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每年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和损失。目前,肝癌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结合放化疗,然而目前的治疗措施下患者五年生存率仍然较低。肝癌的发展和转归是肝癌Affinity biosensors细胞与机体免疫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肝癌患者存在免疫耐受,以及基础肝病引起的慢性炎症,进一步增强了免疫逃逸,使癌细胞得以生长。CD8~+T淋巴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介质,调节CD8~+T细胞的反应一直是癌症免疫治疗的焦点。当CD8~+T细胞特异性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呈现的抗原肽时,它们能被激活并杀死肿瘤细胞。事实上,研究表明肿瘤已经发展出各种方法来限制抗原的识别从而造成免疫逃逸,因此探讨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对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癌症是一种疾病的集合,其特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生长异常和失控。约50%的肿瘤中存在p53突变,在肝癌中约有30%左右的患者发生p53突变。近年研究发现,p53突变参与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塑,成为肿瘤发生的免疫驱动因素。因此本课题旨在明确p53突变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并深入探讨p53突变与肝癌免疫逃逸的相关性,以及p53突变调控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具体机制,为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实验材料:人肝癌细胞系Hep3B和PLC/PRF/5、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1-6、C57BL/6小鼠、OT-Ⅰ小鼠和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2.实验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TCGA获取肝细胞癌临床数据、表达数据以及突变数据,表型信息按照p53突变以及野生进行分组,提取265例肝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用于后续统计分析。基于R环境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基因分析,使用GSEA软件进行富集分析。(2)细胞培养:培养人肝癌Hep3B和PLC/PRF/5细胞系。(3)病毒转染: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技术分别在Hep3B细胞系中转染PLVX作为对照组,转染过表达p53R249S作为实验组;在PLC细胞系中转染PLKO作为对照组,转染shp53即p53敲除作为实验组。构建稳定过表达p53R249S突变的Hepa1-6小鼠肝癌细胞及过表达OVA的Hepa1-6-p53R249S细胞。(4)MTT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5)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克隆集落形成能力。(6)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能力。(7)小鼠皮下成瘤实验:利用稳定过表达p53R249S突变的Hepa1-6小鼠肝癌细胞及过表达OVA的Hepa1-6-p53R249S细胞进行皮下成瘤,检测肿瘤大小、重量和体积。(8)小鼠肿瘤组织淋巴细胞提取:利用肿瘤组织消化液和密度离心法提取小鼠皮下瘤体中的淋巴细胞。(9)人外周血CD8~+T细胞提取: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随后利用磁珠分选和体外激活剂刺激得到CD8~+T细胞。(10)细胞共培养实验:将病毒转染后的人肝癌细胞与CD8~+T细胞共培养,用于后续流式分析;OT-Ⅰ小鼠CD8~+T细胞与Hepa1-6-OVA-p53R249S小鼠肝癌细胞共培养用于后续LDH杀伤实验。(11)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皮下瘤体中的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以及瘤体CD8~+T淋巴细胞中颗粒酶B、穿孔素STM2457化学结构水平;检测小鼠皮下瘤体中H2K的表达;检测肝癌细胞表面与胞内MHC-Ⅰ的表达;检测细胞共培养后CD8~+T数量及CD8~+T中颗粒酶B、穿孔素水平。(12)LDH杀伤实验:计算CD8~+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13)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皮下瘤体组织中CD8及H2K的蛋白表达水平。(14)免疫荧光:用于检测MHC-Ⅰ与LC3在细胞中共定位情况。(1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癌细胞中TAP1、TAP2、ERAP1、ERAP2、β2m、MHC-Ⅰ的m RNA水平;检测小鼠皮下瘤体组织中p53和H2K的m RNA水平。(16)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肝癌细胞中TAP1、TAP2、ERAP1、ERAP2、β2m、MHC-Ⅰ、LC3、p62、CDKN2A、BIRC5和SPHK1的蛋白水平;检测小鼠皮下瘤体组织中p53和H2K的蛋白水平。(17)透射电镜:用于观测自噬小体情况。(18)统计学分析:本实验所有数据使用软件SPSS 22.0完成统计,所有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展示,并且所有实验均完成三次独立重复实验。同时,本实验中的柱状图量化及折线图由Prism 9(Graph Pad Software)完成。正态分布资料两样本比较时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时,认为该数据具备统计学差异。3.实验方案:3.1肝癌细胞及组织中p53突变的临床意义(1)评估肝癌组织中p53突变情况,基于R4.1.2环境,对TCGA数据库中肝癌组织样本数据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对肝癌患者p53突变情况、p53突变的肝癌患者总生存期以及p53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肝癌组织中p53突变的临床意义。(2)应用慢病毒表达系统技术分别在Hep3B细胞系中转染PLVX作为对照组,转染过表达p53R249S作为实验组;在PLC细胞系中转染PLKO作为对照组,转染shp53即p53敲除作为实验组。随后通过MTT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细胞划痕实验等评估肝癌细胞中p53突变对于肝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明确肝癌细胞中p53突变的临床意义。(3)利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判断p53R249S突变对无免疫功能小鼠中的皮下成瘤效果,构建了稳定过表达p53R249S突变的Hepa1-6小鼠肝癌细胞。将1×10~6的Hepa1-6-PLVX细胞作为对照组以及Hepa1-6-p53R249S细胞作为实验组接种于小鼠皮下,在出现可见瘤体后每间隔2天记录瘤体生长情况。瘤体生长第21天后将小鼠脱颈处死并取出皮下瘤拍照称重。3.2 p53R249S突变导致CD8~+T细胞免疫杀伤能力减弱(1)评估肝癌组织中p53突变与肿瘤免疫相关通路的相关性,从TCGA获取肝细胞癌临床数据、表达数据以及突变数据,从突变数据获取p53突变情况,筛选肿瘤组织,肿瘤样本按照p53突变以及野生型进行分组,基于R环境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基因分析,使用GSEA软件进行免疫相关通路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2)评估p53R249S突变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将1×10~6的Hepa1-6-PLVX细胞以及Hepa1-6-p53R249S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成瘤后第21天从瘤体组织中提取了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瘤体里的CD45~+、CD3~+、CD8~+等免疫细胞浸润情况。(3)小鼠成瘤实验方法同上,利用体内中和抗体与免疫组化实验判断p53R249S突变促进瘤体生长依赖于CD8~+T细胞。(4)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a1-6-p53R249S小鼠皮下瘤体中CD8~+T细胞中的杀伤因子穿孔素与颗粒酶的表达情况。(5)利用磁珠分选技术提取CD8~+T细胞并刺激其分化成为成熟的T细胞后,与上述构建的人肝癌细胞系(p53R249S突变型肝癌细胞与p53空载的肝癌细胞相互对比)共培养,流式细胞术和LDH杀伤实验检测CD8~+T细胞的功能,判断p53R249S突变是否调控CD8~+T细胞的免疫杀伤功能。(6)采用OT-Ⅰ小鼠模型并构建了表达OVA的Hepa1-6-p53R249S细胞,探究p53R249S突变是否影响CD8~+T细胞介导的针对肿瘤细胞表面OVA特异性小肽的免疫应答;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LDH杀伤实验等验证p53R249S突变是否调控特异性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从而造成免疫识别杀伤减弱。3.3 p53R249S突变通过自噬途径影响免疫杀伤功能:(1)评估p53R249S突变导致免疫杀伤能力减弱的具体原因,p53R249S突变型肝癌细胞与p53空载的肝癌细胞相互对比,采用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实验分析抗原提呈关键分子MHC-Ⅰ的分布与表达,探究p53R249S突变导致免疫识别过程受损的机制。(2)探究p53R249S突变影响MHC-Ⅰ表达的具体原因,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共聚焦、流式细胞术明确p53R249S突变影响MHC-Ⅰ降解的机制。(3)评估自噬是否参与p53R249S突变介导的免疫杀伤功能减弱,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透射电镜、LDH杀伤实验以及自噬抑制剂氯喹明确p53R249S突变通过自噬途径影响MHC-Ⅰ造成免疫逃逸。(4)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探究抑制自噬对p53R249S突变介导的Torin 1说明书瘤体生长的影响。(5)利用R语言、western blot和PCR实验探究可能参与p53R249S突变调控自噬的关键基因。(6)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氯喹后小鼠皮下成瘤中的CD8~+T细胞浸润情况及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情况,探究阻断自噬后能否逆转p53R249S突变导致CD8~+T细胞免疫杀伤功能失调。(7)采用OT-Ⅰ小鼠模型及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LDH杀伤实验等验证p53R249S突变是否通过自噬途径影响MHC-I类分子的特异性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从而造成免疫杀伤能力减弱。结果:第一部分:p53突变的肝癌细胞逃避了免疫监视导致不良预后生物信息学分析:1.肝癌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是p53突变(30%),p53R249S突变是肝癌患者中最常见的p53突变;2.p53突变肝癌患者比p53野生型的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显著缩短(P<0.005);3.p53突变与TNM分期,分化程度,门静脉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都密切相关。体外细胞学实验:1.p53R249S突变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活力;2.p53R249S突变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出更多的克隆团落;3.p53R249S突变促进了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小鼠体内实验:1.p53R249S突变的小鼠瘤体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增加;2.p53R249S突变能够减弱无免疫功能小鼠中的成瘤效果。第二部分:p53R249S突变导致CD8~+T细胞免疫杀伤能力减弱生物信息学分析:GSEA分析发现肝癌组织中p53突变与抗原提呈、干扰素信号、TCR信号、细胞因子、先天免疫反应等免疫相关过程密切相关。小鼠体内实验:1.p53R249S突变导致的皮下瘤体中有更少的T淋巴细胞浸润,CD8~+T细胞占所有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2.p53R249S突变促进瘤体生长依赖于CD8~+T细胞;3.p53R249S突变能够导致瘤体中CD8~+T细胞表达更少的颗粒酶B和穿孔素;4.p53R249S通过影响MHC-I类分子的特异性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从而造成免疫杀伤减弱。体外细胞学实验:1.p53R249S突变能够导致CD8~+T细胞的杀伤效率降低;2.p53R249S突变抑制CD8~+T细胞的免疫杀伤功能。第三部分:p53R249S突变通过自噬途径影响免疫杀伤功能体外细胞学实验:1.p53R249S突变没有改变MHC-Ⅰ的m RNA表达水平,但是能够导致MHC-Ⅰ的蛋白水平有所减弱(P<0.05);在正常肝细胞中MHC-Ⅰ蛋白均正常表达于细胞膜上和胞质中,而p53R249S突变的Hep3B细胞膜表面只表达较少的MHC-Ⅰ蛋白;2.p53R249S突变通过自噬途径导致MHC-Ⅰ降解增多。3.p53R249S突变促进自噬导致MHC-I类分子降解增多从而无法有效地提呈于膜表面。生物信息学分析:CDKN2A和SPHK1是p53R249S突变促进自噬的关键基因。小鼠体内实验:1.抑制自噬能够减弱p53R249S突变介导的瘤体的生长;2.抑制自噬恢复p53R249S突变介导的CD8~+T细胞功能失调;3.p53R249S突变是通过自噬途径影响MHC-I类分子的特异性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从而造成免疫杀伤能力减弱。结论:1.p53R249S突变是肝癌患者中最常见的p53突变,p53R249S突变导致肝癌不良预后是因为发生了免疫逃逸。2.p53R249S突变通过影响MHC-I类分子的特异性抗原提呈作用造成了免疫杀伤功能减弱。3.p53R249S突变通过自噬途径降解MHC-Ⅰ类分子促进免疫逃逸。
党参经PI3K/Akt干预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细胞铁死亡-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党参经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调控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E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C59 molecular weighttor 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肠黏膜细胞铁死亡-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党参干预UC的关键信号通路。SD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TNBS)-乙醇复合方法制备UC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0.3 g/kg)组、铁抑制剂Ferrostatin-1(0.8 mg/kg)组和党参高、中、低剂量(18、9、4.5 g/kg)组,每组12只;给予药物连续干预7 d,收集各组大鼠血清、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观察及结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tissue damimmune scoreage index,TDI);ELISA法检测血清中Fe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8、GPX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乳酸含量;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检测结肠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Ca2+, Mg2+-ATP酶、Na+, K+-ATP酶、ATP酶活力。转录测序分析对照组、模型组、党参高剂量组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党参干预UC差异表达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p-PI3K、PI3K、p-Akt、Akt、Keap1、Nrf2、GPX4、重组人铁蛋白重链(recombinant Human Ferritin heavy chain,FTH1)、DRP1和线粒体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Rho-GTP,MIRO)蛋白表达;qRT-PCR检测结肠组织PI3K、Akt、Keap1、Nrf2、GPX4、FTH1 m RNA表达。结果 病理观察及评分结果显示党参有效改善了结肠组织的炎症水肿状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党参干预UC关键靶点显著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ELISA实验结果表明党参可有效降低UC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D-乳酸、CRP水平(P<0.05、0.01、0.001),抑制炎症;降低血清Fe2+、MDA含量及MPO活力(P<0.001),升高血清GPX4、GSH水平及SOD活力(P<0.001),抑制氧化应激;升高结肠组织ATP含量及ATP酶、Ca2+, Mg2+-ATP酶、Na+, K+-ATP酶活力(P<0.05、0.01、0.001),提升能量代谢。转录组学KEGG通路分析提示对照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及党参高剂量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均显著富集于PI3K/Akt等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Alisertib IC50ing实验结果确证党参可有效下调结肠组织p-PI3K/PI3K、p-Akt/Akt、Keap1、MIRO和DRP1蛋白表达(P<0.05、0.01、0.001),上调Nrf2、FTH1和GPX4蛋白表达(P<0.05、0.01、0.001),发挥抗氧化应激、抑制铁死亡、调节线粒体动力学作用。qRT-PCR实验结果亦表明党参可有效下调结肠组织PI3K、Akt、Keap1基因表达(P<0.05、0.001),上调Nrf2、FTH1、GPX4基因表达(P<0.05、0.01、0.001)。结论 党参是干预UC的有效药物,其机制可能与经PI3K/Akt干预Keap1/Nrf2/GPX4、DRP1信号通路抑制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失衡-铁死亡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2022年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患者纳入病例组,按比例选择BMN 673体外病例发病同期居住地附近的健康居民为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Pathologic grade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32例确诊病例和1 571例健康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蜱虫叮咬(OR=153.123,95%CI:14.069~1 666.532)、从事田间作业(OR=3.948,95%CI:1.019~15.298)、工作周边环境有杂草/灌木(OR=3.603,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inaciclib-sch727965.html95%CI:1.204~10.785)、田间有蜱虫(OR=3.120,95%CI:1.071~9.089)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田间作业采取防护措施(OR=0.193,95%CI:0.080~0.465)和周边亲邻发病(OR=0.003,95%CI:0.000~0.025)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被蜱虫叮咬、从事田间作业、工作周边环境有杂草/灌木、田间有蜱虫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高风险人员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预防和控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
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颈椎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临床实践中一大顽疾。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占有最多比例,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中医学将神经根型颈椎病辨病为痹症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肾、荣卫亏虚,外受邪气、过劳、外伤,内外相攻所致。独活寄生汤作为药王孙思邈的经典名方,已普遍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之中,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未见广泛临床应用。因此,根据近年独活寄生汤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此方治In Silico Biology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四个方面相关:降低炎性物质水平,改善血供,延缓颈椎退变,改善神经功能。文章对独活寄生汤治疗Adezmapimod化学结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现阶段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临床治疗提LGX818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中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作为临床骨科方面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同介导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失去动态平衡关系所致selleckchem,造成vaginal microbiome机体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以及骨微结构改变,从而导致OP的发生和发展。机体内的骨代谢过程受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信号通路作为重要的骨重建通路在调控与维持骨代谢稳定方面发挥着ZD1839细胞培养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其通路蛋白的表达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控相关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维持“骨平衡”的动态关系。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手段防治OP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海内外学者对中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OP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发现中药、Notch信号通路和OP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药单体及复方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OP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药防治OP提供参考,为新药的研发和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茶树叶提取物复配壳聚糖对苹果采后抗病性的研究
苹果(Malus domestica)在采后贮藏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硬度下降,营养物质分解等;经过长期贮藏苹果不仅品质快速下降,而且由于微生物作用将导致腐烂损失加重,严重影响商品价值,大幅降低经济效益。为探究茶树叶提取物与壳聚糖复配处理对苹果采后主要病害抑制作用和耐贮性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抑菌试验筛选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复配组合,以红富士苹果为材料,分别用复配剂、壳聚糖、纯水浸泡果实10 s,24 h后接种扩展青霉(Penicilliosis.expansum)或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定期取样测定抗病相关指标;同时将复配剂、壳聚糖、纯水处理后的果实置于冷库贮藏,定期取样测定果实品质和抗氧化的相关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树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咖啡因、可可碱,浓度分别为0.250、0.104、0.069 mg/m L,茶树叶提取物能够抑制采后病原菌的生长。单因素试验表明,100%和75%茶树叶提取物的抑菌率高于2%壳聚糖,50%茶树叶提取物的抑菌率与2%壳聚糖相近,25%茶树叶提取物的抑菌率与0.5%壳聚糖相近。通过抑菌试验筛选出,最佳复配组合为100%茶树叶提取物复配1.5%壳聚糖。最佳复配组合处理组能够损伤菌丝,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菌丝表面呈不平整状,明显裂纹创口,裸露出菌丝内部轮廓。壳聚糖处理组仅使菌丝发生略微形变,CK组未有明显破损痕迹。2.最佳复配剂处理能够提高红富士苹果抗病性能力。最佳复配剂可以显著提升果实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别在2 d和3 d到达活性峰值并表现出显著差异;可以使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敏感度增加,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相较于CK组显著升高;可以使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更加迅速积累到达更高水平,木质素含量均NSC 125973抑制剂高于壳聚糖处理组和CK组。复配剂能够明显抑制青霉病与灰霉病病斑生长,接种3 d后表现出差异。3.最佳复配剂处理能够延缓红富士苹果品质降低。复配剂处理组在贮藏0~60 d的色泽暗于壳聚糖处理组和CK组,色彩饱和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贮藏期结束,复配剂处理组、壳聚糖处理组、CK组硬度分别下降了1.25、1.58、1.70 kg·cm~(-2),可滴定酸分别下降了0.353、0.375、0.402%。复配剂处理推迟了可溶性固形物转化。壳聚糖处理组和复配剂处理组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峰值被推迟。最佳复配剂处理能够增强红富士苹果抗氧Autoimmune disease in pregnancy化能力,延长果实贮藏期的作用。复配剂处理组抗氧化的相关酶活性显著提高。当贮藏超过90 d时,复配剂处理组的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保持着三EPZ-6438生产商组间的最高的水平。复配剂处理使总酚在贮藏60 d后实现含量最大值,使类黄酮在贮藏75 d后达到含量最大值,丙二醛始终保持最低含量值。贮藏结束后,复配剂处理组和壳聚糖处理组的失重率和病果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茶树叶提取物复配1.5%壳聚糖一方面能够抑制病原菌活性,提高果实自身抗性酶活性和抗性物质含量,以实现对采后病害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延缓果实品质降低,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物质含量,以发挥延长果实贮藏期的效果。
麦冬多糖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麦冬多糖(OPS)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C57BL/6j小鼠股骨中提取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MMs),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2.5、10.0和40.0μg/mL OPS(A、B、C组),对照组未添加OPS。检测OPS对BMMs细胞活性、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的影响,同时分析OPS对碳酸酐酶2(CVX-765ar2)、组织蛋白酶K(CTS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TRAP、液泡型H~+-ATP酶(V-ATPase) mRNA表selleck NMR达的影响。结果 A、B、C组48、96 h时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00±0.15)比较,B组成熟破骨细胞数目降低至(0.61±0.06)(P<0.05),而C组成熟破骨细胞数目为(0.31±0.03)(P<0.05)。与对照组相比,B、C组5 d时破骨细胞TRAP活性显著降低Infection horizon(P<0.05)。A、B、C组7 d时破骨细胞TRA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组骨吸收面积仅为对照组的71%、40%和6%(P<0.05)。与对照组比较,B、C组Car2、CTSK、MMP-9、TRAP、V-ATPase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OPS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功能,是一种潜在的用于骨质疏松治疗的抗骨吸收药物。
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预后hepatic antioxidant enzyme的影响。方法 收集驻马店市中心医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5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完成4个周期的术后辅助化疗。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统计所有患者手术方式、性别、组织学类型、年龄、大体类型、体重、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原发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获取所有患者术后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通过查阅随访资料,统计所有寻找更多患者化疗结束后1 a内是否复发或转移PI3K/Akt/mTOR抑制剂,将发生复发或转移的病例纳入预后不良组,其余病例纳入预后良好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术后1 a, 65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中预后良好55例(84.62%),预后不良10例(15.38%)。两组性别、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24例(36.92%),NRAS基因突变5例(7.69%),BRAF基因突变4例(6.15%)。两组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可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预后产生影响(P<0.05)。结论 KRAS、NRAS及BRAF基因突变型可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不良预后产生影响。
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抗核抗体谱(ANAs)、抗核抗体(ANA)方法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效果。方法 180例AID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ANAs、ANA检测。对比两组ANAs、Epigenetics抑制剂ANA检测阳性率,深度分析研究组患者ANAs、ANA检测情况,总结ANAs、ANA检测对鉴别诊断AID的应用价值。结果 研究组中, ANA检测阳性率为60MRTX1133纯度.00%(108/180), ANAs检测阳性率为75.00%(135/180)。对照组经ANAs、ANA检测后结果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0/100)。研究组ANAs、ANA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ANA检测检出的108例患者中,荧光模式颗粒型占比43.52%(47/108),细胞质型占比20.37%(22/108),核着丝点型占比12.96%(14/108),均质型占比7.41%(8/108),核周型占比1.85%(2/108),其余占比13.89%(15/108)。ANAs检测显示, 135例阳性患者中单个抗体阳性占比31.85%(43/135);其余为68.15%(92/135)。系统性红斑狼疮medicine bottles(SLE)患者中抗dsDNA抗体阳性率最高(62.50%)。此外,抗n 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Ro-52抗体、抗dsDNA抗体、抗AMA-M2抗体在其他AID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结论 临床进行免疫学病症检测过程中,初检采用ANA检测后,予以ANAs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诊断效果的准确率,为临床AID鉴别提供坚实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以此制定治疗方案,可全面保障患者机体健康,生命安全等,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硝苯地平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氧化应激、血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患者氧化应激、血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产科二病区收治的160例EOS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2组患者均给予硫酸镁解痉、纠正低蛋白血症、持续低流量吸氧、加强营养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周。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使用血压检测仪测定2组患者的收缩压(SBCL 318952化学结构P)和舒张压(DBP);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2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74/80)、81.25%(65/8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440,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SOD、GSH-Px、MDA、LP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Neuroimmune communication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血清MDA、LP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DA、LP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SBP、DBP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BP、D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5%(5/80)、18.75%(15/80),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LX5622供应商χ~2=5.714,P<0.05)。结论 硝苯地平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EOSP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控制血压,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