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死亡相关lncRNAs的卵巢癌预后模型构建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NSC 119875抑制剂)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且OC患者5年生存率仅约为25~35%。因此,寻找可预测OC预后生存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价值。已有研究证实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密切参与调控OC发生发展。近年来,一种新型细胞死亡途径—铜死亡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显著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然而,铜死亡相关lncRNAs在OC中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构建铜死亡相关lncRNAs的OC风险预后模型,并分析治疗OC患者的潜在候选药物。方法:1.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GTEx数据库,获取临床信息完善的卵巢癌患者样本和正常人卵巢组织(Ctrl)样本的RNA-seq数据;文献检索获得的铜死亡相关基因与样本数据集的lncRNAs进行共表达分析,鉴定铜死亡相关lncRNAs,鉴定标准为相关系数|cor|>0.4,P<0.001。采用基因差异分析筛选出在OC患者中显著性差异表达的lncRNAs用于后续分析。2.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有预后价值的铜死亡相关lncRNAs;并采用Lasso-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最优的铜死亡相关lncRNAs风险预后模型并对OC患者进行风险评分。3.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比较风险评分和年龄、肿瘤等级、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在OC患者中的独立预后价值。4.运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高风险与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同时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预后,并通过校准曲线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进行验证。5.采用GSEA富集分析探索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间基因富集情况。6.利用“p RRophetic”R包对高、低风险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1.基于TCGA及GTEx数据库获取376例卵巢癌患者样本和88例正常人卵巢组织样本的RNA-seq数据以及临床信息,结合文献检索的铜死亡基因与样本中的lnc RNA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筛选出657个与铜死亡基因相关的lncRNAs(|cor|>0.4,P<0.001)。并进一步采用DESeq2及edge R两种算法分别进行差异分析,取交集筛选出201个在OC中显著性差异表达的铜死亡相关lncRNAs(|log_2FC|>2,P<0.05)。2.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11个与O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相关的铜死亡相关lncRNAs(P<0.05)。采用Lasso分析联合多因素Cox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和构建,最终筛选出包括LEMD1-AS1、ZNF503-AS2、AC005562.1、FAM27E3、PPP3CB-AS1、FAM157C在内的6个具有最佳预后价值的铜死亡相关lncRNAs用于构建OC风险预后模型,其中FAM157C和AC005562.1为风险比率HR>1的危险因子(P<0.05),LEMD1-AS1、ZNF503-AS2、FAM27E3和PPP3CB-AS1为HR<1的保护因子(P<0.05)。3.单因素、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评分是O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P<0.001)。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风险预后模型可以有效区分高、低风险人群生存状态(P<0.001);ROC曲线分析比较风险评分、肿瘤等级、年龄和分期的AUC值,其结果分别为0.751,0.544,0.711,0.626,表明与现有临床病理因素相比,风险评分具有更高的预后价值。并且在训练组(n_(train)=188)、验证组(n_(test)=188)和所有样本组(n_(total)=376)中,风险评分的1、3、5年生存率ROC曲线下面积值均大于0.6,表明所构建的风险预后模型对患者生存预后具备较好的预测能力。4.GSEA结果显示,在高风险患者中主要富集到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NK细胞Nirogacestat介导的细胞毒性等免疫相关通路。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高风险组OC患者中达沙替尼、Lck抑制剂A-77004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CGP-604747、DCLK1多靶点抑制剂XMD8-85等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_(50))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01),提示上述化合物在高风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地临床响应。而在低风险组患者中β连环蛋白抑制剂FH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535、泛Raf激酶抑制剂AZ628、JNK抑制剂JNK-9L、p38 MAPK抑制剂TAK-715等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_(50))显著低于高风险组(P<0.001),提示上述化合物在低风险患者群体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潜力。结论: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一种新型铜死亡相关基因lncRNAs风险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OC患者的预后,并筛选出用于治疗不同风险OC患者的潜在候选药物。

长链非编码RNA与牙周炎

背景: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牙周炎的发病过程有重要作用,包括免疫反应过程及细胞(牙周膜干细胞、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功能,人们试图通过调控lnc RNA表达水平来实现对牙周炎症的调控及牙周组织的再生。目的:就lnc RNA在牙周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望更好地推进lnc RNA在牙周炎的研究。方法:第一作者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建库到2023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以“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牙周炎,牙周,免疫,炎症,牙周膜干细胞,破骨细胞,成骨分化,骨吸收,骨形成,复发,缺氧,氧化应激,静态机械应变”为中文检索词;“lnc RNA,periodontitis,periodontal,immunity,inflammation,periodontalmembranestemcells,osteoclasts,osteogenicdifferentiation,bone resorption,bone formation,recurrence,hypoxia,oxidative stress,staTofacitinib价格tic mechanical strain”为英文检索词,阅读每篇文献的文题、摘要进行初筛,最终筛选出87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1)牙周致病菌刺激机体导致免疫效应失衡引发炎症反应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lnc RNA参与其调控机制。(2)lnc RNA对炎性环境的牙周膜细胞主要参与了促炎的调控,对于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ce RNA机制进行调控,为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于B细胞及巨噬细胞,lnc RNA在牙周炎中可调控其亚群的浸润、细胞活性和功能发挥。(3)lnc RNA参与牙周炎相关免疫反应主要在Toll样受体与NOD样受体两种模式识别受体与核因子κB途径这一信号通路发挥作用。(4)探究lnc RNA是否可作为牙周炎生物学标志在牙周炎的诊断及预后复发问题上有很大价值。(5)已有动物实验证实了可以通过调控lnc RNA的表达水平来逆转lnc RNA在牙周炎的作用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其对牙周炎的免疫治疗研究有很大价值。(6)Lnc RNA对于牙周膜干细胞的调控Repeat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主要通过内源性竞争机制及各种信号通路实现,且其作用获悉更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炎性环境、机械应变及缺氧和氧化应激等,通过这些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机制的研究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对老年BPH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prostate,HoLEP)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大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6例。A组给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B组给予HoLEP。比较两组术前、术MAPK抑制剂后1个月相关指标、前列腺症状、生命质量及并发症分级。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水平均提高,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均下降,B组Qmax水平高于A组,前列腺体积及PSA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评分降低,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QLICD-BPH)评分升高,B组INavitoclax化学结构PSS评分低于A组,QLICD-BPH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Ⅱ级及Ⅳ级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fetal genetic program.05)。结论:HoLEP能够增加老年BPH患者Qmax,缩小其前列腺体积,缓解患者前列腺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同时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急性胰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单纯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统计两组临床特征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症状、是否合并高脂血症、是否合并脂肪肝及是否合并胆结石。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重症胰腺炎将急性胰腺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重症组及非重症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血钙(Ca)、血淀粉酶(Repeated infectionAMY)、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VX-445供应商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年龄小于对照组,BMI高于对照组,合并高脂血症、脂肪肝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腹痛、恶心呕吐、合并胆结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21例发生重症胰腺炎。重症组HbA1c、PCT、CRP>200 mg/L患者比例、NLR及PLR均高于非重症组,而ALB及Ca低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TC、TG、HDL-C、LDL-C、AM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bA1c、NLR及PLR为AP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AP患者年龄较小,体型较胖E7080核磁,易并发高脂血症、脂肪肝;高HbA1c、NLR及PLR易致重症胰腺炎的发生,临床应早期识别干预。

低分子肝素对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1年6月于松滋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2例,采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taurosporine.html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氧化、抗炎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2组均治疗7 d。比较2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治疗7 d后,2组患者hs-CRPAZD6738及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PT及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P=0.554)。结biofortified eggs论 低分子肝素可降低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其高凝状态。

NBI技术联合卢戈氏染色在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immediate weightbearing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技术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宝丰县人民医院164例经胃镜检查疑似食道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NBI技术及卢戈氏染色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及联合检查对食道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NBI检查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与NBI检查结果的selleckchem BYL719关系。结果 与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对食道癌诊断灵敏度90.79%(69/76)、准确度93.29%(153/164)较高,漏诊率9.21%(7/76)较低(P<0.05);与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对癌前病变诊断灵敏度89.06%(57/64)、准确度93.90%(154/164)较高,漏诊率10.94%(7/64)较低(P<0.05);NBI检查食道癌中IPCLⅤ型占83.64%,轻中度非典型增生中IPCLⅢ型占66.67%,重度非典型增生中IPCLⅣ型占81.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IPCLⅣ型占75.00%,炎症中IPCLⅡ型占88.33%。结论 NBI技术联合卢戈氏染色对于食道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可结合患者IPCL分型进行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购买diABZI STING agonist率。

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输注效果的分析

目的 分析昆明医科ZD1839临床试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7例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探究血小板抗体对临床输注效果的影响,为血小板抗体检测的运用价值提供依据,确保血小板的输注更有效、更安全。方法 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从申请备血或输血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收集937例患者的标本,并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LIS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1)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3.23%,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和输血的次数有关;(2)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15.95%VS. 10.57%,P <0.05);(3)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内科患者高于外科患者(16.31%VS. 3.88%,P <0.05),其中内科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排前3的科室分别是血液科、急诊科、ICU(19.07%VS. 18.42%VS.16.95%);(4)对于血液内科患者,化疗的次数、联合使用2类以上化疗药物、既往输注血小板的次数与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显著相关(P <0.05);(5)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 genital tract immunity<0.05);(6)血小板抗体中的HLA抗体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中的检出率高达67.85%(19/28)。结论 (1)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影响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MC3研究购买因素包括:血小板输注次数、女性孕产史、化疗病人化疗次数、化疗药物使用情况;(2)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调查研究,血液系统疾病及化疗患者输血疗效评估、输血策略制定、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运用价值;(3)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能使血小板输注更有效。

112例围产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目的:统计我科近期围产期VTE的发病率和疾病特征,研究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研究资料与方法:统计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产科住院且诊断为VTE的围产期患者(共计112例)分析疾病发病率、临床特征,以产后1周内发生VTE的患者(共计109例)为病例组,并随机抽取同时期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分娩患者共计198例为对照组,寻找围产期VTE高危因素,评估各个高危因素对VTE的预测价值,为预防与诊治提供参考。结果:1.2018年5月-2021年12月我院围产期VTE患者新发生112例,发病率为8.76‰。其中于产前发生VTE患者3例,于分娩后至产后1周内发生VTE的患者109例,分娩前后发病率分别为:0.23‰、8.53‰。其中102例为IDDVT,且右下肢IDDVT略多于左下肢IDDVT,2例PDVT,7例PE,1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90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且全部为IDDVTimplant-related infections,无症状的VTE患者发病率为:7.04‰;有症状的VTE患者发病率为:1.72‰。分娩后第1日发现的VTE事件最多,为48.2%。86.6%的患者于分娩后3日内发现VTE形成。2.我院有症状的VTE患者发病率接近既往西方发达国家VTE高值,IDDVT构成比高于既往研究。3.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前BMI、手术史、家族史、年龄≥35岁、凝SAG molecular weight血酶时间(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HB)、分娩时孕周、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分娩、分娩时与分娩后输注红细胞量、输血例数、分娩时出血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4.年龄、孕前BMI、凝血酶时间(TT)、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分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为围产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为1.081、1.087、1.215、3.866、7.837、3.001、4.257。其中年龄、孕前BMI、凝血酶时间、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分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其AUC值分别为0.633、0.597、0.614、0.625、0.623、0.599,产后出血预测价值较低(P>0.05),上述因素联合预测AUC值为0.805。年龄最佳截断值为32.5岁,其敏感度为56.9%,特异度为66.7%;孕前BMI最佳截断值为22.16,其敏感度为62.4%,特异度为58.1%;凝血酶时间最佳截断值为13.85s,其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39.9%。5.完善D-二聚体的患者中,D-二聚体是围产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为1.201。当D-二聚体值为3.155 ug/ml时,其约登指数最大,敏感度为72.5%,特异性为68.3%。6.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期VTE患者中,D-二聚体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525。当其值为3.595 ug/m L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0%。7.IDDVT组与非IDDVT组间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该期间我院围产期VTE发病率远高于既往研究结果,以产后1周内VTE发病率的升高为主。大多数VTE发生于分娩3天内且无明显临床表现,仅通过CUS筛查确诊。以IDDVT为主要类型,右下肢发病数量略多于左下肢,这与既往经验均不同。若于分娩后早期行双下肢CUS,可以起到早发现的效果。根据我科IDDVT对DVT的占比或可推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阻止部分患者向PDVT与PE的进展。2.许多危险因素均对围产期VTE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单个危险因素对围产期VTE诊断价值有限,多因素联合评估诊断价值更高。此次研究中,D-二聚体亦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或可纳入危险因素的评估之中。3.围产期患者出现下肢肿痛、胸闷、头痛等不适时,应尽快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于高龄、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分娩、早产、产后出血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加强宣教及VTE防治。4.当患者分娩前凝血酶时间≥13.85S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4.4%)。同时提示患者可能于分娩前便发生凝血状态的改变,而导致VTE的发生。5.在妊BMS-907351分子量娠期高血压患者中,产前D二聚体≥3.595 ug/m L是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或可作为妊高症患者VTE新的预测指标,临床上可对目标患者进行检验,起到早识别、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6.IDDVT的进展较难评估,如何预防IDDVT向PDVT及PE的进展是VTE治疗的关键,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GPX4介导铁死亡在上皮性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介导铁死亡在上皮性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CCK8技术medical ultrasound检测SKOV3细胞转染pcDNA3.lselleckchem-GPX4及pcDNA3.l-NC后在不同浓度DDP中的药物耐受性(IC50);对SKOV3/DDP细胞分别进行RSL3(2μg/ml)、RSL3(2μg/ml)+DDP(5μg/ml)和RSL3(2μg/ml)+DDP(5μg/ml)+Fer-l(lμmol/L)处理,以蛋白质印记技术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对SKOV3/DDP细胞转染pcDNA3.l-GPX4及pcDNA3.l-NC后分别进行RSL3(2μg/ml)+DDP (5μg/ml)和RSL3(2μg/ml)+DDP(5μg/ml)+Fer-l(lμmol/L)处理,测量荧光强度。结果:SKOV3(GPX4)细胞对DDP的IC50明显增高。分别进行RSL3和RSL3+DDP处理的SKOV3/DDP细胞中的xCT和GPX4下降;给Fer-l与DDP、RSL3同时处理时,SKOV3/DDP细胞中的xCT和GPX4逆转上升;与SKOV3/DDP(阴性对照)细胞相比,SKOV3/DDP(GPX4)细胞中的RSL3+DDP组和Fer-l+RSL3+DDP组荧光强度降低,以上组Wnt-C59小鼠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SKOV3/DDP(阴性对照)和SKOV3/DDP(GPX4)细胞中,Fer-l+RSL3+DDP组与RSL3+DDP组的荧光强度均降低(P<0.05)。结论:GPX4可以提高SKOV3细胞对于DDP的耐受性,且在上皮性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中可以靶向抑制铁死亡。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肝素剂量对术后出血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肝素剂量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为临床实践和合理实施个体化用药提供有力依据,减少心脏手术围Galunisertib化学结构术期出血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和术后转归。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实施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外科手术的成年患者共137例。将患者按首次公斤体重给予的肝素剂量分为三组:①低剂量组(初始肝素剂量<300 IU/kg,n=39);②中剂量组(初始肝素剂量300IU/kg~450IU/kg,n=50);③高剂量组(初始肝素剂量>450IU/kg,n=48);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胸腔引流量和围术期输血量等指标,详细记录一般资料、手术及预后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高剂量肝素患者术后出血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患者,高剂量组患者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术后输注新鲜血浆量增加(p<0.05)。组间两两相互比较得知,手术患者的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术中浓缩红细胞输注量及术后新鲜血浆量输注量: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术后输血人数比例和严重出血比例明显上升(p<0.05)。结论:术中高剂量肝素的使用会增加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也会提高对术中及术后血液制selleckchem LEE011品的输注需求,不利于病人的预后和转归。低剂量肝素较高剂量肝素相对安全,有利于改善患者疾病预hepatic tumor后和减轻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故术中避免使用高剂量肝素,积极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合理实施个体化用药,加强体外循环心脏手患者术围术期血液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