促进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lch like ECH 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失活和抑制Nrf2降解使Nrf2核积累增加,同时p62作为与泛素化蛋白和自噬膜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Autophagy membrane protein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A/1B light chain 3,LC3)的受体,其表达与自噬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对沙蟾毒精诱导的自噬、铁死亡虽然有过阐述,但是自噬和铁死亡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HepG2细胞和BALB/c Nude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沙蟾毒精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铁死亡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探讨沙蟾毒精对p62-Keap1-Nrf2通路的影响,初步研究沙蟾毒精诱导的肝癌细胞自噬和铁死亡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沙蟾毒精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HepG2细胞构建了肝癌移植瘤模型,记录瘤体大小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增殖转移相关蛋白Ki-67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CCK8检测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和铁死亡形态学变化;酶标仪检测瘤体组织和细胞中氧化应激指标GSH、MDA、T-SOD的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中胞质ROS和脂质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瘤体中COX-2、Nrf2、Lc3、p62的表达以及HepG2细胞中COX-2、Nrf2、Lc3、p62、Keap-1、HO-1的表达。分别用自噬抑制剂CQ和铁死亡抑制剂DFO(铁螯合剂去铁胺)Colforsin作用预保护再用沙蟾毒精处理HepG2细胞,观察HepG2细胞自噬和铁死亡指标变化。提取核蛋白,检测沙蟾毒精对HepG2细胞Nrf2核转位的影响。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Nrf2过表达稳转HepG2细胞株,观察沙蟾毒精对Nrf2过表达细胞氧化应激指标以及Nrf2、COX-2、HO-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沙蟾毒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以5-FU为阳性对照药,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沙蟾毒精和5-FU组能够抑制肿瘤生长,中剂量沙蟾毒精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HE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结果说明沙蟾毒精能够抑制BALB/c Nude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2.沙蟾毒精抑制HepG2细胞增殖以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CCK8检测沙蟾毒精对HepG2细胞的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沙蟾毒精诱导HepG2细胞铁死亡Western blot检测沙蟾毒精作用前后BALB/c Nude小鼠移植瘤和HepG2细胞铁死亡相关蛋白Nrf2、COX-2的表达,Nrf2、COX-2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移植瘤ACSL4的表达情况,从蛋白表达层面阐述了沙蟾毒精诱HepG2细胞发生了铁死亡。免疫组化检测还发现沙蟾毒精提高了小鼠移植瘤中4HNE水平,说明沙蟾毒精提高了小鼠移植瘤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接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沙蟾毒精处理后,HepG2细胞ROS和脂质ROS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T-SOD、GSH的含量下降,MDA含量上升,呈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沙蟾毒精作用前后的移植瘤组织和HepG2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学变化。铁死亡诱导剂DFO验证上述结果,发现DFO能够部分逆转沙蟾毒精导致的铁死亡相关蛋白变化和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沙蟾毒精诱导HepG2细胞自噬依赖性铁死亡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沙蟾毒精作用前后移植瘤和HepG2细胞自噬标志蛋白p62和Lc3的表达,p62表达下降,Lc3Ⅱ/Lc3Ⅰ值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p62的表达,结果表明沙蟾毒精诱导移植瘤细胞和HepG2细胞自噬。同时利用自噬抑制剂CQ对这一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Q部分逆转了沙蟾毒精诱导的HepG2细胞自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Q能够部分逆转沙蟾毒精导致的COX-2、Nrf2表达变化和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沙蟾毒精诱导HepG2细胞发生自噬依赖性铁死亡。5.Nrf2参与了沙蟾毒精诱导自噬依赖性铁死亡CQ处理的另一结果显示CQ能够部分逆转沙蟾毒精对p62-Keap1-Nrf2通路中Keap1、HO-1的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沙蟾毒精通过诱导自噬调控p62-Keap1-Nrf2通路;沙蟾毒精处理Nrf2过表达的HepG2细胞,结果显示,沙蟾毒精对Nrf2过表达的HepG2细胞氧化应激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沙蟾毒精通过调控p62-Keap1-Nrf2通路诱导铁死亡。结论沙蟾毒精通过诱导的自噬调控p62-Keap1-Nrf2通路促进了HepG2细胞自噬依赖性铁死亡。

疟原虫SERA及RON家族六种蛋白质肝素结合能力及作用机制的初步分析

疟原虫是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顶复门寄生原虫,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疟疾。恶性疟原虫广泛流行于西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发达国家,是疟原虫中致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疟疾的致死率在发达国家也可达到1%。患者体温反复升高,伴有贫血、脑水肿、呼吸困难等其他症状,严重时会死亡,极大危害公共安全。疟原虫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迅速且复杂,包括黏附宿主细胞、构建移动连接、形成纳虫空泡等过程,其中表面抗原、微线体蛋白和棒状体蛋白等与入侵有关的蛋白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糖胺聚糖(如硫化肝素/肝素)分布于人体各种细胞表面,且可以与包括疟原虫肝素结合蛋白在内的入侵相关蛋白发生一系列反应。疟原虫的肝素结合蛋白质在入侵过程中不仅结合糖胺聚糖还会与红细胞膜蛋白相互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是疟原虫丝氨酸重复抗原(SERA)及棒状体颈部蛋白(RON)家族的部分蛋白(Pf SERA5与Pf RON3)已经被证实具有肝素结合能力且介导虫体入侵宿主细胞。本课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恶性疟原虫Pf SERA1、Pf SERA2、Pf SERA3、Pf SERA4及夏氏疟原虫的Pch SERA3、Pch RON3与Pf SERA5、PGDC-0973采购f RON3含有相似氨基酸结构,因此,本研究对恶性疟原虫及夏氏疟原虫的这六种蛋白质的肝素结合能力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设计了PfSERA1、PfSERA2、PfSERA3、Pf SERA4、Pch SERA3和Pch RON3核苷酸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以扩增目的基因。将六个基因片段与p GEX-4T-1表达载体连接后转入表达感受态细胞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并纯化GST标签重组蛋白质。重组蛋白质用于肝素结合试验、肝素竞争抑制试验,结果证PCI-32765明六个重组蛋白质均能特异性结合肝素;通过红细胞黏附试验发现六种蛋白质均与红细胞结合。最后通过模拟计算Malaria immunity预测肝素结合蛋白质分别与肝素和红细胞膜蛋白之间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方式和作用位点等。通过Megadock 4.0对六种蛋白质与肝素进行分子对接,发现Pf SERA1与肝素间形成16个氢键,Pf SERA2与肝素间形成14个氢键,Pf SERA3与肝素间形成22个氢键,Pf SERA4与肝素间形成12个氢键,Pch SERA3与肝素间形成17个氢键,Pch RON3与肝素间形成18个氢键;通过Megadock 4.0进行人红细胞膜蛋白与恶性疟原虫四个蛋白质的虚拟筛选,发现Pf SERA1潜在的红细胞结合靶点为ENT1、ENBT1、AP2B1;Pf SERA2潜在的红细胞结合靶点为RHCE、ABCB6、ENBT1;Pf SERA3潜在的红细胞结合靶点为ENT1、SLC2A1、ENBT1;Pf SERA4潜在的红细胞结合靶点为ENT1、ABCB6、ENBT1。以上试验为肝素结合蛋白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发或不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PBC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T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纳入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BC患者152例。比较单纯PBC、PBC并发AIH(PVorinostatBC-AIH)、PBC并发SS(PBC-SS)临床资料,分析预后。结果 152例PBC中,单纯PBC 104例(68.4%)、PBC-AIH 11例(7.2%)、PBC-SS 24例(15.8%)、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2.0%)、系统性红斑狼疮、Graves病、AIH+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各2例(1.3%)及SS+类风湿性关节炎、SS+系统性红斑狼疮、SS+Graves病、AIH+SS+类风湿性关节炎各1例(0.6%)。单纯PBC、PBC-AIH患者PT为12.0(11.1,13.9)s、12.8(11.7,17.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BC、PBC-AIH患者ANA阳性为55例(52.9%)、9例(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BC患者WBC、Hb、Alb及HDL为4.5(3.4,6.2)×10~9/L、114.2(106.1,128.4)g/L、34.6(29.8,38.7)g/L及1.1(1.0,1.5)mmol/L,PBC-SS患者为3.2(2.6,4.2)×10~9/L、AZD9291111.2(79.8,117.0)g/L、33.3(28.2,36.5)g/L及0.9(0.5,1.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BC、PBC-AIH及PBC-S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2.0、58.5和50.0个月(P<0.05)。单纯PBC患者5年生存率(80.8%)高于PBC-AIH(7/11例)、PBC-SS患者(58.3%)(P<0.05)。结论 AIH是PBC患者肝脏共病中最常见的,而SS是最常见的肝外合并症,PBC并发ATD将影响患者临床预后。

18F-FDG PET/CT显像与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肺癌在全球范围内属于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肿瘤类型。在组织病理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最为常见。近年来分子驱动靶向治疗相关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靶向治疗前确定EGFR突变CB-839体内实验剂量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常规组织活检受活检部位及患者自身等因素影响可显著影响检测结果,存在局限性。有学者提出使用18F-FDG PET/CT辅助预测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具有无创、高效、准确性高等优势,但相关结论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研究18F-FDG PET/CT显像与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以更全面的了解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从而有效指导临床。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与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EGFR基因突变与PET/CT代谢指标的关系,为18F-FDG PET/CT显像应用于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预测、selleck NMR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患者的预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NSCLC患者215例:已经进行过18F-FDG PET/CT显像检查;检查后一月内行肺癌切除手术。在215例NSCLC患者中选取既往无肿瘤病史、在术前未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辅助治疗,在术后已进行EGFR基因检测,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NSCLC患者78例。收集这78例NSCLC患者EGFR基因检测结果和的临床资料,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最后根据EGFR基因是否突变将其分为野生型组(A组)与突变型组(B组)。调取78例NSCLC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的原始图像资料,在AW4.6工作站上使用PETVCAR自动测定病灶的代谢指标:SUVmax、SUVmean、SUVpeak、MTV、TLG值,对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EGFR突变多因素分析;ROC曲线分析代谢参数SUVmax、SUVmean、SUVpeak、MTV、TLG预测NSCLC EGFR突变的价值,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1.比较野生型组(A组)和突变型组(B组)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临床分期、TNM分期等临床信息,除性别、吸烟史、TNM分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野生型组(A组)相比,突变型组(B组)SUVmax、SUVpeak、MTV、TLG显著降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野生型组(A组)相比,突变型组(B组)SUVmean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吸烟史、TNM分期、SUVmax、SUVpeak、MTV、TLG与EGFR基因突变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TNM分期、低SUVmax、低SUVpeak、低MTV、低TLG是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4.ROC曲线结果显示,SUVmax、SUVpeak、MTV、TLG各18F-FDGPET/CT参数ROC曲线P值均<0.05。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死亡患者与幸存患者的SUVmax、SUVpeak、MTV、TL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NSCLC患者,EGmedical auditFR突变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中SUVmax、SUVpeak、MTV、TLG具有相关性,SUVmax、SUVpeak、MTV、TLG较低值的病灶更倾向于EGFR突变型,其对EGFR突变状态具有一定的独立预测价值。

子宫内膜癌POLE突变型及其他相关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索POLE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的热点突变位置,探讨POLE热点突变及其他相关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构建模型预测不同基因突变时的子宫内膜癌预后情况。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21年3月经由北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初诊为子宫内膜癌(EC),并且诊刮后均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癌组织病理样本191例,定制子宫内膜癌相关突变基因芯片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参考TCGA、COSMIC等数据库和有关文献中EC相关突变基因,共筛选出212个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包括POLE、PTEN、ARID1A、PIK3CA、PIK3R1、ATM、BRCA2、CTCF、MSH2、TP53、ERBB2等),对获取的数据进行SNV/INDEL危险性评分以排除未知意义的突AZD9291变(VUS),统计包括POLE热点突变(P286R、V411L、S297F、A456P、S459F、L424I、S297P、M444K、A465F)与非热点突变在内的常见基因突变情况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索POLE突变的新发致病性位点。对队列中的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依据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n=23)和未死亡组(n=168),运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统计常见基因突变和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对总生存期(OS)的影响,选择具有OS影响趋势的基因(TP53、ERBB2)及临床指标纳入后续研究,探讨POLE基因不同突变类型及TP53、ERBB2基因突变时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基因突变和不同临床指征时生存时间的差异,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并评估其价值。结果:191例患者均检测到相关突变,共检出153种突变基因,其中POLE突变76例(39.79%,76/191);POLE突变中发生已知热点突变或致病性突变的17例(8.9%,17/191):V411L 7例、P286R 4例、S297F 3例、A456P 1例、M444K 1例、A465F 1例;VUS 59例(30.89%,59/191),其中核酸外切酶结构域突变(EDM)(外显子exon9-14)3例:(1)一例exon9发生碱基G插入,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2)另一例exon11碱基缺失,导致氨基酸366-369之间缺失(366_369del);(3)第三例分别在exon12发生碱基G被A取代,引起第376位丙氨酸被苏氨酸替代(A376T),和exon13编码区碱基A取代G,引起第411位缬氨酸被甲硫氨酸替代(V411M)。各软件预测的SNV/INDEL危险性评分结果显示:366_369del、A376T、V411M均为致病性变异。除POLE外突变率前10个基因分别为PTEN、PIK3CA、ARID1A、PIK3R1、CTCF、TP53、BRCAAutoimmune retinopathy2、ATM、ERBB2、MSH2。与未死亡组相比,死亡组年龄较大、更易发生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更高、TP53和ERBB2基因突变更多见(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临床分期Ⅲ/Ⅳ期、TP53突变、ERBB2突变是子宫内膜癌术后生存期短的独立危MG132分子式险因素(P<0.05)。POLE热点突变组无死亡结局事件发生,但与良好预后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较高的组织学分级(FIGO 3级)和更少的脉管侵犯(P<0.05),与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浸润肌层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关联(P>0.05),POLE VUS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与POLE野生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年龄、临床分期、TP53突变、ERBB2突变构建EC预后预测模型,经检验该模型C-INDEX:0.849(95%CI:0.762-0.936),有较好的区分度,并且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的校准曲线都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POLE核酸外切酶结构域内的366_369del、A376T、V411M突变是子宫内膜癌新的POLE致病突变位点。TP53基因突变、ERBB2基因突变、年龄、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将年龄、临床分期和TP53、ERBB2基因突变状态构建的子宫内膜癌预后预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应用价值,或能为非POLE超突变型EC提供较为准确的预后判断。

子痫前期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PTE)孕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危重症孕妇救护中心治疗的27例PE并发急性PTE孕妇为研究对象,按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分为中高危组(n=10)和低危组(n=17),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母婴结局。结果:(1Elexacaftor价格)27例PE合并急性PTE的孕妇,其中重度Biophilia hypothesisPE患者18例(66.7%),超声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40.7%),发生于产后26例(96.3%),其中剖宫产后25例;(2)27例患者D-二聚体均不同程度升高,平均4.10(2.69,5.87)mg/L,所有患者均存在低氧血症,平均动脉血氧分压(PaO_2)为59.63±13.29 mmHg, N-末端脑钠肽前体升高17例(63.0%);(3)中高危组PaO_2较低危组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Raf抑制剂_2)、血乳酸、N-末端脑钠肽前体、血小板分布宽度、D-二聚体较低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7例PE合并急性PTE低危患者经氧疗、抗凝治疗,无孕妇死亡。10例中高危患者,经抗凝、高级生命支持、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治疗,死亡4例,总死亡率14.8%。23例产妇产后42天随访,21例血压降至正常,15例行心脏彩超、血气分析复查均未见异常。分娩的25例新生儿其中早产14例(56.0%),低体重儿13例(52.0%),围产儿死亡3例(12.0%)。结论:PE合并中高风险PTE更容易导致孕妇死亡,血气分析中PaCO_2、血乳酸,以及心脏生物学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在PTE危险度分层中具有指导价值,针对PE合并PTE应采取以抗凝治疗为主的综合救治措施。

子痫前期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PTE)孕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危重症孕妇救护中心治疗的27例PE并发急性PTE孕妇为研究对象,按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分为中高危组(n=10)和低危组(n=17),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母婴结局。结果:(1Elexacaftor价格)27例PE合并急性PTE的孕妇,其中重度Biophilia hypothesisPE患者18例(66.7%),超声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40.7%),发生于产后26例(96.3%),其中剖宫产后25例;(2)27例患者D-二聚体均不同程度升高,平均4.10(2.69,5.87)mg/L,所有患者均存在低氧血症,平均动脉血氧分压(PaO_2)为59.63±13.29 mmHg, N-末端脑钠肽前体升高17例(63.0%);(3)中高危组PaO_2较低危组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Raf抑制剂_2)、血乳酸、N-末端脑钠肽前体、血小板分布宽度、D-二聚体较低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7例PE合并急性PTE低危患者经氧疗、抗凝治疗,无孕妇死亡。10例中高危患者,经抗凝、高级生命支持、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治疗,死亡4例,总死亡率14.8%。23例产妇产后42天随访,21例血压降至正常,15例行心脏彩超、血气分析复查均未见异常。分娩的25例新生儿其中早产14例(56.0%),低体重儿13例(52.0%),围产儿死亡3例(12.0%)。结论:PE合并中高风险PTE更容易导致孕妇死亡,血气分析中PaCO_2、血乳酸,以及心脏生物学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在PTE危险度分层中具有指导价值,针对PE合并PTE应采取以抗凝治疗为主的综合救治措施。

小檗碱通过调节KEAP1/Nrf2/FOXO3A信号通路减轻造影剂肾病

目的 探讨小檗碱减轻造影剂肾病(CIN)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小檗碱组(B组)、CIN模型组(C组)、小檗碱治疗组(D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E组)。检测大鼠SCr和BUN水平,HE染色评估肾小管损伤情况,测定肾脏组织中谷胱甘肽(GSH)Enasidenib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肾脏组织线粒体损伤,TUNEL染色评估肾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2相关因子2(Nrf2)和叉头蛋next steps in adoptive immunotherapy白O3A(FOXO3A)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LC7A11、GPX4、Nrf2和FOXO3A的表达。结果 C组SCr和BUN水平、肾脏细胞凋亡、肾小管损伤组织学评分高于A组和B组(P<0.0此网站1);而D组和E组SCr和BUN水平、肾脏细胞凋亡、肾小管损伤组织学评分低于C组(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肾小管闭塞,并伴随大量肾小管结构破坏和溶解,细胞内可见空泡样变性;D组肾小管结构较少被破坏,细胞空泡样变性减少。C组GSH含量少于A组(P<0.05);而D组GSH含量高于C组(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C组线粒体体积缩小、膜密度增高、嵴数量减少,而D组和E组线粒体形态、嵴数量得到恢复,线粒体体积趋于正常,并可见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C组GPX4、Bcl-2和FOXO3A蛋白表达低于A组和B组(P<0.01);与C组相比,D组Bcl-2、GPX4、SLC7A11、Nrf2和FOXO3A蛋白表达增加,KEAP1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小檗碱通过促进KEAP1/Nrf2/FOXO3A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铁死亡,进而减轻碘佛醇诱导的大鼠CIN。

新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及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季节性流感病毒(Seasonal influenza virus)每年感染全球5%~15%的人口,导致约50万人死亡。近年来出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H5N1和H7N9,同样给人类造成致命威胁。此外,流感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共感染也会大大增加重症比例与死亡风险。因此,流感的防治依然是不可小觑的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迄今为止,已有三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批准上市,分别是M2离子通道阻滞剂、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抑制剂和核酸内切酶抑制剂。但随着各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严重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研发新型、高效、抗耐药性或具有新骨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神经氨酸酶和核酸内切酶分别在流感病毒的传播和mRNA转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在A型和B型流感病毒中高度保守,是药物设计的理想靶标。本论文针对上市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巴洛沙韦存在的耐药性问题,一方面通过靶向神经氨酸酶的活性位点和150-cavity,采用多位点结合策略对奥司他韦C-5位氨基进行修饰,设计并合成了五个系列新型奥司他韦衍生物;另一方面通过靶向核酸内切酶,采用“优势骨架再定位”策略,设计并合成了一个系列具有新骨架的核酸内切酶抑制剂。一、新型含苄氧基苄基类奥司他韦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基于对奥司他韦羧酸(Oseltamivir carboxylic acid,OSC)与NA复合晶体结构的分析,发现 OSC 的 C-5 位氨基朝向由 Glu119、Leu134、Ile117、Va1116、Phe115、Ala138、Glu136、Arg156和Asp151等氨基酸残基构成的150-cavity。本章以OSC为先导化合物,根据150-cavity中氨基酸残基的分布特征及课题组前期对150-cavity探索所获的构效关系,综合运用多位点结合、生物电子等排等策略,保留靶向入口区域的苄基优势片段,通过在苄基对位引入结构多样性的取代基,充分探索150-cavity中间区域和底部区域的优势基团,设计并合成了系列I共39个新型含苄氧基苄基类奥司他韦衍生物。体外抑酶活性结果显示,除化合物I-21c、I-27c和I-28c外,其余化合物均为group-1 NAs选择性抑制剂,它们对野生型(H1N1和H5N1)和突变型(H5N1-H274Y)NAs表现出中等到优异的抑制活性。其中,I-5c对H1N1、H5N1和H5N1-H274Y NAs的抑制活性最为突出,其IC50值分别为0.3、0.09和0.3 μM,略弱于或优于OSC(H1N1,IC50=0.01 μM;H5N1,IC50=0.03 μM;H5N1-H274Y,IC50=1.6 μM)。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I-5c 对 H1N1(EC50=0.07 μM)和 H5N1(EC50=1.0 μM)的抑制活性与 OSC(H1N1,EC50=0.06μM;H5N1,EC50=0.8 μM)相当,且无细胞毒性(CEFs,CC50>200μM;MDCK,CC50>250μM)。分子对接表明,I-5c具有与OSC相似的作用模式,新引入的4-(3-甲氧基苄氧基)苄基伸向150-cavity,其末端甲氧基与保守氨基酸残基Asp151形成新的氢键。此外,理化性质预测结果表明,Ⅰ-5c具有良好的类药性。总之,鉴于Ⅰ-5c的高效抗耐药性特征,可作为先导化合物供进一步优化。二、新型含硼酸类奥司他韦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化合物Ⅰ-5c与NA的作用模式表明,形成额外氢键作用可显著提升化合物的抗耐药性。本章第一节以Ⅰ-5c为先导化合物,采用生物电子等排策略将其末端甲氧基替换为含丰富氢键供受体的取代基,设计并合成了系列ⅡA共18个新型奥司他韦衍生物。基于系列ⅡA的活性结果,发现含4-(3-硼酸苄氧基)苄基取代的化合物ⅡA-2c的活性最佳,其末端硼酸可与N1-H274Y的150-cavity中Glnl36和Val149形成多重氢键。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其活性,本章第二节以ⅡA-2c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末端硼酸取代的苯环,获悉更多采用多样化导向的结构修饰和分子杂合策略分别对其连接linker和连接苯环进行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并合成了系列ⅡB共35个新型含硼酸类奥司他韦衍生物。体外抑酶活性结果显示,系列ⅡA对野生型(H1N1、H5N1和H5N8)NAs具有中等到较弱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ⅡA-2c、ⅡA-3c、ⅡA-12c、ⅡA-14c和ⅡA-17c)对H5N1-H274Y NA表现出与OSC相当或更高的抑制活性,尤其是ⅡA-2c的抑制活性比OSC提高近4倍。在系列ⅡB中,对连接linker修饰的化合物抑酶活性急剧下降,而对连接苯环修饰的化合物表现出中等到强效的抑制活性。其中,ⅡB-26c~ⅡB-35c(IC50=0.007~32.6 μM)对野生型(H1N1、H5N1 和 H5N8)和突变型(H5N1-H274Y 和 H1N1-H274Y)NAs表现出相当于或优于OSC(IC50=0.06~55.2 μM)的抑制活性。值得一提的是,化合物ⅡB-27c对两种突变型NAs的抑制活性分别是OSC的78.9和3.5倍,ⅡB-33c 分别是 OSC 的 74.6 和1.6 倍。同时,ⅡB-27c(EC50=0.008~1.3 μM)和 ⅡB-33c(EC50=0.008~5.4 μM)对H5N1、H5N8和H1N1的抗病毒活性强于或相当于OSC(EC50=0.06~8.6 μM)。此外,ⅡB-27c和ⅡB-33c在H5N1和H5N8病毒感染的鸡胚模型中表现出与OSC相当或略高的鸡胚保护作用。初步成药性评价显示,ⅡB-27c和ⅡB-33c在人血浆和人肝微粒体中具有与OSC相当的稳定性;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中,它们表现出中等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综上,本研究拓展了适配于NAs 150-cavity的结构类型,通过结构优化得到体外和体内活性优异的先导化合物ⅡB-27c和ⅡB-33c,值得进一步研究。三、新型含环烷烃类奥司他韦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本章在上一章研究的基础上,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联苯类奥司他韦衍生物JMC20I为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提高其活性并改善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探讨。首先,采用多位点结合、生物电子等排等策略,将JMC20I末端苯环替换为环烷烃或含环烷烃的稠环,通过提高化合物的Fsp3值来改善其理化性质,设计并合成了系列ⅢA共25个新型奥司他韦衍生物。基于系列ⅢA的NA抑制活性,以ⅢA-4c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环戊烯优势片段,采用分子杂合策略,对连接苯环进行精细的结构修饰,通过占据150-cavity更多的化学空间来提高其活性,设计并合成了系列ⅢB共14个新型奥司他韦衍生物。在系列ⅢA化合物中,ⅢA-4c的抑酶活性最佳,对H1N1、H5N1、H5N8和H5N1-H275YNAs(IC50=0.4~4.1 μM)的抑制活性与 JMC20I(IC50=0.3~4.9 μM)相当。在系列ⅢB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ⅢB-2c(IC50=0.03~0.3 μM)对野生型H1N1、H5N1和H5N8NAs的抑制活性相当于或优于OSC(IC50=0.05~0.07 μM)和JMC20I(IC50=0.3~0.7 μM)。尤其是,ⅢB-2c对突变型H5N1-H274Y和H1N1-H274YNAs的抑制活性分别是OSC的62.7和5.0倍,是JMC20I的7.7和4.4倍。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ⅢBinfections: pneumonia-2c(EC50=0.2~2.3 μM)对 H1N1、H5N1 和 H5N8 表现出与 OSC(EC50=0.06~12.3μM)相当或更高的抗病毒活性,且没有细胞毒性(CEFs,CC50>200 μM;MDCK,CC50>250μM)。此外,在H5N1和H5N8病毒感染的鸡胚模型中,ⅢB-2c具有优于OSC的鸡胚保护作用。分子对接阐明了 ⅢB-2c与NAs的结合模式并合理解释了构效关系。初步的成药性预测表明,ⅢB-2c具有比OSC更优的理化性质和ADMET性质。综上所述,ⅢB-2c是具有研究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四、新型吡啶并嘧啶酮类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唯一上市的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巴洛沙韦已报道了耐药突变株(PAI38T/M),其他结构类型的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存在骨架种类少、透膜性差等问题。本章根据现有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的药效团特征,基于核酸内切酶与HIV-1整合酶、HIV-1 RNase H和HCVNS5B聚合酶活性位点的序列同源性,采用“优势骨架再定位”策略,将课题组前期在HIV-1整合酶/RNase H双靶标抑制剂中证明的吡啶并嘧啶酮优势骨架作为核酸内切酶金属离子螯合骨架,同时采用分子杂合策略,引入巴洛沙韦衍生物中优势的疏水性片段,设计并合成了 19个吡啶并嘧啶酮类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在CEFs中均无细胞毒性(CC50>200 μM)。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在50 μM浓度下,化合物Ⅳ-5k、Ⅳ-5p和Ⅳ-5q对H5N1和H5N8病毒表现出与OSC和利巴韦林相当的抑制率,但弱于BXA。进一步测试它们的EC50 值发现,化合物 Ⅳ-5k(H5N1,EC50=17.2 μM;H5N8,EC50=31.6μM)对这两种病毒具有中等的抗病毒活性,与利巴韦林相当或弱于利巴韦林(H5N1,EC50=11.0 μM;H5N8,EC50=5.1μM)。令人意外的是,Ⅳ-5k(IC50=3.6 μM)在体外抑制PAN的活性优于BXA(IC50=10.5 μM)。分子对接显示,Ⅳ-5k与BXA具有相似的结合模式,分子中吡啶并嘧啶酮骨架螯合二价金属离子,4,4′-二甲氧基二苯胺延伸到两个疏水口袋,与设计理念相符。总之,Ⅳ-5k为具有新骨架的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结构基础。总体而言,本论文基于流感病毒对目前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产生的日益严重的耐药性问题,针对神经氨酸酶和核酸内切酶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基于靶标结构的药物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mg510.html设计理念指导下,一方面综合运用多位点结合和生物电子等排策略,设计并合成了五个系列靶向活性位点和150-cavity的新型奥司他韦衍生物。经酶水平、细胞水平、鸡胚体内活性测试,以及人血浆和肝微粒体稳定性、大鼠药代动力学实验等,发现了3个分别含2-甲基-4-(3-硼酸苄氧基)苄基、2-氯-4-(3-硼酸苄氧基)苄基和3-氟-4-环戊烯苄基取代的奥司他韦衍生物,具有优异的抗耐药性和良好的理化性质。另一方面,通过“优势骨架再定位”和分子杂合策略,发现了一个系列具有全新结构的吡啶并嘧啶酮类核酸内切酶抑制剂,为后续抗流感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